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七言古詩的作法

2021-01-15 醉月詩苑

我們這堂課所講的七言古詩,是對七古和歌行的統稱。古人所謂七言,並不是說全詩每一句都是七個字,而是只要詩中多數的句子是七言就可以了。如李白《蜀道難》既有「噫籲嚱」三言,復有「危乎高哉」四言,「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五言,「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衝波逆折之回川」九言,但仍認為是七言歌行,而不認為是雜言詩。

明清以來的詩論家,對於七言古詩的劃分有兩種意見,一種是認為七古、七言歌行二者同體,可以互相替代,如胡應麟《詩藪》云:「七言古詩,概曰歌行。」王士禛《古詩選》就徑直分五言詩與七言詩歌行鈔兩部分。明清詩話評論中,將七古與七言歌行相互代稱,其例更是不勝枚舉。而另一種意見則認為,七古與歌行在體性上存在分別,這種分別而且甚大。李中華、李會二位先生曾著文論述過這個問題,略曰:

從形式上看,七古與七言歌行都是七言詩,又都不能算是七言律詩,故歸為一體,目為七古,似亦理所當然。然而就各自詩體的源流、體式與風格而論,二者之間又存在著明顯的差異。

首先,七言歌行出自古樂府,而七古則是七律產生之後別立的詩體,二者淵源不同。漢魏樂府有《長歌行》、《短歌行》、《燕歌行》、《齊歌行》、《豔歌行》、《怨歌行》、《傷歌行》、《悲歌行》、《鞠歌行》、《棹歌行》等,可以視為唐代歌行之祖。其中七言歌行,則是漢魏以來七言樂府歌詩自然的發展。清代吳喬《圍爐詩話》嘗云:「七言創於漢代,魏文帝有《燕歌行》,古詩有《東飛伯勞》,至梁末而大盛,亦有五七言雜用者,唐人歌行之祖也。」所謂古詩《東飛伯勞》,即《樂府詩集·雜曲歌辭》載錄的《東飛伯勞歌》。故七言歌行出於漢魏、南朝樂府應無疑義。至於七言古詩,舊說它起於漢武帝時的《柏梁臺詩》。然而《柏梁臺詩》的作者有二十四人之多,每人一句,只能算是聯句,算不得完整的七古。所以從詩體發生的角度說,二者不同源。

其次,就體式的主要特徵而言,七古要求與七言律詩(包括七律、七排)劃清界限。清王士禛《古詩平仄論》有云:「七言古自有平仄。若平韻到底者,斷不可雜以律句。」七言古詩則有句腳多用三平調、句中不避孤平之類的講究,這些都是對格律詩的反動。至於七言歌行,雖然初期部分作品在體式格調上頗與七古相似,然而在其演化過程中律化的現象卻愈來愈嚴重。據王力《漢語詩律學》的統計,白居易《琵琶行》88句中律句與似律句共計53句,而《長恨歌》120句中律句與似律句佔到百句之多。這種律化趨勢的形成並非偶然,它是歌行體詩要求適宜歌唱而著意追求聲韻和諧的結果。

其三,從文學風貌論,七古的典型風格是端正渾厚、莊重典雅,歌行的典型風格則是宛轉流動、縱橫多姿。《文章辨體序說》認為「七言古詩貴乎句語渾雄,格調蒼古」,又說「放情長言曰歌」、「體如行書曰行」,二者風調互異。《詩藪》論七古亦云:「古詩窘于格調,近體束於聲律,惟歌行大小短長,錯綜闔闢,素無定體,故極能發人才思。李、杜之才,不盡於古詩而盡於歌行。」則在七古、七律之外,因其風格的差異視七言歌行別為一體。《昭昧詹言》說「七言古之妙,樸、拙、瑣、曲、硬、淡,缺一不可。總歸於一字曰老」,又說「凡歌行,要曼不要警」。「曼」即情辭搖曳、流動不居;「警」即義理端莊、文辭老練。這些評論,都揭示了七言古詩與歌行在美感風格方面的不同。儘管在具體的詩歌創作中,以七古的筆法寫歌行、以歌行的筆法寫七古,一度成為時尚,然而在總體上仍不難看出二者之間的差異。舉例來說,杜甫《寄韓諫議注》、盧仝《月蝕詩》、韓愈《謁衡嶽廟遂宿嶽寺題門樓》、李商隱《韓碑》等,只能是七言古詩;而王維《桃源行》、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白居易《長恨歌》、韋莊《秦婦吟》只能是七言歌行。二者之間的區別是明晰的。[1]

