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丨媽祖信仰的歷史人文地理變遷:來自中國海神的精神安慰與政治...

2020-12-06 鄉愁裡的中國

文丨程小紅(方塘傳媒《鄉愁裡的中國》主編)

1987年,湄洲祖廟以其最高規格舉行了媽祖 「升天」 一千年紀念活動,參加者達幾萬之眾。如今,全世界媽祖廟共計5000多座,信徒超2億人。

針對歷史上是否確有媽祖其人,長期以來存在這樣兩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北宋初年湄洲嶼林氏女,名默,小名默娘,死後多次顯聖而被民眾建祠祭拜,被尊稱媽祖;另一種觀點則認為媽祖是民眾將海神身世具體化的結果,是出於民間心理需要。總體而言,前一種觀點在林氏族譜中有記載,且被諸多有關媽祖的文獻傳記、神宮廟志援引,同時也被多數學者所接受。

據相關史料記載,1000多年前的北宋初年,在遠離政治中心的福建東海一帶海難頻仍,莆田的湄洲灣更是狂風怒號,過往的船隻常常在劫難逃。這時熟知水性,勇敢善良,會觀星相、精通醫術的林默毅然將指導航海、救死扶傷、拯救海難為己任。每當海上稍有異象,她便奮不顧身駕舟出海,白天引臂高呼,夜晚高舉火把,為過往船隻化解危難。遇險的人們在危急關頭按照她指點的方向航行,瞬間轉危為安,回望來時海面,依然波濤滾滾。

默娘如此屢顯神通,普濟世人,卻不幸英年早逝。湄洲人民悲痛交加,感其恩德,便在島上建起祠廟——湄洲嶼媽祖廟,以此紀念她。

自此,默娘一世為人,一世為仙的序幕就此拉開。

01.媽祖信仰在閩粵的傳播

公元987年,湄洲嶼第一座媽祖廟建成之後,漁民每每出海之前,必去廟裡燒香祈禱,願媽祖保佑自己出海順利、滿載歸來。媽祖屢次顯靈,這種被神靈庇護的消息一傳十,十傳百,漸漸向四周擴散,信徒數量與日俱增。加之,隨著海上漁業和海洋貿易的迅速發展,海員、海商等紛紛加入,愈來愈多的媽祖信仰者加速了媽祖信仰的廣泛傳播,從湄洲嶼一躍來到內陸,首站就是莆田。

1086年,勤勞樸實的莆田百姓因受媽祖保護而感恩戴德,在寧海建立起聖墩祖廟,標誌著媽祖信仰開始在內陸落地生根,並逐漸被閩地大部分人所接受。

在內陸最核心的中原大地上,長久的兵荒馬亂加之人口膨脹,致使北方的百姓開始大規模往南遷移。精明的福建人見閩地谷少人稠,開始紛紛向粵地挺進,專取資於粵,商人沿著海道揚帆而來,倍獲而去。隨之,媽祖信仰也逐漸在粵地傳播開來。然而,此時媽祖雖逐漸升序為主祀神,但也只是民間私祀。

重大轉變發生在1123 年,前往高麗的給事中——路允迪,在海上突遇風暴,一時間海面波濤洶湧、巨浪排空,桅毀船折,眼見就要遇險,但在向媽祖禱告之後,他們轉瞬平安渡劫。路允迪見狀大喜,心想死裡逃生必有後福,便速速向朝廷稟奏,懇請對救命恩人媽祖進行加封。宋徽宗準奏,賜 「順濟」 廟,嘉許媽祖降桅顯聖這一神跡。由此,媽祖開始從區域性地方神祇向全國海神轉變。1157年,南宋丞相陳俊卿獻地興建白湖順濟廟。活動範圍廣泛且經濟實力雄厚的鄉紳、官宦也開始陸續加入,媽祖信仰得以在更大範圍內擴散。

懷揣媽祖神符的閩地人和其餘海商在廣東經商多年後,繼續勇敢地向海南、東南亞一帶駕船出發。海上狂風不止,風浪不息。拯救海上危難,保佑航海平安的海神媽祖,自然就成人們頂禮膜拜的保護神。海商所到之地,必先興修祠廟以示感謝,順道拉攏同鄉,開疆闢土。媽祖信仰以其原有信徒的強大感染力迅速吸納了本地信徒,開始在海南生根發芽,並一步步傳播到東南亞。

