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志墓志銘出土,碑文令人不忍直視,真實的水滸英雄結局太慘了!

2020-11-29 諸史

關於楊志結局,水滸傳講述的很清楚,楊志隨軍徵討方臘時,剛剛渡過長江,便因患病被寄留在丹徒縣,未能繼續隨軍徵戰,最終病死於丹徒縣。

水滸傳第112回「俊義分兵宣州道,宋公明大戰毗陵郡」中,除楊志患病不能徵進,寄留丹徒外,其餘將校撥開兩路徵討方臘。第119回「魯智深浙江坐化,宋公明衣錦還鄉」中,就提到了楊志死訊,葬於丹徒縣山園,朝廷追封為忠武郎。

可見,水滸傳中的楊志是生病而死,這一結局不算善終,但也不算太差。然而,河南出土一塊墓碑,碑文令人難以直視,揭露了楊志的真實結局,比水滸傳中慘得多!

青面獸楊志,出身楊家將,擁有一身武藝,本想拼出一個前程,卻不料最終逼上梁山。

一,楊志先前是官兵,押運花石綱時,卻在黃河裡翻船失陷,不敢回京赴命,只得避難江湖。此後,楊志遇到林衝,二人大戰五十餘合,不分勝負,並婉拒了王倫入夥邀請。

二,楊志到了京城,生活陷入困頓,無奈之下賣刀求生,卻遇到潑皮牛二。楊志殺了牛二之後,百姓感念楊志為民除害,替他花錢上下打點,最終被刺配充軍大名府。

三,在大名府,楊志得到蔡京女婿梁中書的賞識,得到了押運花石綱的美差。結果,卻中了晁蓋、吳用圈套,被蒙汗藥麻翻,花石綱盡皆丟失,於是楊志由此被逼上梁山。

水滸傳中的楊志,本想做一個官兵,卻造化弄人,最後做了一個強盜。更讓人無奈的是,宋江接受招安之後,楊志再次成為一枚官兵,本想徵討方臘建功立業,但卻生病無法參戰,而病死異鄉丹徒縣。

可以說,楊志之慘,在水滸傳中名列前茅。然而,與正史中的楊志相比,水滸傳中卻也不算什麼。

2014年,在河南濟源市龍潭湖片區建設工地,考古專家挖出一座金代磚室墓,出土文物並不多,其中最具考古價值的是墓志銘,刻有「故贈登州防禦史楊公墓碣」,原來墓主就是楊志。

一,墓志銘中記載的楊志是河南鄧州淅川人,十六歲傷人致死而充軍。因作戰勇猛,屢立戰功,官至武德郎,宋徽宗甚至接見他,「上皇召見嘉之,曰,膽勇過人尚可獨領雄兵」。

水滸傳中,楊志武藝高強(墓志銘中是「勇敢超絕,收勳有素」),賣刀時殺牛二充軍,在大名府得到蔡京女婿梁中書賞識,後獨領一軍護送花石綱,兩者有不少相似之處。

二,宋金開戰之後,楊志與都統王淵意見不一,王淵拒絕聽取楊志意見,但卻遭遇慘敗。為了躲避罪責,過錯推到了楊志身上,並用私行處決了楊志。

墓志銘中記載,「公受制於淵(王淵),不意緣私憾虛坐失利。越明年八月二十二日例置之以法,享年五十有五」。

顯然,墓志銘揭露的楊志結局,不是病死,而是被人當「替罪羊」私下處死。

這是楊志最終悲慘結局嗎?不是!

