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云:華夏歷史,百年看上海,千年看北京,三千年看陝西,五千年看山西。
現在想想確實有道理,近百年,上海一直是我國的經濟中心之一;一千年前,從元大都建立在北京起,後來中國的政治文化中心一直定居於北京;三千年前周武王建立西周,定都鎬京(今陝西西安),此後包括秦、漢、唐等數十個王朝在此定都;五千年前,上古三帝堯舜禹全部誕生在山西,臨汾有堯廟,運城有大禹文化。那今天,咱們就走進我國文明的發源地——山西
山西,因居太行山之西而得名,簡稱「晉」,又稱「三晉」,省會太原市。「東依太行山,西、南依呂梁山、黃河,北依古長城,與河北、河南、陝西、內蒙古等省區為界」柳宗元稱之為「表裡山河」。
山西是中華民族發祥地之一,山西有文字記載的歷史達三千年,被譽為「華夏文明搖籃」,素有「中國古代文化博物館」之稱。總面積15.67萬平方公裡,東有太行山,西有呂梁山,山區面積約佔全省總面積的80%以上。
山西行政區輪廓略呈東北斜向西南的平行四邊形,下轄11個地級市,119個縣級行政單位(23個市轄區、11個縣級市、85個縣),總人口3610.8萬(2012年)。轄區地理坐標為北緯34°34′~40°44′,東經110°14′~114°33′。
「女媧補天」的傳說發生在山西,中華民族的始祖黃帝、炎帝都曾把山西作為活動的主要地區。西侯度文化和丁村文化遺址表明,在舊石器時代山西已有了人類繁衍生息。
堯、舜、禹都曾在山西境內建都立業。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政權夏朝建立在晉南。
商代,山西是商的主要統治區。周代,晉國由山西境內崛興。晉文公曾為春秋五霸之一。
秦、漢、魏、晉時期,山西在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都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南北朝時期,山西是北朝統治的中心地帶,北魏曾以平城(今大同)為都,東魏、北齊曾以晉陽(今太原)為「別都」、「陪都」。
唐太宗李世民起兵太原,建立了大唐王朝,由此,山西被唐太宗認為是「龍興」之地,封太原為唐王朝的「北都」、「北京」。
宋朝時期,山西是中國北方的主要發達地區。元代,全國共11個行省,山西與山東、河北,並稱為元朝「腹地」,大同、平陽(今臨汾)、太原三城則成為黃河流域的著名都會。
進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以後,山西的經濟、文化發展受到嚴重破壞。
山西作為革命老區,在1921年,中國早期的馬克思主義者高君宇在太原組建社會主義青年團,開展革命活動。紅軍長徵到達陝北後,毛澤東率領紅軍主力渡河東徵,在晉西、晉中、晉南各地遍撒革命火種。
抗戰爆發後,八路軍三大主力挺進山西,創立了敵後抗日根據地。八年抗戰中,山西是全國抗戰的重要戰略支點;山西地方黨組織培養了15萬名共產黨員,根據地向八路軍輸送了60萬熱血青年。
解放戰爭期間,山西成為支援全國解放的戰略基地,廣大民眾積極支援前線,大批地方幹部南下或東進、西進,奔赴新區。
1949年4月,山西全省解放。9月,成立了山西省人民政府。
山西的八大文化品牌:「華夏之根、黃河之魂、佛教聖地、晉商家園、邊塞風情、關聖故裡、古建瑰寶、太行神韻」。山西的民間文化代表:山西民間社火、跑旱船、踩高蹺、放煙火、放煙火、跑竹馬、小車舞、獅子舞、挑椅舞、龍舞、倒懸花鼓、中黃高臺、龍舟舞、太原鐵棍和背棍、漁翁戲海蚌、沈老爺坐轎、山西民間鑼鼓、山西民間木版畫、炕圍畫、山西民間刺繡、太原曲藝、絳州鼓樂、山西民間剪紙等。
山西大部地區使用晉語,晉南大部地區使用中原官話,廣靈縣使用冀魯官話。
晉語是中國北方的唯一一個非官話方言。晉語別於官話的最大特點就是保留入聲。多數晉語有五個聲調。晉語的聲調有極複雜的連續變調現象。晉語古濁音今讀塞音、塞擦音的字平聲不送氣。晉語保留諸多古漢語特徵。
山西是中國戲曲藝術的發祥地之一,被稱為「戲曲搖籃」。漢代時山西大地就出現了戲曲萌芽;北宋年間,山西各地活躍多種土戲——這些土戲是中國戲曲的雛形;元代時山西成了全國戲曲藝術的中心,全國所發現的元代戲臺基本都在山西(晉南);至明代時,山西蒲州、陝西同州、河南陝州一帶的民間藝人把北雜劇唱腔進行改革,演變出了「蒲州梆子」戲;蒲州梆子後分別與晉中、晉北、晉東南等地的土戲相結合,逐步形成中路梆子、北路梆子、上黨梆子。清朝中葉,中國戲曲開始了「花部」(即梆子戲)和「雅部」(即崑曲)之爭,山西民間賽戲之風也盛行開來,大村鎮往往同時邀兩個戲班演出,唱「對臺戲」。1980年普查顯示,山西地方劇種達54個,佔300多個劇種的六分之一。
