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全球最佳公共藝術作品

2020-12-12 騰訊網

Klaus Littmann,For Forest - The

Unending Attraction of Nature, 2019.

Photo by Gerhard Maurer.

從紐約時代廣場到巴黎小皇宮,過去的一年裡,藝術家們用新穎的公共藝術作品吸引著全球藝術愛好者的關注。這些意蘊豐富的雕塑、直擊心靈的燈光裝置和令人大開眼界的壁畫,在令觀者肅然起敬的同時,也激發著圍繞身份、政治、氣候變化和社群等議題的深刻討論。

作為對這些公共藝術作品的創新性和影響力的認可和致敬,每年,藝術與設計製作公司 UAP 邀請全球各地的策展人組成評委會選出年度最佳公共藝術作品。下面,Artsy 將分享2019年的作品名單,並附上提名策展人對各件觸動他們的作品的解讀。

Sabine Hornig,Shadows,2019.

PhotobyMarkPokorny.

SabineHornigundVG-

BildKunst,Germany.

Sabine Hornig,Shadows,2019.

Photo by MarkPokorny.

Sabine Hornigund VG-

Bild Kunst, Germany.

「Sabine Hornig 的《Shadows》是一件複雜且極具野心的場地特定作品。Hornig 將雪梨地標 International Towers Sydney 的大堂和庭院變成一場穿越時間和風景的非凡旅程。作為雪梨港濱海布朗格魯保護區(Barangaroo)發展項的一部分,Hornig 用相機記錄下當地的植物和地貌細節,並依此創作了一系列喚起前殖民時代自然前灘和植被的意象。Hornig 在室內和室外空間中將圖像層疊、抽象化再交織在一起,讓觀者沉浸在自然與當代建築空間的對話中,引發進一步思考。」

— Nicholas Baume,Public Art Fund

總監兼主策展人

Rafael Lozano-Hemmer,

Border Turner, 2019.

Photo by Monica Lozano.

「Rafael Lozano-Hemmer 在美墨邊境安裝的《Border Tuner》是一件對當下議題的及時回應,這件臨時聲音裝置為公眾對美墨邊境問題的參與創造了一個獨特且有力的平臺。融合了表演、機器人技術和社會議題,Lozano-Hemmer 的大型裝置講述了厄爾巴索(El Paso,美國德克薩斯州一城市名)和華雷斯城(Ciudad Juárez,墨西哥一城市)在文化上鮮為人知的互相依存。儘管完成這一公共藝術項目的過程充滿挑戰,Lozano-Hemmer 得以用詩意的方式在分享著如此多共性的兩座城市、兩個國家的居民之間構建起親密的橋梁。」

— Nicholas Baume,Public Art Fund

總監兼主策展人

Simone Leigh,

BrickHouse, 2019.

Photo by Timothy Schenck.

Courtesy of the High Line.

「Simone Leigh 的《Brick House》是高線平臺(High Line Plinth)的首件委託創作。這件16英尺高的女性雕像明顯缺失了雙目,頭髮編成非洲式的辮子。在 Leigh 的青銅雕塑的映襯下,Hudson Yards 冷峻的玻璃摩天樓和第十大道奔流不息的車輛黯然失色。這個沒有眼睛的人物俯看著下方的城市——她是神像般的存在,散發著令人深思的力量。」

— Julia Friedman,Madison Square Park

Conservancy資深策展經理

Kehinde Wiley,

Rumorsof War, 2019.

Photo by lan Douglas. Kehinde

Wiley. Courtesy of Times Square

Arts in partnership with the

VirginiaMuseum of Fine Art

andSeanKelly, New York.

《Rumors of War》是 Kehinde Wiley 為紐約時代廣場創作的一件青銅雕像,未來將在里奇蒙的佛吉尼亞美術館永久展示。這件作品探索了公共藝術中為男性勇士樹立紀念碑的傳統,刻畫了一位編著發綹、衣著現代(身穿帽衫)的年輕男子坐在奔騰的馬匹上。馬的前腿抬起,尾巴在風中搖擺。Wiley 的雕塑將威嚴和權力賦予那些極少被銘刻在紀念碑中的人物,激發對傳統紀念碑所歌頌的男子氣概和暴力性的思考。如 Wiley 本人所說,《Rumors of War》揭示了「藝術具有美妙而令人恐懼的塑造主導性話語的潛力」。

— Julia Friedman,Madison Square Park

Conservancy資深策展經理

Nell and Cave Urban,

Eveleigh Treehouse, 2019.

