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祖為什麼成為了中國海神的象徵?

2020-10-14 回顧世界歷史名跡

媽祖,原名林默,後人尊她為靈女、龍女、神女,民間習慣上稱她為媽祖,是宋代福建莆田湄洲的一位傳奇式人物,也是世界著名的中國「海神」。

媽祖像(圖片來源於網絡)

相傳媽祖出生在北宋建隆元年(960年)3月23日。父帷愨,諱願。五代閩時,任都巡檢(負責沿海治安巡邏的官員),母王氏,生一男六女,媽祖即為其最小的女兒。自出世至滿月,不聞哭聲,因此取名為默。媽祖自幼聰穎,8歲時進私塾讀書,過目成誦、進步很快。10歲時即信佛焚香念經,早晚不懈:13歲時常有一位老道士玄通往來其家,對林默說:「你具仙骨,應得渡入正果。於是授以「玄微秘法」。經依法修煉,均能領悟要旨。16歲時盡「窺井得符」,通靈變化,能為人治病,並常渡海救助遇險船隻於是聞名遐邇,人們因此尊她為「通賢靈女。13年後,即宋雍熙四年(987年)丁亥秋九月初九日,媽祖28歲,別諸姐上湄峰最高處,向日升天而去。由於神話傳說中媽祖生得神異聰明過人,雖出身於仕宦之家,然卻頗善於駕舟泅水,勇毅超群,以行善為樂。她一生在大海中奔馳,救急扶危,在驚濤駭浪中據救過眾多漁舟商船;且立志不嫁,慈悲為懷,專以行善濟世為己任,因之世世代代受到沿海一帶的漁民的愛戴與崇敬。

(圖片來源於網絡)

不過,有人根據史籍方志所記,媽祖「以巫祝為事」「妃為裡中巫「等,來證明媽祖實為民間巫女,並非都巡檢之女。也有的認為媽祖的父母,正史中無明確記載,媽祖實際上是普通民女的神化,把神的出身和血統高貴糅合起來,是後人提高對神靈尊崇的結果。還有人主張媽祖有如此廣大神力,顯非普通女子所能,媽祖後來被封為天妃、天后,實即為水神、地衹的代稱,不必認為確有其人。按周立方先生的研究,媽祖應是個普通勞動人民的女子,由於她的捨己救人和無私奉獻的高貴品質,而受到廣泛的尊崇;更因其心地善良、智慧超群,關心鄉裡疾苦,好行善事,搶救海難,奮不顧身,而贏得了人們的愛戴。封建統治、封建社會的壓迫,社會的暴亂不安,是媽祖傳說被逐漸美化、神化的社會根源;同時,興化(莆田)地區文化發達以及宋代的奉道抑佛,也是媽祖傳說產生的文化背景。

湄洲島嶼,介於福州、泉州之間,為海道要衝,拯救海難、解人危厄的媽祖,正是適應了這種需要而產生的,其死後被尊為「海神」,也就不難理解了。

媽祖閣(圖片來源於網絡)

蔡爾鴻先生認為,宋朝泉州、莆田航海十分發達,湄洲也曾是一個重要港口,因為海上航行具有一定的危險性,於是祈求神靈保佑的安全心理,更成為人們的迫切希望,媽祖信仰因之應運而生,成為海上航行具有一定的危險性,於是祈求神靈保佑的安全心理,更成為人們的迫切希望,媽祖信仰因之應運而生,成為海上航行的保護神。在宋代,道教曾一度佔上風,陰陽學說在民間很流行,而陰陽學說則認為「天屬陽,地屬陰,水在地上也屬陰」;又男屬陽,女屬陰,水神應為女性才合適」,正是在這種陰陽學說思想的影響下人們認為水在地上屬陰,故水神自然是屬陰的女性,而富有傳奇色彩,以拯救海難為已任的媽祖正好適合。宋代朝廷,為進一步統治人民,推行封建迷信,利用順從民間信仰,加予賜封,從而使原先只在甫田地區的媽祖崇拜,得以公開推廣擴大開來。特別是北宋宣和四年(1122年),路允迪奉使高麗安然返國後,船中有莆人李根向朝廷奏陳系媽祖顯靈相助,請求封賜,於宋廷即賜封媽祖順濟廟額,得到了公開承認與推廣,逐漸成為全國性的信仰。這其中的推廣發展媒介,除來自朝廷的不斷加封,達官顯貴與富豪的獻地立祠創廟外,還有如下傳播媒介:

首先是船員、漁民和海商。媽祖既是一位公認的海神,所以凡是與海有關係的人們,就定是媽祖信仰的虔誠信徒,在科學不甚發達的當時,海上航行對神靈的寄託祈禱,得以滿足精神上的需要,是人們的普遍心理。故船員、漁民、海商足跡所至,就會建造更多的媽祖宮廟,也會出現更多的媽祖信徒。如創建於元泰定三年(1326年)的天津天妃宮,後來竟成為全國三大天后宮之一。明代以後,媽祖信仰更進一步向我國沿海地區,甚至向海外各地傳播,如美國西太平洋的檀香山、舊金山也都建有媽祖宮廟。鄭和下西洋、鄭成功開發臺灣,隨行船員是大部分媽祖信徒,這也就是對外傳播的媒介。清朝時,地處海島的臺灣商人,在取得一定經濟實力之後,也認為是海神保佑的結果,因之捐資興建天后宮,遂成風氣,越建越多建築也越來越壯觀。

其次,封建王朝的褒封和上層人物的推崇,更是媽祖作為中國海神得以迅速推廣的關鍵。從媽祖誕生的宋朝起,經元、明、清歷代帝王的數十次褒封,如南宋王朝褒封媽祖尊號就達14次之多。媽祖從「夫人」「天妃」「天后」,直到天上聖母」,並列入國家祀典,如無封建統治者的這般極力推崇,顯然也就難以推廣的。正如臺灣學者林明峪先生所說,「這種受帝王尊崇、上行下效的結果,使媽祖的信仰圈子更為擴展,造成更廣大的香火氣象,而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局面的形成實有賴於帝王的帶動作用」。

澳門天后宮(圖片來源於網絡)

再次,華僑也是媽祖信仰向海外傳播的媒介。眾所周知,福建華僑人數眾多,他們遠涉重洋到國外經商謀生均得冒生命危險,才能到達目的地,於是祈求神靈保佑,旅途一帆風順,乃是大家的共同心理,媽祖自然會成為他們海上航行的保護神,華僑一旦發家致富,均認為是媽祖幫助的結果,於是建廟祭祀自不待言,華僑無形中也就成為媽祖信仰向海外傳播的使者。如馬來西亞,據不完全的統計,就有天后宮35座,時至今日,香火還很旺盛,尤其是1985年竣工的吉隆坡天后宮,費時5年,其建築之壯麗,堪為全馬來西亞建築之冠。加上林氏宗族成員的積極傳播,遷居我國臺灣、日本及至東南亞,媽祖信仰達到登峰造極。如在我國臺灣的媽祖廟共有500多座,大多與林氏宗祠設在起。

日本鹿兒島片浦的媽祖神像,相傳也是明末莆人林北山從湄洲祖廟請去的。特別是近幾年來,我國臺灣港澳同胞、海外僑胞又再次掀起了媽祖熱」,紛紛不遠萬裡上湄洲島朝聖行香、旅遊觀光。加上自明清以來,我國沿海北到京、津、魯、江浙、滬,南到廣東、海南所建的眾多媽祖宮廟,遂使媽祖成為統領四海的最高海神,她的名字又伴隨漂洋過海的僑胞傳到世界各地,成為頗具世界影響的中國海神的象徵。

(注:以上圖片均來源於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如果喜歡小編的文章,請點個關注。小編會努力更新。