值得注意的是,文化的交流與碰撞,使得媽祖信仰無論到哪都極易本土化。比如在廈門,就和保生大帝合祀;在湛江,就替代了本地原有海神波夫將軍;在高州,就與本地廣受尊崇的冼太夫人混為一體而難分彼此;在雷州半島,更是與日月靈通招寶夫人、青惠夫人義結金蘭,被百姓親切地稱為「三婆」,共同守護海上眾生。

不僅如此,媽祖在成為各廟主祀神後,還逐步由單一的化解海難的海神轉化為百姓可以求子、求財、求平安以及求姻緣的多元複合神。

但無論如何,此時東南的海神媽祖也只是東南的海神媽祖。

02.媽祖信仰的全球化

1279年,南宋在與蒙古的決戰中節節敗退,趙宋皇族八百餘人集體跳海自盡,一路奔波跟隨的十萬軍民不願苟且,亦悲壯跳海以死殉國。偏安一隅,以「重文輕武」為治國方針,被著名史學家陳寅恪高度評價為 「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的大宋至此徹底滅亡。時間被推移至蒙古人統治下定都北京的元朝。

在南宋時期,北方各國的勢力範圍遏制了南宋向北的發展,如今政治中心的北移,使得從南方提供給宮廷消費、百官俸祿、軍餉支付和民食調劑的糧食不得不跨越千裡一路舟車勞頓蜿蜒北上。長途的跋涉,盜匪的襲擊,風濤的不測,都使得漕運異常艱難,而元廷仍舊為確保京師運糧供應嚴厲規定,除非「人船俱溺」,運官才能免於「責償」,一趟趟漕運堪稱出生入死。

不知是誰在啟程時帶頭組織,攜著媽祖一路同行。啟航時,他們燒香祈福心想不夠,還沿途每每順利到達一站,就虔誠答謝。媽祖信仰就這樣沿著海運路線一路向北。如此一站一停歇,一程又一程,運官才穩妥地將朝廷所需的漕糧順利送抵。鑑於此,朝廷出於保護航運的經濟需要,接連幾次將媽祖封為天妃,在全國範圍內掀起媽祖信仰傳播的第二次高潮。

1325年,為方便百姓供奉祭祀感謝天妃海神一路對漕工們的庇護,元泰定帝下令在漕運終點站天津河海三叉口建立起天津第一座媽祖廟,以使得媽祖在北方開始「安家落戶」,並逐漸向內陸地區緩慢滲透。

雖然在少數地方,媽祖信仰這一外來文化的地區共享性不強,難以形成廣泛的心理認同。因此,即便經歷了元明清三個朝代的傳播,媽祖信仰也未能在燕趙大地上生根發芽,以致時過境遷,成了過眼煙雲。

天津的天妃宮(現稱天后宮)在歷史上功不可沒,不僅加速了天津聚落的形成,還成了天津歷史文化的發祥地,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先有娘娘宮,後有天津衛」的說法也由此而生。所以,縱使經歷了八國聯軍的劫掠,民國政府推行的禁止一切神廟燃點香火,媽祖依然在人們心間屹立不倒。如今天津的媽祖廟經過多次復建又重修,依然是市區現存最古老的廟宇。它與福建莆田湄洲媽祖廟、臺灣北港朝天宮並列為我國三大媽祖廟,香火鼎盛,受到全世界矚目。

歷史的時針撥回至1661年,鄭成功一舉收復寶島臺灣。當時與福建僅一峽之隔的臺灣,開始成為移民的新選擇。茫茫煙海,巨浪滔天,輕舟薄板,命懸一線……險惡難測的形勢下,媽祖作為海洋守護神,自然成為移民者握在手心的救命草,武裝在身的精神後盾。上岸之後的福建人不忘初心,以一以貫之的風格為心中的女神建起雕梁畫棟、裝修華麗的精緻媽祖廟。如今,臺灣各地有媽祖信徒達1700多萬人,佔臺灣總人口的75% 。至此,因為百姓的心理需要以及朝廷的一再敕封,使得媽祖廟宇基本遍布中國東南沿海地區及海島。

