作家張煒:當下時代文學寫作的難度之大,遠超寫作者的能力

2020-12-14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1月9日,第33屆北京圖書訂貨會在北京中國國際展覽中心舉行,著名作家、中國作協副主席張煒攜其新作《我的原野盛宴》出現在活動現場。《我的原野盛宴》是張煒迄今唯一一部長篇非虛構作品,是一個關於人在大地上詩意棲居的故事,是關於勇氣、友誼、忠誠、犧牲和愛的書寫。

在新書發布會上分享《我的原野盛宴》的創作故事時,張煒說這是他個人最重要的一部分生活儲備,很久以來因為筆力的問題,沒有能力把它寫好,再就是也不捨得去碰,一直想找一個時間,用最大的力量、最強的筆力、最濃烈的色彩、最投入的情感把它表達出來,終於找到這個機會在2018年寫出來。「我個人認為,在某一個時間向度上,這可能是我最好的作品,我為它的儲備、我為它的投入實在是太多了。」

張煒說:《古船》是他個人最強烈的一部作品,而在表達自然社會、自然層面,最強烈的作品就是《我的原野盛宴》。

山東省作協黨組書記姬德君也參加了張煒新書的發布會,他認為,《我的原野盛宴》通過描寫一個人的成長史和心靈史,記錄了一個時代,復活一段歲月;全書充滿了智慧的火花,許多觀點啟迪人心,文筆精湛質樸,堪稱現代漢語寫作的範本,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和思想價值,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書,而書中描繪了360多種動植物,堪稱一部半島動植物志,相信一定會得到廣大讀者的喜愛和歡迎。

人民文學出版社社長臧永清說,他看了一部分就非常興奮,認為這是這些年來寫大自然最好的作品,不是之一,是最好的。「張煒對大地、對大自然的思考,他的童心和視角,關照到了膠東半島那麼多小生物。讀著書,各種動物的聲音就好像在耳邊叫喚。很多年沒有這種非虛構作品閱讀的體驗了。所以我想,這部作品廣大讀者看了肯定會有很多想法。」

評論家梁鴻鷹則在《我的原野盛宴》中感受到了自然、愛和勇氣。他說,《我的原野盛宴》對過去那段時光進行了還原,那個時代的生態,無論是森林還是海洋,都最大限度地激發了一個兒童成長當中的天性,這一點在書中得到非常充分的展現。「我們森林當中的物種,無論是鳥類還是哺乳類,還是爬行類都非常豐富,張煒對半島地區動植物的還原令人感嘆,裡面包含著類比百科全書式的內容。」

梁鴻鷹還提到,張煒的創作辨識度很強,他的創作中有一種很強的反思意識、警醒價值,他認為大地上的人首先不能被物質、欲望和市場的東西所左右,不能被它們所異化,這是他的一個重要觀點,人要有人文精神和擔當。

在現場,張煒還談到了碎片化網絡時代寫作的難度。他說,在碎片化的網絡數字時代,哪怕寫下來一個自然段,甚至是一句話,你要有很多的理由才能把讀者挽留住,才能讓他在你的文字面前駐足,你的讀者才不會流失,要做到這個很難,不然的話,最後就會被新聞寫作所淹沒,甚至還沒有公文和新聞類的這些文字更耐久、更有價值。

這也導致寫作難度增大。張煒說,今天的文學語言藝術的書寫是一個非常苛刻、非常有難度的事情,它的難度之大、任務之沉重,遠遠超出文學寫作者自己的能力,稍微敏感的人會意識到這是非常非常困難的一項工作。「但是恰巧在這樣的一個時期,恰恰是產生好作品的時候,一部分自覺的、頑強的、能夠對應這個時代不斷的調整、調試、苛刻要求自己作品的作家能夠寫出很好的作品。我覺得這個目標對我來說,它既很遙遠,但是又能夠看得清晰,《我的原野盛宴》直接或者間接地回答了我剛才的這些思考。」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記者 師文靜)

