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國家和民族之魂,更是城市的陽光和雨露。近年來,餘姚把傳承弘揚陽明文化作為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重要內容,用陽明文化浸潤城市靈魂,滲透到城市發展的各方面和全過程,擦亮陽明文化這張「金名片」。
在剛剛召開的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中,黨中央首次明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提出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餘姚也將始終堅守延續歷史文脈、弘揚傳統文化的職責,高度重視陽明思想的研究傳承,充分發揮陽明思想對推動社會發展的時代價值,著力打造陽明文化研究高地,高標準、高水平建設陽明故裡,使其成為全國乃至全球知名的陽明文化地標。
打造陽明文化研究高地
「王陽明的心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也是增強中國人文化自信的切入點之一」。作為王陽明先生的出生地、成長地,餘姚既抓有形的遺蹟修繕、活動推廣,又抓無形的內涵挖掘、文化傳承,充分發揮陽明思想對推動社會發展的時代價值,著力打造陽明文化研究高地。
一個城市的獨特魅力,不在於它的高樓大廈,而在於它的歷史文化底蘊。早在上世紀80年代,餘姚就已著手對陽明文化進行研究。1984年,成立了餘姚市鄉賢研究會(現改名為餘姚市歷史文化名城研究會),專門從事對王陽明等餘姚歷史名人的研究。1989年,餘姚市政府和浙江省社科院在餘姚市共同舉辦了「王陽明國際學術討論會」,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國內舉辦的第一次國際性陽明學會議。
11月1日,「先賢遺澤——王陽明、朱舜水、黃梨洲遺墨文獻展」開展 吳大慶攝
2011年8月,餘姚市政府與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合作成立了「國際陽明學研究中心」,先後舉辦了3屆「國際陽明學研討會」,在海內外文化圈中產生了重要影響。
2017年寧波(餘姚)陽明文化周期間,餘姚市聯合貴州修文、紹興柯橋、江西崇義、廣西隆安、湖南沅陵、福建平和等王陽明重要行經地的文保部門,成立「全國陽明史跡保護研究聯盟」,發布相關章程和倡議,形成陽明文化研究傳播的跨地域聯合協作機制。
2018年4月19日,餘姚市舉辦了陽明心學峰會,邀請了王蒙、王衛平、王守常、杜保瑞等國內專家學者齊聚餘姚,共同探討「陽明心學與文化自信」。
歷史遺存,是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40多年來,研究陽明文化的腳步從未停止,對陽明遺存的保護也至精至善。1989年,餘姚便啟動了王陽明故居修繕工程,近年來更是花費大量資金進行修繕和布展。1997年,王陽明故居被餘姚市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餘姚還修繕了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陽明先生講學處中天閣、陽明公園等一批文化地標,建設了陽明史跡檔案庫,收藏了包括《客座私祝》《寓贛州上海日翁書》等王陽明書法真跡在內的一系列文化珍品。
隨著陽明文化研究、傳播的深入,每年到陽明故居參觀的遊客數量不斷攀升。據不完全統計,近幾年每年到王陽明故居的參觀者已超30萬人次。
餘姚大嵐鎮隱地龍潭村是王陽明祖居地,王氏族人已在此蕃息近千年,該村至今保存著續修於不同年代的3部王氏宗譜。據考證,明正德八年(1513年),陽明先生曾偕弟子和友人來隱地龍潭村觀賞遊學、尋根問祖,並將發源於該村的「妲溪」改稱「龍溪」。為紀念這一段佳話,10月18日,「龍溪」碑在隱地龍潭村揭碑;10月30日,佔地500平方米的「王陽明祖居地紀念館」也在隱地龍潭村開館,該館詳細介紹了王氏家族傳承、王陽明生平,以及王陽明率眾人在隱地龍潭村遊學的經過。自此,陽明先生的生平有了更為清晰的歷史脈絡,王氏族人曾經「斷層」的記憶也隨之喚醒。
為進一步擴大陽明文化的影響力,此前,餘姚市已連續多年舉辦陽明文化日活動。2017年開始,這一活動升格為寧波(餘姚)陽明文化周活動。
10月31日,2020寧波(餘姚)陽明文化周正式開幕,規格之高,為歷屆之最。以「陽明故裡 良知善治」為主題的文化周設置了主題論壇、傳承弘揚、創造轉化等三大篇章,安排了中天閣論道主題峰會、陽明文化筆會、「先賢遺澤——王陽明、朱舜水、黃梨洲遺墨文獻展」、陽明心學傳承和企業管理優化研討、「姚江書院」重建方案研討、陽明古鎮府前路歷史文化街開街等一系列活動。每年的中天閣論道主題峰會一直是陽明文化周的「重頭戲」,圍繞著陽明文化,陽明學研究大咖們走上演講臺,各抒己見,為研究陽明文化營造了濃厚的人文氛圍。
