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藝術 陽光下的共享藝術
—GLOBAL LUXURY REALESTATE
著名藝術策劃人北川富朗曾說:公共藝術,其實就是各種各樣的「相遇」。藝術與空間、時尚與工業、當下和歷史,以及最重要的,人與人的相遇。
公共藝術的概念相對寬泛,通常指置於公共空間的造型藝術,重點是雕塑和壁畫。以雕塑為主體的公共藝術,是陽光下的共享藝術,不僅體量大、形象鮮明、感染力強,還具有傳播先進文化、宣示國家主張、講述城市故事、滿足群眾審美體驗的社會功能。
不少優秀的公共藝術作品甚至已經成為國家的象徵和標誌、城市的名片和形象大使,這方面的案例不勝枚舉,具體亦可參看全球奢侈地產此前發布的比美:全球十大國際金融中心公共藝術賞,從中亦可窺見:公共藝術不僅是裝點,更是一種態度,激活城市與人的交流,喚起人們對一座城市的情緒和記憶。
今天,跟隨全球奢侈地產盤點2020年全球最佳公共藝術作品,一起深入探尋更多潛藏在藝術作品背後的深刻意義。歡迎推薦~
Les Colombes
藝術家 | Michael Pendry
地點 | 美國華盛頓
華盛頓國家大教堂將舉辦一個新的藝術展覽,大教堂100英尺高的拱頂上將會懸掛數千隻紙鴿。"Les Colombes "展覽,是由德國藝術家Michael Pendry創作,他曾在世界各地的大教堂創作過類似的作品,象徵著《聖經》中希望和樂觀的主題。在經歷了極具挑戰性的2020年後,進入新的一年,展覽將包括2,000多隻紙鴿子,它們的設計看起來就像在大教堂的中廳裡飛翔,而中廳是舉行禮拜儀式的地方。
Lothar Götz's mural
藝術家 | Lothar Götz
地點 | 英國伊斯特本
攝影 | Jim Stephenson
在湯納美術館成立10周年之際,德國藝術家洛薩·格茨(Lothar Götz)為伊斯特伯恩學院(Eastburne institution)創造了一幅生動的幾何壁畫。結合畫廊外立面獨特的凹處和壁龕,格茨用油漆在Rick Mather Architects設計的建築上創作了迄今為止最大的壁畫。
Wooden Totem Poles
藝術家 | Alicja Biala,Iwo Borkowicz
地點 | 波蘭波茲南
藝術家阿利賈·比亞拉(Alicja Biala)和建築師Iwo Borkowicz在MVDVR設計的Bałtyk建築下方樹立了六個高聳的木圖騰柱,以抗議氣候變化。在當地木工、學生、政治家、活動家和其他社區成員的幫助下,所有顏色和形狀都由手工精心製作,並在整個過程中進行定期的活動和研討會。 每一個9米高的圖騰都與不同的統計數據相關,顯示了人類和自然力之間的關係。雕塑上印有一個單獨的二維碼,掃描後會顯示一個解構其比例含義的網頁。比亞拉說,「我們希望在日常生活中向廣大公眾傳達理念。街上和有軌電車上的過路人會從眼角捕捉到一道亮麗的色彩,並想起我們這個世界的現狀。」
The Garden of Earthly Worries
藝術家 | Daniel Libeskind
地點 | 荷蘭阿珀爾多倫
波蘭裔美國建築師丹尼爾·裡伯斯金(Daniel Libeskind)用一系列紀念性雕塑破壞了荷蘭17世紀的巴洛克式花園,以抗議氣候變化。「塵世憂慮花園」由四幅抽象作品組成,這些作品在修剪整齊的花園中造成了不平衡,其設計旨在代喻人對自然的完美追求。每個3m高的地球碎片結構代表著不同的化學物質,這些化學物質對不斷變化的氣候有所助益。利伯斯金德說:「我們再也無法區分自然是文化還是文化是自然。」
Darwin 2019
藝術家 | Phillip King
地點 | 中國廣州
位於太古匯西廣場的《達爾文,2019》,造型簡約,分別由圓形、三角形及方形三個「框」構成,作品看似簡單,實際上藝術家已經過9年構思,並為紀念校友生物學家達爾文200 周年誕辰而命名。
這件雕塑的三個不同的形狀互相連接。三角形坐落在一個傾斜的三角底座上,底座代表了廣義上的「未知世界」,作為一切發生的背景。圓形象徵「已知世界」,三角形則是「達爾文」的偉人象徵,而方形則象徵著連接外界的「入口」。三角形和圓形這兩個形狀與方形代表的「入口」形成分離,體現了生物與非生物通過「入口」進入「無限未知」的過程。
