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五行分類論易經之道——第五篇(土道)

2020-08-27 風信子筱悠

根據五行分類法介紹《易經》,前四篇介紹了金道、水道、木道和火道。按照五行相生的原理,火生土,土道,即方法,為人處世之道。

關於為人處世,《易經》中談及土道之卦有屯、訟、師、履、大壯、晉、睽、蹇、遠見、坤、同人等。

關於婚姻,屯卦中「女子貞不字,十年乃字。」女子堅守正道不出嫁,十年後才出嫁。女子心中堅守的正道就是其擇偶之道,十年後才出嫁,因為終於等到心儀之人。當今社會既有順從世俗流程相親閃婚一族,也有堅守自己直至大齡高齡的愛情至上者。無論是哪一種,《易經》在擇偶觀念上給人們的提示是:不在於金錢、地位,只在乎是不是意中人,是不是胸懷大志有發展。我們常說的兩情相悅、志趣相投就是這個意思,而「潛力股」「經濟適用男」也是該意的另一種延伸。

「乘馬班如,泣血漣如。」騎在馬上艱難行走,哭得淚流滿面,這樣的狀況怎麼會長久呢。用婚嫁儀式上的場景來比喻強扭的瓜不甜。這裡的哭泣不是因為傷離別,而是因為所嫁之人並非心儀之人,為自己未來的生活傷感。現代社會自由戀愛成婚的人很多,但也有一些因為種種客觀原因或主觀誤斷而結合在一起的婚姻,然而最後可能因為世俗的「門不當戶不對」或者我們常說的「三觀不合」而得不到幸福。「強扭」不再單一是一種搶奪,也隱含著一種執念。執著地刻意捆綁不能算是一種吉祥的事,這正是《易經》帶給人們的思考。

關於追求,履卦象徵履行、實踐,履中「眇能視,跛能履。履虎尾,咥(dié)人,兇;武人為於大君。」表意是瞎了一隻眼還能用另一隻視物,卻不能看不清楚;跛了一條腿還有另一條腿可以走路,卻不能走得快;踩到老虎尾巴時被咬傷,兇險。武士要做大王,心氣過高。用身體的形象來提醒世人目標的設定要與自己的能力及所處的地位相適宜,否則,只會招致兇險。我們常用「好高騖遠」來形容自視過高卻不能腳踏實地的人,這樣的追求是不會有所收穫的。睽卦中的「小事吉」也是提醒人們要結合實際從小處做起,不可大處著手。萬丈高樓平地起說的也是這個道理。

屯卦中「即鹿無虞,惟入於林中,君子幾不如舍,往吝。」說的是追逐野鹿卻沒有獵官做嚮導,只有迷入山林之中。不如捨棄,再往前走會有災難。人們日常追逐自己的目標時,如果只顧著一意孤行,沒有旁人指點,或者不聽他人勸告,可能會在欲望中迷失自己。以此告誡我們要胸懷機智,不要急於求成,掉入欲望的深淵,結果迷失,甚至失去自我。

在追求的道路上,自然會面臨種種選擇。《易經》蹇卦象徵艱難險阻、不順利。象曰:「君子以反身修德。」君子應當反省自身提高修養道德。這裡的反省正是在險難面前要懂得正確選擇,做到趨吉避兇。關於成功,選擇有時候比努力更重要,選擇是走出去的第一步,如果方向錯了,越努力越是南轅北轍。

追求的最終是達到自己的期望。晉卦中「晉如鼫(shí)鼠,貞厲。」用「五窮」的鼫鼠守正道也會有危險比喻一無所長的人最終沒有什麼好處。因為鼫鼠「能飛不能過屋,能緣不能窮木,能遊不能渡谷,能穴不能掩身,能走不能先人」,樣樣都懂卻無一精通,就像現在社會上的很多人一樣,以此告誡人們要學有所長,擁有一技之長才能立足,才有發展的可能。

關於爭戰,訟卦象徵爭論、訴訟。「不永所事;小有言,終吉。」說的是不要堅持訴訟,雖然有小小的責難,但通過辯論就可以明白是非曲直,終會吉祥。古人很早就明白了長久訴訟,只會給雙方都帶來不好的後果,終落得兩敗俱傷。所以提醒人們要果斷裁決,不能拖拉。「或錫之鞶(pán)帶,終朝三褫(chǐ)之。」受到君位賜給的腰帶,一天之內就三次被奪,爭功論賞全靠嘴皮子功夫,終究是會反反覆覆,不能長久的。訟卦告訴我們的道理總結起來就是訟不可極,祿不可爭。