2020寧波(餘姚)陽明文化周——禮賢儀典 賀元凱 攝
讓陽明文化走入尋常百姓家
研究,是為了更好的傳承和弘揚,更是為了讓傳統文化在新時代條件下煥發出更強生命力和影響力。
2020寧波(餘姚)陽明文化周開啟以來,吳光、胡發貴、張海燕、龔妮麗、顧家寧、郭美星等國內外著名的陽明文化研究專家以及餘姚本土陽明學者,先後走進大嵐鎮隱地龍潭村、梨洲街道、新城市社區、餘姚中學、江豐電子等地,圍繞王陽明思想及現代意義、王陽明的「鄉約」治理、新冠肺炎疫情下的心學之思等主題,與群眾、機關幹部、社區居民、學校師生、企業職工面對面交流互動,獲得熱烈反響。
2017年開始,餘姚市每年開展陽明文化「進機關、進村、進社區、進學校、進企業」的「五進」宣講活動300餘場,聽眾達5萬人次。
百聞不如一見,11月1日,作為2020寧波(餘姚)陽明文化周的「壓軸大戲」,「先賢遺澤——王陽明、朱舜水、黃梨洲遺墨文獻展」在餘姚博物館二樓展廳開展。其中,餘姚市文物保護管理所所藏「鎮館之寶」王陽明《客座私祝》冊、《自贛州上海日翁書》極為難得地全卷打開。該展是近年來餘姚博物館策劃最精緻、影響較廣泛的一次,對於傳承姚江文墨有現實意義。為期15天的遺墨展免費向市民開放,讓市民有機會和陽明先生來一次「零」距離接觸,從而對陽明文化有更深層次的了解和感悟。
為讓陽明文化更加可親可學,餘姚市大力實施陽明文化傳播弘揚工程,創設餘姚陽明講堂和餘姚人文大講堂,邀請吳光、張新民、朱漢民等陽明學研究知名專家,開展「王陽明心學思想的當世價值」「知行合一與萬物一體——王陽明的思想精髓」等專題講座。
王陽明祖居地紀念館 張雲霞 攝
餘姚還致力於挖掘提煉文化內涵,以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的精品力作啟迪思想、涵養品質。2015年11月,餘姚策劃編輯的以王陽明家規為主題的「家訓,一盞永遠不滅的心燈」被中央紀委網站「中國傳統中的家規」欄目選用。
2018年1月,姚劇歷史劇《王陽明》晉京展演,把陽明文化從陽明故裡帶到了首都北京。去年5月,《王陽明》又登上浙江大學、浙江工商大學等高校的舞臺。精美大氣的舞臺藝術、淳樸優美的唱腔、濃鬱的地方特色,讓數千名師生接受了一次印象深刻的傳統文化教育,也進一步擴大了陽明文化的傳播力和影響力。
2019年4月初,餘姚向國家知識產權局申請的「陽明故裡」和「陽明故居」商標正式註冊,這更為餘姚推動陽明文化從餘姚出發走向全國、走向世界掀開了嶄新的一頁。
「知行合一」成人文底色 崇德尚賢蔚然成風
觀乎人文,以天下化成。餘姚這座有著深厚歷史底蘊的古城,滋養著這裡的萬千百姓,500多年前的王陽明也是其中之一。他自幼在餘姚受到啟蒙教育,也受到餘姚歷代先賢思想品德的感染。可以說,餘姚造就了王陽明這一代哲人,如今,陽明文化「知行合一」「致良知」的精髓也成了餘姚的人文底色。
「幼兒曹,聽教誨;勤讀書,要孝悌;學謙恭,循禮儀……」每周一的升旗儀式上,餘姚中學師生會大聲誦讀王陽明先生的《示憲兒》。餘姚中學還通過播放「王陽明名言欣賞」、舉行「致良知」主題班會、開展「致良知」微型學習課等多種形式,引導學生做到「知行合一」「致良知」。
餘姚東風小學小學生演繹誦讀王陽明詩文 吳大慶 攝
道德立村、知行合一,2012年開始,臨山鎮邵家丘村創新推出「道德積分」制度,在全國首創道德銀行。村裡為每戶家庭建立道德積分檔案,評分高的家庭,可獲得銀行免擔保貸款、利率下浮等信貸優惠,還可以享受商家購物折扣等方面的禮遇關愛,倡導讓「有德者得」。
如今,「道德立村、知行合一」理念已滲透到每位村民心中,村民崇德尚賢蔚然成風。「受益於道德銀行的村民開始反哺,每年他們都會給村裡『包紅包』,少則數千元,多則十萬元」,邵家丘村黨總支書記黃寶康自豪地說,「我們這個村集體經濟收入微乎其微,但卻靠村民捐贈收入近千萬元!」
良知滋養心田,文化賦能善治。近年來,餘姚市先後有84人被評為「寧波好人」,9人獲評寧波市道德模範,25人入選「浙江好人」,1人獲評浙江省道德模範,11人榮登「中國好人榜」,湧現了一大批道德模範和先進典型,成為具有獨具特色的「好人現象」。「當好人做好事、當好人有好報」成為城市精神的重要內容,不斷推動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四明大地生根開花。
建設文化強國的號角已經吹響。「我們要充分發揮陽明文化滋養人心、塑造人格、提升文明素養的價值功能,將陽明文化轉化為高水平全面發展的文化助推器,為餘姚爭當浙江建設『重要窗口』模範生的排頭兵賦能助力。」餘姚市委宣傳部相關負責人說。
160461683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