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曉萍:社會治理是社會各方的責任

2020-12-08 騰訊網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社會治理、經濟增長、理論創新、學前教育、休閒農業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姜曉萍:社會治理是社會各方的責任】

四川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黨委書記姜曉萍指出,社會治理不只是黨委和政府的責任,而且是社會各方的責任。要堅持黨對社會治理的集中統一領導,更好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為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提供政治保證和組織保證。明確政府推進社會治理的職能職責,健全政府負責社會治理的責任體制,推進機構、職能、權限、程序、責任法定化,在大力推進「放管服」改革的基礎上優化政府組織結構,強化政府公共服務職能,堅決破除妨礙社會治理順利推進的各種體制機制弊端。拓展公眾參與社會治理的制度化渠道,建立政社互動、政企互動、政民互動的聯動機制,充分調動各方力量參與社會治理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激勵社會組織、企業、公眾多樣化、多渠道、多層次參與社會治理,形成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

摘編自《人民日報》

【李步前:需求是拉動經濟增長的動力】

中央黨校報刊社《學習時報》副編審李步前認為,在我國的需求結構中,過去曾經長期存在經濟的外貿依存度比較高的問題。近年來,隨著外部環境和我國發展所具有的要素稟賦的變化,市場和資源兩頭在外的國際大循環動能明顯減弱,而我國內需潛力不斷釋放,國內大循環活力日益強勁。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後,我國經濟已經在向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轉變,國內需求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有多個年份超過100%。這次疫情期間,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和發展數字經濟等作為穩投資、擴內需的重要途徑,對形成新的增長點、拉動經濟增長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實踐證明,擴大內需是進一步激發經濟活力、積蓄髮展動能、對衝世界經濟下行風險的必然要求。為此,應想方設法發揮內需潛力,把超大規模內需市場轉換為經濟增長的強大動力,暢通國內大循環,加快形成新發展格局。

摘編自《經濟日報》

【武建奇、張子麟:推進理論創新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

武建奇、張子麟表示,馬克思主義是為實踐證明了的科學真理,是指導我們改造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的銳利思想武器。面對錯綜複雜的國內外經濟形勢,面對形形色色的經濟現象,只有學習領會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基本原理和方法論,切實掌握科學的經濟分析方法,才能深化對我國經濟發展規律的認識,提高駕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能力,準確回答我國經濟發展的理論和實踐問題。要堅持用馬克思主義觀察時代、解讀時代、引領時代,堅持在改革中守正出新、不斷超越自己,在開放中博採眾長、不斷完善自己,不斷深化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

摘編自《河北日報》

【高丙成:有質量的學前教育對人的終身發展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學前教育研究室主任高丙成指出,近日,教育部就《中華人民共和國學前教育法草案(徵求意見稿)》(以下簡稱《草案》)公開徵求意見。學前教育質量已經成為廣大人民群眾關注的重大問題,提高學前教育保教質量,確保人人上好園,是辦好學前教育的應有之義。《草案》對幼兒園保育與教育的原則、內容、方式等進行了規定,強調「幼兒園應當堅持保育與教育相結合的原則,面向全體兒童,尊重個體差異,注重習慣養成,以遊戲為基本活動,創設良好的生活和活動環境,使學前兒童獲得有益於身心發展的經驗」。進一步明確了學前兒童的發展目標,有利於引導幼兒園、家庭和社會樹立科學保教理念,推進學前教育的科學優質發展。

摘編自《中國教育報》

【劉明明:推動休閒農業高質量發展】

中國農業大學劉明明表示,休閒農業是農業生態產品和服務供給的重要途徑,也是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在農業領域的實踐。目前,我國休閒農業發展同質化嚴重、資金短缺。應當出臺政策鼓勵社會資本投資,引導和規範社會資本通過公私合作模式、土地經營權入股、眾籌模式、「網際網路+」模式、發行私募債券等方式投資休閒農業。建立市場準入機制、競爭機制、利益共享和保障機制、績效評價機制、風險分擔機制以及退出機制。此外,規劃休閒農業要充分考慮農業資源與環境的保護和可持續利用,建立休閒農業環境影響評價制度,打造生態休閒農業。此外,針對當前休閒農業的質量參差不齊的問題,建議由行業協會組織研究休閒農業評價體系,對休閒農業進行認證和標識,科學引導民眾綠色消費。

