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遺囑人平均年齡趨向年輕化 子女仍是主要繼承人

2020-12-05 中國日報網

調查問題加載中,請稍候。

若長時間無響應,請刷新本頁面

中華遺囑庫發布白皮書 12萬餘份遺囑數據分析顯示——

立遺囑人平均年齡 5年降了6歲

昨天上午,中華遺囑庫召開六周年新聞發布會,向社會發布《中華遺囑庫白皮書(2018年度)》(以下簡稱「白皮書」),並對所保管的12萬餘份遺囑進行數據分析。白皮書顯示,近年來遺囑的訂立呈現多個特點,立遺囑人年齡趨向年輕化,再婚家庭立遺囑人數增多,遺囑中涉及的財產日趨多樣化等。

年齡趨向年輕化

白皮書數據顯示,2013年,立遺囑人平均年齡為77.43歲,而到了2018年,平均年齡降低至71.26歲。對此,中華遺囑庫管委會主任陳凱分析認為,一是觀念上的改變,立遺囑理念逐步深入人心,越來越多的人傾向於早日訂立遺囑;二是中華遺囑庫對立遺囑人的身體條件有所要求,許多想立遺囑但身體條件不符合的老年人無法在中華遺囑庫訂立遺囑,這些因素疊加之下,立遺囑老人的平均年齡下降趨勢較為明顯。

陳凱表示,為了保障遺囑效力,中華遺囑庫通過錄音錄像、指紋採集、人臉識別、現場見證、文件存檔以及司法備案等技術手段使得遺囑真實性做到無懈可擊。因此,需要立遺囑人具備聽說讀寫能力,有不少老年人因為年紀較大,雖然意識清楚,但視力聽力和書寫能力受限的情況下,可能無法通過遺囑登記系統,導致許多年紀較大的老年人無法正常辦理遺囑登記。因此,陳凱建議,立遺囑宜早不宜遲。

再婚家庭立遺囑人數增多

根據數據顯示,2017年全國立遺囑人中再婚比例為2.18%,2018年再婚比例上升為3.86%。其中北京地區再婚比例上升尤為明顯,從2017年的1.62%到2018年的3.48%。

再婚、離異人群訂立遺囑需求逐步有上升趨勢,說明再婚、離異家庭更需要立遺囑來保護自己的財產。中華遺囑庫北京第一登記中心主任胡芳介紹,在登記中心幾乎每周都會遇到再婚老人前來訂立遺囑,而面對再婚,雙方最關注的幾乎都是在如何保證自己的財產傳給自己的子女。

現實中確實存在一個誤區,不少老人認為再婚前如果籤訂婚前財產協議,就可以防止百年後自己的房產由對方或者對方子女繼承。陳凱表示,這個想法是錯誤的。婚前財產協議只是對夫妻雙方一旦離婚的情況下,雙方分割財產的約定,但並不能解決去世時的財產繼承問題。法律上,一方不僅能繼承對方結婚後的財產,還可以繼承對方結婚前的財產,哪怕再婚只有一天時間,再婚配偶也與對方子女享有同等繼承權。

陳凱表示,根據《繼承法》規定,繼承開始後,按照法定繼承辦理;有遺囑的,按照遺囑繼承或者遺贈辦理。因此,再婚老人要防止家產旁落,必須通過遺囑處置自己的財產。

立遺囑多為防止財產流失

據了解,在中華遺囑庫登記保管的127968份遺囑中,有60911份遺囑是獨生子女家庭的父母立下的遺囑,佔總遺囑數量47.6%。

針對這一現象,陳凱認為主要是由於觀念變化導致的結果。以前人們都認為遺囑是為了防範子女爭奪財產,以為只有多子女家庭才需要立遺囑。不過隨著社會發展,遺囑不只是為了防範糾紛,更能夠避免家庭財產損失。白皮書顯示,有11.79 %的人立遺囑的原因是為了防止子女離婚導致家庭財產流失。