下面分別舉數例,說明歌行與七古的作法。

一、歌行的作法

姜夔說:「放情曰歌,體如行書曰行,兼之曰歌行。」據此,歌行的體性應當是一氣盤旋直下,流轉奔逸。歌行短制,往往與近體詩在體性上相近。如王勃《滕王閣詩》:

滕王高閣臨江渚,佩玉鳴鸞罷歌舞。畫棟朝飛南浦雲,珠簾暮卷西山雨。閒雲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

如果不考慮平仄,簡直就是兩首近體絕句連在一起。又如杜甫《夜聞觱篥》:

夜聞觱篥滄江上,衰年側耳情所向。鄰舟一聽多感傷,塞曲三更歘悲壯。積雪飛霜此夜寒,孤燈急管復風湍。君知天地幹戈滿,不見江湖行路難。

同樣,高適的《燕歌行》:

開元二十六年,客有從元戎出塞而還者,作《燕歌行》以示適,感徵戍之事,因而和焉。

漢家煙塵在東北,漢將辭家破殘賊。男兒本自重橫行,天子非常賜顏色。(一結)

摐金伐鼓下榆關,旌旗逶迤碣石間。校尉羽書飛瀚海,單于獵火照狼山。(二結)

山川蕭條極邊土,胡騎憑陵雜風雨。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三結)

大漠窮秋塞草衰,孤城落日鬥兵稀。身當恩遇常輕敵,力盡關山未解圍。(四結)

鐵衣遠戍辛勤久,玉箸應啼別離後。少婦城南欲斷腸,徵人薊北空回首。(五結)

邊風飄飄那可度,絕域蒼茫更何有。殺氣三時作陣雲,寒聲一夜傳刁鬥。(六結)

相看白刃血紛紛,死節從來豈顧勳。君不見沙場爭戰苦,至今猶憶李將軍。(七結)

就像是七首絕句串在了一起。


事實上,歌行體的基本章法,就是仄韻和平韻交替,四句一換韻。(當然也有兩句、六句等偶數句一換韻的。)換韻主要是依照意思的轉折,如上舉《燕歌行》,一結寫主將奉命出生,是詩的起,用職韻。二結四句,寫出徵途中的聲勢和敵方進犯的態勢,是詩的承,換刪韻。第三結開始著筆勾勒,極盡描摹刻畫之能事,所以又換麌韻了。描摹刻畫,又可分四個小的層次:三結四句,寫戰鬥慘烈而主將荒淫,用婺韻;四結四句,寫戰爭失利,未能解圍,用微韻;五結,寫徵夫思婦久別遠離之苦,用有韻;六結,寫邊地徵戍的艱苦,仍用有韻。至第七結前兩句,是詩的轉,後兩句,則是詩的合。四句換用文韻作結。在轉韻時,一般一二句都要用韻,即首句要入韻。我們看上舉三首,每四句換韻時,首句總是入韻的。而一首詩多次轉韻,常是平仄韻交替使用。這和律句平仄字相間的意義相同,為的是使聲調富於變化而又齊整和諧。

如果我們把一個個的四句比作一粒粒的珍珠,那麼長篇歌行就是用一根絲線——詩的主題思想,把這一粒粒的珍珠串成一條美麗的項鍊。這種章法,被白居易、元稹等人發揚光大,稱為長慶體,併到了清代吳偉業那兒總其大成,是名梅村體。如白的《長恨歌》、《琵琶體》,元的《連昌宮詞》,吳的《圓圓曲》等。這類詩,在其本質上是戲劇,而非詩歌。其最可注意者,為韋莊的《秦婦吟》。此詩「為長慶體,敘述黃巢焚掠,借陷賊婦人口中述之。語極沉痛詳盡,其詞復明淺易解。」[2]寫出黃巢造反給人民帶來的不幸,堪稱有唐一代史詩冠冕。按孫光憲《北夢瑣言》云:「蜀相韋莊應舉時,遇黃寇犯闕,著《秦婦吟》一篇,雲『內庫燒為錦繡灰,天街踏盡公卿骨』。爾後公卿頗多垂訝,莊乃諱之;時人號為『秦婦吟秀才』。他日撰《家戒》內,不許垂《秦婦吟》障子,以此止謗,亦無及也。」此詩以是之故,韋莊本集不載,至埋沒千載,直至二十世紀初,才在敦煌重新發現。然而在唐末,卻是極為流行的作品無疑。其詩章法多參以戲劇的手法,詩云:

中和癸卯春三月,洛陽城外花如雪。東西南北路人絕,綠楊悄悄香塵滅。路旁忽見如花人,獨向綠楊陰下歇。鳳側鸞欹鬢腳斜,紅攢黛斂眉心折。「借問女郎何處來?」含顰欲語聲先咽。回頭斂袂謝行人:「喪亂漂淪何堪說!三年陷賊留秦地,依稀記得秦中事。君能為妾解金鞍,妾亦與君停玉趾。」(楔子,交待作詩緣起)

「前年庚子臘月五,正閉金籠教鸚鵡。斜開鸞鏡懶梳頭,閒憑雕欄慵不語。忽看門外起紅塵,已見街中擂金鼓。居人走出半倉惶,朝士歸來尚疑誤。是時西面官軍入,擬向潼關為警急;皆言博野自相持,盡道賊軍來未及。須臾主父乘奔至,下馬入門痴似醉。適逢紫蓋去蒙塵,已見白旗來匝地。扶羸攜幼競相呼,上屋緣牆不知次,南鄰走入北鄰藏,東鄰走向西鄰避;北鄰諸婦鹹相湊,戶外崩騰如走獸。轟轟昆昆乾坤動,萬馬雷聲從地湧。火迸金星上九天,十二官街煙烘烔。日輪西下寒光白,上帝無言空脈脈。陰雲暈氣若重圍,宦者流星如血色。紫氣潛隨帝座移,妖光暗射臺星拆。家家流血如泉沸,處處冤聲聲動地。舞伎歌姬盡暗損,嬰兒稚女皆生棄。(第一折,寫黃巢軍陡然而至,亂起燒殺搶掠,無所不為。)

「東鄰有女眉新畫,傾國傾城不知價;長戈擁得上戎車,回首香閨淚盈把。旋抽金線學縫旗,才上雕鞍教走馬。有時馬上見良人,不敢回眸空淚下。西鄰有女真仙子,一寸橫波剪秋水,妝成只對鏡中春,年幼不知門外事。一夫跳躍上金階,斜袒半肩欲相恥。牽衣不肯出朱門,紅粉香脂刀下死。南鄰有女不記姓,昨日良媒新納聘。琉璃階上不聞行,翡翠簾間空見影。忽看庭際刀刃鳴,身首支離在俄頃。仰天掩面哭一聲,女弟女兄同入井。北鄰少婦行相促,旋拆雲鬟拭眉綠。已聞擊託壞高門,不覺攀緣上重屋。須臾四面火光來,欲下回梯梯又摧。煙中大叫猶求救,梁上懸屍已作灰。(第二折,就鄰女遭劫進行細節描寫,此為逗出下結「妾身幸得全刀鋸」。)

「妾身幸得全刀鋸,不敢踟躕久回顧。旋梳蟬鬢逐軍行,強展蛾眉出門去。萬裡從茲不得歸,六親自此無尋處。一從陷賊經三載,終日驚憂心膽碎。夜臥千重劍戟圍,朝餐一味人肝膾。鴛幃縱入豈成歡?寶貨雖多非所愛。(第三折,寫主人公陷身賊軍。)

「蓬頭垢面尨眉赤,幾轉橫波看不得。衣裳顛倒言語異,面上誇功雕作字。柏臺多士盡狐精,蘭省諸郎皆鼠魅。還將短髮戴華籫,不脫朝衣纏繡被;翻持象笏作三公,倒佩金魚為兩史。朝聞奏對入朝堂,暮見喧呼來酒市。(第四折,此結雖述秦婦口中之言,實為作者譴責之辭,以抨擊黃巢賊軍驕橫粗鄙。)