找記者、求報導、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我要報料

相關焦點

  • 張煒:文學必須緊扣時代心弦
    張煒說。也許有人會感到奇怪:詩在近些年裡一直缺少讀者,而就一種文學體裁來說,在中國可能從唐代以後就開始衰落,遠比小說讀者更少。為什麼一個寫作者那麼鍾情於詩?張煒作了一個比喻:人類在後工業時代最能夠明白登月及星際探索的意義,不說它更遙遠的功用,只說它所需要的高度和難度,對綜合科技能力的要求意味著什麼。
  • 著名作家張煒:寫作是為了擁有更飽滿的生命
    著名作家、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張煒先生來到讀書會與文學愛好者交流。「濟南周三讀書會堅持了十年,是平凡而偉大的一個文化事件,文學事件。」在張煒看來,在這樣一個時代,一個讀書會能堅持十年時間,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
  • 找不到與之類似的作家---寫在灕江版《張煒文集》面世之際
    其語言之精細、人物之生動、故事之曲折,更有諸多文學手法之運用,可謂一部百科全書式的巨著,令文壇和社會驚嘆,高票獲得第八屆茅盾文學獎,並一直長銷不衰。截至2018年底,張煒出版長篇小說21部、散文及詩學著作30餘部,其體量與品質在國內當代作家中少有出其右者。
  • 張煒:作家是「心靈之業」,要服從生命的衝動
    張煒:如果打開一個小說家的多卷文集,特別是全集,會發現這長達千萬言中,真正屬於小說這種體裁的往往不足一半。人到了一定年紀可能不再熱衷於閱讀虛構故事,除非是極其絕妙的虛構文字,對於一個寫作者也是同理。作家與一般的專業人士不同,這種心靈之業要服從生命的衝動。編織一般意義上的奇巧故事,這是他們年輕時候更願意做的事情。
  • 文學已死的時代,誰還是文學的殉道者?
    作者:袁躍興近日,中國新聞網刊登「40餘年手寫1800多萬字作品,揭秘作家張煒的文學世界」報導,讓我們讀者看到了作家張煒幾十年如一日的嚴謹的文學態度的堅守,和寫作精神的堅持。張煒說「電腦寫作金屬味兒太重」,用電腦寫作雖然速度能極大提高,但是鍵盤敲出的文字卻總讓他覺得少了什麼,「用電腦打字的創作會影響我的文稿質量」,而用手寫字可以留出充分的時間去思考接下來的內容,有志氣的寫作者,應該回歸手寫的寂寞中,回到個人思想空間……電腦技術對文學寫作有一種消磨、損毀和腐蝕精神和思想的作用,這是張煒選擇手寫進行文學創作的根本原因。
  • 張煒VS閻連科:文學的興衰是否有跡可循?
    文學和我們當代生活的關係是什麼?文學是興還是衰?文學有沒有一個可預料的未來……」在對話的開頭,作家張煒拋出了這一系列問題。這些關於文學的大問題,似乎總沒有確定的答案。特別是在今天這樣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文學作品的數量越來越多,但文學的生存空間卻越來越窄,文學的前途也難以預測。在這樣的環境中,堅守文學的冷板凳不是件容易的事。
  • 記者專訪著名作家張煒 披露新著《斑斕志》的創作過程
    五十卷的《張煒文集》由灕江出版社出版,堪稱煌煌巨製,這是一片浩瀚的海洋,一個精神的高原,更是文學創作的一座高峰。從有限人生創造無限的可能。張煒之於我們這個時代,是思想的標杆,是文學的純粹。 近年來,張煒的文學創作,形成了一個詩學專著系列,解讀歷史上偉大的詩人,賞析永恆的經典。
  • 40多年寫了近兩千萬字作品,張煒:寫作如同日常勞動
    作家莫言認為,張煒「是我們這個時代作家裡面,一個勤奮的勞動者,深刻的思想者,執著的創新者」。從上世紀80年代初的清純——像一潭清水一樣,像天籟的《聲音》那樣一種清純乾淨的寫作,慢慢地發展到像《古船》那樣的厚重、像《九月寓言》那樣的華麗、像《刺蝟歌》那樣的尖銳、像「高原系列」那樣的寬闊,張煒的創作脈絡是非常清晰的,他在思想上的不斷蛻化很值得讚許。
  • 張煒:文學最終是給苦難者的
    這些讀者中,有人從外地專程趕來,其中一位壽光的讀者心情激動,她說她依然記得十多年前張煒在一次文學講座上的一句話:審美只能上,不能下。這句話讓她茅塞頓開,對以後的閱讀和寫作影響深遠。大概人數之多超出預料,山東書城的工作人員先後加了兩次椅子。不斷地有讀者徘徊在一排排的椅子間隙,詢問,離開,再詢問……希望能有運氣撿漏到一個空座位。
  • 大數據時代的寫作,僅依賴「二手經驗」難抵達鮮活文學現場
    中國作協主席、著名作家鐵凝在「全國新時代鄉村題材創作會議」上,特別談到了作家柳青的《創業史》——小說中人物梁生寶的一份小小帳單,幫助讀者直觀觸摸到那個時代的肌體。那今天的作家是否還有能力替農民算出一筆一筆的細帳呢?這對大數據時代的寫作者提出巨大考驗。
  • 張煒丨我們不能只滿足於蘇東坡的通俗故事