值得關注的是,99.92%的老年人選擇中華遺囑庫範本中的「防兒媳女婿條款」,即在遺囑中規定繼承人所繼承的財產屬於個人財產,不屬於其夫妻共同財產。此外,有33.29%的老年人立遺囑的原因是因為擔心未來子女辦理過戶手續困難,為了說明一些無法提供證明的事實,例如是否有非婚生子女,繼子女是否曾與繼父母共同生活等,避免未來子女辦理繼承手續可能遇到的難題。

在遺產種類上,目前仍以不動產為主,其次為銀行存款。不過,立遺囑市民的財產種類日趨豐富,公司股權、證券基金、理財合同、保險單、車輛等訂立遺囑的需求也逐漸增加,私人物品、收藏品等個性化的財產也逐步有立遺囑的需求。

子女仍是主要繼承人

受中國人傳統思想影響,立遺囑人在遺產分配上,子女以及孫子女仍是主要繼承人。2013年至2018年間,子女作為繼承人的達到55%;但同時,「配偶先繼承,子女後繼承」的比例逐年在上升。

陳凱表示,有相當一部分老年人一方面希望房產由子女繼承,但又擔心老伴居住受到影響,在老伴在世的情況下不希望子女直接獲得房產。如果將房產指定由老伴繼承,則又擔心老伴再婚後,將房產轉贈給外人,希望對老伴做出限制。

陳凱認為,目前的法律制度下,這一需求的實現難度較大。一是目前沒有明確的遺產管理制度;二是子女繼承過戶獲得房屋產權後,可以出賣房產,買房人如果強制搬遷,往往能得到法律支持;第三,遺囑不能剝奪配偶再婚的自由,也無法對繼承後的財產轉讓進行限制。

