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巨匠》:為中國文藝大家著一部「影像大書」

2020-12-21 人民網傳媒

原標題:《百年巨匠》: 為中國文藝大家著一部「影像大書」

  表演藝術家藍天野接受《百年巨匠》攝制組採訪。資料圖片

  由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央電視臺、中央新影集團、銀谷藝術館聯合拍攝的大型人物傳記紀錄片《百年巨匠》日前宣布完成了全部拍攝。此前,無論是「百年巨匠——四十三位文學藝術大師作品展」在國家博物館隆重開展,還是《百年巨匠——梅蘭芳》《百年巨匠——關山月》在央視紀錄頻道播出,都引起了社會各界的極大關注。

  歷時8年之久,從計劃之初的12位美術大師,到最後集結了美術、書法、京劇、話劇、音樂、文學六大文藝領域的43位巨擘大家——《百年巨匠》以跨越百年的時間記憶、110集的鴻篇巨製,為中國20世紀的畫壇巨匠、藝苑大師、文壇泰鬥寫就了一部「影像大書」。

  中共中央宣傳部原副部長龔心瀚高度評價這部傾心打造的精品力作,是「一部視覺版的近現代中國文化史」。

  還原巨匠本色

  「之所以以《百年巨匠》命名,是因為:本片所要拍攝的都是近百年來引領中國文化藝術的大師、巨匠﹔這些巨匠誕辰的年齡至今大都已過百歲﹔巨匠產生的年代正是近代百年來中國社會歷經滄桑發生巨變的一個特殊時代,他們用自己的精彩人生和非凡創造為中國近代文化藝術史書寫下了不朽的瑰麗篇章。」談及《百年巨匠》的創作緣由,出品人、總策劃楊京島如是說。

  早在2009年,楊京島曾策劃並與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人物》欄目合作拍攝了兩部紀錄片《美術大師——吳作人》和《國畫大師——張大千》,後者還獲得了2011年優秀國產紀錄片獎。

  但楊京島認為,由於節目形態和時長的限制,大師的畫作及其精彩的人生無法得到充分展示,同時他也發現沒有一部作品能夠完整記錄齊白石、張大千、黃賓虹、徐悲鴻等20世紀中國傑出大師的藝術人生。「他們久負盛名,作品價值很高,然而大多數人卻對他們的為人和藝術沒有真正的、完整的理解。」

  於是,用一部大作記錄這些大藝術家留給我們的珍貴遺產,用紀錄片的方式帶人們走近這些歷史深處的大師成為楊京島最大的心願。

  聚焦的是大師、巨匠,但這裡沒有「神話」,隻有一個個生動鮮活的人。

  最早參與《百年巨匠》的美術篇總導演趙偉東坦言,與以往的專題片把大師拍成「好人好事故事集」不同,《百年巨匠》力求以客觀、平視的角度還原巨匠本色,重塑大師形象。於是,在《百年巨匠——關山月》中,我們看到了這位嶺南畫派的旗幟性人物,從6歲開始就痴迷於畫畫,曾揭下了村裡所有人家的春聯泡水,自己炮製顏料。

  從資料調研到影像收集、整理「四大名旦」的代表作,《百年巨匠》京劇篇總導演周兵一直在思考如何拍出有人性溫度的作品,既要展現京劇之美,也要展現梅蘭芳、程硯秋、尚小雲、荀慧生成為巨匠的奧秘所在。於是,在《百年巨匠——梅蘭芳》中,我們看到了7歲學藝、出師不利的世家子弟梅瀾,如何一步步成長為一代京劇表演藝術巨匠的人生傳奇。

  《百年巨匠》書法篇總導演孫鐵健在研究書法巨匠的過程中發現了很多有意思的細節,比如70多歲功成名就的啟功,因為找他索字的人特別多,就用筆記本記了好幾大本名曰「書債」。「可見老爺子很認真,這個細節可挖掘的東西就很多,能見証他人生中很多閃光的東西。」孫鐵健認為,以小見大呈現大師們獨特的心靈世界,拍出有血有肉的巨匠,才能讓觀眾喜歡、敬仰並銘記。

  打造傳世精品

  人物鮮活、細節生動、故事傳奇、品質精良是《百年巨匠》留給很多觀眾的印象。

  早在創作拍攝之初,創作團隊就提出了「國際水準、精品意識、思想精深、藝術精湛、製作精良」的創作原則。攝制組長長的名單上匯集了國內紀錄片界的創作精英,六大篇章的總導演均為中央電視臺和中央新影集團的優秀紀錄片導演。

  正如《百年巨匠》總撰稿劉傳銘所說,面對這些中華民族文化殿堂中的珍寶,「拍出一個無愧於先人,更無愧於這個時代的作品」成為所有創作者的共識。

  《百年巨匠》大量運用原貌、原作、原物、原址表現巨匠們的真實人生,為此,攝制組不惜工本,到國內和海外各地追尋巨匠們的蹤跡,現場拍攝真實場景。楊京島表示,巨匠們生前去過的地方,攝制組能去的幾乎都走了一遍、拍了一遍。