山西地方劇種中的「大戲」即人稱「山西四大梆子」的蒲劇、晉劇、北路梆子和上黨梆子,其中蒲劇、晉劇、北路梆子同根異枝。梆子戲的曲體結構是首創的「兩句式」「板腔體」劇種。蒲劇又稱蒲州梆子,因起源於蒲州(今永濟)而得名,形成於明末,盛行於清代,是山西四大梆子戲中最古老的劇種,劇目多達1000餘個;蒲州梆子傳到晉中,與當地的秧歌及說唱藝術融合,形成了中路梆子,清同治以後,隨著晉中地區經濟的繁榮,中路梆子名氣愈益響亮,以「晉劇」稱名於世;明朝末年,二次大規模移民使大量晉南人遷居晉北,移民喜聞鄉音,使蒲劇在晉北漸漸傳播開來,受到蒲劇傳播的影響,晉北產生了聲腔激越的北路梆子;上黨梆子起源於古上黨郡澤、潞二州,由明清時期外地傳來的羅羅戲、卷戲和地方小戲俗曲,融匯從晉南、晉中流入的梆子戲而成。
上黨落子和晉南眉戶是小劇種中的大劇。受宗教文化影響,山西有晉北道情、洪洞道情、臨縣道情戲、永濟道情戲等道情戲;山西各地的秧歌戲有16種;「碗碗腔」劇種代表為「曲沃碗碗腔」、「孝義碗碗腔」;其他小戲有二人臺、小花戲、繁峙蹦蹦、耍孩兒、鳳臺小戲、蛤蟆翁、拉活戲、跳戲、河東線腔、上黨皮簧等。
山西是歲時節日民俗最早出現的地區之一。中國歷史上長期奉行夏曆,而夏曆是歷史上夏王朝使用的曆法。山西省的南部地區是夏代的發祥地之一,北部地區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胡漢雜居,形成了地方特色節令民俗。
添倉就是預祝農家糧倉裡添滿糧食。添倉節在每年農曆正月的二十五日,實際含意是要往糧倉裡添東西,指望當年增產增收。到了添倉節,山西的講究是喜進厭出:囤裡要添糧,缸裡要添水,門口放些煤炭以鎮宅;上了年紀的居民習慣在添倉日購米買面,以兆全年豐衣足食。
山西人通過廟會上的商貿交易,將多餘的農產品出售,換回自己不能生產的物品如農器之類,同時也參與鑼鼓、秧歌、車船轎、閣蹺、燈火等各種民間社火文藝表演。山西民間古廟會代表:太原動物園廟會;晉祠古廟會;鄉寧縣四月初八「油糕會」;洪洞廣勝三月十八古廟會;芮城縣三月三古廟會。
山西的鼓品種達數十種,其中代表為山西威風鑼鼓。威風鑼鼓是流行在霍州、洪洞、汾西、臨汾一帶的民間廣場藝術,特色是「威風」:從鑼鼓的配置打法,演奏隊的組織、表演、著裝,都在展示威風。公元619年,李世民在霍州大戰劉武周部,擊鼓迎戰,鳴鑼收兵,取得勝利,於是流傳下威風鑼鼓。
「廣靈窗花」以造型寫實、刻制精巧著稱。原料是一種單一的雪白宣紙,工具是幾把刀刃為斜形的大小不等的刻刀。先用刀刻出剪紙成品,再點染著色。
民間巧匠非常講究刀工刻法和著色技藝,採取陰刻為主,陽刻為輔的辦法制出成品。著色時用上好白酒調色,調配較深的顏色可加少量白礬。
山西民間麵塑主要是對天、地、神的祭祀和祈禱,是生活理想的體現。麵塑在造型意識上,大多是抽象性的、信仰性的、理想性的。供奉天地的叫棗山,祭供灶神的叫飯山、花糕,形制都較大,謂之米麵成山。
生旺火是山西北部地區的一種風俗習慣。每逢除夕和元宵節,
家家戶戶院落門前都要用大塊煤炭壘成一個塔狀,名曰旺火,以圖吉利。裡面放柴,外面貼上大紅字條,上寫「旺氣沖天」等字。單等午夜十二點,鞭炮齊鳴之時,將旺火點燃。
炕圍畫的形式構成有一套固定的程式。以上下兩組邊道,按照一定的規格布置而形成其主體框架,中間等距離安排以各種畫空。既具完整對稱的裝飾形式,又具簡繁對比的表現內涵。炕上部分是其主體,鍋臺畫、灶頭畫、看牆畫是其外延部分。
山西省有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基督教,信教群眾160萬餘人,佔全省總人口的4.9%。其中,佛教72萬餘人,道教近5萬人,伊斯蘭教8萬餘人,天主教22萬餘人,基督教52萬餘人。山西省現有省級宗教團體7個:省佛教協會,省道教協會,省伊斯蘭教協會,省天主教愛國會和省天主教教務委員會,省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和省基督教協會。全省有宗教教職人員8000多人,依法登記的宗教活動場所2300餘處。全省 119個縣(市、區)基本上都有信教群眾,其中信教群眾人數在萬人以上的縣(市、區)有46個。
東漢時期,佛教傳入山西境內。南北朝時期山西佛教盛行,據《魏書·釋老志》記載,北魏太武帝討滅北涼後,將信奉佛教的沮渠牧犍宗族及吏民3萬戶遷徙到平城(今大同),由於鮮卑人在中原建立政權後亟需安撫漢人,所以具有麻痺作用的佛教在北魏境內興盛起來。唐朝是山西佛教發展的極盛時期,佛教的各個宗派如紛紛來到山西建立基地,以五臺山為中心的山西佛教社會地位越來越高。
東漢時期,道教在山西基本形成,少數地方修建了道教廟觀。《清涼山志》記載:東漢永平年間五臺山境即有道士,道教稱五臺山為紫府山,曾建有紫府廟。南北朝是山西道教發展的重要歷史時期。北魏王朝統治下的山西是北天師道的策源地和活動中心,山西道教進入了第一個歷史高峰期。唐朝統治者欲借用老子李聃鞏固統治地位,山西道教進入又一個歷史興盛時期。清朝尊佛抑道,道教各派均有所停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