陳凱認為,正在全國人大起草的《民法分則》(草案)中,對居住權和遺產管理制度的規定,有望解決這一難題。

來源:光明網

相關焦點

  • 立遺囑,99.92%老人選擇「防兒媳女婿條款」
    3月21日,《2019中華遺囑庫白皮書》正式發布立遺囑人年齡趨向年輕化中華遺囑庫是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基金會和北京陽光老年健康基金會於2013年共同發起的公益項目,該項目面向老年人進行免費服務。據白皮書數據顯示,在2013年,立遺囑人平均年齡77.43歲;而2018年,平均年齡71.26歲。6年間,平均年齡從77.43歲逐步下降至71.26歲,年齡趨向年輕化。
  • 立遺囑越來越年輕化 45.1%的登記者是獨生子女父母
    中華遺囑庫發起人:廣東中心預約排隊到明年1月立遺囑越來越年輕化廣東遺囑庫中華遺囑庫是由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基金會和北京陽光老年健康基金會共同發起主辦的公益項目。凡年滿60周歲的老年人,填寫申請表後,可以免費辦理遺囑諮詢、登記和保管。
  • 遺囑庫白皮書:超99%老人選「防兒媳女婿條款」
    立遺囑人年齡趨向年輕化中華遺囑庫啟動六年來,已在北京、天津、廣東、江蘇、廣西、上海、重慶7個地區建立了公益遺囑登記中心。截至2018年底,已為127968名老年人辦理了遺囑。白皮書數據顯示,立遺囑人年齡逐年趨向年輕化。
  • 全國律師諮詢日——中華遺囑庫負責人陳凱:如何立一份有效的遺囑
    截止到2019年12月31日,中華遺囑庫已經在全國設立11個登記中心,57個服務中心,免費遺囑諮詢195929人次,登記保管165854份遺囑。根據今年3月中華遺囑庫發布的《2019中華遺囑庫白皮書》顯示,自2013年至2018年,6年間,立遺囑的平均年齡從77.43歲逐步降至71.26歲,立遺囑人趨向年輕化。
  • 一套房子17名繼承人公證辦了兩天
    你的房子以後一定屬於你的子女嗎?答案是:不一定。日前,湘湖公證處辦理了一起繼承公證,老父親過世後7名子女商量好了到公證處辦理繼承公證。但因為父親沒立遺囑,這套房子涉及到17位繼承人,公證處整整辦了兩天。
  • 300名重慶老人將遺囑存放遺囑庫 遺囑內容主要與房產分配和財產...
    家住渝中區的李大爺對記者說,「聽說有中華遺囑庫到重慶了,立刻就來預約,上周總算辦完了,心頭石頭總算落地。」遺囑內容主要與房產分配和財產繼承相關據介紹,首批領取遺囑證的近300名重慶老人中,54.47%立遺囑人為女性。
  • 立遺囑越來越年輕化 廣東中心預約排隊到明年1月
    原標題:立遺囑越來越年輕化廣東中心預約排隊到明年1月房產是如今普通家庭最主要的財產,財富多少是相對的,十年前覺得一套房幾十萬元不用寫遺囑,十年後房產因拆遷價值暴漲,子女或為此大打出手。因此提前安排好很有必要,不給自己留遺憾,不給家人添麻煩。有一些人想到了財富的繼承,擔心自己去世後孩子過戶麻煩,早早地把房產贈與子女,這使他們失去了對財產的控制權,對子女的期望更高,導致老人晚年不痛快。
  • 老人立了遺囑沒公證就去世,子女咬定系繼母偽造!遺囑怎麼立靠譜
    在《民法典》頒布之前,司法判例針對列印遺囑效力的審查,基本上都是按照代書遺囑的形式來審查的,對於遺囑主文列印,只有被繼承人籤名和日期的遺囑一般不認可其效力。在司法實踐中,有些心術不正的人利用被繼承人臨終意識不清,自己列印一份遺囑捺上被繼承人的指印來造假。
  • 超9成涉房產,深圳這家遺囑服務中心迎來首批50位市民遺囑登記
    王爸爸表示,雖然早就有立遺囑的想法,但是之前多少有點忌諱,而在這次疫情之後,考慮到自己年齡越來越大,他決定還是儘快立遺囑,才能更安心地享受晚年生活。深圳市福田區中華遺囑庫公益預約服務中心主任王芳介紹,服務中心啟用後,很多市民過來諮詢了解情況,不少市民是在子女的陪伴下前來辦理遺囑登記的。
  • 5年人數翻6倍 越來越多義烏人公證遺囑直面生死
    為了安心養老,防止昂貴的房產引起子女紛爭,避免家庭財產損失,像黃大爺這樣,主動諮詢辦理遺囑公證的老人越來越多。數據顯示,近5年,在義烏市公證處辦理遺囑公證的人數增長明顯,其中,2014年辦理人數僅49人,2015年為82人,2016年達101人,2017年為108人,2018年達307人。
  • 老人瞞著子女欲立遺囑留房給保姆