  為了把歷史文化的「深入」轉化為影視語言的「淺出」,創作團隊也頗為用心。在展現巨匠們的珍貴影像資料,原作、原物的同時,創作團隊巧妙運用情景再現的方式,將巨匠們人生中的重要經歷以及無法拍攝的特殊場景進行還原﹔巨匠親屬、弟子、友人和後人等相關歷史事件的親歷者、見証者的口述內容,也為觀眾揭開了很多鮮為人知的細節。

  與此同時,《百年巨匠》還邀請諸多知名文藝家和學者參與策劃創意和拍攝,對巨匠們不同年齡、不同階段、不同風格的代表作品進行解讀,並把許多作品與巨匠們的人生經歷、美學理念等聯系起來,對他們何以成為巨匠做出了精彩解讀。

  「攝制組採訪人數之多,採訪地域之廣,在傳記紀錄片中也可以說是創紀錄的。」《百年巨匠》總顧問龔心瀚如是說。

  搶救「活檔案」

  《百年巨匠》自播出以來,屢創同類紀錄片收視率新高,受到廣泛好評。美術篇第一、二部已在國內外40餘家衛視播出,並獲得五項紀錄片獎項﹔「百年巨匠」系列叢書和視頻作為高雅藝術進校園的教材,連續兩年被教育部、文化部、財政部發放到全國近300所承接國家級藝術院團和優秀地方藝術院團演出的高校。

  如今,110集的鴻篇巨製已經全部完成拍攝,但對楊京島來說,這絕對不是《百年巨匠》的終點。「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極為豐富。中國20世紀的文藝巨匠不僅僅有我們拍攝的43位,也不僅僅限於美術、書法、京劇、話劇、文學和音樂這些領域。」

  楊京島表示,《百年巨匠》拍攝的每一位巨匠的人生經歷都非常坎坷,但依然在藝術和人格上令人欽佩和敬仰,對創作者自身也是一種教育。「我和《百年巨匠》的7個總導演都是上世紀60年代生人。我們這代人從困難時期過來,一路打拼到現在各方面條件都改善了,就想著為社會做點有意義的事情。」

  他透露,正在籌措將已被評選為世界文化遺產的崑曲以及傳統工藝美術、中華武術等創意予以實施。其中也包括受到很多誤解甚至是抵制的中國「四大名醫」的創意。「我們一定要為世世代代傳承的中醫正名,並向全世界弘揚中醫的優秀傳統文化。」

  亦如龔心瀚所說,全部攝制完成僅僅是成功的開始,關鍵是要持之以恆地把《百年巨匠》成果運用好、發揮好,為此今後還要走很長的路。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相關焦點