摘編自《中國環境報》

(光明網記者 李澍整理)

來源:光明網-理論頻道

相關焦點

  • 姜曉萍:社會治理須堅持共建共治共享
    能否將我國社會治理制度優勢更好轉化為治理效能,需要回答好「共建」何以達成、「共治」怎樣有效、「共享」如何實現三個方面的問題。  「共建」回答社會治理依靠誰的問題,即社會治理不只是黨委和政府的責任,而且是社會各方的責任。實現「共建」,需要明確不同社會治理主體的角色定位和職能職責。
  • 姜曉萍:國家治理現代化進程中的社會治理體制創新
    原標題:國家治理現代化進程中的社會治理體制創新 四、推進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社會治理體制創新的關鍵,是構建新型社會治理體系,促進社會治理能力的現代化。
  • 講座預告|姜曉萍:城鄉基層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實現
    講座主題:城鄉基層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實現途經時間:11月25日上午10:00--12:00主講人:姜曉萍教授四川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書記,四川大學城市治理研究院院長,城鄉基層社會治理研究院院長。
  • 西方國家福利治理與政府社會福利責任定位
    究其基本含義,福利治理實際上是西方國家應對福利危機和社會矛盾的機制和政策性措施,是「指國家或社會所採取的降低風險、減少不平等和提供生活保障的社會福利項目實現方式」[1],在這其中,人們常常「把多主體合作治理原則用於社會福利供給的機制稱為社會福利治理」[2]。而政府的社會福利責任,則是福利政治的核心命題,也是社會福利發展的重要議題。
  • 個體化社會與社會治理
    在個體化社會,個體獲得了相對更多的自主權、更多隱私性的個人空間,為個體自由而全面發展提供了必要條件。與此同時,失去集體或單位的庇護之後,個體面臨的是更多不確定性和不安全性困擾,社會風險不斷向孤立、孤獨的社會個體沉澱。個體化社會的新特徵及其對傳統社會治理的挑戰,需要社會治理新的應對。
  • 社會治理重在「以人為本」
    當前,我國經濟增速放緩,經濟下行壓力比較大,經濟結構轉型升級需要社會付出更大的代價來承接經濟轉型升級帶來的壓力。特別是在經濟轉型過程中對原有利益格局的重新分配,會觸動部分人的利益,因此要在社會治理中將這些情況充分考慮進去,運用馬克思「自由的自覺的活動」思想加以解決。第三,我國正處於社會轉型期,各方利益訴求協調困難。
  • 社會責任根植:中國企業社會責任發展的「新蝴蝶效應」
    第五,要通過管理提升、制度建設和隊伍培訓,固化供電企業推動各方合作解決社會問題的經驗與成果,形成運用社會責任理念、創新解決與企業運營相關的社會問題的長效機制,全面提升基層單位和廣大員工的綜合價值創造能力和水平。  第六,要積極推動政府部門、意見領袖和關鍵利益相關方了解和參與公司的社會責任根植實踐,彰顯公司引領中國企業社會責任發展的責任央企形象。
  • 全民共建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如何構建
    科學定位多元主體與要素涵蓋:為全民共建共享提供體系支撐  在全民共建共享社會治理格局中,作為政治系統的主導存在,政府應秉持責任理念和回應性價值取向,始終發揮主導和推動作用。另一方面,政府要藉助有效的確權、限權和分權模式,以漸進改革的方式逐步向市場主體和社會組織轉移一部分職能和權力,激活市場、社會力量的活力,實現各方的彼此信任、平等參與、相互合作,共同形塑適宜於全民共建共享目標實現的政治生態和社會環境。  在全民共建共享社會治理格局中,作為經濟系統的基本存在,市場力量可發揮其獨特的作用。
  • 王思斌:社會工作在構建共建共享社會治理格局中的作用
    按照上面所說的治理的基本特徵,共建共享的社會治理就是各治理主體比較充分地參與,進行比較充分地協商,達到儘可能大的共識,進而採取相互配合的治理行動。當然,這裡的本質問題是,這一過程應該照顧到各方利益、利益分配相對公平,這種協商、合作的結果能得到各方的更多的接受和承認,這就是共享。唯有如此,社會治理才是有效的、可持續的,才能實現保護各方的基本利益和促進社會秩序的效果。
  • 加快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治理之道)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社會不斷發展,我國城鎮化取得巨大成就,人口等各類要素越來越向市域聚集,市域在國家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顯。市域層面具有較為完備的社會治理體系,具有解決社會治理中重大矛盾問題的資源和能力。
  • 推動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鞍山立法保障群眾合法訴求權益
    推動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鞍山立法保障群眾合法訴求權益 作者:王剛 劉家偉 2019-11-29 06:49  來源:遼寧日報
  • 實現從社會管理到社會治理的新飛躍