方形微微傾斜,代表了入口正在緩慢打開,而非完全打開。從宇宙論而言,這種已知與未知的並列可能是一個「有意識的宇宙」。如此抽象、簡約的作品,實則已經包含了未知、已知等廣闊的思想維度,大師的腦洞開的不是一般的大。
The Best Weapon
藝術家 | Snøhetta
地點 | 美國紐約
攝影 | Bjornar Ovrebo
Snøhetta設計了一個裝置,目前在紐約市聯合國總部廣場上展示,作為外交和對話的象徵。該作品受諾貝爾和平中心委託,以納爾遜·曼德拉(Nelson Mandela)的歷史名言「最好的武器是坐下來說話」為標題,稱為「最好的武器」。該裝置是對過去的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及其為使人們團結在一起尋找有效的和平解決方案所做的努力的致敬。
Remembering a brave new world
藝術家 | Chila Kumari Singh Burman
地點 | 英國倫敦
攝影 | Joe Humphrys
英國泰特美術館冬季項目由奇拉·庫馬裡·辛格·布爾曼(Chila Kumari Singh Burman)創作,其作品結合了印度教神話、寶萊塢圖像、殖民歷史和個人回憶,是權力、身份、記憶和希望的碰撞。
這是對新的開始的慶祝,是善戰勝惡的勝利,是光明戰勝黑暗的勝利。這個作品所具有深刻的嚴肅性,與引人入勝的精美裝飾以及極具樂趣、色彩和嬉戲的能量結合在一起,使作品充滿了吸引人的力量。
Flow Separation
藝術家 | Tauba Auerbach
地點 | 美國紐約
攝影 | Nicholas Knight
藝術家Tauba Auerbach,將Norman Wilkinson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為迷惑敵方潛艇雷達而構想的光學圖案進行了當代演繹,從而將歷史悠久的消防船John J Harvey改造成一艘炫目的船。奧爾巴赫通過大理石花紋紙、在水浴上漂浮墨水、在表面梳理形成各種尾流圖案,然後再將其轉移到船的表面設計。這艘消防船還懸掛著「流動分離」的標誌,這是尾跡中流體區域向後移動,產生漩渦的現象。該作品是由紐約公共藝術基金會(Public artfund)和英國主導的紀念第一次世界大戰一百周年的藝術項目《14-18 NOW》共同委託創作的。
Twofold
藝術家 | Nick Hornby
地點 | 英國埃塞克斯
攝影 | Nick Hornby Studio
人們對尼克·霍恩比(Nick Hornby)雕塑的感知實際上取決於視角:通過計算機算法,他將獨特的、往往是對比形式的元素進行交叉使用,以達到令人著迷的效果。迄今為止,他最大的作品是一個5m高的考登製作品,從一個角度類似於米開朗基羅的《大衛》,從另一個角度看,則類似於1925年康定斯基的繪畫。文藝復興時期最著名的藝術作品與上個世紀最偉大的抽象藝術家之一的作品精髓相結合,在視覺上引人入勝,同時也發人深省——這是對實體和抽象的交織,舊與新的交融。
Mother Earth
藝術家 | Kris Perry
地點 | 紐約皇后區
攝影 | Angus Mordant
作為紐約市公園藝術計劃的一部分,在皇后區洛克威海灘(Rockaway Beach)上出現了一座高聳的公共雕塑。哈德遜當代藝術家克裡斯·佩裡(Kris Perry)創作的《大地母親》由考頓鋼製成,借鑑了包括寺廟、清真寺和希臘古典建築中稀疏的圓柱空間。雕塑由支撐著中央尖頂的三個高腳支起,促使觀眾凝視天空,同時也提供內省的空間。佩裡以大型動能項目而聞名,該項目將工業聲音雕塑與現場表演融合在一起,他希望這一裝置能夠鼓勵人們「深入思考」,分享經驗,並與自然界互動。
All The Stars In The Sky Have The Same Face
藝術家 | Lawrence Weiner
地點 | 美國紐約
攝影 | Liz Ligon