楊志死後,朋友為他鳴不平,宋徽宗為楊志平反,並且降罪於王淵,楊志沉冤得雪了。然而,楊志家人卻遭遇金兵毒手,唯一女兒成了金兵俘虜。靖康恥中,女性成為野蠻的金兵俘虜,會遭遇什麼結局,大家都可以想到。

公無嗣。夫人馬氏,宋州人,止一女被虜,不知所在。

除了家人妻子悲慘遭遇之外,楊志死後也「不得安寧」。北宋滅亡之後,朋友馬秦本想讓楊志落葉歸根,但由於戰亂而葬於淅川城東。過了幾年之後,此地發洪水,於是馬秦將他屍骨遷移到東杞,又過了一些年,最終馬秦將他移葬在濟水源頭,於此一直安眠到2014年。

可見,墓誌中的楊志比水滸中的楊志結局慘得多,少年殺人充軍,晚年慘遭冤殺,唯一後代被俘不知所在,墓地幾次遷移不得安寧……墓誌中的楊志,卻又是幸運的,因為他有一個好友馬秦。若非馬秦,楊志不僅無法沉冤得雪,而且或許只能被草草掩埋於亂石崗,最終徹底消失在歷史風雲中。

相關焦點

  • 河南挖出一墓碑,碑文難以直視,學者:真實的水滸英雄結局很慘
    相信有不少人都看過《水滸傳》,看過的人都認為梁山好漢最後的結局實在是太慘了,但是河南挖出一墓碑,從碑文上來看,學者表示真實的水滸英雄結局比小說中的還要慘,這是怎麼回事呢?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在真實的歷史上,梁山好漢並不是有108位,而是只有36位,其中宋江,晁蓋,武松,盧俊義等人都是歷史上真正存在的人物,首先我們看看青面獸楊志,這個人出生於楊家將,所以從小就習得一生的好武藝,而楊志想要憑著一刀一槍來為自己拼出一個好前程,但是沒有想到一分錢難倒英雄漢,當楊志盤纏用盡走投無路的時候,他只能將自己祖傳的寶刀賣了,後來因為種種原因
  • 福建出土石碑,碑文令人不忍直視,學者:武松打虎是根本不可能的
    武松劇照1956年,福建霞浦縣出土了一座石碑,記錄了一起「虎患」:明朝初期,福寧州流民返回家鄉,卻發現此地已經被猛虎們佔領。碑文讓人不忍直視,甚至令人懷疑前代人們的打虎壯舉是否確有其事,就像學者段宇宏說的那樣,「武松打虎」是根本不可能的,除非他學會「降龍十八掌」。參考文獻:《宋史》、《遼史》、《金史》及《鳳凰周刊》記者段宇宏——《人能不能跟虎鬥:武松打虎的故事靠譜嗎?》
  • 河南工地意外挖出黑色骸骨,專家解讀墓碑後稱:墓主是青面獸楊志
    施耐庵在這部小說中描繪了一個個令人熱血沸騰的故事,如今早已家喻戶曉,比如「魯達拳打鎮關西」、「武松血濺鴛鴦樓」等等。眾所周知,小說來源於現實但又高於現實,歷史上確實有宋江、吳用等人,但是梁山一百零八將中絕大多數都是不存在的,是施耐庵虛構的人物。在《水滸傳》中有這樣一位梁山好漢,他的遺骸竟然真的被考古人員發現了,他就是青面獸楊志。
  • 福建出土石碑,碑文令人不忍直視,學者:武松打虎根本不可能
    而到了明清時期,虎災更是達到令人震驚的地步。 1956年,位於閩東北山區與浙江交界的霞浦縣曾出土了一座石碑,記述了一場令人恐懼的「虎災」。洪武二年( 1369) ,當時霞浦縣還被稱為福寧州。由於戰亂,人民流離,導致山中群虎泛濫成災。明朝建立後,福寧州流民返回家鄉,卻發現此地已經成為老虎的樂園。
  • 2014年,河南發現好漢楊志之墓,告訴你一個真實的「青面獸」
