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04 11:04:51 來源:蕪湖新聞網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該區相關負責人表示,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
木託盤、排水蓋、花盆、地磚……這些常見的產品,都是由工農業生產廢棄物製成。
每到夏季,清晨採下的「陶辛蓮子」,下午就能飄香在長三角多個城市的市集。
以上是記者日前在蕪湖市灣沚區採訪時的難忘見聞。從入列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縣名單,到入選生態環境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近年來,灣沚區以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兩化」融合為方向,堅持不懈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成功走出了一條既有「綠水青山」、又有「金山銀山」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
從耗木材到吃廢料
灣沚區花橋鎮,有著國內規模最大的託盤產業集聚區。入駐企業34家,年生產銷售託盤3000萬片,產值32.3億元,佔據著全國近70%的市場份額。
「傳統木材加工行業要擺脫對生態的消耗,必須依靠創新,發展循環經濟,實現產業生態化。」蕪湖亞太通用託盤包裝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陸貞鳳說,2012年以來,公司與中南林業科技大學開展產學研合作,專注於託盤新材料、新技術。他們成功研發了新型木塑託盤一體成型技術,實現了工農業廢棄物在託盤行業的綜合利用。
雖然多年科研花費了數千萬元的資金,但陸貞鳳認為這錢花的值。她給記者算了一筆帳:公司年處理各種廢塑料、廢地膜、廢木屑10萬噸,年產木塑託盤500萬個或生產馬路磚300萬平方米,年節約木材2萬立方米。這意味著能夠少伐80萬棵樹,保護1.5萬畝的森林資源。而且,所有木塑產品可以多次回收、循環利用。
「綠色發展,效益才能可持續。新產品既滿足了許多大客戶對環保的要求,也讓我們的生產成本下降了。我們有信心讓這條綠色生產線一年後實現盈利。」陸貞鳳說,公司是目前國內唯一的木塑託盤生產商,擁有發明專利17項。蕪湖乃至周邊城市的許多鄉鎮都表達了合作的意向。
在當地,託盤產業物料循環利用鏈穩步構建。據初步統計,園區年利用秸稈和刨花約90噸,農膜約30噸,階段性解決了灣沚區及周邊區域廢棄農膜的處理問題。園區還為當地群眾提供1500多個就業崗位,年創稅收1.1億元,實現富民惠民。
產業綠色化也為鄉村綠色化創造了條件。灣沚區大力推進生態循環農業示範建設,目前該區畜禽糞汙資源化利用率達96.1%,秸稈綜合利用率達94%。
好風景帶來好光景
上世紀90年代末,憑藉「十縱十橫」的水鄉風貌,「陶辛水韻」入選蕪湖新十景。「單純依靠美麗景致,只能讓在景區工作的人掙錢,群眾受益度不高。」灣沚區陶辛鎮荷花協會會長董宏明說,如何發揮自然地理稟賦、以生態文明撬動鄉村振興,成為時代的新課題。
2017年以來,依託入選國家4A級旅遊景區、國家級水利風景區等旅遊產業要素優勢,陶辛鎮和中科院武漢植物園合作,引進花期長達100多天的「太空蓮」並擴大種植。新品種在滿足觀賞的同時,極大增加了蓮子產量,形成一條集採摘加工、觀光旅遊等於一體「三產融合」示範帶:
「70歲的剝蓮子,60歲的採蓮子,50歲的種蓮子。除了外出務工和求學的青年人,如今是家家有蓮子、村裡無閒人。」 董宏明說,蓮子畝均增收3000元,參與的規模種植戶近200戶。一些村民還利用荷塘的優越水質,混養水產,搞多種經營。每年都會湧現一批示範戶。
脫蓬、剝殼、去皮、通芯、烘乾……全國蓮子加工8條最先進的生產線,有5條在陶辛。當地積極引進農產品加工企業和農村電子商務平臺,打造蓮子加工基地。通過對蓮子、荷葉等荷產品深加工,並利用冷鏈進軍長三角生鮮市場,實現畝產增收2000元,帶動近5000人就業。
如今,陶辛鎮的荷花有近2萬畝。房前屋後的荷塘將村民的生活包圍在「大花園」中;荷花對水質的淨化功能,讓當地地表水常年保持三類水標準;每年到景區來賞荷的遊客更是達50餘萬人次,年旅遊銷售收入近8000萬元。
全民共享綠色發展紅利,在當地得到生動體現。2019年,陶辛荷花小鎮成功入選「安徽省特色小鎮」;今年,「陶辛蓮子」農產品地理標誌已進入申報階段。
生態文明實踐遍地開花
無論是產業為生態轉型,還是生態為產業賦能,「兩山」理念正在灣沚區不斷延伸、得以印證。
近年來,該區走出了獨具特色的「一二三四」「兩山」理念實踐新路:「一」是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為指引;「二」是以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兩化融合為方向;「三」是指以「兩山」理念實踐創新體制、生態考評科學化、全社會參與三項機制為保障;「四」是指探索出四個轉化模式,即轉型升級模式、創新引領模式、綠色品牌模式和全域旅遊模式。
去年,灣沚區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同比增長14%,新增國家高新技術企業53家,工業技改投資同比增長89.2%。與此同時,大力推進新型智慧園區建設,實現汙染源監測等數據實時共享,園區內工業固廢綜合利用率提升至93%以上,汙染物產生及處理量較改造前降低了12.6%,並清理整頓了「散亂汙」企業近200家。
生態環境的扭轉,也帶火了全域旅遊。每逢周末,去往灣沚區觀山親水,成為周邊眾多市民的新選擇。目前,灣沚區有8個A級旅遊景區、打造了藝創小鎮、汽車運動公園、原野森林等15個主要景點,建設了60家星級農家樂、4個省級優秀旅遊鄉鎮和5個省級旅遊示範村。2019年,全區接待遊客總人數達249.3萬人次,旅遊總收入約15.5億元。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該區相關負責人表示,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灣沚區將持續以「兩山」理念為指引,繼續推動傳統產業提檔升級,大力促進位造業向智能、綠色、融合方向轉型,奮力建設成為全域美麗幸福城,不斷開闢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互促互贏的生態文明建設新境界。
蕪湖日報記者 王世寧 張學橋
責任編輯:劉鳴
免責聲明: 網站內所有新聞頁面未標有來源:「安青網-安徽青年報」或「安青網」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安青網聯繫。轉載稿件僅為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網觀點,亦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