勞倫斯·韋納(Lawrence Weiner)的《天上所有的星星都有相同的面孔》(2011/20)是一幅引人注目的兩層壁畫,橫跨猶太博物館面向第五大道的立面。這個委託已經進行了三年,韋納引用了他在成長過程中聽到的一個古老的意第緒語短語「Ale Yevanim habn eyn punim」,意思是所有希臘人(即所有非猶太人)都有相同的面孔。作為對猶太人因反猶太主義而自我孤立的辛酸歷史的批判,這位藝術家重新接受了這樣一句話:「天上所有的星星都有相同的面孔」——然後他把這句話翻譯成希伯來語、阿拉伯語和英語。韋納的聲明以文本為基礎,從根本上講是社會性的,他傳達的信息是團結、希望的呼籲,旨在與全球社會不公正作鬥爭。
Swimming pool at Jupiter Artland
藝術家 | Joana Vasconcelos
地點 | 英國愛丁堡
攝影 | Allan Pollok-Morris
在愛丁堡郊外的朱庇特藝術園,沉浸於喬安娜·瓦康塞洛斯(Joana Vasconcelos)令人眼花繚亂、功能齊全的遊泳池,以前的牲畜空間已被改造成沉浸式裝置。瓦斯科塞洛斯(Vasconcelos)將自己的佔星圖圖案融入到藝術品的設計中,藝術品包括11366塊手工繪製的琉璃瓦,這些瓷磚是在藝術家故鄉葡萄牙的一家有100年歷史的工廠裡用傳統方法製作的。通過Gateway,藝術家邀請遊客「沉浸在歡樂而充滿活力的空間中,與地球的能量建立聯繫」。
Joy
藝術家 | Vibhor Sogani
地點 | 杜拜阿聯
總部位於德裡的裝置藝術家和設計師Vibhor Sogani正在杜拜河港(Dubai Creek Harbour)用一束氣球吸引自己內心的孩子。高30英尺,由鏡面不鏽鋼製成 ,經過拋光的球體(簡稱為「喜悅」球)反映了周圍不斷變化的環境,路人也可以從中瞥見自己。
Mirage Gstaad
藝術家 | Doug Aitken
地點 | 瑞士格斯塔德
攝影 | Torvioll Jashari
鏡像建築裝置Mirage Gstaad由美國藝術家Doug Aitken創建,被形象地翻譯為「海市蜃樓」或「幻影」,通體晶瑩透亮,與自然和諧共融,極具視覺震撼力,並作為Elevation 1049藝術節的一部分安裝在瑞士阿爾卑斯山度假小鎮附近。不僅映現了瑞士阿爾卑斯山變幻莫測的絕美景象,還通過鏡像立面創造了獨特的光學現象。「海市蜃樓」以簡單的形式呼應美國西部傳統郊區住宅,而鏡面鋁製外觀則展現出獨特的歐洲風景,讓房屋隱身於自然景觀。
Biameral
藝術家 | Conrad Shawcross
地點 | 英國倫敦
攝影 | Dominic James
英國雕塑家康拉德·肖克羅斯(Conrad Shawcross)最新的作品,兩院制(Bicameral)是切爾西軍營新豪華住宅區的一道亮麗風景。經過三年的創作,這座8米高的樹形雕塑借鑑了貝爾格拉維亞的植物遺產和附近的物理花園。該結構使用數百個三叉式陽極氧化鋁部件拼湊而成的,像麥卡諾的碎片在樹枝的末端逐漸縮小。這一理念充分利用了日本細木工的特點,不用膠水或焊接,僅通過傳力杆接頭和智能工程進行固定。雕塑的分支被分成兩半,在朱利安·傑恩斯(Julian Jaynes)的一本書《兩院制思想的崩潰》(Breaking of The Biameral Mind)一書中,雕塑的分支被分成兩半,引導著意識起源中的概念。肖克羅斯解釋說:「雕塑是分叉和分叉的元素的演變,它們從一個鬆散地形成兩個半球或側面的莖上散開」。
We rise by lifting others
藝術家 | Marinella Senatore
地點 | 義大利佛羅倫斯斯特羅齊宮
攝影 | OKNOstudio
義大利藝術家Marinella Senatore在Strozzi宮殿的露天庭院中創作的迷幻裝置《我們通過提升他人而崛起》,是一個極具感染力的燈光裝置,借鑑了義大利南部流行的燈具或「藝術家照明」傳統。10米高的裝置由數百個LED燈組成,成為宮殿中文藝復興庭院的視覺中心。與Senatore的許多作品一樣,在裝置中文字起著關鍵作用,作品中的三個短語,靈感來自對解放和參與的詩意思考。正如這位藝術家所反映的那樣,「我認為我的作品是一種流動的容器,設計與它們展開的特定環境相協調,並基於所涉及元素的無限包容。」
Shadow on the Land, an excavation and bush buria
