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永昌:大漆,三十而立

2020-12-04 海峽文藝網

秦永昌是山東人,一口北方腔調帶著山東人特有的豪爽、耿直,他毫不掩飾自己對漆的熱愛,是跨越12個緯度的情有獨鍾。

秦永昌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而立堂並非成立於秦永昌的三十歲,而是陪伴他走過二十歲、三十歲,謹以此勉勵自己和80後這代人的積極進取。


在秦永昌的而立堂尚能借景憑弔,百年前「日瀉帆光淡,江澄塔影寒」的熱鬧航運景象,這裡背靠大山、面對江流、空氣澄淨,是個做大漆的好地方。


而立堂


漆畫上的雕塑世界


藝術的雛形是一場遊戲,遊戲之中就含有創造和欣賞的心理活動。2007年,秦永昌從山東來福州上大學,他第一次接觸大漆時,就忍不住感嘆「這個大漆怎麼這麼好玩!」


大漆的包容度、可塑性、光澤感構成了秦永昌對大漆「好玩」的印象,在鄭磊老師的工作室裡,他又看到與學校課程裡大漆不一樣的玩法,蛋殼、螺鈿、陶瓷... 老師們做漆的風格各異,鄭磊老師善於把陶器與大漆結合,沈克龍老師熱衷折器,任何你想像到的、想像不到的材質都可以與大漆組合,最終產生的效果總是讓人意外。

秦永昌作品


大三那年,其他同學還在雕塑課程中打轉,琢磨著畢業後的工作方向,秦永昌一頭栽在大漆裡,他到老師的工作室實習,跟著沈克龍老師從最基礎的步驟學起,制胚、打磨、刮灰、上漆……做大漆是個慢活,得耐住性子摸清每個環節。


鄭磊老師對他說「你是學雕塑的,應該要把自己的眼光放開,不要局限在傳統藝術裡面。」

受老師的啟發,秦永昌便放開了「玩漆」,擯棄不了學生階段的雕塑手法,他的漆畫裡總有雕塑的影子。

傳統漆畫是平面上的藝術創作,要求「平、光、亮」,雕塑是三維立體藝術,他把雕塑裡高浮雕的技藝用在漆畫上,在漆畫上雕出太湖石、仕女、佛像,於是造就出一批高低起伏、凹凸不平的漆畫,完全背離傳統漆畫的三要素。

秦永昌漆畫作品


標新立異的雕塑融合漆藝並不意味完全拋棄傳統,他的漆畫裡有國畫「大寫意」的氣韻,或肆意潑墨、或簡潔描繪。佛像題材漆畫裡充滿敦煌的濃墨重彩,合掌俯視眾生的佛像沒有五官。


《金剛經》裡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一切表象都是主觀意識,他以簡潔筆法勾勒出佛像,不再具象刻畫佛像真實面目如何,每個人心裡都有自己一尊佛。


秦永昌漆畫作品


領略過石窟塑像,他又把石窟佛像雕在大漆茶盤上,一半是厚重的大漆色調,一半是雕塑的天馬行空。他偏愛木頭上的獨特紋理,唯有自然才能造就這樣的紋路,不用大漆推光表面,他在木板上堆砌、雕刻,無視人們對大漆的傳統定義,他的性格就是要衝破這樣的刻板印象。

秦永昌作品


愛收「破爛」


學藝時期,秦永昌跟著老師逛地攤、文玩攤,收舊物可以激發他的靈感,他說:「有人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有人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他屬於後者,從來不把自己設限在大漆裡,跳出大漆,他從古玩、石窟、壁畫裡汲取靈感。


在茶桌背後的漆畫 《漆言漆語》 是秦永昌最近的作品,他從古玩攤上收來沒人要的印刷木版,一拿到手他連連感嘆:「這真漂亮!」於是刷上大漆,改造成裝置漆畫,在殘缺中看頹廢之美。



因時間久遠木版上有蟲蛀、腐蝕、墨水的印跡,每一塊都已經破損殘缺,他把這些木版排列組合成一幅九宮格,加以貼金點綴木版上的文字,順隨大漆的材質特性和理解,讓舊物重獲新生,這是大漆凝結時間的特質。