師卦象徵戰爭、憂患,卦中「師左次,無咎。」告訴我們不違反用兵的通常法則,撤退防守是沒有災難的。無論人與人還是戰爭中國與國之間的對弈,敵進我退,敵駐我擾都是可行的用兵之策。同人卦中「伏戎於莽,升其高陵,三歲不興。」由於敵軍強盛而潛伏兵甲於草莽之中,登上高陵觀察,三年不發動戰爭。說的也是能屈能伸,穩中求勝的道理。「長子帥師,弟子輿屍,貞兇。」用長子帶兵出徵,次子用車裝著屍體大敗而歸的殘酷戰事告誡人們用人不當帶來的嚴重後果。現代商戰中,如果錯信錯用他人,都有可能給自己或公司帶來災難性後果,這一點是不言而喻的。

大壯卦中描述的戰爭又提升了一個境界,「小人用壯,君子用罔(wǎng),貞厲。羝(dī)羊觸藩,羸其角。」小人靠力量,君子卻不這樣,因為君子用智慧,守正道有危險。並用羝羊觸藩的典故告誡人們有時候依靠武力解決不了問題,只有智取才能不像公羊角被掛住那樣反使自己身陷囹圄。在戰爭中,不能強攻的堡壘,巧用妙計,便能迎刃而解,這才是君子的大智慧。

除了婚姻、追求、爭戰,《易經》中還有一些土道,即方法論。比如睽卦中象曰:「君子以同而異。」告訴君子應當求大同而存小異,治理天下時要分清人們的共同的和不同點。求同存異也是如今商務談判、合同協作中的一條重要法則,有助於推動事情的進展。坤卦中「 履霜,堅冰至。」踩在霜面上時就應該預感到天寒冰凍的冬天就來了。以此提醒人們要有遠見,任何事物都是循序漸進的,正所謂一葉知秋。無論觀人論事,都要透過現象看本質,有所見地,而不是被表象所蒙蔽。