「一朝五鼓人驚起,呼嘯喧爭如竊語。夜來探馬入皇城,昨日官軍收赤水;赤水去城一百裡,朝若來兮暮應至。兇徒馬上暗吞聲,女伴閨中潛生喜。皆言冤憤此時銷,必謂妖徒今日死,逡巡走馬傳聲急,又道官軍全陳入;大彭小彭相顧憂,二郎四郎抱鞍泣。沉沉數日無消息,必謂軍前已銜璧;簸旗掉劍卻來歸,又道官軍悉敗績。(第五折,按中和元年夏四月,官軍攻入長安,黃巢出走,程宗楚、唐弘夫先入,人民歡呼,爭以瓦礫擊賊,軍士釋兵入第舍,掠金帛妾妓。賊知官軍不整,還襲之。宗楚、弘夫皆死,軍士重負不能走,死者什八九。巢復入長安,縱兵屠殺,流血成川,謂之洗城。此結寫賊兵敗而復勝,如戲劇家營造懸念。)

「四面從茲多厄束,一鬥黃金一升粟。尚讓廚中食木皮,黃巢機上刲人肉。東南斷絕無糧道,溝壑漸平人漸少。六軍門外倚殭屍,七架營中填餓殍。(第六折,此段寫黃巢困守長安城,惟食木皮、人肉,城中人肉不足食,就向圍城的官兵買。而官兵從山中抓平民,賣給黃巢的軍隊吃。尚讓是黃巢的左右手,「尚讓廚中食木皮,黃巢機上刲人肉」是互文。)

「長安寂寂今何有?廢市荒街麥苗秀。採樵斫盡杏園花,修寨誅殘御溝柳。華軒繡轂皆銷散,甲第朱門無一半。含元殿上狐兔行,花萼樓前荊棘滿。昔時繁盛皆埋沒,舉目悽涼無故物。內庫燒為錦繡灰,天街踏盡公卿骨。(第七折,由慘酷轉入悽清,寫長安亂後狀況。)

「來時曉出城東陌,城外風煙如塞色。路旁時見遊奕軍,坡下寂無迎送客。霸陵東望人煙絕,樹鎖驪山金翠滅。大道俱成棘子林,行人夜宿牆匡月。明朝曉至三峰路,百萬人家無一戶。破落田園但有蒿,催殘竹樹皆無主。(第八折,寫長安四郊。)

「路旁試問金天神,金天無語愁於人。廟前古柏有殘櫱,殿上金爐生暗塵。一從狂寇陷中國,天地晦冥風雨黑;案前神水咒不成,壁上陰兵驅不得。閒日徒歆奠饗思,危時不助神通力。我今愧恧拙為神,且向山中深避匿;寰中簫管不曾聞,筵上犧牲無處覓。旋教魘鬼傍鄉村,誅剝生靈過朝夕。妾聞此語愁更愁,天遣時災非自由。神在山中猶避難,何須責望東諸侯!(第九折,插入一筆,敘寫金天神,是為旁襯之法。是時淮南節度使高駢畏怯不敢出兵,且上表告急,人情大駭。賊即乘無備而渡河。)

「前年又出楊震關,舉頭雲際見荊山。如從地府到人間,頓覺時清天地閒。陝州主帥忠且貞,不動幹戈唯守城。蒲津主帥能戢兵,千裡晏然無戈聲。朝攜寶貨無人問,夜插金釵唯獨行。(第十折,寫潼關、陝州、蒲州的狀況,與上文對照。)

「明朝又過新安東,路上乞漿逢一翁。蒼蒼面帶苔蘚色,隱隱身藏蓬荻中。問翁本是何鄉曲?底是寒天霜露宿?老翁暫起欲陳辭,卻坐支頤仰天哭。鄉園本貫東畿縣,歲歲耕桑臨近甸;歲種良田二百廛,年輸戶稅三千萬。小姑慣織褐絁袍,中婦能炊紅忝飯。千度倉兮萬絲箱,黃巢過後猶殘半。自從洛下屯師旅,日夜巡兵入村塢;匣中秋水拔青蛇,旗上高風吹白虎。入門下馬若旋風,罄室傾囊如卷土。家財既盡骨肉離,今日垂年一身苦。一身苦兮何足嗟,山中更有千萬家,朝飢山上尋蓬子,夜宿霜中臥荻花!妾聞此父傷心語,竟日闌幹淚如雨。出門惟見亂梟鳴,更欲東奔何處所?仍聞汴路舟車絕,又道彭門自相殺;野色徒銷戰士魂,河津半是冤人血。(第十一折,借新安老翁之口,寫新安、洛陽、汴梁、彭門等地,先後遭黃巢賊軍與官軍的劫掠,指出官軍之禍,有甚於賊。)