這些年積累下來,收來的舊物滿滿當當塞了一個倉庫,他就把舊物拿出來造了一個漆藝空間。一道清末民國時期的扇門隔出兩個空間,外空間是小書房,裡面作為茶室。


一張大漆茶桌放在中間,搭配清末的座椅、案幾、木櫃,窗戶邊裝上老式花窗,茶桌上的漆色流光溢彩,似一道水流不斷湧動,舊家具散發出獨有的氣味,觀音、老銀、盆景、爐瓶三事... 脫離層層束縛,我們看到在漆藝空間裡傳統韻味和現代語境。

雕塑裡的立體思維在秦永昌身上鞏固紮根,跳出漆畫時他思考漆藝茶空間的創造,空間可發揮的地方太多,包含了漆畫、茶桌等器物,每一件都是他情感的投入,他想要創造漆藝的生活場景,讓漆在生活中兼具實用與美感。


「慢」是漆的特點,無論是大件的茶桌還是小件的茶則、漆畫,所需的時間都是相同的,上一層漆、等漆幹、再上一層、再等漆幹,在等待的過程中,秦永昌不斷思考。回過頭推翻之前的一批作品,不合適的再重新修改,最終呈現出同一系列的作品裡,卻有風格的差異,他希望自己的作品裡能看到一個人的成長。

