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商專欄:2016年馬雲提出經濟發展的「五新」趨勢概念,2017年電商龍頭的真金白銀的砸錢實踐,以及馬老師的四處布道,新零售宛如打通電商與實體商業任督二脈的靈丹妙藥,抑或大功告成必須的無上心法,更像網際網路時代的商業新信仰,新宗教,被電商、傳統實體渠道商奉為「圭皋」玉律,舉世傳揚。
然而就像宗教信仰一樣,表面上參禪膜拜、停留在口頭上、不得法門、未勤加修煉、未融會貫通、未逢天時……顯然都是難以大功告成,得道飛升,成佛、成仙、成大神的。
電商發力新零售的背景
馬雲認為「純電商會越來越艱難,純線下零售會越來越艱難,零售線上線下互補,必須結合起來。其實我相信前半句表述的確是馬老師內心真正的焦慮與恐懼。所以有了「五新」趨勢的提法:新零售、新製造、新技術、新金融、新資源;並斷言抓不住這個趨勢,就會被淘汰,而淘汰你的其實不是技術,而是保守的、昨天的思想及不願意學習提升的惰性。
電商發展瓶頸
線上/線下的人口紅利都已消耗殆盡,線上尤甚;即便「雙11」已經造節成功,達到全民狂歡的程度,且每年刷新數據紀錄,但是線上交易額仍然只是「社零總額」的小頭,僅19.57% (2017年中國內地社零總額36.6262萬億元,網購總額7.1751萬億,僅佔社零總額的19.57%並且80%集中於3、5家頭部公司);並且電商的「獲客成本」及「維繫用戶活躍度成本」已經高得離譜;電商對實體商業的空中打擊力已經是強弩之末,「隔空打擊」威力越來越弱。
即便「電商」持續高速發展10年之後的今天,相比「社零總量」,電商依然是配角,雖然也能拿獎,頭部公司富可敵國,因而備受矚目;相比社零總額的總盤而言,電商當初成為「男1號」理想的仍然遙遙無期。
電商無法摧毀實體商業,實體商業陣痛不倒的原因
人類社交的情感、心理需求、商務洽商需求,無法在線上完成,網際網路(QQ,微信,視頻通話等即時通訊工具+AR/VR)只是提升了人類溝通效率,但根本無法替代人類的真實親密社交;親密社交的場所必然是在實體商業空間內展開;因此人類社交基因不變,實體商業發展存續的基礎必然堅實。
因此,實體商業的本質性危機,不是電商及網際網路的挑戰,而是人性是否會被顛覆;若人類喪失親密社交動力,人性改變,其結果是人類必然像恐龍一樣從地球消失。正因為實體空間的社交,親密的社群化活動是根治與人類上萬年的基因傳承,是人性,所以電商本來就不具備普遍性的幹掉實體商業任何可能。
正是看到這個本質性不可逆的現實趨勢,才堅定了電商頭部公司從線上的獨舞,發展到果斷的牽手實體商業,開始曼妙性感的「雙人舞」的決心。
還有一種解釋:
電商與實體商業獲利發展之道,並非一定要打倒對方;本質性的持續獲利其實是持續高效率撩撥消費者的欲望,更有效率的激發並滿足消費者的需求。與其鷸蚌相爭,消費者得利,不如聯合協同發展,共同提升經驗績效。
解決之道
電商與實體商業貼身肉搏多年,既然無法打倒摧毀實體商業(那些倒下的實體零售商其實多半是自己固步自封,效率低下所致),那就加入實體商業陣營,通過自己的躬親示範建立模板,然後買買買,把電商的觸角快速延伸到線下,實現對實體商業空間及實體渠道終端的快速滲透及影響,在現下強勢刷存在感,獲取線下消費數據,分享線下流量,降低線上APP「獲客成本」,提升用戶全維度體驗,最終實現電商、實體商業、消費者三方共贏的局面。
何為新零售?總結起來無外乎以下幾點:
1、線上線下銷售渠道高度融合;
2、線上線下同價、同品;
