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花開花落,望雲捲雲舒,歷史文化博大精深,即刻啟程和小編一起了解歷史吧!
中國很多省份都有自己的簡稱,比如說吉林簡稱「吉」,黑龍江簡稱「黑」,遼寧簡稱「遼」。
這些省份的簡稱是從名稱裡選了一個「字」。
再如,山東的簡稱是「魯」,湖北的簡稱是「鄂」。
山東簡稱是「魯」,因為歷史上有一個魯國在山東。但是,湖北卻很奇怪了,因為這個境界內主要的國家是楚國,而簡稱卻是「鄂」。
這是為什麼呢?
2020年,一場疫情讓湖北火了,更多的人知道了湖北的簡稱是鄂。但是,與「鄂」相比,很多人更想以「楚」來代指這裡,因為不論是春秋時期的楚國,還是荊楚文化,對湖北的浸染太深入了。
如今,人們一提到荊楚大地,就知道指的是湖北。其實,不然荊楚大地除了湖北全域外,還包括周邊區域。
為什麼荊楚大地代指湖北呢?這段歷史十分悠久,周朝初期,周文王姬昌的老師的曾孫熊繹被封為子爵,建立了自己的國家---楚國。
在古代,荊和楚是一個意思,是馬鞭草科的一種落葉灌木,用來做刑仗,鞭打犯人。這種植物叫做「荊楚」,因此楚又稱「荊楚」,受鞭打叫「受楚」。
《竹書紀年》說:「昭王十六年,伐楚荊。」這裡是「楚荊」聯稱,楚在前,荊在後。《春秋》記載,魯莊公(前693—前661)之前稱荊,但自魯僖公(前659—前627)元年後,就改稱為楚。這樣看來,荊或楚,荊楚或楚荊聯稱,其意思一致,似無大區別。至東漢,許慎《說文解字》釋荊:「楚木也,從 刑聲。」釋楚:「叢木也,一名荊也。」這樣就把荊山、荊楚、木、荊州、荊、楚國,統一起來,形成系統完整的概念,故至唐宋時,孔穎達《春秋左傳正義》說:「荊、楚一木二名,故以為國號,亦得二名。」沈括《夢溪筆談》也說:「荊或為楚,楚亦荊木之別名也。」至此,荊楚約定俗成,成為一個專稱楚族、楚國和荊楚地域的一個特有的稱謂。
那個時代的楚國,類似於今天的一個省。雖然國君世襲,但是要接受中原王朝的統治。當中原王朝強盛的時候,這些諸侯國很老實,但是當中原王朝走下坡路的時候,這些諸侯國就不老實了。
最開始,楚國很弱小,但是熊家後代很牛,逐步強盛起來了,尤其到了楚莊王時,楚吞併了周邊眾多小國,成為一方大國。疆界也逐步擴大,大體上以今湖北全境和湖南北部為中心,向周邊擴展到一定的範圍。
在中國歷史上,楚國出了很多名人,特別是屈原,詞曲流傳甚廣,已經進入了教科書,如今的端午節也是為了紀念這位志士。
通過這些,我們就能知道湖北人為啥希望簡稱是「楚」的決心有多大了。那麼,湖北的簡稱為啥是鄂呢?
這段歷史,也很精彩。
其實,在楚國建立前,湖北還有一個非常牛的國家---鄂國。
為啥叫這個名呢?有人分析可能是鱷魚比較多,所有才起這麼一個名字。這個國家最開始在山西一邊的黃河邊,但是到了周代被晉國吞併了,遺民開始難逃,輾轉到了今日湖北鄂州市的梁子湖邊。
鄂國人一路從山西逃到湖北,心想這下夠遠了吧,可以好好過日子了吧,就在鄂州建立了一座鄂王城,作為鄂國的國都,準備好好過日子。
但是,讓鄂國人沒想到的是,楚國崛起,第六任君主熊渠看鄂國好欺負,帶兵來打鄂國。鄂國一下就被滅了,這個歷史悠久、一路逃難的國家就這樣退出了歷史舞臺。
但是,雖然鄂國沒有了,歷史並沒有忘記鄂國。楚國吞併鄂國後,看鄂國的鄂王城建得不錯,風水極好,就把楚國的國都也定在了鄂王城。
歷史沒有忘記鄂國。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開始實行郡縣制,在鄂王城這裡也就是現在的湖北鄂州設立了鄂縣,「鄂」這個地名就開始一步步延續下來。
鄂縣最輝煌的時期是在三國時代,孫權把自己吳國的國都定在了鄂縣。也就是說,雖然鄂國沒有了,但「鄂」這個字已經是深入人心了。隋朝時,鄂縣升級了,建立了鄂州,下轄江夏、武昌、永興、蒲圻四個縣。
在湖北歷史上,這是「鄂」字第一次作為高級別行政區的名字出現,後來唐宋都沿用了鄂州的建制。大家都知道,嶽飛去世後被南宋朝廷追封為鄂王。元朝開始實行行省制,湖北先是叫做荊湖省,後來又叫湖廣省,省會都在鄂州 。
到了清朝末年,洋務運動轟轟烈烈地開展起來,電報進入中國,並逐漸被清政府接受。在當時電報非常昂貴,必須用極簡的字能夠表達句子意思。
相傳,湖北最開始也想以「楚」字,但是湖南不幹了,兩地本來是一個湖廣省,為啥分家你就叫「楚」啊。你叫「楚」,我也叫「楚」,爭執不下。最後,國家說你們倆都不叫「楚」了,都換個名,所以湖南就用了「湘」,湖北就用了「鄂」,一直沿用至今。
這些年,湖北人也想改「鄂」為「楚」。為啥呢?如果人們管你叫鄂(惡)人的話,你肯定也不願意聽。但是,問題也來了,一是改簡稱一定要得到國家的準許,勢必很難。二是如果簡稱更改成功,也會浪費很多社會資源,比如說教科書、車牌號等等都要改,勢必會花很多錢。
隨風來,隨風去。回憶往事,歷史的記憶揮之不去。今天的歷史之旅到此結束了,期待與大家下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