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行版《水滸傳》的後五十回一直被質疑並非施耐庵先生原著,而這種質疑是極有道理的:蔡京高俅童貫沒有受到應有懲罰,高衙內逍遙法外,這不符合古典小說因果循環善惡有報的慣例——我們看絕大部分古代傳奇話本,最後都是以好人好報惡人伏誅結尾,通行版《水滸傳》是個例外。
很多人質疑《水滸傳》後五十回是施耐庵迫於朝廷壓力進行了違心的改寫,或者乾脆就是御用文人按皇帝的要求進行了篡改,而隨著《古本水滸傳》的出現,這種質疑變成了肯定:「《古本水滸傳》後五十回與前七十回前後的情節結構連貫吻合,前後人物形象特徵一致,前後所反映出來的世界觀一致;藝術風格一致;特別是語言的時代特徵、地方特徵也一致,後五十回不僅再現了前七十回中的優點,同時還再現了前面存在的某些弱點。」
《古本水滸傳》是不是施耐庵先生原著至今存疑,但有一點可以肯定:這本書看著很解氣,因為蔡京高俅先後丟官罷職,這與《宋史》好《大宋宣和遺事》基本吻合,而且那個害得林衝家破人亡的高衙內也受到了應有的懲罰——臥病在床之際,被浪子燕青取走了首級,這就叫魯智深武松智取沂州城,朱仝燕青斬殺高衙內。
這時候可能有讀者要問了:浪子燕青為何要斬殺重病垂危將死的高衙內?這種打死老虎的行為,是否有損梁山好漢的英雄形象?
浪子燕青為何斬殺高衙內,花和尚魯智深是知道原因的:如果不殺高衙內,我那好兄弟豹子頭林衝就活不成了!
在《古本水滸傳》中,浪子燕青並不是一個人在戰鬥,或者說他也是個打下手的,真正要取高衙內首級的,是花和尚魯智深。
《古本水滸傳》第八十一回「碎剮衙內李應報仇,撞破頭顱韓忠殉主」中,梁山泊中軍主將林衝(《古本水滸傳》給林衝的定位,該書中屢次下山懲奸除惡的主將都是林衝而不是宋江盧俊義)」帶領魯智深、武松、李逵、秦明、徐寧、花榮、呼延灼、孫立、劉唐、阮氏三雄等天罡眾將打破鄆州城,替撲天雕李應報了深仇大恨(李應與鄆州城有何仇怨與本文無關,略過不提)。
梁山軍凱旋,「林衝此番大捷而回,沒多損傷人馬,宋江、吳用也自歡喜,齊稱林衝軍務精練,讚不絕口。」
林衝此番帶隊下山,將李應的仇人苗衙內生擒後凌遲處死,回山後李應當然要挨個敬酒答謝:李應第一杯酒奉敬魯智深(打死苗黑天,為民除害),最後一杯當然要敬中軍主將豹子頭林衝:「此番攻打鄆州,大勝而回,全仗武師之力,請飲小弟此杯!」
喝完李應的敬酒,「林衝猛然想起一件舊事,冤苦兜上心來,只見他雙睛泛白,大叫一聲,身子向後直倒轉去……」
看到這裡,讀者諸君當然知道林衝想起了什麼舊事:苗衙內凌遲處死了,高衙內還在汴梁逍遙快活呢!