從早期的漆畫到近期的作品,我們看到少年的張狂轉變至中年的沉穩,最直接的改變就是他的漆畫高度漸漸下降,轉而通過線雕、點綴,把雕刻隱藏在平面之下。


前段時間,他去了一趟重慶大足石刻,70多處的石窟佛像無一重複,立體人物圓雕帶給他的卻是趨於平面化的靈感,正在創作的系列漆畫或許也該有個轉折了。


他與漆磨合的過程,是不斷發掘自我深處忽視的特質,他想要創造出一個屬於自己的符號,正如青年一代的藝術家都渴望站立腳跟,擁有一個代表性的符號。



他希望人們看到這件作品就知道製作者是誰,而不是通過製作者去對應作品,所謂「見物思人」,大概是渴望個人風格化的藝術能夠留下時代烙印,一旦烙印,將永不腐朽。


秦永昌自喻做漆像一場修行,與寂寞苦難相伴,在漆裡修行、在漆裡精進。



【而立堂簡介】

而立堂藝術工作室是青年藝術家秦永昌先生獨資創辦,本工作室聚集了一批年輕有為的青年藝術家,正式成立於2012年12月5日。

本藝術機構宗旨意在發揚藝術創新,主要從事:漆畫、漆茶盤、脫胎漆器、漆屏風、漆家具、漆壁畫等各式漆具加工創作。


文 | 溫儀

攝影攝像 | 李佳霖

部分圖片 | 由藝術家提供

視頻剪輯 | 李佳霖

統籌 | 蘇蘭婷

相關焦點

  • 秦永昌:大漆,三十而立
    秦永昌「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而立堂並非成立於秦永昌的三十歲在秦永昌的而立堂尚能借景憑弔,百年前「日瀉帆光淡,江澄塔影寒」的熱鬧航運景象,這裡背靠大山、面對江流、空氣澄淨,是個做大漆的好地方。
  • 大漆之美-郭喜梅的大漆作品
    在大漆之路上, 郭喜梅老師永遠把自己當成一個小學生,處處留心,時時學習。多次去福州、四川等地拜訪民間漆藝大師,多年來刻苦鑽研技藝,潛心研究漆器的歷史文化內涵以及發展源流派系和作品工藝特點,熟練掌握精湛的漆器製作工藝。 郭喜梅老師說之所以選擇大漆,除了對它的喜愛之外,還因大漆本身具有的品質以及對自己精神的磨練。
  • 您知道大漆紫砂壺是什麼嗎?大漆與紫砂是怎麼結合的?
    壺蓋用大漆裝飾讓我們先來了解下什麼是大漆吧,可能很多壺友聽說過,但是對大漆到底是怎麼來的,卻一無所知。在機器化的當下,獲取大漆還是沿用著純手工的手法。採漆的人需要用特製的刀子劃開漆樹樹皮,等待汁液一滴滴落下。業內常有「百裡千刀一斤漆」的說法,指的是:3000棵漆樹一次只能採得一公斤大漆。而一棵漆樹的整個生命周期才能提取十公斤大漆。
  • 大漆製作(組圖)
    家裡的廚房變成了工作間,大漆稀釋劑有刺激性氣味,父親為此安裝了專門的通風系統。  47天的寒假對於閆佳珺來說,正好是製作一件大漆物件的工期,他準備利用寒假時間做個大些的器物。  今年21歲的閆佳珺是北京城市學院文物保護與修復專業的一名大三學生。
  • 銅喜《大漆薰香爐》
    《大漆薰香爐》 黑金色《大漆薰香爐》 赤金色《大漆薰香爐》
  • 大漆—古代的高科技產品
    大漆在古代可是一種高科技材料,在日常生活中人們拿大漆做器皿,在戰場上人們用大漆塗飾盔甲。大漆漆膜堅硬,戰國時就有大漆塗製成的弓和盾,不僅輕並且也很堅硬。「堅牢於質,光彩於文」這是大漆的最大特點。大漆是從漆樹上採割下來的液體,有塗料之王的美稱,也是人類使用的第一種天然高分子材料。
  • 我家的大漆鋪(圖)
    >    1930年,我家在崇外東花市大街開了一家「永盛號大漆鋪這種民間的大漆鋪在西花市有很多家,但「七七事變」以後,街面混亂,材料來源和銷售困難,就都專做大漆菸袋杆了。我家也專做大漆菸袋杆。因為當時旱菸袋很普遍,需要量大,生意有保障。  所謂大漆,就是中國的「生漆」,也叫「退光漆」,當時所用的生漆是從河南進貨,叫豫州漆,是從信陽、淅川、鎮平、盧化等地進貨。
  • 大漆是什麼?大漆有毒嗎?為什麼尋常的漆藝成了許多人眼中的「怪物」?
    大漆是什麼?大漆有毒嗎?為什麼尋常的漆藝成了許多人眼中的「怪物」?曾聽朋友感嘆,幾十年來,從每件身邊朋友有一件漆製品,哪怕是一個手鐲、一串項鍊。如今,了解大漆,還要從頭科普起來。今天中木商網陳昌文詳細介紹大漆是什麼?大漆有毒嗎?為我們講一堂大漆入門課。
  • 大漆,驚豔世界的美!
    在日本人們把大漆手藝人稱為「人間國寶」殊不知,中國才是大漆的母國>在中國漆之為用已經有近萬年歷史早在公元前7000年河姆渡的時代我們祖先就已經發現了大漆這種天然材料大漆的製作工藝始於宋,盛於明明代著名漆工黃成撰寫的《髹飾錄》裡就記載了497種漆藝表現手法工藝之繁複,堪稱世界之最其中
  • 周芳:淺談大漆藝術創作