相關焦點

  • 媽祖是海洋文明的象徵
    媽祖文化是海洋文化的旗幟象徵。媽祖一生以海為伴,奉獻於海,獻身於海,即使羽化升天之後,仍屢顯靈異,留下許多靈驗故事。從林林總總的史籍記載中,可以了解到媽祖與海洋氣象、航海航行、海上貿易、海洋外交、海上漕運、海洋融合開發等各個方面存在無法割捨、息息相關的聯繫,這充分說明了媽祖信仰是中國海洋文化的一面旗幟,媽祖文化是海洋文化核心組成部分,媽祖是海洋文明的重要象徵。
  • 東方海神媽祖vs西方海神波塞冬
    有海水的地方就有中國海商,有中國海商的地方就有海神媽祖。在漫長的海岸線上有著諸多供奉媽祖的廟宇,在中國海岸上的城市中有一個城市就是以媽祖命名的,這個城市就是澳門(Macao),據說當年葡萄牙人來到澳門時,發現有很多的漁民在這個地方居住、過境的港口,在澳門的港口有著一座巨大的媽祖廟。剛剛進入澳門的葡萄牙人指著那個媽祖廟問這是什麼?
  • 閩北人為什麼也拜海神媽祖?原來如此!
    海神媽祖   眾所周知,媽祖是海神,   是公認的「海上女神」、「水上救星」,   閩北系內陸山區,為什麼也有媽祖駐足?   從閩北的地理位置上看
  • 莆仙戲《海神媽祖》將參加國際藝術節展演
    原標題:莆仙戲《海神媽祖》將參加國際藝術節展演   記者3日獲悉,莆仙戲《海神媽祖》入選第三屆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展演,將於9月7日—21日在西安演出。目前,福建省莆仙戲劇院正對《海神媽祖》劇目進行全方位的加工和提升。
  • 生在福建莆田,出生一月未哭,偶遇老道士,媽祖這樣一步步成海神
    像媽祖作為海神象徵,來自民間,不僅長期保持其平民本色,而且有所發展和推廣的,在中國歷史上還真不多見。帶有官方色彩的神話傳說,大多把龍王作為海神,民間卻把媽祖奉作海神,而且還傳說得有板有眼,似乎確有其事一般。據傳,被尊為海神的媽祖,本來是一位普通的官宦小姐,她姓林名默娘,是宋朝福建莆田都巡檢的女兒,母親王氏,有一個哥哥、五個姐姐。
  • 莆仙戲《海神媽祖》的創新與突破
    作者:黃鍵(福建師範大學文學院)媽祖信仰無疑是一個重要的中國文化現象。據史籍記載,媽祖原名林默,又稱默娘,為宋代福建莆田湄洲嶼都巡檢林願之女,通曉天文氣象,能預測天氣,常在海上救助遇險船隻,乃至為此奉獻生命,世人感念,尊之為「媽祖」,奉之為神。
  • 千年古戲演繹海神故事 福建莆仙戲《海神媽祖》首次亮相文博會
    千百年來,隨著海上貿易和文化交流的延伸,媽祖信俗從沿海各地傳播到東南亞乃至全世界,媽祖也因此成為了「海上絲綢之路庇護神」。目前,全球有3億多媽祖信眾。莆仙戲《海神媽祖》是福建省莆仙戲劇院傾力打造的精品之作。劇目根據海內外廣為流傳的媽祖故事編創而成,劇情格調高雅,脈絡清晰,以敘事詩般的藝術手法,刻畫出媽祖娘娘扶危濟困、捨身為民的形象。
  • 地理丨媽祖信仰的歷史人文地理變遷:來自中國海神的精神安慰與政治...
    不僅如此,媽祖在成為各廟主祀神後,還逐步由單一的化解海難的海神轉化為百姓可以求子、求財、求平安以及求姻緣的多元複合神。但無論如何,此時東南的海神媽祖也只是東南的海神媽祖。當時與福建僅一峽之隔的臺灣,開始成為移民的新選擇。茫茫煙海,巨浪滔天,輕舟薄板,命懸一線……險惡難測的形勢下,媽祖作為海洋守護神,自然成為移民者握在手心的救命草,武裝在身的精神後盾。上岸之後的福建人不忘初心,以一以貫之的風格為心中的女神建起雕梁畫棟、裝修華麗的精緻媽祖廟。如今,臺灣各地有媽祖信徒達1700多萬人,佔臺灣總人口的75% 。
  • 莆仙戲《海神媽祖》首演獲好評
    來自全省的二十餘個劇種紛紛亮出自己的絕活一展英姿,而代表莆仙戲劇種參演的《海神媽祖》,經過前期三個多月的緊張排練,日前,在莆仙大劇院隆重舉行首次演出,首演獲得了各界的好評。 據了解,莆仙戲新編傳奇劇《海神媽祖》,演繹的是北宋初年莆田湄洲漁家女子林默娘從凡人到海神媽祖的故事。劇中,默娘深感海難的無情而發願救助生民,上天感其善念,傳授預災示警、造福漁民的法力。
  • 海神媽祖(珍藏版)
    在臺灣海峽西岸中部,有一座美麗的湄洲島,島上的湄洲祖廟裡供奉的世界聞名的海神--媽祖。相傳媽祖出生在北宋建隆元年(960年)3月23日,原名林默娘。林默娘的家鄉在福建,他的父親和哥哥有一次出海遇到了海難,哥哥從此再也沒有回來。