「適聞有客金陵至,見說江南風景異。自從大寇犯中原,戎馬不曾生四鄙,誅鋤竊盜若神功,惠愛生靈如赤子。城壕固護教金湯,賦稅如雲送軍壘。奈何四海盡滔滔,湛然一境平如砥。避難徒為闕下人,懷安卻羨江南鬼。願君舉棹東復東,詠此長歌獻相公。」(尾聲,照應開頭,綰合全篇。)

七言歌行,下字須雅順,要善用比興,尤其要注意多用典、用指代。用典、用指代,都是為著讓詩更典雅精工,這是由七言歌行流麗溫雅的體性所決定的。如果遣詞選字一味通俗,又不知用典,用指代,結果寫出來就像蓮花落,那就不是歌行了。


二、七古的作法

七古的章法,可參照上章五古正格的章法。所可注意者,乃在其句法的散文化。七古句法須求健舉,故多以文為詩,亦甚少轉韻。杜甫集中七言古詩,不乏 「將軍魏武之子孫,於今為庶為清門」(《丹青引贈曹將軍霸》)、「今我不樂思嶽陽,身欲奮飛病在床」(《寄韓諫議注》)這樣的散文氣十足的句子,但當時風氣所尚,仍以歌行為主。而完全擺脫了樂府風格的影響,真正與歌行區別開來的大詩人應是韓愈。故七古當多諷頌韓文公之作,方能有成。

山石

山石犖确行徑微,黃昏到寺蝙蝠飛。升堂坐階新雨足,芭蕉葉大支子肥。(起,到寺)僧言古壁佛畫好,以火來照所見稀。鋪床拂席置羹飯,疏糲亦足飽我飢。夜深靜臥百蟲絕,清月出嶺光入扉。(承,寫夜宿山寺)天明獨去無道路,出入高下窮煙霏。山紅澗碧紛爛漫,時見松櫪皆十圍。當流赤足蹋澗石,水聲激激風吹衣。(轉,離寺)人生如此自可樂,豈必局束為人鞿,嗟哉吾黨二三子,安得至老不更歸。(合,抒發感嘆)

此詩是韓集中的名作,只就山寺見聞一筆寫來,最後抒寫感嘆,極質樸而極真淳。詩中甚少採用詩裡常用的語序錯綜、成分省略的句式,反而多用散文的筆法,如「僧言古壁佛畫好,以火來照所見稀」、「 人生如此自可樂,豈必局束為人鞿,嗟哉吾黨二三子,安得至老不更歸」,這就使得詩意富於頓挫,遂使全詩有一種蒼古矯健之氣。

又如他的《鳴雁》:

嗷嗷鳴雁鳴且飛,窮秋南去春北歸。去寒就暖識所依,天長地闊棲息稀。風霜酸苦稻粱微,毛羽摧落身不肥。裴回反顧群侶違,哀鳴欲下洲渚非。江南水闊朝雲多,草長沙軟無網羅。閒飛靜集鳴相和,違憂懷惠性匪他,凌風一舉君謂何。

句句用韻,音節繁密,堪稱重拙之筆。多誦此等作品,於七古的句法體性,自然有悟。李商隱的《韓碑》,也是以文為詩的典型:

元和天子神武姿,彼何人哉軒與羲。誓將上雪列聖恥,坐法宮中朝四夷。淮西有賊五十載,封狼生貙貙生羆。不據山河據平地,長戈利矛日可麾。帝得聖相相曰度,賊斫不死神扶持。腰懸相印作都統,陰風慘澹天王旗。愬武古通作牙爪,儀曹外郎載筆隨。行軍司馬智且勇,十四萬眾猶虎貔。入蔡縛賊獻太廟,功無與讓恩不訾。帝曰汝度功第一,汝從事愈宜為辭。愈拜稽首蹈且舞,金石刻畫臣能為。古者世稱大手筆,此事不繫於職司。當仁自古有不讓,言訖屢頷天子頤。公退齋戒坐小閣,濡染大筆何淋漓。點竄堯典舜典字,塗改清廟生民詩。文成破體書在紙,清晨再拜鋪丹墀。表曰臣愈昧死上,詠神聖功書之碑。碑高三丈字如鬥,負以靈鰲蟠以螭。句奇語重喻者少,讒之天子言其私。長繩百尺拽碑倒,粗砂大石相磨治。公之斯文若元氣,先時已入人肝脾。湯盤孔鼎有述作,今無其器存其辭。嗚呼聖皇及聖相,相與烜赫流淳熙。公之斯文不示後,曷與三五相攀追。願書萬本誦萬過,口角流沫右手胝。傳之七十有二代,以為封禪玉檢明堂基。