歷史的齒輪迴轉到清朝,此時的紫禁城內也開始建立起海神廟供奉媽祖。媽祖信仰經歷五六百年傳播之後,最終進入政治核心圈。1684年,康熙敕令晉封「天妃」為「天后」。媽祖祭儀規格也由嘉慶時從康熙年間的國家群祀升格為朝廷小祀,於都城立廟,取少牢之禮,行三跪九叩,遂為定製。與此同時,媽祖信仰還藉助移民浪潮一步步傳播到世界各地。

清朝時期,從海上去往國外求生存的淘金民眾多如牛毛。他們在背井離鄉之際,都會隨身攜帶媽祖像或媽祖神符,祈禱媽祖保佑一路平安。在浪跡天涯、流亡海外後,中華民族強烈的自我意識和民族凝聚力便表現出來,祭拜媽祖自然而然成為海外華人聯絡感情的方式,媽祖文化也乘風傳播開來。如今,日本、朝鮮、越南、加拿大、法國、巴西、紐西蘭等地都有媽祖廟宇和由此產生的媽祖文化。

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媽祖作為海峽兩岸同胞和海外僑胞共同信仰的精神紐帶,海峽兩岸人民稱她是 「海峽的和平女神」,國際友人稱她是 「中國的女海神」,並將她視為中華民族慈祥、友誼、和平、信心、勇敢、團結與力量的象徵。學術界也將媽祖信仰的認知逐漸由 「封建迷信」 轉變為 「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助推其在新時代繼續展現鮮活的生命力,並成為中國海上絲綢之路戰略落地的重要精神和文化資源支撐。

參考文獻:

「1」 吳智剛. 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與東協區域旅遊合作叢書.廣東旅遊出版社,2017.

「2」 王霄冰,林海聰.媽祖:從民間信仰到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遺產,2013年第6期.

「3」 紀小美.福建媽祖信仰傳播過程研究.閩臺文化研究,2014年第4期.

「4」 李慶新,羅燚英.廣東媽祖信仰及其流變初探.莆田學院學報,2011年12月.

「5」 佳宏偉,張頌爽.廈門媽祖信仰的發展歷史及其特點.福建史志,2017年第5期.