藝術家 | Nicholas Galanin
地點 | 澳大利亞,雪梨
攝影 | Alex Robinson
藝術家尼古拉斯·加藍尼為雪梨第二十二屆雙年展創作的作品是對澳大利亞的殖民背景的警示與反對。當時澳大利亞官方正準備為紀念庫克船長250周年樹立紀念碑(對於澳大利亞原駐民來說這意味著殖民的開始)。加藍尼的作品開始於澳大利亞正式舉行庫克慶祝活動之前,在鸚鵡島(Cockatoo Island)這一特定地點,用紀念碑似的輪廓和具有考古挖掘現場的外觀和感覺,隱喻移除或埋葬這座紀念碑的行為。
Murals in the neighborhood of Estacio
藝術家 | NoGenta, ConTraConsciencia
地點 | 巴西Estacio
攝影 | Allan Carvalho/NurPhoto
NoGenta和ConTraConsciencia藝術家小組在Estacio社區創作的塗鴉壁畫是在深夜裡完成的,描繪的是一個消毒場景。因為巴西總統賈爾·博爾索納羅對新冠病毒的嚴重性過於輕描淡寫,因此病毒的形象取自總統的形象——右翼政治的領導人積極宣傳錯誤信息,本身就像病毒一樣。這幅塗鴉被世界媒體廣泛引用,成為向右翼政治造成疫病流行期間混亂局面挑戰的藝術象徵。在世界範圍內,受這種流行病影響的是那些財富很少或無法獲得醫療保健的人,Estacio 就是這樣一個社區。
作品更說明以匿名方式工作的藝術家和活動家小組是非常重要的。其重要性在於他們用具有感染力且充滿情感的意象說明發生在世界範圍內的與環境破壞和種族主義等相關的緊急而且複雜的事件。
George Floyd Mural
藝術家 | Greta McLain,Xena Goldman和Cadex Herrera等
地點 | 美國明尼阿波利斯
攝影 | Lorie Shaull
藝術家用塗鴉壁畫來記錄美國的重要時刻。非裔美國人喬治·弗洛伊德(George Floyd)被明尼阿波利斯警察暴力執法壓在膝蓋下死亡,三天後,藝術家Greta McLain,Xena Goldman和Cadex Herrera等人在他被謀殺的地點附近雜貨店的一面牆壁繪製了一幅大型壁畫。畫面是弗洛伊德的肖像,周圍是示威者的身影,背景的向日葵上寫著因警察暴行而喪生的其他非裔美國人的名字。如今,喬治·弗洛伊德的肖像和他最後的話「我無法呼吸」(I can't breath)已經成為批判壓迫和種族主義的全球化的行為。
BLACK (Tijay) LIVES (Sophia) MATTER (Patrice)
藝術家 | Tijay Mohammed, Sophia Dawson, Patrice Payne
地點 | 美國紐約
攝影| mingomatic
Tijay Mohammed, Sophia Dawson 和 Patrice Payne三位藝術家在紐約的創作。這是一幅與被警察殺害的非裔美國人喬治·弗洛伊德(George Floyd)有關的生活壁畫。600英尺長的壁畫靠近1號警察廣場、美國移民和海關執法辦公室、美國聯邦法院、紐約最高法院、曼哈頓拘留所和市政廳,所有這些機構可以幫助糾正困擾著非裔美國人、土著和有色人種的系統性種族主義。創作該作品的三位藝術家的移民身份、宗教背景、階級和性取向各異,代表著非裔美國人的身份。
Boulevard of African Monarchs
藝術家 | Kenseth Armstead
地點 | 美國紐約
攝影 | Kendal Henry
對未被充分代表的族裔而言,有許多歷史人物與事件意義重大,人們通過各種方式追憶這些人與事。為了對這種回憶展開新的想像,作品《非洲君主大道》(Boulevard of African Monarchs)回歸非洲尋找靈感,再現了布吉納法索(Burkina Faso)Tiebele 村鎮的婦女們精心製作的房屋繪畫——這種藝術形式在跨大西洋奴隸貿易之前就已經存在。