    牢牢把握黨領導社會治理的主動權;突出「牽頭」和「抓總」,牢牢把握黨領導社會治理的關鍵環節;突出「制度」和「規範」,牢牢把握黨對社會治理的領導權。  社會治理的重心必須落到城鄉社區,社區服務和管理能力強了,社會治理的基礎就實了。因此,搞好社區治理是社會治理的基礎環節,是創新社會治理的重要突破口。  「社會治理」是今年兩會的高頻熱詞,圍繞如何構建現代社會治理格局,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等問題,兩會代表、委員紛紛建言獻策。
  • 以媒體融合助力社會治理創新(有的放矢)
    暢通渠道 搭建平臺 提升效能以媒體融合助力社會治理創新(有的放矢)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強調,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建設社會治理共同體,需要發揮各類社會主體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形成社會治理合力。
  • 人民日報:以媒體融合助力社會治理創新
    建設社會治理共同體,需要發揮各類社會主體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形成社會治理合力。近年來,隨著媒體融合深入推進,各類新媒體在暢通群眾參與社會治理渠道、搭建多樣化社會治理平臺、匯聚各方資源、提升社會治理效能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凸顯。建設社會治理共同體、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需要進一步發揮媒體融合發展的積極作用。夯實用戶基礎。
  • 王浦劬:國家治理、政府治理和社會治理的含義及其相互關係
    社會治理的基本含義   從運行意義上講,「社會治理」實際是指「治理社會」。或者換言之,所謂「社會治理」,就是特定的治理主體對於社會實施的管理。   社會治理理論是西方治理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8]   在我國,社會治理是指在執政黨領導下,由政府組織主導,吸納社會組織等多方面治理主體參與,對社會公共事務進行的治理活動,是「以實現和維護群眾權利為核心,發揮多元治理主體的作用,針對國家治理中的社會問題,完善社會福利、保障改善民生,化解社會矛盾,促進社會公平,推動社會有序和諧發展的過程。」
  • 堅持問題導向構建社會治理新格局
    推進社會治理體系建設,需要堅持問題導向,把專項治理與系統治理、綜合治理、源頭治理結合起來,構建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全會提出,「堅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民主協商、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科技支撐的社會治理體系」,「確保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
  • 努力打造全國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標杆城市
    堅持黨委領導,強化責任落實,強健社會治理「主心骨」。充分發揮黨統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健全政府負責社會治理工作的責任體制。一是高規格構建社會治理領導體制。成立市委書記任組長的平安建設領導小組,要求全市各區落實一把手責任,74個街道全部配備政法委員,668個社區黨委書記具體抓,形成強有力的市、區、街道、社區四級黨委領導體制。
  • 陳光金:社會建設和社會治理的關係
    以下為陳光金髮言摘錄:很長一段時期以來,社會建設和社會治理這兩者的關係並不是特別的清晰,有些人認為社會治理就是社會建設,搞好了社會治理就是搞好了社會建設;也有一些人認為社會治理從屬於社會建設,社會建設是一個上位概念
  • 創新「社會治理」的重要性
    「社會治理」 它反映了在治理主體、治理方式、治理範圍、治理重點等方面的明顯不同,是對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我們黨處理社會問題、解決社會矛盾所取得經驗的深刻總結,集中反映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在我國社會建設方面取得的重要理論與實踐成果。
  • 探討社會互動與社會治理
    第六期廣州社會組織講壇現場。周如南 攝   南方日報訊 (記者/趙新星 通訊員/周如南)近日,由廣州市民間組織管理局主辦,廣州市社會組織服務交流中心承辦,廣州市社會組織聯合會、廣州社會組織研究院、廣州公益慈善書院協辦的第六期廣州社會組織講壇在廣州市社會組織培育基地大樓開講。知名學者、北京大學社會學系劉世定教授做客本期講壇,作題為「社會互動特徵與社會治理結構」的主題演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