    由墓志銘的記載得知,他是與歷史上真實的宋江同時代的楊志。第一點,這裡的楊志,是河南鄧州人,祖上世代務農,從出身上來講,這與水滸中的「楊家將」後人楊志差別很大。第二點,墓主人楊志性格剛烈且勇敢超絕,經常擔任先鋒角色,這與水滸中武藝高強的楊志頗為相似。
  • 青面獸楊志,一個真實存在歷史上的人物,他是楊家將後人?
    《水滸傳》是家喻戶曉的四大名著之一,裡面的108梁山好漢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作為一部小說,自然有其藝術上的誇大成分,很多好漢都是虛構的人物,只有宋江、關勝、董平、史進等人是歷史上的真實人物,不過由於他們地位低下,相關記載模糊不清,幸運的是其中一位好漢因為留下一件文物,才使人得以從中窺探到真實梁山好漢的生平事跡
  • 盛志梅:論水滸故事的經典化
    根據後世的水滸資料推測,杆棒類的《花和尚》、《武行者》、樸刀類的《青面獸》公案類《石頭孫立》應是描寫水滸英雄魯智深、武松、楊志、孫立的故事。很明顯,「他們」在說書藝人那裡應該是單打獨鬥的,與梁山事業和宋江哥哥「不相干」。這些故事是以主人公的傳奇經歷及其使用的武器類別來區分的,帶有鮮明的書場商演色彩。
  • 河南挖出一墓碑,青面獸楊志真實身份曝光:結局比小說裡更悲慘
    在宋朝時期,楊家將的威名早已流傳於民間,而楊志又是楊家將之後,可以說是出身名門,但是楊志臉上有一大塊青記麵皮,一出場就顯露出晦氣滿面,英雄末路的形象,與楊家將一心報國,忠心而謗的悲劇命運是一脈相通的。林衝風雪山神廟之後,投奔梁山,但奈何此時梁山寨主白衣秀士王倫,量小不能容才,害怕林衝的本事,不能容他,林衝只得下山去搶劫取投名狀。
  • 令狐講故事之水滸中的『慫』人——楊志
    本來覺得這水滸人物系列,在寫完燕青之後,應該是告一個段落了,但是昨天看了幾集新版《水滸》,就忽然決定再寫一個,今天來講講水滸中的一個『慫』人,青面獸楊志。「既已這廝,則應削其官矣,仍稱之為制使、提轄者,所以深許楊志、魯達之為邊庭有用之才,不得已而至於綠林,而非其自為綠林也。」其實縱觀李贄和金聖歎的評價都確定了一點,楊志是真有本事的,但是他這人屬於優點和缺點都很突出的這麼一位,從他出場那「麵皮上老大一搭青記」,就顯露出晦氣滿面,也決定了他英雄末路的悲劇形象。
  • 2014年,河南無意中發現楊志之墓,告訴你一個真實的「青面獸」
    2014年5月,在河南省濟源市的一個建築工地內,出土了一座古墓,而這座古墓的主人名叫楊志!那這個楊志是不是就是《水滸傳》中的「青面獸」楊志呢? 河南無意中發現的這座古墓,是有墓志銘的,而通過這個墓志銘的我們大致可以了解這個楊志的一生。
  • 掃墓看到的碑文不是真正的「墓志銘」?專家解惑
    來源:武漢晚報清明掃墓看到的碑文 不是真正的「墓志銘」考古專家:中國傳統墓志銘 是一篇文辭簡約的散文又到清明節墓志銘源起於何時?它是如何發展演變的?墓志銘與碑文的區別是什麼?記者日前採訪了武漢大學歷史學院考古系教授王然、湖北省博物館陳列部主任曾攀,為公眾釋疑解惑。王然介紹,春秋戰國到秦漢時期,一些身份低微者的墓裡會放一塊磚,磚上刻三五個字,一般是墓主的姓名、籍貫。東漢時,已出現墓志銘的雛形。
  • 碑文就是墓志銘?淺談魏晉南北朝墓志銘興起的原因