這座抽象的紀念碑作品將記號轉化為獨立的形狀,並將讚頌非洲人民及其海外僑民的雕塑、繪畫和建築融合在一起,以立體的方式宣揚『黑人的命也是命』。《非洲君主大道》旨在紀念艾米特·蒂爾(Emmett Till)、塔尼莎·安德森(Tanisha Anderson)、特雷馮·馬丁(Trayvon Martin)、桑德拉·布蘭德(Sandra Bland)、埃裡克·加納(Eric Garner)、布倫娜·泰勒(Breonna Taylor)、喬治·弗洛伊德(George Floyd)以及其他成千上萬在美國被處以私刑的公民。抽象的紀念碑最為歷久彌新,而來自非洲的更是如此。
Light of Freedom
藝術家 | Abigail DeVille
地點 | 美國紐約
攝影 | Kendal Henry
阿比蓋爾·德維爾(Abigail DeVille)的自由之光(紐約)通過回溯1876年至1882年在麥迪遜廣場公園展出的自由女神像的火炬來觀看歷史和現在。作品是對自由的呼喚。藍色火焰意味著燃燒最熱最明亮。這個雕塑作品被腳手架所包圍,象徵性地表明了在所有這些年之後,自由仍未完全實現,仍然是一個發展著的狀態。
Resonance of the Unforeseen
藝術家 | Ivana Franke
地點 | 日本橫濱
攝影 | Otsuka Keita
伊萬娜·弗蘭克(Ivana Franke)把博物館包圍了起來。不可預見的共鳴完全覆蓋了橫濱美術館(Yokohama Museum)的正面外牆。即便是最微弱的風,也會賦予這件作品動態與生命。從遠處看,建築的堅固結構幾乎消失了,博物館變成了一個巨大的公共的秘密。
Space Coalition
藝術家 | Farming Architects
地點 | 日本橫濱
攝影 | Otsuka Keita
「《空間聯合體》(Space Coalition)是一個花園、一個大門、一個通道、一個聚會的場所,也是一個提供給各種生命形式和有思想生物的避難所。通過藝術實踐,Farming Architects 想像並發掘了自然、建築形式、人類存在以及意圖之間的各種交集。」
Etherea
藝術家 | Edoardo Tresoldi
地點 | 羅馬
Edoardo Tresoldi的 "Etherea"最初是為2018年科切拉谷音樂藝術節而構思的金屬絲網裝置,今年抵達羅馬參加 「回歸自然 "展覽。作品遵循Edoardo Tresoldi一貫的實驗性探索風格,將建築視作表達場所和空間的工具,以天空和雲朵為背景描繪出一個個經典的建築形態。
Bospolder Fox
藝術家 | Florentijn Hofman
地點 | 荷蘭鹿特丹
荷蘭藝術家Florentijn Hofman在鹿特丹的城市結構中,引入了一隻不朽的 "波斯波德狐狸"。此雕塑長達16公尺,狐狸嘴裡叼著一個粉紅色的袋子,非常吸引眼球:它偷東西了嗎?它在處理垃圾嗎?還是它剛剛去購物血拼回來了?霍夫曼表示,讓野生動物擬人化,能使創作多了聯想的趣味性。
霍夫曼認為,狐狸是夜行性動物 ,不適合放在乾淨的小公園中展示,就應該放在城市陰暗的縫隙中潛行。Bospolder街道及周邊建築的色調都偏暗淡,襯託得這隻狐狸的更加鮮豔搶眼。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在夜晚時,此處經常發現有野生狐狸出沒,也是許多新移民選擇定居的地方,可說是多樣生命體的交會之處,豎立此塑像,除了有美化灰色街景的作用,更重要的意義在於,藝術家希望本地居民能夠對大自然、新移民更加包容,懷抱著更接納的心胸。
Our Glacial Perspectives
藝術家 | Olafur Eliasson
地點 | 義大利南蒂羅爾州
Olafur Eliasson在沿南蒂羅爾州的霍赫約赫費納冰川,推出了他最新的永久性公共藝術作品
"我們的冰川視角"。該項目起始於冰峰山脊上410米長的小路,9道門分隔了這條路,其間隔對應8個冰河期,標誌著地球、冰川和生態環境經歷的時間長河。裝置位於小路盡頭,由環狀鋼和玻璃組成,內部的圓形平臺凸於山脊邊緣。在平臺上,觀者可以把裝置當做天文儀器使用,將視線對準周圍圓環,從而追蹤任何一天的太陽軌跡。所有圓環間距相等,代表將一年時間等分,其中頂部、中部和底部的圓環分別追蹤夏至、秋分和冬至的太陽路徑。每個圓環由方形玻璃片分割,每片對應太陽運轉15弧分的距離,使觀者可以根據太陽位置來確定一天中的時間。裝置外側兩個平行的鋼環代表地平線,支撐整體結構的半環代表南北和東西軸線。