Photo by Nelson Cortez, MarkPokorny

and Juan Pablo Pinto.Courtesy ofthe

artist, RoslynOxley9Gallery,Sydney

andSTATION, Melbourne.

「Nell 的《Eveleigh Treehouse》坐落在雪梨土著蓋蒂高民族所在的鄉土上,兩件樹屋架在拉長的支架上,並與 Eveleigh Green 上蜿蜒的行道相接,與自然和歷史產生親密對話。由當地的四百多位志願者製作的帶有個人題詞的金屬橡膠樹葉,被 Nell 拼成可以走進的洞穴。這些洞穴的外觀彷如惡作劇的面孔。Nell 邀請觀者進入她的娛樂場,在那裡,想像力和理想主義、材料和工藝共同形成一個和諧生態,她將作品描述成『一間俗世間的橡膠葉聖殿』。」

— Natalie King,策展人,編輯

Jenny Holzer,

Vigil, 2019.

Photo by Filip Wolak. 2019 Jenny Holzer,

member Artists Rights Society (ARS), NY.

「Jenny Holzer 的《Vigil》在夜間將文字投影在洛克菲勒大廈外牆上下滾動,文字訴說著槍枝暴力帶來的恐懼和毀滅。我一直以來都很喜歡 Holzer 一針見血的警句,它們是對我們時代的註腳。她用標語、孩童的詩歌和證詞直接對質那些帶來無數創傷的大規模槍機事件,比如「我們困在了交火中,我被AK-47擊中」。這件在夜間的紐約展示兩晚的文字作品既是紀念碑、政治運動,同時也是對停止屠殺的懇求。」

— Natalie King,策展人,編輯

Xu Zhen,Evolution-Multi-

functional trainer, 2019.

Courtesy of Xu Zhen and

James Cohan Gallery, New York.

「徐震以他對媒體的巧妙運用、充滿觀念性和波普式的手段創造出引人深思的社會批判作品而聞名全球。他的新作《Evolution-Multi-functional trainer》近期在上海崇明島上的沒頂公園展出。這件由鋼鐵、樹脂和油漆製成的運動器械規模龐大,形態不羈,是對中國政府為提升公共健康和社會生產力而在每一座公園內安裝的運動器械的戲仿。而諷刺的是,這些運動器械原本主要是退休的老人在院子裡鍛鍊用的,而他們是被國家視為「無生產力」的社會群體。」

— 劉秀儀(Venus Lau),

前 K11 藝術基金會藝術總監

Klaus Littmann,For Forest-The

Unending Attraction of Nature, 2019.

Photo by

Gerhard Maurer.

「Klaus Littmann 將他的思想實驗以驚人的規模變成了現實:在《FOR FOREST—The Unending Attraction of Nature》中,他將一片歐洲中部森林「搬」到了克拉根福的 W rthersee 體育場內。300棵樹從體育場的跑道上拔地而起,隨著天氣和季節轉換不斷變化。作品受到奧地利畫家 Max Peintner 在1970-71年所繪的一幅鉛筆畫的啟發,想像了一個森林只作為展覽物體而存在的世界。Littmann 的裝置迷人又令人難忘,是對我們所面臨的氣候危機和森林退化導致的難以預測的未來一個及時的警醒。」

— Nick Mitzevich,澳大利亞國家美術館館長

Yhonnie Scarce and Edition

Office,In Absence, 2019.

Photoby Ben Hosking.

Courtesy of Edition Office.

Yhonnie Scarce and Edition

Office,In Absence, 2019.

Photo by Ben Hosking.

Courtesy of Edition Office.

「《In Absence》是藝術家和建築師之間對話的結晶,這件由 Kokatha 和 Nukunu 民族的藝術家 Yhonnie Scarce 和墨爾本建築工作室 Edition Office 共同打造的作品是維多利亞國家美術館第五屆建築委託創作的成果。高達九米的木製圓柱裝置既是完成的建築形態,同時也是轉瞬即逝的藝術品。」

「這件臨時性的作品(展期到2020年4月)呈現了土著歷史和圍繞水產與農業、食物豐收和建築性活動,是對遠遠早於殖民時代的第一民族所具有的的廣泛知識和既能的認可。」

—Natasha Smith 和 Ineke Dane,UAP策展團隊

Rael San Fratello,

Teeter-Totter Wall, 2019.