以上即為土道,從婚姻生活、事業追求、爭戰兵法幾個方面解讀《易經》中為人處世的哲學。

到此,《易經》五行之道都已介紹完畢,其博大精深,遠不止此,還有待更多的研讀與領悟。

相關焦點

  • 以五行分類論易經之道——初篇(金道)
    關於《易經》,大部分人們可能會聯想到八卦、算命、風水之類的話題。本文寫作的初衷與此無關,而是著力於從晦澀難懂的古文中抓取部分易於理解的內容,精簡五篇供有興趣的讀者一閱。而學習《易經》的想法也是經名家指引,在古代哲學裡尋找生命的意義,將日常瑣碎化繁為簡,換言之就是通過一小段修行來淨化些許浮塵。
  • 以五行分類論易經之道——第四篇(火道)
    前文提到我用五行分類法將易經之道概括成以五種(金、木、水、火、土)。上三篇介紹了金道、水道和木道,按照五行相生之理,木生火,火道,即警醒,警示世人之道。火《易經》中談及火道之卦有乾、坤、需、履、否、大壯、震、艮、既濟等。
  • 以五行分類論易經之道——第二篇(水道)
    前面提到五行之首---金道,按照五行相生的理論(金生水),下面來說說水道,即機會,待機擇機之道。之所以稱其為水道,正是借用了古言「流水不腐戶樞不蠹」,比喻經常運動所帶來的持久而旺盛的生命活力。風水上,人們講究「流水生財」,亦是取其良機之意。而對機會的把握與選擇,將會影響到人與事未來的發展趨勢。對于堅守正道(初篇所提之金道)的人們,抓住機遇借勢發展就是如虎添翼,定能事半功倍。
  • 以五行分類論易經之道——第三篇(木道)
    之前講過,通過對六十四卦的學習,我用五行分類法將易經之道概括成以五種(金、木、水、火、土)。上兩篇介紹了金道和水道,按照五行相生之理,水生木,木道,即克制,行為習慣之道。木《易經》中談及木道之卦有乾、屯、大有、無妄
  • 《易經參詳》基礎篇(四)五行
    易 智2019年元月 《易經參詳》基礎篇(四)五行   五行是我國古代哲學的基本範疇,是萬事萬物構成的五個基本要素,在自然、社會、哲學、中醫學、佔卜學等領域都佔有重要地位,也是《易經》實踐運用的重要內容。
  • 《易經》趣談(十三):陰陽五行扯《黃帝內經》與《易經》
    《易經》即《周易》,儒家四書五經之一。《易經》無陰陽五行。與《易經》捆綁在一起的《易傳》有陰陽,卻無五行。《黃帝內經》論陰陽五行。把《黃帝內經》與《易經》拉扯到一道的是道教的「陰陽五行」。宋道教陳摶《正易心法注》說的很清楚:「《易》道不傳,乃有周、孔。周、孔孤行,《易》道復晦。四章」。陰陽五行配八卦,太極圖,先天八卦圖,河圖,洛書,梅花易數,等,皆為道教的伏羲《易》。後世學者卻道與儒不分,《易傳》與《易經》不分,混為一談,都當作了周文王的《周易》。多見不怪的傳統文化之怪現象。
  • 你知「道」嗎?《易經新論》連載(177)
    《易經新論》連載(177) 你知「道」嗎?如果把「道」解釋為宇宙之先,則與當今過於遙遠,與具體事物又聯繫不上;如果把「道」解釋為本源,則各種事物都有自己的本源,難以達到高度概括的效果,且對現實的事物運動沒有指導意義;如果把「道」解釋為道義,它的涵蓋面太窄,無法發揮它宏大、海涵的廣義空間。
  • 《易經》的陰儀坤宮《易經新論》連載(164)
    43、《易經新論》連載(43) 揭開《易經》千古之謎的核心規律44、《易經新論》連載(44) 揭開先天八卦圖的奧秘45、《易經新論》連載(45) 對先天八卦「日用而不知的」的悲哀94、《易經新論》連載(94) 《易經新論》學術會議論文系列之一 事物運動周期95、《易經新論》連載(95 學術會議論文系列之二 《易經》內涵在周期中的體現96、《易經新論》連載(96) 學術會議論文系列之三 太極圖的構成與含義
  • 《易經》是哲學不是迷信 《易經新論》連載(175)
    乾卦的第五爻是飛龍在天,這時已經達到了運動的最高峰,是事物運動周期的最高點,要注意保持這個位置,不要超越現實無限制的追求,否則就會物極必反,產生「亢龍有悔」的嚴重後果,這樣的哲理在爻辭的第五爻和第六爻之間表示得非常充分。
  • 《五行學說》在易經預測學中的重要作用
    在易經預測學體系中,必須認識和熟悉的基礎知識之一《五行學說》,《六爻》、《梅花易數》、《四柱預測》、《奇門遁甲》等易經預測體系都是由五行學說把萬事萬物分類和關聯起來的,只有這樣才能進行推演和預測。沒有五行學體系,事物之間很難建立聯繫。
  • 摒棄《易經》中的糟粕《易經新論》連載(183)
    43、《易經新論》連載(43) 揭開《易經》千古之謎的核心規律44、《易經新論》連載(44) 揭開先天八卦圖的奧秘45、《易經新論》連載(45) 對先天八卦「日用而不知的」的悲哀95、《易經新論》連載(95 學術會議論文系列之二 《易經》內涵在周期中的體現96、《易經新論》連載(96) 學術會議論文系列之三 太極圖的構成與含義97、《易經新論》連載(97) 學術會議論文系列之四