-還可以看-

地理丨汕尾南海寺:精緻的信仰之地

地理丨廣州南沙天后宮:不一樣的神明

地理丨廣東新洲漁村:21世紀版《桃花源記》

相關焦點

  • 海神媽祖信仰的意義
    打開微博,看到媽祖這個詞語上了熱搜,我頓了頓,反應過來,一如既往,點開評論看看,不出所料,圍繞迷信與否,雙方直接打起來口水戰,我想起來,劉濤復出不久,曾經飾演海神媽祖,漁民的女兒,生性善良,因為救助海上遇險的人員,不幸遇難,被玉皇大帝冊封為海神,享受萬家香火。
  • 林國平 | 海神信仰與古代海上絲綢之路 ——以媽祖信仰為中心
    主要從事中國民間宗教信仰和閩臺區域文化研究。摘要:海上絲綢之路的開闢,根本動因是海上貿易和海外移民,而精神支柱則是海神信仰。海神信仰貫穿於航海始終,它既反映了時人對海上巨大風險的畏懼心理,又體現了航海者藉助海神信仰戰勝各種艱難險阻的必勝信念,二者心態交織在一起,後者佔主導地位。
  • 海南媽祖!藏在海南百姓靈魂中的精神文化!
    導讀:媽祖作為我國東南沿海地區最重要的海神信仰,紮根在海南已經有700多年的歷史。海南作為我國的一大省份,海域遼闊,約200萬平方公裡。可以說,在海南人民的生活中,到處都有大海的氣息,所以海南文化誕生於海洋。而媽祖信仰之所以能在海南發展,是因為海南四面環海的環境以及媽祖文化滿足了政治需要。
  • 東方海神媽祖vs西方海神波塞冬
    媽祖是中國道教思想產物,是海上救助海灘的海上女神。她是一位心底善良、樂於助人、對海洋的律動有著敏銳的感知力的莆田民間女子演化為慈悲博愛、護國庇民。媽祖是中國東南沿海海洋族群的精神和文化寄託,對媽祖的信仰支持著一代又一代中國海商前僕後繼、揚帆海上。
  • 王振忠:從歷史人文地理、徽學到域外漢籍研究
    而與社會史發展的趨向不謀而合,地理學研究也逐漸加強了對人文社會因素的重視,特別是歷史人文地理,自然更不能缺乏對人本身的研究。正是在這種背景下,重視實地考察與文獻分析相結合,重視對傳統人文背景下區域社會變遷之綜合性研究,也就成為個人學術追求的方向。當時,我開始思考對各地人群的系統研究。1994年開始,由我策劃的「區域人群文化叢書」在福建人民出版社陸續出版。
  • 福建臺灣的媽祖廟,中國有多少人信仰媽祖呢?
    在福建閩南一帶,這裡的沿海地區人們信仰的是媽祖娘娘。媽祖本命林默,出生在福建,在潿洲島遇難,後人根據她的故事編了神話故事,從宋朝時候就開始信仰,經歷幾朝幾代,到了現代,信仰媽祖才繁榮了起來,也就是說,信媽祖始於宋,繁榮於現代,這也是中國唯一尊現代才重視的神仙。要說是媽祖是佛教嗎?
  • 歷史人文地理下答案章節測驗
    中國歷史人文地理下答案章節測驗答案中國人口的來源1【單選題】關於中國人口的來源,機械增長是指(D)。()地域文化的特點:民間信仰1【單選題】在中國的傳統民間信仰中,()能幫助抵禦水災。A、劉猛將軍B、二郎神C、許真君D、金龍將軍4【判斷題】婚喪節慶往往與精神生活、民間信仰有關,一旦形成傳統就能夠長期保存。
  • 媽祖為什麼成為了中國海神的象徵?
    媽祖,原名林默,後人尊她為靈女、龍女、神女,民間習慣上稱她為媽祖,是宋代福建莆田湄洲的一位傳奇式人物,也是世界著名的中國「海神」。特別是北宋宣和四年(1122年),路允迪奉使高麗安然返國後,船中有莆人李根向朝廷奏陳系媽祖顯靈相助,請求封賜,於宋廷即賜封媽祖順濟廟額,得到了公開承認與推廣,逐漸成為全國性的信仰。這其中的推廣發展媒介,除來自朝廷的不斷加封,達官顯貴與富豪的獻地立祠創廟外,還有如下傳播媒介:首先是船員、漁民和海商。
  • 朱炳初:信仰的力量——拜讀《媽祖精神摭談》偶感
    對媽祖信仰與媽祖文化、媽祖文化與信仰文化、媽祖文化與愛國主義之間的關係作了深刻的探討與解析。全書對媽祖精神之核心是大愛無疆這一觀點,在多方面多角度進行論證與闡述。書中的新聞通訊、遊記、散文、詩詞作品等,則反映了近年媽祖文化發展交流的縮影與軌跡,其中抒發的情懷與感慨,提出的見解與暢想,可謂對媽祖精神的探討與弘揚,殫精竭慮。
  • 閩北人為什麼也拜海神媽祖?原來如此!
    海神媽祖   眾所周知,媽祖是海神,   是公認的「海上女神」、「水上救星」,   閩北系內陸山區,為什麼也有媽祖駐足?   從閩北的地理位置上看
  • 「媽祖」東南亞華人的精神信仰,你知多少
    在廣東,福建,臺灣和東南亞各國,華人都非常信仰一個神:「媽祖」,在海外漂泊重回家鄉的人都要到媽祖神廟裡祭奠,有時候人們出海也要先拜一拜媽祖,為什麼要拜媽祖?媽祖究竟是誰?為何沿海居民出海都要祭拜她圖片來自網絡媽祖,本名林默(也有叫林默娘的)宋建隆元年(960年)農曆三月二十三日誕生於莆田湄洲島,是以中國東南沿海為中心的海神信仰,又稱天妃、天后、天上聖母等,目前,全世界45個國家和地區共有上萬座從湄洲祖廟分靈的媽祖廟
  • 莆仙戲《海神媽祖》首演獲好評
    來自全省的二十餘個劇種紛紛亮出自己的絕活一展英姿,而代表莆仙戲劇種參演的《海神媽祖》,經過前期三個多月的緊張排練,日前,在莆仙大劇院隆重舉行首次演出,首演獲得了各界的好評。 據了解,莆仙戲新編傳奇劇《海神媽祖》,演繹的是北宋初年莆田湄洲漁家女子林默娘從凡人到海神媽祖的故事。劇中,默娘深感海難的無情而發願救助生民,上天感其善念,傳授預災示警、造福漁民的法力。