好的七古,都要如上舉韓李之詩,是一篇有韻之文。七古實為舊體詩中最難者,蓋七古譬如古文,從古至今,都是善為詩者眾,善為文者稀,善為詩,只要有性情、有天分,善為文,則非要有思想、有學養不可。

 

[1] 李中華、李會《唐代七古、七言歌行辨體》。見《光明日報》2003年11月12日《文化周刊》。

[2] 王國維:《敦煌發見唐朝之通俗詩及通俗小說》。



敬請關注醉月詩苑ylpxzysy,投稿郵箱1451057278@qq.com


相關焦點

  • 七言古詩五首
    七言古詩五首我的原創詩作者:李自立【和弦書
  • 念奴嬌一首,永遇樂一首,外七言古詩一首
    蘇軾譜 詞林正韻 《小:第八部》七言古詩 江邊晚照
  • 古詩為何會由四言發展到五言,後期更是以七言為主?
    古詩主要有四言、五言、七言三類句式,七言古詩是否更多一些?要回答這個問題,六甲番人認為可以分解成以下兩個問題:一、七言詩什麼時候開始盛行起來?先秦時期詩歌各類句式基本都出現了,比如《詩經》,有二言、三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等句式,但主要是四言詩,西漢時期民間歌謠也有五言詩,但總體來說秦漢時期也還是以四言詩為主。
  • 這首七言古詩,為什麼一句七言都沒有?卻成為人盡皆知的千古名篇
    作為一種擁有悠久發展歷史的詩歌題材,七言古詩在唐代走向了成熟,並迅速達到了最高潮。舉個例子,李白就是七言古詩的忠實愛好者,並對其發展產生了不可磨滅的影響,通過他浪漫主義的筆,七古被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七言古詩非常自由,包括形式、體裁、句法、韻律等都有很大的易動空間,而且它的藝術表現力相當強烈,這也是李白熱衷於七古的一大因素。
  • 行書七言唐詩第十篇《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今天分享行書七言唐詩第十篇《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作者是唐代著名詩人家喻戶曉人人皆知的李白。
  • 生活中有沒有「十架七言」
    「十架七言」的英文是「Seven Last Words」,也就是耶穌在十字架上「最後的七句話」。第一句是:父啊!赦免他們,因為他們所作的,他們不曉得。第三句是:母親,看你的兒子。又對門徒說,看你的母親。第四句是:我的神,我的神,為什麼離棄我?第五句是:我渴了。 第六句是:成了。
  • 十架七言默想之一:十架上,求父赦免
    十架上的最後七言如果你的生命在6個小時後就要結束,你會說什麼呢?根據福音書的記述,耶穌基督在客西馬利園祈禱後,旋即被捉拿、審訊、鞭打,隨後被判死刑,釘在十字架上。我們的主耶穌,從上午九時到下午三時,整整六個小時,被釘懸在十字架上。
  • 燕歌行︱秋風蕭瑟天氣涼,且看曹丕所著我國第一首七言古詩
    但《詩經》基本是四言體,偶爾也出個七言句子,但為數甚少。我們所熟知的是,「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這樣的優美意境。《楚辭》是楚歌體,有七言句,但大多數都帶有「兮」字,與七言詩句子的格式韻味不同。漢代樂府中有一部分雜言體,如《戰城南》《東門行》等,其中有一部分七言句,這些對於七言詩的發展有促進,但七言句在那些作品中還不是主體。兩漢四百年間,全篇由七言構成的作品,今天被人們提到的有兩首。第一首是漢武帝時的君臣聯句,即所謂《柏梁臺詩》。
  • 古詩基礎知識:什麼是「言」、「律」、「絕」?
    古詩中的「言」、「律」、「絕句」有什麼區別?這是一些關於古詩詞的基礎問題。為初學者解答一下,高手請自行繞道。古詩中的「言」這個其實非常簡單,我們看一首詩,一句有幾個字,就稱其為幾言詩。不過隨著南方《楚辭》文化的兼容,音樂的發展,誕生了很多虛詞方便演唱,在漢朝的時候五言、七言、六言、八言都出來了。但是音樂的變化並不大,五言就足以體現音樂的「宮商角徵羽」,所以其實這個時代的詩以「五言詩」為主。