    墓志銘為什麼這麼難寫呢?首先要對仗工整,韻律有序,簡潔明了。其次要從他的結構來看,顧名思義,墓志銘是墓誌加上墓銘構成的,志一般是散文,寫的是死者叫什麼名字家住哪裡人物生平這類的陳述。你可能會覺得這很好寫啊,其實不然,首先你要基於史實,然後稍微美化一下,美化是有水平的,既要修飾他的不足又不能太過誇張。
  • 「碑文」與「墓志銘」到底是不是一樣的?漲知識了
    今天為大家科普的內容是:「碑文」與「墓志銘」到底是不是一樣的?提起「碑文」與「墓志銘」很多人都會感覺到特別好奇,因為在人們大眾的眼中,它們倆就是一樣的,很多人都會把碑文與墓志銘混淆,那你知道碑文與墓志銘分別是什麼嗎?
  • 逆天邪神:梵帝神界觸犯雲澈逆鱗,下場太慘,不忍直視
    梵帝神界觸犯雲澈逆鱗,下場太慘不忍直視首先是梵帝神界,雖然說是千葉焚天老謀深算,提前派人去吟雪界蹲守,以備不時之需,儘管達到了效果,但是還是少算了一步,沒想到雲澈對這一手早有防備。所以梵帝神界的謀劃非但沒有成功,反而給了池嫵妖一個臥底的機會。
  • 魯智深、楊志在榜,李逵讓人不忍直視
    因為走了一路實在是太餓了,於是當飯菜上來的時候,魯智深就已經顧不得形象了,在飯桌說簡直就像機器一樣一盤一盤的往嘴裡倒,席捲了整個飯桌,吃完了桌上的菜,竟然還又要了三碗米飯,米飯也吃完後才意猶未盡的打了飽嗝,吃的劉老太公目瞪口呆,一是因為飯量,而是因為吃相,簡直是太嚇人了。第二就說說楊志。
  • 墓志銘,與碑文有什麼不同?
    或是為了緬懷,亦或者為了悼念某個難以忘記的親人,身邊至親往往會在逝者的墓穴裡或墓碑上面,刻上記錄逝者生平的一些文字,墓志銘與碑文應運而生。然而,兩者極容易被混淆,尤其是「墓志銘」一詞在現代被普遍誤用,這是需要注意並正確區分的。什麼是墓志銘?墓志銘,是我國語言文學中的一類悼念性文體。
  • 《水滸傳》中的楊志葬身之地-神秘的濟源龍潭寺之七
    夜晚一切歸寂,坐面朝東的墓向恰恰能讓楊公欣賞至濟源古景之龍潭夜月,楊志也是造化,能安眠於龍潭福地。二、 楊志埋葬龍潭寺的原因墓志銘中記載的楊志是河南鄧州淅川人,十六歲傷人致死而充軍。因作戰勇猛,屢立戰功,官至武德郎,宋徽宗甚至接見他,「上皇召見嘉之,曰,膽勇過人尚可獨領雄兵」。
  • 打虎英雄武松的真實結局;英年早逝死因悽涼,屍骨葬於歌妓墓穴旁
    嫉惡如仇,身手不凡的行者武松根據書中的記載,80歲那年病逝在六和寺,他的結局與其他諸多慘烈獻身的英雄好漢相比,算是極其安詳。然而事實上,在真實的歷史背景中,武松的結局並不如書中那般美好。歷史上真實的武松生活在北宋時期,公元1055年間,身為一個河北邢臺清河縣人,許多地方志中,都記載了武松身為提轄的事跡。
  • 水滸第一刀客是誰?楊志家傳寶刀、武松的戒刀,在他面前不值一提
    水滸第一刀客是誰?、魯智深等等的英雄也是為我們呈現出了太多的精彩,這些個好漢們不在乎自己的利益,行走在江湖之上靠著自己的手藝倒也不至於挨餓,尤其像武松當初在景陽岡打虎,最終也是將朝廷賜予給他的1000貫錢是分給了當地的用戶,自己並沒有留下一分錢。
  • 徐美潔︱《大明王朝1566》:胡宗憲的率性令人不忍直視
    徐美潔︱《大明王朝1566》:胡宗憲的率性令人不忍直視 徐美潔 2017-04-30 14:10 來源:澎湃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