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每個省份都有自己的小名兒,即簡稱。這些小名的起源基本上分為三類:一類是該地區歷史文化,一類是地理區域,另一類是地區突出亮點的首字。例如,山西省簡稱「晉」,因為它是晉文化的發祥地,而春秋時期的晉國也是在此。湖南之所以簡稱「湘」,是因為湘江是湖南的一個具有歷史文化積澱的亮點。
一般來說,北國省份的小名兒主要與歷史文化相關聯,如晉、魯、豫、冀、遼,而南方省份的小名與山水更為親切,如浙、贛、湘、渝。因此,一個省的簡稱大多都與它的歷史和地理位置密切相關。簡稱就像一個省份的文化信仰,因此每一個小名兒都不能亂取的。
事實上,在我國34個行政區中,也就個別省份的小名取得不太合理。舉幾個例子,按理說,陝西簡稱秦應更能體現該地區的歷史文化內涵,而現在陝西的小名卻是」陝「,字面上的意思,陝西應該是指陝縣以西的地方,所以陝作為陝西縣的簡稱比較合理。
再例如,在古代,寧夏是夏州的國土。建立了大夏國和西夏國。所以理應取小名為」夏「,但現在寧夏的簡稱卻簡單地用首字了。
按我們上邊的推測,甘肅簡稱為「涼」或「隴」應更為規範,而江蘇則應被稱為「吳」;安徽的小名」徽「更具代表性。不過,目前我國最讓人懵的省會簡稱還屬湖北的」鄂「。
春秋時期,鄂是建立在今天武漢地區的一個小國,後來被楚國消滅後,被設為鄂縣。後來,孫權又把它改名為武昌,但現在武漢還有個鄰居叫鄂州市。因此,鄂是不適合代表整個湖北省的。這也是湖北的簡稱令人費解的原因。
那麼湖北應該取個怎樣的小名更能體現地區歷史文化積澱呢?在古代,湖人(長沙以北的地區)是楚國的核心區域。楚國國都就是湖北的荊州市。荊州市得名也因為古代的楚國通常被稱為」荊州「、」荊楚「。西漢時期設立有荊州刺史,可見荊州這個名字是長期存在的。在宋代,湖北的全稱是」荊湖北路「。因此,荏苒認為,湖北的小名應該取為」楚「或者」荊「更合適。朋友們覺得呢?歡迎留言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