3、流量相互分發促進,實體商業消費行為的數據化及數據再利用;
4、消費體驗、消費場景、內容提供的複合化革新,不是一個簡單的行動支付、物流配送那麼簡單;
TIPS:
流量分發、數據驅動解決的是首次到店及消費行為預測,能否持續、高頻消費,其實還是要靠實體商業的經營本質:空間、內容、商品、服務、場景感、高效率、顧客體驗。
新零售現象
1、阿里系自研孵化的標誌性品牌:盒馬鮮生
2、騰訊京東系:京東之家、7FRASH、永輝超級物種
3、蘇寧系:蘇寧智慧零售生態圈……
4、小米系:小米之家
5、電商併購聯合實體商業案例
阿里系&銀泰/大潤發/三江/百聯/聯華/蘇寧……;騰訊系&家樂福/永輝/紅旗連鎖/海瀾之家/步步高……
新零售發展態勢
1、完全由電商頭部公司(阿里/京東)、網際網路流量分發公司(阿里、騰訊)發起並主導所有的遊戲規則;
2、強勢買入實體商業渠道,成為電商及互聯公司進行實體商業、零售場景革命的必須動作,在這一波電商、網際網路龍頭公司發起的收購浪潮中,傳統的實體零售公司毫無招架之力,全部主動或被動接受收編,成為線上公司走向線下的觸角與橋頭堡;
為什麼實體零售龍頭公司自願被線上公司收編?
1、雙方面對現實及未來,尋求1+1大於2的融合革新效應;
2、雙線發展是雙方共識的趨勢,實體零售自我上線無望,只有和電商合作,接受改造、爭取流量、數據的持續利用,實現自我低成本救贖及經營生態升級。
TIPS:線上電商平臺的窗口期早在5年前就已關閉,傳統零售龍頭公司在中國的自建電商的努力全部以失敗告終:如中糧「我買網」、大潤發的「飛牛網」、步步高的「雲猴網」、重慶商社集團的「世紀購」、沃爾瑪的「1號店及沃爾瑪網上商城」,包括蘇寧、國美的電商之路都非常的無力及坎坷。
新零售不是物理疊加,是化學反應!
新零售不僅是「行動支付+流量賦能+內容品類優化」,其成功的基礎在於「空間場景革命、內容及品類革新、服務效率提升、消費行為的數據化及持續利用」。但以上的本質還是以原來零售的本質「以顧客體驗、顧客消費效率」為中心的品類、空間、服務、價格的持續優化,網際網路的那一套東西只能起到「催化劑」的加速與粉飾的作用;如果沒有清醒的認識到這一點,非常容易陷入「技術迷信、流量依賴」的陷阱,最終功虧一簣:比如有著各種美好願景及PPT盈利空間的無人零售燒錢試驗「無人便利店、無人貨架、無人餐廳」,必然陷入無言的結局。
總結起來,「新零售」三個字的中心語是「零售」,零售才是重點,「新」只是一個修飾定語,如果一味片面的「求新」,忽略了「零售」的本質,紮實不了「零售」的基本面,基本上都會呈現泡沫散去之後,殘酷見底。
當然,由電商頭部公司、網際網路流量分發公司發起的實體商業經營的技術/效率/場景/體驗升級的確是「實體商業與電商」和解共榮發展的最佳選擇;簡單的來看,似乎也能視為同行業中對手經歷殘酷相殺之後的相愛牽手,「如當初滴滴與快的,滴滴與UBER,58同城與趕集網的合併,接下來可能是OFO與摩拜單車」。
因為曾經相互傷害至深,電商與實體商業相互觸碰底線已久,所以這次電商與實體商業的牽手,應該是真愛,是本著好好過日子的真誠聯姻。
商場之上,沒有絕對的敵人及對手,唯利益永恆;新零售的發端及發展,正是電商與實體商業共榮共生的契機,是最美好的結局。
(文/聯商專欄作者謝尚偉,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聯商網立場,轉載請務必註明來源和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