  • 《百年巨匠》:為中國文藝大家著一部「影像大書」
    原標題:《百年巨匠》: 為中國文藝大家著一部「影像大書」   歷時8年之久,從計劃之初的12位美術大師,到最後集結了美術、書法、京劇、話劇、音樂、文學六大文藝領域的43位巨擘大家——《百年巨匠》以跨越百年的時間記憶、110集的鴻篇巨製,為中國20世紀的畫壇巨匠、藝苑大師、文壇泰鬥寫就了一部「影像大書」。   中共中央宣傳部原副部長龔心瀚高度評價這部傾心打造的精品力作,是「一部視覺版的近現代中國文化史」。
  • 百年巨匠——43位文學藝術大師作品展將在北京開幕
    2017年9月16日在國家博物館將舉行「百年巨匠——43位文學藝術大師作品展暨紀錄片首映式」。隨後該展將分別在上海、山東、廣東進行巡展,全面展示、介紹、宣傳《百年巨匠》所涉及的六大篇章43 位巨匠的藝術成就及人生歷程。展覽將通過紀錄片《百年巨匠》、宣傳片、相關視頻影像展示,巨匠作品、手稿、道具等實物呈現,《百年巨匠》系列叢書、系列精品集,以及其他關於巨匠生涯的紀念品、出版物等多種形式有機結合,立體呈現一位位有血有肉的巨匠形象,讓觀者更為立體的了解這些文藝大師。
  • 集合24位大藝術家手作書 《書之極》填補空白
    原標題:集合24位大藝術家手作書 收藏24個訂制「藝術大展」 在近期評選出的2020年度中國「最美的書」中,一本集合了達利、安迪·沃霍爾、亨利·馬蒂斯、馬克·夏加爾、趙無極、朱德群、常玉等24位大藝術家「手作書」的極致之書——《書之極》脫穎而出,成為矚目焦點。
  • 蔡長林 | 論常州學派的學術淵源 ──以錢穆《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的評論為起點
    [1] 按:錢著於〈自序〉謂:「蓋有詳人之所略,略人之所詳,不必盡當於著作之先例者。」此所謂「著作之先例」者,由相同的書名推之,蓋即暗指梁任公之書。另外,在《經學大要》中,先生亦詳論梁氏以翻書為寫書之失,及其另撰《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之用意,讀者可參。
  • 馬怡:扁書試探
    陳槃認為,「簡策之文縣於門戶者,皆可以扁稱之」,漢代的詔文、教令等「每署書木版,懸鄉市門亭顯見處」,而這種木版就是「扁」; 陳槃:《漢簡賸義之續·扁書》,《漢晉遺簡識小七種》,《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之六十三,1975年,第95—96頁。大庭脩認為,詔令最初頒佈時,為使人民曉喻,「寫在板上,公示於裡門等人口聚集之處」;(日)大庭脩:《木簡》,[東京]學生社1979年,第152頁。
  • 如何領悟到《九成宮》的精髓——善學歐書者終以師其淳古為第一義
    清翁方綱《復初齋文集》:「率更正書《九成宮》、《皇甫》、《虞恭》皆前半毅力,入後漸歸輕斂,雖以《化度》淳古無上之品,亦後半斂於前半,此其自成筆格,終身如一者也。惟《醴泉銘》前半遒勁,後半寬和,與諸碑之前舒後斂者不同。豈以奉敕之書為表瑞而作,抑以字勢稍大,故不歸斂,而歸於舒與?要之合其結體,權其章法,是率更平生特出匠意之構,千門萬戶,規矩方圓之至者矣。斯所以範圍諸家,程式百代也。
  • 「聽見花開」廣州文藝發布舉行 柯桐枝李舫汪曉曙名家對談
    12月6日,「聽見花開」廣州文藝發布活動在廣州大劇院舉行。廣州市政府新聞辦公室供圖   人民網廣州12月6日電(趙唯淞)12月6日,廣州國際藝博會期間,「聽見花開」廣州文藝發布活動在廣州大劇院舉行。圍繞「城市文化創新與人文灣區共建」主題,柯桐枝、李舫、汪曉曙等文藝名家進行了對談。
  • 日文書在中國賣得不好,出版商竟呼籲中國加強日語教育?
    近日,香港媒體的新聞報導今年的香港書展簡體字書銷量不佳,竟有內地書商把原因歸咎於香港的簡體字教育不足,令人乍舌。         根據香港書展的主辦方貿發局的統計:「參加去年香港書展 [...] 有近十萬人是非香港居民,其中八成人來自內地。
  • 西南財大:以優秀的文藝作品推動黨的十九大精神入心入腦
    人民網成都12月5日電 (朱虹) 「自立立他,德行天下,用赤心報效我巍巍中華﹔天高海闊,揚鞭催馬,新時代的我們邁開步伐…… 」近日,在西南財經大學新生文藝匯演的舞臺上,西財青年們圍繞學習宣傳貫徹十九大精神,用歌舞、朗誦、情景劇等一個個精彩的主題文藝作品,表達西財青年不忘初心跟黨走,在實現中國夢的生動實踐中放飛青春夢想的堅定決心。
  • 2016中國國際動漫節十二大亮點搶先看
    從動漫節發展來看,今年是猴年,也是動漫節吉祥物樂樂的第一個本命年,十二年一個輪回讓中國動漫登上又一新高度。而動漫節也在不斷成長的過程中感受著其中的快樂和煩惱,並在「二次元」的蓬勃發展中學習本領,汲取養分。
  • 象形文字「活化石」水書搶救保護迫在眉睫(圖)
    水族主要聚居於中國雲貴高原東南部的苗嶺山脈以南、都柳江和龍江上遊。三都水族自治縣水族人口佔全國水族總人口的52%,是古老象形文字水書傳承保護的主要「陣地」之一,是中國唯一的水族自治縣。楊雲 攝   在水族地區,隻有極少數上了年紀的人能看懂水書,被人們稱為「水書先生」。「水書先生」不光懂得書本知識,有相當的知識還在他們的口頭流傳著,每一位「水書先生」的頭腦就是一座水族文化知識的活寶庫。200餘名「水書先生」中,60歲以上的就有近200人,佔90%。   「如不抓緊搶救『水書先生』口頭文化,過不了多久,這些口頭文化將會失傳。」潘中西擔心地說。
  • 李梅:為戲曲插上新媒體翅膀 「走出去」塑造深層文化自信
    編者按: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最能代表一個時代的風貌,最能引領一個時代的風氣。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廣大文藝工作者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以藝戰「疫」,凝聚起磅礡力量。受疫情影響而推遲召開的2020年全國兩會,必將承載人們更多的期待。
  • 蔡正仁︰數百年沉澱,小程式深藏崑曲大雅
    【「文脈頌中華•名家@傳承」網絡主題傳播】蔡正仁︰數百年沉澱,小程式深藏崑曲大雅中華民族創造了博大精深、光輝燦爛的中華文化。
  • 狄仁傑為何成中國福爾摩斯?竟跟外國「迷弟」有關
    原標題:狄仁傑為何成中國福爾摩斯?竟跟外國「迷弟」有關 「元芳,你怎麼看?」當年,隨著《神探狄仁傑》的熱播,這句經典臺詞被很多人拿來調侃,至今仍是流行語。 在電視劇中,狄仁傑變成了一位神探,和助手李元芳一起查案,撥開重重迷霧,解決了一個又一個難題。這也曾令很多觀眾不解:明明他在歷史上是一位賢相,怎麼又變成了破案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