    五十卷的《張煒文集》由灕江出版社出版,堪稱煌煌巨製,這是一片浩瀚的海洋,一個精神的高原,更是文學創作的一座高峰。從有限人生創造無限的可能。張煒之於我們這個時代,是思想的標杆,是文學的純粹。近年來,張煒的文學創作,形成了一個詩學專著系列,解讀歷史上偉大的詩人,賞析永恆的經典。
  • 中短篇小說創作顯尷尬 張煒稱社會浮躁作家沒力量
    在這場由作家出版社主辦的活動上, 新科茅獎作者張煒和著名評論家閻晶明就「中短篇小說創作與現狀」展開對話。  張煒:寫過130多部短篇 《你在高原》獲獎沒什麼爭議  著名作家張煒去年憑《你在高原》獲得茅盾文學獎。全書450萬字,篇幅著實驚人,也曾引出「太長,沒人讀完」的爭論。
  • 「中國經驗」文學敘述的難度與策略
    一、大雅大俗異質混成美學:傳達「中國經驗」的難度由於中國文學與外部世界、外在力量的關聯域從未被真正懸置、割裂或者放空,加之全球化語境下中國文學的鏡像式想像加劇,中國當代作家一直以來盈盈於懷的「寫什麼」和「怎麼寫」在新世紀以來已經轉換成
  • 莫言:作家不能為作品被翻譯就降低寫作難度
    [摘要]莫言:我們自己還是該寫作要寫作。中國作家不能為了讓自己的作品被翻譯出去就降低難度。假如在這段運用個性、寫出來非常好,儘管翻譯過程當中有一些困難,還是應該堅持不要改掉。莫言:對於翻譯來講,越是語言有特色、有個性的國家,對翻譯來說挑戰就越大;越是語言沒有個性的、沒有風格的國家,你越是在寫作當中追求語言的個性化,翻譯起來就很困難。要把故事翻譯過去是簡單的,但是要把語言風格用另外一種語言對應表現出來,實在是太困難了。
  • 40餘年手寫1800多萬字作品 揭秘作家張煒的文學世界
    張煒也說不清楚自己是什麼時候開始嚮往成為一名作家的。讀初中時,他聽說某地有一個大作家,決心去拜師。原本內向的張煒,和同學一起跑了很遠的路找到這位作家,盤腿坐在炕上,認認真真聊了一回文學。  林中生活成為他之後幾十年寫作靈感的來源。在學校,張煒和幾個愛好創作的同學發起成立文學社,出版油印刊物。也是在17歲的時候,他寫出了第一部作品《木頭車》,文學之路由此慢慢開啟。
  • 張煒:寫出時代和生命進程中不斷滋生的新元素
    這也從側面映照出作者對「我手寫我心」的文字駕馭能力、對生活經驗的打撈重塑能力以及對往聖先賢「通古今之變」的思辨能力。歷經時光洗鍊、世事沉浮,方有斑斕多姿、豐富多彩的人生之境。這些作品或是現實主義小說,或是餘味悠遠的寓言小品,有的被譽為他巔峰之作、有的為他贏得文學大獎,但都一再標定著作者在現當代文學史的位置。《我的原野盛宴》則是他在小說之河上,豎起了一副獨具風格的船帆。一部小說,描繪了360多種動植物,堪稱一部膠東半島動植物志。在35個故事段落中,他寫下了一個人的成長史和心靈史,完成了「記錄一個時代、復活一段歲月」的工作。
  • 張煒《艾約堡秘史》讀書會釋讀巨商人生 透露想當「大詩人」
    時代為我們變了一個戲法,他吸引我去探究,探究某一類人身上的隱秘人性。」4月14日下午,茅盾文學獎獲得者、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山東省作家協會主席張煒在媒體見面會上,道出了他的新作《艾約堡秘史》最初的創作背景。
  • 「2020年度十大作家」出爐,名人堂致敬書寫時代
    但是年齡、成長的時代,是作家作為人之存在的一個重要維度。2020年,最早一批「80」後恰至不惑之年。從青春期的懵懂少年轉型為社會的中堅力量,並逐漸擁有穩定的形態和鮮明的特徵。作為一個整體的70後作家,雖沒有獲得像80後那樣高的社會關注度,但後續發力,持續強勁,逐漸顯山露水,成為當下中國文壇的中堅。比如祝勇、梁鴻、路內、黃燈等都是對時代情緒和現實生活具有敏感捕捉力70後創作者。
  • 張煒:文學走出國門需要好翻譯
    中國作家館內陳列的張煒著作(韋輝 攝)  大眾網北京8月29日訊(記者 韋輝)「中國文學要走出去需要好的翻譯,外語好不等於有文學語言」、「當代人並能說誰是大師,需要時間的檢驗,最少得一百年」。  文學走出去需要好翻譯 全世界好的翻譯家不超200人  在新書發布會現場,有記者問起中國文學如何走出國門?張煒認為,把中國文學傳播出去是好事,但是著急不得,這需要等到好的翻譯家出現。  不過現實情況是,當代優秀的翻譯家很少,張煒說全世界好的翻譯家有150人,頂多不超過200人。
  • 張煒:得獎,不過是人們製造的「屑末」
    張煒平日很少上網,很少在乎這些言論,他說,文學常識告訴我們:一首好詩遠勝於十車庸文。但如果是十車好詩,那又另當別論了。  幾十年時間裡寫下來的,創作變成了日常勞動,張煒坦言自己並不會覺得太累,甚至也不會覺得它太長。  它的原稿有六百多萬字,後來聽從出版者的建議壓縮成這樣。在寫作中他從來不認為有什麼不好讀,相反常常覺得它過分好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