Together Apart
藝術家 | Behin Ha
地點 | 丹麥比隆與丹麥米澤爾法特
攝影 | Ard Jongsma
項目分別坐落於丹麥的比隆(Billund)與米澤爾法特 (Middelfart),由藝術家Behin Ha設計,並受邀參加丹麥三角區舉辦的2020 Trekanfest藝術節。每處裝置均由近400根亮橙色的網狀織物線條組成,這些線條由屋頂延伸出來,並沿著一定的弧度連接到地面,創作出一系列宛如細胞室般的空間。雖然射線形成的織物表面將空間分隔開來,但射線間的縫隙保證了視覺的連續性。射線頂部固定的錨點與底部呈弧線形的錨點相互作用,形成疏密有致的效果,增加了視覺豐富度。亮橙色的色調使裝置成為場地中的焦點,吸引著好奇的路人前來互動。
French Exit
藝術家 | Tadao Cern
地點 | 丹麥比隆與丹麥米澤爾法特
由立陶宛藝術家Tadao Cern創作的 "法式出口 ",是一個沉浸式的藝術裝置,懸掛的乾草覆蓋了一個整個空間的天花板。這個項目將乾草和線組合在一起,將一個日常的、很容易得到的東西,變成了一個引人沉思的藝術作品。
Vårberg Giants
藝術家 | Xavier Veilhan, Alexis Bertrand
地點 | 瑞典斯德哥爾摩
法國藝術家Xavier Veilhan和他的長期合作者——布景師Alexis Bertrand,在斯託克霍爾姆西南郊的Vårberg區的兩個公園裡安裝了兩座不朽的雕塑名為 "Vårbergs Jättar"(英文:Vårberg Giants)。這些特定地點的公共藝術品是由預製的、獨立的藍色混凝土塊構成的,這個由斯德哥爾摩科斯特委託的項目,標誌著這個城市迄今為止最大的藝術作品和最大的藝術投資。
Kintsugi Court
藝術家 | Victor Solomon
地點 | 瑞典斯德哥爾摩
Studio Literally Balling的創始人Victor Solomon分享了一件富有表現力的公開作品 "Kintsugi Court",這是今年頗有爭議的一件作品,有人認為華而不實,有人覺得是很爆炸的跨界腦洞。Solomon 用日本傳統的陶瓷修復工藝金繕的理念修復了一個滿是裂痕的籃球場。他將金粉與樹脂混合,倒進裂縫中,還用金色塗料重描了賽場上的線,呈現出的視覺效果讓人震撼。作為一個狂熱的籃球愛好者,Victor Solomon 用自己擅長的藝術形式慶祝球場的解封。Victor Solomon 還為這個球場設計了透明的籃板和金色的籃筐,讓好天氣自然地穿透球場。他希望這樣的視覺效果能告訴大家:籃球場就是一個具有包容力的平臺,可以凝聚各式各樣的人運動、交流,得到身心上的治癒。
l』arc majeur
藝術家 | Bernar Venet
地點 | 比利時
一個造型簡單的裝置,卻帶來無窮的未來感,這是著名雕塑家 Bernar Venet(伯納爾·韋內)在比利時的一條高速公路上展示的裝置「l』arc majeur(馬吉爾之城)」。看起來像是半個圓環穿過了地下,開車行駛在這條路上,像是開往某個未知之境。
早在 1984 年,Bernar Venet 就開始構思這樣的項目,當時他想放置在法國的路上,把藝術從美術館裡釋放出來。36 年後,實現這個創意仍然不是多麼容易的事情,團隊花了幾個月的時間才完成。Bernar Venet 選擇了最原始的材料,試圖扭曲觀者對周圍環境的感知。
Moving Dunes
藝術家 | NÓS
地點 | 瑞典斯德哥爾摩
每年,蒙特婁美術博物館(montreal museum of fine arts)都會在博物館大道展示臨時裝置作品,今年由加拿大設計公司 NÓS 創造了一道移動的沙丘。這道移動沙丘讓平面變得立體,讓街道產生巨大漣漪,重新探討了平面和空間之間的界限、聯繫,NÓS 也以此生動地向公眾傳達了透視的藝術手法。精心布置的反射球會增加視點,凸顯線條的變化,路過的市民在這些沙丘上行走、跳躍、騎行都會給沙丘帶來不一樣的創造感,這個裝置讓路人不用走進美術館也能真正參與到藝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