Ronald Rael and

Virginia San Fratello.

「在僅持續半小時的作品《Teeter-Totter Wall》中,美墨邊境處的兒童在墨西哥警衛和美國邊境巡邏特工的密切監視下在玩橫跨邊境牆的粉紅蹺蹺板,洋溢著轉瞬即逝的歡樂氣息。這件作品是 Virginia San Fratello 和 Ronald Rael 共同創辦的建築工作室 Rael San Fratello 的構想。作品的起點是工作室2009年的一系列草圖:該系列將牆視作美墨關係和經濟的支點,對此進行觀念性的探索。近年來,建設這座實體屏障所耗費的人力成本所引發的爭議愈演愈烈。父母被迫和孩子分離,許多尋求庇護的移民被拘留在條件極其惡劣的環境中。通過呈現這一玩耍的歡樂瞬間,藝術家力圖展現的是兩國政府的行動能對生活在邊境兩側的人民的生活所造成的深刻影響。」

— Nick Mitzevich,澳大利亞國家美術館館長

Tomás Saraceno,Aero(s)cene:

When breath becomes air,

when atmospheres become

themovement for a postfossil

fuel era againstcarbon-

capitalistclouds, 2019.

Photo AndreaRossetti.

Courtesy of theartist,the

AeroceneFoundation,

Andersen『s, Copenhagen,

Tanya BonakdarGallery,

New York/Los Angeles,

Pinksummer Contemporary

Art, Genoa,andEsther

Schipper, Berlin.

「即使宇宙有邊緣,Tomás Saraceno 也能將其超越,推翻思維的尋常邊界。今年威尼斯雙年展上最微妙精巧卻最矚目的作品就是 Saraceno 的《On the Disappearance of Clouds》,這件作品作為《Aero(s)cene: When breath becomes air, when atmospheres become the movement for a post fossil fuel era against carbon-capitalist clouds》裝置的一部分懸垂在碼頭的尾部,帶有一種羽毛般的質感。作品的組成元素通過投射和折射在漂浮在水面上向戶外敞開的展亭拱廊下方形成一場光與影的舞蹈。而與之相伴的作品《Acqua Alta: En Clave de Sol 》製造出微妙的聲效,與威尼斯的潮汐警報系統形成奇特的呼應。而在雙年展進行的同時,威尼斯正經歷著自1966年以來最嚴重的洪水。」

—Natasha Smith 和 Ineke Dane,UAP策展團隊

ReMatriate Collective,Yours

for Indigenous Sovereignty,

2018,inthe Toronto Biennial

of Art, 2019.

Photo by Toni

Hafkenscheid.Courtesy

of theToronto Biennial of Art.

「由 Candice Hopkins 和 Tairone Bastien 聯合策劃的首屆多倫多雙年展以多倫多位於安大略湖上的地理位置為起點,將『海岸線困境』作為貫穿展覽的理念。這一說法所指的是過去12000年間,殖民和工業化為這一地點帶來的滄海桑田的轉變。安大略湖不斷變化的邊界成為一個中心隱喻,由此引發了對一個核心問題的探索:關聯到底意味著什麼?藝術家將加拿大人民、原住民和來自全球的藝術家共同置於全城各處可以自由進入的地點進行展示。」

