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百年巨匠》: 為中國文藝大家著一部「影像大書」
表演藝術家藍天野接受《百年巨匠》攝制組採訪。資料圖片
由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央電視臺、中央新影集團、銀谷藝術館聯合拍攝的大型人物傳記紀錄片《百年巨匠》日前宣布完成了全部拍攝。此前,無論是「百年巨匠——四十三位文學藝術大師作品展」在國家博物館隆重開展,還是《百年巨匠——梅蘭芳》《百年巨匠——關山月》在央視紀錄頻道播出,都引起了社會各界的極大關注。
歷時8年之久,從計劃之初的12位美術大師,到最後集結了美術、書法、京劇、話劇、音樂、文學六大文藝領域的43位巨擘大家——《百年巨匠》以跨越百年的時間記憶、110集的鴻篇巨製,為中國20世紀的畫壇巨匠、藝苑大師、文壇泰鬥寫就了一部「影像大書」。
中共中央宣傳部原副部長龔心瀚高度評價這部傾心打造的精品力作,是「一部視覺版的近現代中國文化史」。
還原巨匠本色
「之所以以《百年巨匠》命名,是因為:本片所要拍攝的都是近百年來引領中國文化藝術的大師、巨匠﹔這些巨匠誕辰的年齡至今大都已過百歲﹔巨匠產生的年代正是近代百年來中國社會歷經滄桑發生巨變的一個特殊時代,他們用自己的精彩人生和非凡創造為中國近代文化藝術史書寫下了不朽的瑰麗篇章。」談及《百年巨匠》的創作緣由,出品人、總策劃楊京島如是說。
早在2009年,楊京島曾策劃並與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人物》欄目合作拍攝了兩部紀錄片《美術大師——吳作人》和《國畫大師——張大千》,後者還獲得了2011年優秀國產紀錄片獎。
但楊京島認為,由於節目形態和時長的限制,大師的畫作及其精彩的人生無法得到充分展示,同時他也發現沒有一部作品能夠完整記錄齊白石、張大千、黃賓虹、徐悲鴻等20世紀中國傑出大師的藝術人生。「他們久負盛名,作品價值很高,然而大多數人卻對他們的為人和藝術沒有真正的、完整的理解。」
於是,用一部大作記錄這些大藝術家留給我們的珍貴遺產,用紀錄片的方式帶人們走近這些歷史深處的大師成為楊京島最大的心願。
聚焦的是大師、巨匠,但這裡沒有「神話」,隻有一個個生動鮮活的人。
最早參與《百年巨匠》的美術篇總導演趙偉東坦言,與以往的專題片把大師拍成「好人好事故事集」不同,《百年巨匠》力求以客觀、平視的角度還原巨匠本色,重塑大師形象。於是,在《百年巨匠——關山月》中,我們看到了這位嶺南畫派的旗幟性人物,從6歲開始就痴迷於畫畫,曾揭下了村裡所有人家的春聯泡水,自己炮製顏料。
從資料調研到影像收集、整理「四大名旦」的代表作,《百年巨匠》京劇篇總導演周兵一直在思考如何拍出有人性溫度的作品,既要展現京劇之美,也要展現梅蘭芳、程硯秋、尚小雲、荀慧生成為巨匠的奧秘所在。於是,在《百年巨匠——梅蘭芳》中,我們看到了7歲學藝、出師不利的世家子弟梅瀾,如何一步步成長為一代京劇表演藝術巨匠的人生傳奇。
《百年巨匠》書法篇總導演孫鐵健在研究書法巨匠的過程中發現了很多有意思的細節,比如70多歲功成名就的啟功,因為找他索字的人特別多,就用筆記本記了好幾大本名曰「書債」。「可見老爺子很認真,這個細節可挖掘的東西就很多,能見証他人生中很多閃光的東西。」孫鐵健認為,以小見大呈現大師們獨特的心靈世界,拍出有血有肉的巨匠,才能讓觀眾喜歡、敬仰並銘記。
打造傳世精品
人物鮮活、細節生動、故事傳奇、品質精良是《百年巨匠》留給很多觀眾的印象。
早在創作拍攝之初,創作團隊就提出了「國際水準、精品意識、思想精深、藝術精湛、製作精良」的創作原則。攝制組長長的名單上匯集了國內紀錄片界的創作精英,六大篇章的總導演均為中央電視臺和中央新影集團的優秀紀錄片導演。
正如《百年巨匠》總撰稿劉傳銘所說,面對這些中華民族文化殿堂中的珍寶,「拍出一個無愧於先人,更無愧於這個時代的作品」成為所有創作者的共識。
《百年巨匠》大量運用原貌、原作、原物、原址表現巨匠們的真實人生,為此,攝制組不惜工本,到國內和海外各地追尋巨匠們的蹤跡,現場拍攝真實場景。楊京島表示,巨匠們生前去過的地方,攝制組能去的幾乎都走了一遍、拍了一遍。
為了把歷史文化的「深入」轉化為影視語言的「淺出」,創作團隊也頗為用心。在展現巨匠們的珍貴影像資料,原作、原物的同時,創作團隊巧妙運用情景再現的方式,將巨匠們人生中的重要經歷以及無法拍攝的特殊場景進行還原﹔巨匠親屬、弟子、友人和後人等相關歷史事件的親歷者、見証者的口述內容,也為觀眾揭開了很多鮮為人知的細節。
與此同時,《百年巨匠》還邀請諸多知名文藝家和學者參與策劃創意和拍攝,對巨匠們不同年齡、不同階段、不同風格的代表作品進行解讀,並把許多作品與巨匠們的人生經歷、美學理念等聯系起來,對他們何以成為巨匠做出了精彩解讀。
「攝制組採訪人數之多,採訪地域之廣,在傳記紀錄片中也可以說是創紀錄的。」《百年巨匠》總顧問龔心瀚如是說。
搶救「活檔案」
《百年巨匠》自播出以來,屢創同類紀錄片收視率新高,受到廣泛好評。美術篇第一、二部已在國內外40餘家衛視播出,並獲得五項紀錄片獎項﹔「百年巨匠」系列叢書和視頻作為高雅藝術進校園的教材,連續兩年被教育部、文化部、財政部發放到全國近300所承接國家級藝術院團和優秀地方藝術院團演出的高校。
如今,110集的鴻篇巨製已經全部完成拍攝,但對楊京島來說,這絕對不是《百年巨匠》的終點。「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極為豐富。中國20世紀的文藝巨匠不僅僅有我們拍攝的43位,也不僅僅限於美術、書法、京劇、話劇、文學和音樂這些領域。」
楊京島表示,《百年巨匠》拍攝的每一位巨匠的人生經歷都非常坎坷,但依然在藝術和人格上令人欽佩和敬仰,對創作者自身也是一種教育。「我和《百年巨匠》的7個總導演都是上世紀60年代生人。我們這代人從困難時期過來,一路打拼到現在各方面條件都改善了,就想著為社會做點有意義的事情。」
他透露,正在籌措將已被評選為世界文化遺產的崑曲以及傳統工藝美術、中華武術等創意予以實施。其中也包括受到很多誤解甚至是抵制的中國「四大名醫」的創意。「我們一定要為世世代代傳承的中醫正名,並向全世界弘揚中醫的優秀傳統文化。」
亦如龔心瀚所說,全部攝制完成僅僅是成功的開始,關鍵是要持之以恆地把《百年巨匠》成果運用好、發揮好,為此今後還要走很長的路。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