被救醒之後,林衝一聲長嘆:「你看李應的堂兄被人陷害死了,沒多時就得報仇。獨有俺被人害得家破人亡,有冤難報,一樣的冤讎,他們恁地容易,想想怎不令人氣苦!」
宋江吳用一如前七十回「小心謹慎」,只是開空頭支票表示君子報仇十年不晚,把花和尚魯智深氣得暴跳如雷:「你們都說去不得,洒家偏要去!看俺把這撮鳥拿來,送給林衝兄弟出氣。」
林衝氣若遊絲,安道全表示心病還須心藥醫,宋江吳用不緊不慢,魯大俠怒火攻心,因為他知道豹子頭林衝的性格看似柔弱,其實內心也有一團烈火,如果不早把高衙內抓來,他可能熬不過十天半月了。
宋江吳用不肯派兵,也有他們的苦衷:盧俊義在後五十回沒有存在感,林衝病倒,無人適合帶兵——這也跟前七十回吻合,因為盧俊義只是個開當鋪的大財主,帶兵打仗完全外行。
魯智深是個行動派,當年為了救九紋龍史進,一個人一條渾鐵禪杖就敢獨闖賀州城,這次他也不跟任何人打招呼,獨自一個人氣哼哼地下山了。
魯智深溜下梁山,當然瞞不過他的好兄弟行者武松,他和一幫好漢主張調撥大隊人馬前去接應,宋江吳用還是反對:「使不得,這麼一來,事情更壞。」
還沒等武松下山找魯智深,魯智深已經回來找武鬆了。魯大俠之所以迴轉梁山,是因為他在山下遇到了麻煩:曾經把晁蓋引入曾頭市埋伏的法華寺僧人醉金剛和鐵羅漢冒充花和尚與武行者四處劫掠。
汲取瓦罐寺教訓的魯智深這次沒有莽撞,他第一時間想到的是要找好兄弟助拳:「俺若在彼廝拚,他們人多,拚不過,洒家須吃了虧,不如且回梁山泊去,告訴武松,同他來收拾這幹鳥人,恁地卻好。」
魯大哥有事兒,武松當然要出頭,而且這事兒還跟自己有關,於是武松、燕青、史進、朱仝、雷橫跟著魯智深一起下山,輕鬆掃平了截雲嶺、斬殺了醉金剛和鐵羅漢。
替託塔天王晁蓋報仇之後,魯智深又想起自己為什麼下山了,此時他們從俘虜口中又得到了一個好消息:「本州(沂州)太守(高俅的遠房兄弟高侗)有一親戚,是高太尉的兒子高衙內,前日從東京到來探親,玩了幾時,忽地害起重病來,許多醫人都醫不好。」
原本以為高衙內已經離開沂州,正在失望苦惱的魯智深哈哈大笑:「不信世間有此巧事,想是這廝該絕命了,俺們就此殺奔沂州而去。」
武松、雷橫、史進當然舉雙手贊成:「好極,事不宜遲,趕快動身。」
這些暴烈漢子好像忘了一件事:沂州城兵多將廣,你們六位好漢哪能輕鬆拿下?
幸虧這六人中有一個「百伶百俐」的浪子燕青:「且住,俺有一計在此,若行得時,勝過數千軍馬,只須如此如此,高衙內穩可唾手而得。」
浪子燕青的妙計,就是冒充高俅派來的「京城名醫戴修明」的隨從混進城去,朱仝雷橫冒充虞候,燕青史冒充僕人,魯智深武松太過魁梧,只好留在城外接應。
接下來發生的事情就很簡單了:燕青手執短刀,直奔上房,逢人便殺。太守高侗跳窗逃跑,卻被美髯公朱仝生擒活捉。
燕青在太守府最好的房間裡找到了高衙內:「撲到床前看時,病人僵臥在床。枯瘠如蠟,氣息奄奄。燕青自念:『這廝去死不遠,便拿個首級回去罷。』只一刀,割下頭來,翻身奔出上房……」
用太守高侗做人質,四位好漢衝出沂州城,又把高侗賣回沂州城賺了一萬兩銀子,沂州城也想重金贖回高衙內首級,但是武松堅決不賣:「這廝的腦袋,早拿回梁山泊去,送給我們林教頭當夜壺用了,便有金銀十萬,休想換取。」
魯智深帶著五位兄弟,提著高衙內的首級回了梁山,接下來發生的事情就順理成章了:林衝大病霍然痊癒,高衙內的首級也沒有浪費,被林衝「教人用漆髹好了,放在床下,當他溺器使用。」
在《古本水滸傳》在,林衝與高衙內的恩怨就此了結,這很符合古典小說「有始有終」的常規,而通行版本後五十回的描寫,不但斷了很多線索留下很多漏洞,梁山好漢的結局也不是大多數讀者喜歡的,所以筆者更願意相信《古本水滸傳》才是施耐庵先生的原著,不知讀者諸君以為然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