  • 蹇卦(新卦名:新態維艱)卦義新詮釋《易經新論》連載(181)
    95、《易經新論》連載(95 學術會議論文系列之二 《易經》內涵在周期中的體現96、《易經新論》連載(96) 學術會議論文系列之三 太極圖的構成與含義97、《易經新論》連載(97) 學術會議論文系列之四 《易經》內涵新詮釋
  • 《易經》是科學不是迷信《易經新論》連載(174)
    易經新論》連載(39) 新卦序第6卦 升卦標誌全部激烈運動的開始40、《易經新論》連載(40) 新卦序第7卦 師卦開始向勝利進軍41、《易經新論》連載(41) 新卦序第8卦 謙卦反躬自省增強實力42、《易經新論》連載(42) 糾正對卦象的錯誤認識43、《易經新論》連載(43) 揭開《易經》千古之謎的核心規律44、《易經新論》連載(
  • 孔子沒有悟透《易經》 《易經新論》連載(176)
    易經新論》連載(39) 新卦序第6卦 升卦標誌全部激烈運動的開始40、《易經新論》連載(40) 新卦序第7卦 師卦開始向勝利進軍41、《易經新論》連載(41) 新卦序第8卦 謙卦反躬自省增強實力42、《易經新論》連載(42) 糾正對卦象的錯誤認識43、《易經新論》連載(43) 揭開《易經》千古之謎的核心規律44、《易經新論》連載(
  • 解讀《易經》之四——八卦的世界(下)
    河圖洛書這裡不得不提一下《河圖》、《洛書》,《易經》本身得以流傳千古,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易經》和很多行業有所交叉八卦不僅有方位,還有易數,其實還和五行有關係。這裡有一個特別有趣的現象,八卦分為兩派,一派只有一種(坎水、離火),另一派有兩種(乾兌金、震巽木、艮坤土)。有兩種的我們可以這樣理解,金、木、土三種屬性在世間,又有陰陽兩種,我們拿木氣來說,震為陽木,代表剛直、堅硬的木氣,一般來說死木(桌椅板凳之類)還有硬木(竹子、鐵木)等就是陽木,而樹枝、草木等柔然的植物可以代表陰木,其他兩種也有類似的分類。
  • 井卦(新卦名:重振家園)卦義新詮釋《易經新論》連載(179)
    易經新論》連載(39) 新卦序第6卦 升卦標誌全部激烈運動的開始40、《易經新論》連載(40) 新卦序第7卦 師卦開始向勝利進軍41、《易經新論》連載(41) 新卦序第8卦 謙卦反躬自省增強實力42、《易經新論》連載(42) 糾正對卦象的錯誤認識43、《易經新論》連載(43) 揭開《易經》千古之謎的核心規律44、《易經新論》連載(
  • 生命在於平衡《易經新論》連載(178)
    易經新論》連載(39) 新卦序第6卦 升卦標誌全部激烈運動的開始40、《易經新論》連載(40) 新卦序第7卦 師卦開始向勝利進軍41、《易經新論》連載(41) 新卦序第8卦 謙卦反躬自省增強實力42、《易經新論》連載(42) 糾正對卦象的錯誤認識43、《易經新論》連載(43) 揭開《易經》千古之謎的核心規律44、《易經新論》連載(
  • 學習《易經》必須清楚的基本概念《易經新論》連載(182)
    43、《易經新論》連載(43) 揭開《易經》千古之謎的核心規律44、《易經新論》連載(44) 揭開先天八卦圖的奧秘45、《易經新論》連載(45) 對先天八卦「日用而不知的」的悲哀95、《易經新論》連載(95 學術會議論文系列之二 《易經》內涵在周期中的體現96、《易經新論》連載(96) 學術會議論文系列之三 太極圖的構成與含義97、《易經新論》連載(97) 學術會議論文系列之四
  • 《易經》的陰陽兩套新卦序《易經新論》連載(163)
    43、《易經新論》連載(43) 揭開《易經》千古之謎的核心規律44、《易經新論》連載(44) 揭開先天八卦圖的奧秘45、《易經新論》連載(45) 對先天八卦「日用而不知的」的悲哀94、《易經新論》連載(94) 《易經新論》學術會議論文系列之一 事物運動周期95、《易經新論》連載(95 學術會議論文系列之二 《易經》內涵在周期中的體現96、《易經新論》連載(96) 學術會議論文系列之三 太極圖的構成與含義
  • 太極文化是圓文化《易經新論》連載(167)
    比如,中國人崇尚的「中庸」之道,一定意義上保證了民族文化發展的穩定。朝代更替,社會變遷,但文化內核並沒有改變,反而隨著歷史發展不斷擴展,延伸內涵。所以,圍繞此運轉的中國文化就有了西方文化無法比擬的穩定性。二、融合性 中國文化既個性突出又廣收並蓄,所以具有旺盛的生命力,這種文化的融合性既體現在內部文化的融合發展,又表現在對外來文化的消融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