「多倫多雙年展成為了為加拿大第一民族的藝術家提供發聲平臺的典範,重新銘刻佔主導的歷史敘事,同時在全球都在面臨緊急狀況的更廣闊的語境之下探索通向未來的自主敘事。」

—Natasha Smith 和 Ineke Dane,UAP策展團隊

Artsy Editors

相關焦點

  • 2019全球最佳公共藝術
    「徐震以他對媒體的巧妙運用、充滿觀念性和波普式的手段創造出引人深思的社會批判作品而聞名全球。這件由鋼鐵、樹脂和油漆製成的運動器械規模龐大,形態不羈,是對中國政府為提升公共健康和社會生產力而在每一座公園內安裝的運動器械的戲仿。而諷刺的是,這些運動器械原本主要是退休的老人在院子裡鍛鍊用的,而他們是被國家視為「無生產力」的社會群體。」
  • 北京冬奧會公共藝術作品全球徵集活動啟動 將選定10件「最佳方案」
    2020年7月9日,北京冬奧組委、北京市人民政府、河北省人民政府聯合向全球發布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帕運會公共藝術作品徵集公告,邀請全球藝術家用藝術語言體現冬奧理念,共同打造奧運文化遺產,推動公共藝術事業蓬勃發展,為歷史留下最生動的形象記憶。
  • 北京冬奧組委向全球徵集公共藝術作品 將選出10件「最佳方案」
    中新網北京7月9日電 (陳杭)9日,北京冬奧組委、北京市人民政府、河北省人民政府聯合向全球發布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帕運會(下稱北京冬奧會)公共藝術作品徵集公告。最終入選的10件「最佳方案」將永久安置於國家速滑館、延慶賽區主入口廣場、張家口頒獎廣場等核心節點位置,與競賽場館共同組成本屆北京冬奧會重要的文化遺產。9日,北京冬奧會公共藝術作品全球徵集活動啟動儀式在京啟動。
  • 重慶機場大型雕塑獲2019年度「最佳公共藝術」獎
    中國民航網 通訊員王洽親 報導:近日,在以騰訊雲會議形式舉行的「第二十二屆中國雕塑論壇」上,重慶江北國際機場T3A航站樓雕塑《壯美三峽》和《夢幻都市》,獲得《雕塑》雜誌頒發的2019年度「最佳公共藝術」大獎。
  • 北京冬奧會公共藝術作品面向全球徵集
    7月9號,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帕運會公共藝術作品徵集公告正式面向全球發布。邀請全球藝術家用藝術語言體現冬奧理念,共同打造奧運文化遺產,推動公共藝術事業蓬勃發展,為歷史留下最生動的形象記憶。請聽記者鯨澤的報導。
  • 北京冬奧組委面向全球徵集公共藝術作品
    【解說】7月9日,北京冬奧組委、北京市人民政府、河北省人民政府聯合向全球發布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帕運會公共藝術作品徵集公告。活動現場,北京冬奧組委專職副主席、秘書長韓子榮宣布本次公共藝術全球徵集活動正式啟動。  韓子榮表示,本次全球徵集活動以「點染冰雪 凝鑄冬奧」為主題,旨在用公共藝術語言充分體現「純潔的冰雪 激情的約會」的冬奧願景。
  • 北京冬奧組委向全球徵集公共藝術作品
    2020年7月9日,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帕運會組織委員會、北京市人民政府、河北省人民政府聯合向全球發布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帕運會公共藝術作品徵集公告,邀請全球藝術家以「點染冰雪 凝鑄冬奧」為主題,以雕塑為形式,體現冬奧理念,共同打造奧運文化遺產,推動公共藝術事業蓬勃發展,為歷史留下最生動的形象記憶
  • 北京冬奧會全球徵集公共藝術作品,主要以雕塑為表現形式
    北京冬奧組委、北京市人民政府、河北省人民政府今天聯合向全球發布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帕運會公共藝術作品徵集公告,邀請全球藝術家用藝術語言體現冬奧理念,共同打造奧運文化遺產,推動公共藝術事業蓬勃發展,為歷史留下最生動的形象記憶。
  • 2018年度最佳公共藝術項目
    公共藝術已經成為世界各地城市創意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坐落在城市空間中,旨在形成自身對城市的影響力,為從根本上改變社區與其周邊環境的互動方式創造了可能性。在最賤公共藝術項目的第三屆評選中,全球創意設計工作室UAP與五位具有影響力的策展人合作,共同確定了2018年度最佳公共藝術項目。
