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程小紅(方塘傳媒《鄉愁裡的中國》主編)
1987年,湄洲祖廟以其最高規格舉行了媽祖 「升天」 一千年紀念活動,參加者達幾萬之眾。如今,全世界媽祖廟共計5000多座,信徒超2億人。
針對歷史上是否確有媽祖其人,長期以來存在這樣兩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北宋初年湄洲嶼林氏女,名默,小名默娘,死後多次顯聖而被民眾建祠祭拜,被尊稱媽祖;另一種觀點則認為媽祖是民眾將海神身世具體化的結果,是出於民間心理需要。總體而言,前一種觀點在林氏族譜中有記載,且被諸多有關媽祖的文獻傳記、神宮廟志援引,同時也被多數學者所接受。
據相關史料記載,1000多年前的北宋初年,在遠離政治中心的福建東海一帶海難頻仍,莆田的湄洲灣更是狂風怒號,過往的船隻常常在劫難逃。這時熟知水性,勇敢善良,會觀星相、精通醫術的林默毅然將指導航海、救死扶傷、拯救海難為己任。每當海上稍有異象,她便奮不顧身駕舟出海,白天引臂高呼,夜晚高舉火把,為過往船隻化解危難。遇險的人們在危急關頭按照她指點的方向航行,瞬間轉危為安,回望來時海面,依然波濤滾滾。
默娘如此屢顯神通,普濟世人,卻不幸英年早逝。湄洲人民悲痛交加,感其恩德,便在島上建起祠廟——湄洲嶼媽祖廟,以此紀念她。
自此,默娘一世為人,一世為仙的序幕就此拉開。
01.媽祖信仰在閩粵的傳播
公元987年,湄洲嶼第一座媽祖廟建成之後,漁民每每出海之前,必去廟裡燒香祈禱,願媽祖保佑自己出海順利、滿載歸來。媽祖屢次顯靈,這種被神靈庇護的消息一傳十,十傳百,漸漸向四周擴散,信徒數量與日俱增。加之,隨著海上漁業和海洋貿易的迅速發展,海員、海商等紛紛加入,愈來愈多的媽祖信仰者加速了媽祖信仰的廣泛傳播,從湄洲嶼一躍來到內陸,首站就是莆田。
1086年,勤勞樸實的莆田百姓因受媽祖保護而感恩戴德,在寧海建立起聖墩祖廟,標誌著媽祖信仰開始在內陸落地生根,並逐漸被閩地大部分人所接受。
在內陸最核心的中原大地上,長久的兵荒馬亂加之人口膨脹,致使北方的百姓開始大規模往南遷移。精明的福建人見閩地谷少人稠,開始紛紛向粵地挺進,專取資於粵,商人沿著海道揚帆而來,倍獲而去。隨之,媽祖信仰也逐漸在粵地傳播開來。然而,此時媽祖雖逐漸升序為主祀神,但也只是民間私祀。
重大轉變發生在1123 年,前往高麗的給事中——路允迪,在海上突遇風暴,一時間海面波濤洶湧、巨浪排空,桅毀船折,眼見就要遇險,但在向媽祖禱告之後,他們轉瞬平安渡劫。路允迪見狀大喜,心想死裡逃生必有後福,便速速向朝廷稟奏,懇請對救命恩人媽祖進行加封。宋徽宗準奏,賜 「順濟」 廟,嘉許媽祖降桅顯聖這一神跡。由此,媽祖開始從區域性地方神祇向全國海神轉變。1157年,南宋丞相陳俊卿獻地興建白湖順濟廟。活動範圍廣泛且經濟實力雄厚的鄉紳、官宦也開始陸續加入,媽祖信仰得以在更大範圍內擴散。
懷揣媽祖神符的閩地人和其餘海商在廣東經商多年後,繼續勇敢地向海南、東南亞一帶駕船出發。海上狂風不止,風浪不息。拯救海上危難,保佑航海平安的海神媽祖,自然就成人們頂禮膜拜的保護神。海商所到之地,必先興修祠廟以示感謝,順道拉攏同鄉,開疆闢土。媽祖信仰以其原有信徒的強大感染力迅速吸納了本地信徒,開始在海南生根發芽,並一步步傳播到東南亞。
值得注意的是,文化的交流與碰撞,使得媽祖信仰無論到哪都極易本土化。比如在廈門,就和保生大帝合祀;在湛江,就替代了本地原有海神波夫將軍;在高州,就與本地廣受尊崇的冼太夫人混為一體而難分彼此;在雷州半島,更是與日月靈通招寶夫人、青惠夫人義結金蘭,被百姓親切地稱為「三婆」,共同守護海上眾生。
不僅如此,媽祖在成為各廟主祀神後,還逐步由單一的化解海難的海神轉化為百姓可以求子、求財、求平安以及求姻緣的多元複合神。
但無論如何,此時東南的海神媽祖也只是東南的海神媽祖。
02.媽祖信仰的全球化
1279年,南宋在與蒙古的決戰中節節敗退,趙宋皇族八百餘人集體跳海自盡,一路奔波跟隨的十萬軍民不願苟且,亦悲壯跳海以死殉國。偏安一隅,以「重文輕武」為治國方針,被著名史學家陳寅恪高度評價為 「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的大宋至此徹底滅亡。時間被推移至蒙古人統治下定都北京的元朝。
在南宋時期,北方各國的勢力範圍遏制了南宋向北的發展,如今政治中心的北移,使得從南方提供給宮廷消費、百官俸祿、軍餉支付和民食調劑的糧食不得不跨越千裡一路舟車勞頓蜿蜒北上。長途的跋涉,盜匪的襲擊,風濤的不測,都使得漕運異常艱難,而元廷仍舊為確保京師運糧供應嚴厲規定,除非「人船俱溺」,運官才能免於「責償」,一趟趟漕運堪稱出生入死。