    原創:藝why靜 芳:大漆在中國至少已經存在了8000年,在湖北的曾侯乙墓以及長沙馬王堆漢墓中,都曾出土令人驚嘆的漆器造物,湖北是中國大漆藝術重要的發源地,中國歷史長河中也有著無數的大漆藝術精品,大漆具備著東方文化的獨特語言,對於傳統您是如何理解的
  • 福州舉辦大漆茶器展
    8月15日,觀眾在福州市首屆大漆茶器展現場參觀。 當日,由福州市脫胎漆器行業協會、福建省工藝美術工業有限公司聯合主辦的「漆彩·茗品——福州市首屆大漆茶器展」在福建省工藝美術大樓舉行。本次展覽匯集了眾多藝人創作的大漆茶器作品,展現福建大漆製作工藝水平。 新華社記者林善傳攝 1 2345下一頁這是現場展出的銀胎花鳥大漆茶器(8月15日攝)。
  • 什麼是大漆?大漆怎麼來的?環保嗎?
    大漆又名「天然漆」、「生漆」, 取自漆樹皮內採割的乳液,經過複雜工藝煉製環保無毒,可用於實用器皿裝飾。 髹(xiū)飾,漢族傳統工藝。 用漆漆物,謂「髹」;「飾」,寓紋飾之意。 新石器時代,先民就認識了天然生漆的性能並應用,古老技藝沿古至今。
  • 《中華文摘》文章:大漆家具
    這場專拍的11組(14件)家具全為大漆家具。長期以來,大漆家具的文物價值被埋沒。這次的集中出現,能否使埋藏已久的「金子」發出它應有的光芒呢?  1985年,王世襄先生的《明式家具珍賞》一書在香港出版後,港臺地區收藏家開始湧入內地市場,掀起了一股家具收藏熱,蟄伏已久的家具商人於是開始在全國各地收購老家具。
  • 大漆和木蠟油有什麼區別?
    大漆的使用歷史遠比木蠟油多很多,木蠟油是大漆的衍生物,並不會完全替代大漆的使用領域。今日以大漆和木蠟油兩者塗料為主,和大家一起好好認識我們身邊的適合運用的木器漆。採漆大漆「咬人」——大漆過敏大漆過敏反應的程度每個人都不太相同
  • 被「大漆」咬了腫癢難耐,是有毒嗎?
    了解過大漆的人有時候會聽到大漆「咬人」的說法。大漆是我國古代漆器製作的重要原材料,是一種從漆樹上割下來的液體,經過處理後塗抹在器物上,形成的的漆膜不但堅固,而且具有抗氧化、防潮、防蛀等功效。大漆小葫蘆大漆過敏反應的程度每個人都不太相同,有的人可能不太敏感,症狀也比較輕微,幾天就好了,可是有的人能夠延續10幾天,我們都被蚊子叮過,一個小包都要難受好幾天,別說大漆過敏的瘙癢難耐有多熬人了
  • 大漆「守藝人」致敬戰疫者
    8月17日,吳星用手指感觸上了大漆後的作品。 9月5日中午,武漢東湖東頭村聲聲蟬鳴,星漆匠大漆工作室裡,青年漆藝家吳星和師弟韋焯華正在搬運大漆作品《戰疫者》。這幅長1.5米、寬1米的大漆作品,是他們和劉吾香老師歷時40多天酷暑,經過蛋殼鑲嵌、多次整體罩漆、精心打磨拋光和反覆修改調整共同完成的心血之作,將送交湖北省美術創作重點項目扶持工程。
  • 大漆「守藝人」致敬戰疫者
    8月17日,吳星用手指感觸上了大漆後的作品。9月5日,吳星和韋焯華在搬運大漆作品《戰疫者》。9月5日中午,武漢東湖東頭村聲聲蟬鳴,星漆匠大漆工作室裡,青年漆藝家吳星和師弟韋焯華正在搬運大漆作品《戰疫者》。這幅長1.5米、寬1米的大漆作品,是他們和劉吾香老師歷時40多天酷暑,經過蛋殼鑲嵌、多次整體罩漆、精心打磨拋光和反覆修改調整共同完成的心血之作,將送交湖北省美術創作重點項目扶持工程。
  • 髹漆小貼士 ▏大漆是什麼?
    「大漆是什麼啊?」「大漆是油漆嗎?」「大漆有毒嗎?」蛋殼兒現在可以很負責任的告訴大家,大漆沒有毒。百度百科上說:「大漆(Chinese lacquer),又名天然漆、生漆、土漆、國漆,故泛稱中國漆,為一種天然樹脂塗料,是割開漆樹樹皮,從韌皮內流出的一種白色粘性乳液,經加工而製成的塗料。」
  • 陳路茵:做中國人傳家飾品的大漆藝術家
    一開始也是有些擔心和焦慮,因為我是做大漆的,所以除了陪家人,還有就是研究大漆,每次和大漆在一起時,我就會安靜下來,可是,當我看到視頻中搶救病人的醫生聽到老父親去世了,一個人嚎啕大哭時,我就不能平靜了,這次疫情我們看到的離別和悲傷太多了,其實心裡挺難受的。
  • 匠心獨具的傳統手工藝-「大漆」手鐲
    犀皮漆是古代漆器製作中的一種技法,而「生漆」就是製作材料當中最主要的一種材料,生漆也叫大漆、國漆,是從漆樹這種樹木上面獲取的一種天然的塗料,人類使用生漆的歷史可以追溯到7000多年以前,是不是很古老?當然也不是,漆器一般都是有胎體的,這個鐲子用的就是木胎,比如一個漆碗,可能會用一個選好的木碗做裡面的胎體,在木碗的表面用大漆去髹飾成各種效果,也可能見到一個大漆杯子,用的是瓷胎,在瓷杯表面用大漆去髹飾,還有一種更複雜的叫脫胎漆器,因為和我們今天講的有點遠,以後我們再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