  • 清溪村鄉村振興大型群雕《山鄉巨變》榮獲「最佳公共藝術」殊榮
    8月23日,以騰訊雲會議的形式舉行了2019年度「最佳公共藝術」成果發布會,清溪村鄉村振興大型群雕《山鄉巨變》榮獲殊榮。″最佳公共藝術「發布是由全球發行量最大、亞洲唯一的雕塑專刊、中國「首批學術期刊」的《雕塑》雜誌評選的中國公共藝術領域最具權威性的成果,代表了我國公共藝術創作的水準與高度。清溪村鄉村振興大型群雕《山鄉巨變》。
  • 北京2022年冬奧會公共藝術作品全球徵集活動...
    北京冬奧會公共藝術作品全球徵集活動重慶站藝術家交流會現場國家速滑館「冰絲帶」、國家遊泳中心「冰立方」、國家雪車雪橇中心等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帕運會比賽場館內外,未來很可能將出現重慶藝術家創作的雕塑作品!
  • 比美:全球十大國際金融中心公共藝術賞
    下面跟隨全球奢侈地產一起來聚焦這十大金融中心的公共藝術審美吧。這或許是他作品的最佳詮釋。展出作品 2019年,19件藝術作品組成了金融城露天的雕塑「公園」,並囊括了 Nathan Coley, Jennifer Steinkamp、Nina Saunders 、Lawrence Weiner 等國際知名藝術家的創作。
  • 北京冬奧會組委會將從世界各地徵集公共藝術作品 選出10個「最佳...
    北京,7月9日(陳航)7月9日,北京冬奧會組委會、北京市人民政府和河北省人民政府聯合向世界發布了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季帕運會(以下簡稱北京冬奧會)公共藝術徵集公告。最終評選出的10個「最佳方案」將永久放置在國家速滑博物館、延慶賽區主入口廣場、張家口獎勵廣場等核心節點,與競賽場館一起構成北京冬奧會的重要文化遺產。
  • 那些2019年最棒的公共藝術
    中國公共藝術網 [CPA-N] 是中國公共藝術第一門戶網,由北京中城雕藝術設計院、中國建築文化中心公共藝術部聯合主辦,擁有全球豐富的公共藝術資源
  • 全球很受歡迎的18個公共藝術作品
    公共藝術(英語:Public art)可以以任意媒介創作,是指放在公共空間、面向公眾開放的藝術作品。
  • 黃劍群雕《山鄉巨變》獲″最佳公共藝術」成果獎
    著名雕塑家黃劍創作的鄉村振興大型群雕《山鄉巨變》日前獲得2019年度「最佳公共藝術」成果獎。該作品長29.8米,高9.98米,主體採用青銅和花崗巖材質,作品背景塑造了一隻如書卷般展翅高飛的鳳凰,刻畫了一幅清溪村青山綠水、春播秋收、歡樂祥和的豐收圖卷。前景青銅群雕以寫實主義手法塑造了周立波先生當年回到故鄉,在田間地頭與農民親切交談和深入群眾調研農業合作化時期鄉村變化的場景。
  • 陽光下的共享藝術┃2020全球33件極佳公共藝術作品集錦
    藝術與空間、時尚與工業、當下和歷史,以及最重要的,人與人的相遇。公共藝術的概念相對寬泛,通常指置於公共空間的造型藝術,重點是雕塑和壁畫。以雕塑為主體的公共藝術,是陽光下的共享藝術,不僅體量大、形象鮮明、感染力強,還具有傳播先進文化、宣示國家主張、講述城市故事、滿足群眾審美體驗的社會功能。
  • 「愈」見新境——2018-2019 保時捷「中國青年藝術家雙年評選」獲獎者作品展暨保時捷公共藝術療愈項目於滬啟動
    9 月 11 日,由保時捷中國與上海市文社藝術基金會(Cc 基金會)共同主辦、ART021 上海廿一當代藝術博覽會和 TX 淮海傾力協辦的「愈」見新境——2018-2019 保時捷「中國青年藝術家雙年評選」獲獎者作品展暨保時捷公共藝術療愈項目啟動儀式於滬舉辦
  • 比美:全球十大國際金融中心公共藝術賞
    下面跟隨全球奢侈地產一起來聚焦這十大金融中心的公共藝術審美吧。這或許是他作品的最佳詮釋。in the City 2019展出作品作為觀念藝術的先驅,Lawrence Weiner 一直用文字進行著他的雕塑創作。
  • 來自全球各地的公共藝術在滬競逐「國際公共藝術獎」
    圖說:大洋洲地區入圍作品《燈塔》 官方圖近日,在上海美術學院主辦的第四屆「國際公共藝術獎」評審會議中,來自全球7個地區評委提名的133個案例參與競逐,最終《住在上海的植物》、《皮膚與骨頭》等35件作品入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