不知是誰在啟程時帶頭組織,攜著媽祖一路同行。啟航時,他們燒香祈福心想不夠,還沿途每每順利到達一站,就虔誠答謝。媽祖信仰就這樣沿著海運路線一路向北。如此一站一停歇,一程又一程,運官才穩妥地將朝廷所需的漕糧順利送抵。鑑於此,朝廷出於保護航運的經濟需要,接連幾次將媽祖封為天妃,在全國範圍內掀起媽祖信仰傳播的第二次高潮。
1325年,為方便百姓供奉祭祀感謝天妃海神一路對漕工們的庇護,元泰定帝下令在漕運終點站天津河海三叉口建立起天津第一座媽祖廟,以使得媽祖在北方開始「安家落戶」,並逐漸向內陸地區緩慢滲透。
雖然在少數地方,媽祖信仰這一外來文化的地區共享性不強,難以形成廣泛的心理認同。因此,即便經歷了元明清三個朝代的傳播,媽祖信仰也未能在燕趙大地上生根發芽,以致時過境遷,成了過眼煙雲。
天津的天妃宮(現稱天后宮)在歷史上功不可沒,不僅加速了天津聚落的形成,還成了天津歷史文化的發祥地,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先有娘娘宮,後有天津衛」的說法也由此而生。所以,縱使經歷了八國聯軍的劫掠,民國政府推行的禁止一切神廟燃點香火,媽祖依然在人們心間屹立不倒。如今天津的媽祖廟經過多次復建又重修,依然是市區現存最古老的廟宇。它與福建莆田湄洲媽祖廟、臺灣北港朝天宮並列為我國三大媽祖廟,香火鼎盛,受到全世界矚目。
歷史的時針撥回至1661年,鄭成功一舉收復寶島臺灣。當時與福建僅一峽之隔的臺灣,開始成為移民的新選擇。茫茫煙海,巨浪滔天,輕舟薄板,命懸一線……險惡難測的形勢下,媽祖作為海洋守護神,自然成為移民者握在手心的救命草,武裝在身的精神後盾。上岸之後的福建人不忘初心,以一以貫之的風格為心中的女神建起雕梁畫棟、裝修華麗的精緻媽祖廟。如今,臺灣各地有媽祖信徒達1700多萬人,佔臺灣總人口的75% 。至此,因為百姓的心理需要以及朝廷的一再敕封,使得媽祖廟宇基本遍布中國東南沿海地區及海島。
歷史的齒輪迴轉到清朝,此時的紫禁城內也開始建立起海神廟供奉媽祖。媽祖信仰經歷五六百年傳播之後,最終進入政治核心圈。1684年,康熙敕令晉封「天妃」為「天后」。媽祖祭儀規格也由嘉慶時從康熙年間的國家群祀升格為朝廷小祀,於都城立廟,取少牢之禮,行三跪九叩,遂為定製。與此同時,媽祖信仰還藉助移民浪潮一步步傳播到世界各地。
清朝時期,從海上去往國外求生存的淘金民眾多如牛毛。他們在背井離鄉之際,都會隨身攜帶媽祖像或媽祖神符,祈禱媽祖保佑一路平安。在浪跡天涯、流亡海外後,中華民族強烈的自我意識和民族凝聚力便表現出來,祭拜媽祖自然而然成為海外華人聯絡感情的方式,媽祖文化也乘風傳播開來。如今,日本、朝鮮、越南、加拿大、法國、巴西、紐西蘭等地都有媽祖廟宇和由此產生的媽祖文化。
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媽祖作為海峽兩岸同胞和海外僑胞共同信仰的精神紐帶,海峽兩岸人民稱她是 「海峽的和平女神」,國際友人稱她是 「中國的女海神」,並將她視為中華民族慈祥、友誼、和平、信心、勇敢、團結與力量的象徵。學術界也將媽祖信仰的認知逐漸由 「封建迷信」 轉變為 「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助推其在新時代繼續展現鮮活的生命力,並成為中國海上絲綢之路戰略落地的重要精神和文化資源支撐。
參考文獻:
「1」 吳智剛. 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與東協區域旅遊合作叢書.廣東旅遊出版社,2017.
「2」 王霄冰,林海聰.媽祖:從民間信仰到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遺產,2013年第6期.
「3」 紀小美.福建媽祖信仰傳播過程研究.閩臺文化研究,2014年第4期.
「4」 李慶新,羅燚英.廣東媽祖信仰及其流變初探.莆田學院學報,2011年12月.
「5」 佳宏偉,張頌爽.廈門媽祖信仰的發展歷史及其特點.福建史志,2017年第5期.
-還可以看-
地理丨汕尾南海寺:精緻的信仰之地
地理丨廣州南沙天后宮:不一樣的神明
地理丨廣東新洲漁村:21世紀版《桃花源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