  • 嘉氏二海怪的發跡 由海神媽祖娘娘點化成神
    這二怪頗有神通,每出現則天昏海暗,他們或興風作浪,或施術惑人,過往商船受害頗多,後來,二怪被海神媽祖降服,成為其座前護法神,民間亦俗稱之為千裡眼、順風耳。也有觀點認為,嘉應、嘉佑與千裡眼、順風耳皆為媽祖的護法神,護法神實為四人,無有定論,民間一般認為嘉氏二怪即千裡眼、順風耳。
  • 海神媽祖信仰的意義
    打開微博,看到媽祖這個詞語上了熱搜,我頓了頓,反應過來,一如既往,點開評論看看,不出所料,圍繞迷信與否,雙方直接打起來口水戰,我想起來,劉濤復出不久,曾經飾演海神媽祖,漁民的女兒,生性善良,因為救助海上遇險的人員,不幸遇難,被玉皇大帝冊封為海神,享受萬家香火。
  • 3D動作玄幻巨製《海神媽祖》成功啟動
    著名導演江小魚和電視劇協會秘書長、著名導演車逕行參與了發布會《海神媽祖》3D實拍技術論壇嘉賓。專程從好萊塢飛來參加發布會的3D技術大咖麥克,和中國3D技術專家王東升系統講解了《海神媽祖》的實拍3D和120幀技術。  發布會中,媽祖故裡莆田的莆田商會、媽祖仁愛基金會等均有重要代表出席和籤署《海神媽祖》合作戰略協議。
  • 助力「海絲」建設 傳播媽祖文化 莆仙戲《海神媽祖》昨晚首次唱響...
    12月12日晚,已在國內外演出60多場的莆仙戲新編傳奇劇《海神媽祖》首次唱響國家「一帶一路」有機銜接的重要門戶城市——廣西南寧。不僅為首屆中國—東協文化藝術周戲劇展演暨第八屆中國—東協(南寧)戲劇周濃墨添彩,還進一步加強與「海絲」沿線國家和地區的交流,展示「宋元南戲活化石」的魅力,推動媽祖文化的傳播與發展。當晚8點,《海神媽祖》在廣西南寧人民會堂劇場濃情上演。
  • 道教人物:海神媽祖
    媽祖的四位兄弟在各島之間做一些小本生意。突然有一天,媽祖在家裡若有所失,閉著眼睛睡了很長時間,父母都以為她得了急病,就大聲呼喚她,媽祖被喚醒時怨恨地對父母說:「你們為什麼不讓我保護我兄弟的平安呢?」父母不知其中變故,也不好細問。
  • 助力「海絲」建設 傳播媽祖文化 莆仙戲《海神媽祖》昨晚唱響中國一東協戲劇周
    圖為莆仙戲《海神媽祖》參加中國—東協戲劇周展演現場。昨晚,莆仙戲新編傳奇劇《海神媽祖》首次在國家「一帶一路」有機銜接的重要門戶城市——廣西南寧唱響,為首屆中國—東協文化藝術周戲劇展演暨第八屆中國—東協(南寧)戲劇周喝彩,促進與「海絲」沿線國家和地區的交流,推動媽祖文化的傳播與發展。當晚8時,《海神媽祖》在廣西南寧人民會堂劇場濃情上演。
  • 媽祖娘娘:出身平凡,28歲去世,千百年來庇佑海內外華人的海神
    媽祖是在中國民間影響力相當大的一位女神,是中國第一女海神。媽祖除了是船旅漁業傳統的保護神,還有許多其它象徵和功能,是沿海廣大地區民眾和海外華人重要的精神紐帶。而且,媽祖隨著散居世界各地的華人,早已走出國門,走向世界,在許多國家和地區安家落戶,成為具有世界影響力的中國民間神明。今天,堃哥就聊聊這位出身平凡,28歲去世,卻千百年來庇佑海內外華人的海神——媽祖。
  • 西方有位海神叫波塞冬,那麼我們中國的海神有哪幾位?
    那麼在我們中國哪位神被稱為海神呢?一、禺疆《山海經·海外北經》有云:「北方禺疆,人面鳥身,珥兩青蛇,踐兩青蛇。」意思是說北方有位大神,長著人的腦袋鳥的身體,耳朵上環著兩條青蛇,腳下踏有兩條青蛇。在上古神話中禺疆又被稱為「禺強」,「禺京」,「玄冥」,是北海的海神,同時還是上古神話中的風神和瘟神。
  • 中國最大的「媽祖廟」,為什麼會成為未來的無人島呢?
    今天小哥哥給大家介紹的就是有著「中國最美的十大海島」之一稱的——長島縣。東臨韓國、日本, 是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中最具代表性的區域之一,而長島的地緣、資源等也是非常的豐富,被人著稱為:中國的夏威夷。那裡風景秀麗、氣候宜人是中國十大最美海島、十大旅遊強縣,是全國唯一的海島型國家大氣背景監測站。
  • 莆仙戲《海神媽祖》的創新與突破-光明日報-光明網
    媽祖信仰無疑是一個重要的中國文化現象。據史籍記載,媽祖原名林默,又稱默娘,為宋代福建莆田湄洲嶼都巡檢林願之女,通曉天文氣象,能預測天氣,常在海上救助遇險船隻,乃至為此奉獻生命,世人感念,尊之為「媽祖」,奉之為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