  • 《命運石之門精英》第十章簡訊怎麼回 第十章回信攻略
    導 讀 《命運石之門:精英》遊戲第十章即將進入結局,這時玩家之前的選項會影響現在的劇情。
  • 陳子昂一首七言古詩,全篇卻一句七言都沒有,如今的小學生都會背
    唐朝的唐詩之所以興盛,很大程度上得益於七言古詩的興盛。作為一種擁有著悠久歷史的詩歌題材,在唐代文人們的努力下,七言古詩逐漸成熟,並且達到了巔峰。其中最為大家所熟知的,就是李白的作品,李白正是七言古詩的忠實愛好者,他對這個題材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 《弓箭傳說》第十章第5關怎麼打 第十章第5關boss打法技巧分享
    導 讀 弓箭傳說第十章第5關boss選擇用什麼打法比較好?
  • 陸遊的一首七言古詩,著墨素淡,最後四句意境深遠
    南宋的一位詩人就表達了自己的觀點,下面介紹陸遊的一首七言古詩,著墨素淡,最後四句意境深遠。浣花女南宋:陸遊江頭女兒雙髻丫,常隨阿母供桑麻。當戶夜織聲咿啞,地爐豆秸煎土茶。這首七言古詩寫於南宋淳熙四年,之前陸遊曾在成都城西邊的笮橋寓居,跟當地農民有較多的接觸。詩人以生動的筆觸,記下了他對農村生活的親切感受。「浣花女」,就是浣花溪邊的姑娘,浣花溪在成都西門外,離陸遊寓居的笮橋不遠。
  • 古詩中的「言」、「律」、「絕句」有什麼區別?
    古詩中的「言」這個其實非常簡單,我們看一首詩,一句有幾個字,就稱其為幾言詩。如最早的詩《彈歌》:斷竹,續竹。飛土,逐宍。這就是二言詩。因為詩歌是隨著音樂的複雜而發展的,所以每一句詩的字數也跟隨著音樂變多。
  • 七首西安曲江「芙蓉園」古詩欣賞
    昭陽殿裡第一人,同輦隨君侍君側。輦前才人帶弓箭,白馬嚼齧黃金勒。翻身向天仰射雲,一笑正墜雙飛翼。明眸皓齒今何在?血汙遊魂歸不得。清渭東流劍閣深,去住彼此無消息。【最知名的曲江相關古詩,老杜在長安城被安史叛軍佔領區間,偷偷跑到曲江池旁的所見所感。】杜甫《曲江》其一一片花飛減卻春,風飄萬點正愁人。且看欲盡花經眼,莫厭傷多酒入唇。
  • 七言古詩: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
    >七言古詩: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2012-01-16 14:04:24出處:其他作者:佚名  形式上雜言相間,兼用騷體,不受律束,體制解放。信手寫來,筆隨興至,詩才 橫溢,堪稱絕世名作。
  • 《隱形守護者》第十章純子線攻略 第10章純子線觸發技巧分享
    導 讀 隱形守護者第十章純子線怎麼觸發?
  • 王鐸行書《七言古詩21首》集字,那一首是你最喜歡的?
    今日小編分享:王鐸行書《七言古詩21首》集字,21首不論字,不知道各位喜歡那一首,如果論字其實都差不多,畢竟同一個人寫的,肯定是漂亮啊!王鐸草書自然是無可挑愓,但是行書也是很不錯的,喜歡的朋友歡迎分享和收藏,也請順便關注小編!
  • 七言楹聯十副(2)
    七言楹聯十副(2)文/春芳(一)楊柳萌芽春染綠,桃花吐蕊韻含香。(二)喜鵲已嫌霜露冷,梅花未覺雪光寒。(三)筆走丹青荷有韻,胸藏翰墨夢含香。(四)風送秋聲驚落葉,月移雲影醉寒塘。(七)華夏同心春永駐,人民跟黨福無窮。(八)盛世千山同畫卷,神州一夢共心聲。(九)翰墨含情書盛世,丹青寄意繪中華。(十)飄然潑墨增新趣,卓爾吟詩度暮年。
  • 行書七言唐詩第十篇《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補充)
    補充一下昨天的行書七言唐詩第十篇《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是一首非常有名的李白的著名七言詩句!詩詞內容: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