  • 莆仙戲《海神媽祖》的創新與突破
    作者:黃鍵(福建師範大學文學院)媽祖信仰無疑是一個重要的中國文化現象。據史籍記載,媽祖原名林默,又稱默娘,為宋代福建莆田湄洲嶼都巡檢林願之女,通曉天文氣象,能預測天氣,常在海上救助遇險船隻,乃至為此奉獻生命,世人感念,尊之為「媽祖」,奉之為神。
  • 福建這座以荔枝命名的城市,走出過17位宰相,還是海神媽祖的故鄉
    「荔枝」作為一種水果,營養價值非常豐富,受到很多人的喜愛,這次心心要說的便是一座與「荔枝」有關的城市,這座城市是我國唯一一座以「荔枝」命名的城市,歷史上先後走出17位宰相,而且還是海神媽祖的故鄉。究竟是什麼地方呢?讓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吧。
  • 「黃河文化」中國歷史地理變遷中山西的區位價值
    作者簡介:安介生,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歷史學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歷史人文地理、中國移民史、中國古代史與地方史等。兼任中國地理學會歷史地理專業委員會委員與人口地理專業委員會委員、《歷史地理》編委、中國古都學會理事、中國災害防禦協會災害史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山西大學中國社會史研究中心兼職教授等。2005年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2010年入選復旦大學光華人文基金傑出青年學者獎勵計劃,2013年榮獲首屆中華晉商關公獎「中華晉商崛起20年十大研究專家」稱號。
  • 中國歷史景觀地理研究回顧與前瞻
    不過在中國學界,歷史景觀地理的研究起步較晚,上世紀90年代中期「景觀」的概念傳入中國,歷史景觀的研究才隨之開展。鄧輝在其論著及相關論文中對卡爾·蘇爾及其代表的伯克利學派的歷史景觀研究作了闡述;梅莉、晏昌貴的《「景觀」與歷史地理學》一文則通過對「景觀」概念的歷史考察,提出歷史地理的景觀學說,以求統一歷史地理學研究中的「二元」分立現象。
  • 文化地理研究的範式轉換與中國歷史文化地理學
    因此,麥克·布朗(Mike Crang)稱:「文化地理學研究人類生活的多樣性和差異性,研究人們如何闡釋和利用地理空間,即研究與地理環境有關的人文活動,研究這些空間和地點是怎樣保留了產生於斯的文化。」特別是當人類學家面對當下人類文化多樣性消失而惋惜時,藉助於豐富的史料,研究人類歷史文化地域多樣性的歷史文化地理學,就顯得尤為重要。
  • 中國媽祖文化為何千年不衰
    中國媽祖文化源於民間媽祖信仰。據專家考證,歷史上,媽祖確有其人,她姓林名默,生於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農曆三月廿三日,卒於宋雍熙四年(公元987年)農曆九月初九,是福建莆田湄洲島上的一位民間神奇女子。傳說中,她擁有不少特異功能且自小立志濟世救人、揚善除惡。在她短暫的一生中,留下了無數救難濟世尤其是拯救海難的動人事跡,因而死後被人們奉為海神,並立廟奉祀。
  • 新時代、新技術、新思維——2018年中國歷史地理學術研討會在京召開
    本次會議由中國地理學會歷史地理專業委員會主辦,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承辦,北京聯合大學北京學研究所協辦。來自全國各地歷史地理研究機構的近兩百位研究人員與會。 大會開幕式由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黨委書記劉後濱教授主持,中國人民大學黨委常務副書記張建明教授、中國地理學會副理事長宮輝力教授、中國地理學會歷史地理專業委員會主任吳松弟教授(復旦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院長黃興濤教授、北京聯合大學應用文理學院院長張寶秀教授先後發表重要講話,對本屆歷史地理研討會的召開表示祝賀,並期待各位學者在研討會上發表高見
  • 深處內陸的重慶居然有一座祭拜海神媽祖的天后宮,很多老重慶都不...
    天后宮,或者媽祖廟,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尤其是對於東南沿海的朋友而言,更是世世代代的信仰,全國叫得上名的天后宮不下100座,連海外很多國家都建有,天后宮或媽祖廟貢奉的均是媽祖林默,她是歷代航海船工、海員、旅客、商人和漁民共同信奉的神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