    前不久,一則八旬老人慾立遺囑將自己的房屋留給保姆的新聞成為眾多市民關注的熱點,最近走火的電視劇《都挺好》中也有這一幕,這實際上並不是巧合,而是在日益老齡化的社會中,老人的贍養問題成為一大難題,老人晚年和保姆在一起的時間超過和子女在一起的時間,對保姆心懷感激之情是人之常情,但是上海繼承律師指出立遺囑並不是兒戲,必須三思而後行,莫不要因此遺囑而讓家庭內部出現隔閡
  • 立遺囑不僅是為了防範財產糾紛 「排隊辦遺囑」的背後
    據北京第一登記中心主任尹豔賀回憶,遺囑庫剛成立一周就有近千人來諮詢,每天早上都能排出上百米的長隊。  尹豔賀說,起初來諮詢的多是70歲到80歲的老人,近些年60歲到70歲年齡段的老人也越來越多。《白皮書》統計數據顯示,5年間,立遺囑人平均年齡從77.43歲逐步下降至72.09歲,年齡趨向年輕化。
  • 中華遺囑庫白皮書:344名「90後」立遺囑,八成名下有房產
    白皮書顯示,從2017年至2019年間,中青年立遺囑人總體數量增速平穩,其中,40周歲至49周歲年齡段立遺囑人數量增長迅速,佔比從2017年的27.96%上升到2019年的34.38%,平均佔比為33.99%,成為中青年立遺囑人群的「主力軍」。其次為50周歲至59周歲年齡段人群,2017—2019年平均佔比29.1%。
  • 老人「躲」著孩子立遺囑 去世後子女爭論真或假
    記者了解到,「躲」著兒女立遺囑的並非只有李父一人。據中華遺囑庫隨機100份樣本統計顯示,七成多老人是「躲」著子女獨自來訂立遺囑的。  記者走訪南昌部分法院了解到,因為不少老人生前「躲」著孩子立遺囑,去世後子女因分割財產而鬧上法院的案件不在少數。這類案件中,有一部分遺囑還是通過公證的,而那些沒通過公證的,有子女甚至提出鑑定遺囑筆跡,因為遺囑內容傾向於某一個子女。
  • 中華遺囑庫白皮書:「90後」立遺囑增多 8成名下有房產
    中青年立遺囑人主要分布在北上廣等一線城市。白皮書顯示,從2017年至2019年間,40周歲至49周歲年齡段立遺囑人數量增長迅速,佔比從2017年的27.96%上升到2019年的34.38%,平均佔比為33.99%,其次為50周歲至59周歲年齡段人群,2017—2019平均佔比29.1%。
  • 廣東遺囑庫:近半遺囑由獨生子女父母立下,防兒媳女婿條款受歡迎
    截至2018年底,該機構已為127968名老年人辦理了遺囑,其中在粵共訂立26873份,佔總數的21%。數據顯示,立遺囑人年輕化趨勢明顯,從2013年的平均77.43歲降至71.26歲;同時,再婚老人立遺囑意願顯著提高,再婚老人登記比例從2017年的2.18%上升至2018年的3.86%。
  • 村委會代立的遺囑丟失 繼承人不認工作人員補立的
    村委會代立的遺囑丟失 繼承人不認工作人員補立的 由於沒有書寫能力,書面遺囑是村委會兩名工作人員代寫,並且代為保管。尚老太去世兩年後,遺囑因保管不當遺失了,兩個代寫人急忙補寫了一份,並蓋上了村委會的印章。但對這樣一份代寫並重寫的遺囑的效力,幾位繼承人卻產生分歧。法院審理最終判定補立的遺囑有效。
  • 父母去世立遺囑,財產分割惹糾紛,遵循遺囑還是平均分配?
    2011年2月11日,李某到公證處立下公證遺囑,該遺囑載明:"我和老伴趙某是原配夫妻,我們父母都已離世,我老伴1990年去世後我一直沒有再婚,我們共生育了三個子女,兒子趙一、趙三,女兒趙二。因我年事已高,現於我頭腦清醒之時,我自願訂立遺囑,在我去世後將我的財產做如下處理:坐落在北京市朝陽區太平1201號房產一套是我老伴去世之後購買的,是我的個人財產。
  • 怎樣立遺囑最有效?記者對話公證處
    因為缺乏足夠的證據,能表明遺囑訂立者當時的精神狀態,也無法考究自書遺囑的筆跡是本人所寫,特別是代書遺囑人,如果證明他與繼承人或立遺囑人存在利害關係,這份遺囑更是難以服眾。為此,記者來到長沙、星城等公證處,了解長沙目前訂立遺囑的現狀,弄清立遺囑需注意哪些地方,才能確保其法律效力。
  • 父母房過戶到弟弟名下再立遺囑分給其他子女還有效嗎?
    原標題:父母房過戶到弟弟名下再立遺囑分給其他子女還有效嗎?   父母的房子過戶到弟弟名下  再立遺囑分給其他子女還有效嗎?前幾年,考慮到周先生弟弟的子女的升學問題,周先生的父親便將房子過戶到周先生弟弟的名下。  當時周先生的弟弟表示,房子雖然在自己名下,但還是屬於父親的,自己並不會佔用。去年年底,周先生的父親患了重病,考慮到周先生的情況也不好,便立了一份遺囑,說明了當初房屋過戶的真實情況,並表示在自己過世後,房子由周先生兄弟二人平均繼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