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非魚,安知魚之樂」是出自惠子的一句話,被記錄在《莊子.秋水》中。莊子,本名莊周,字子休(亦說子沐),宋國蒙人,先祖是宋國君主宋戴公,戰國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和文學家,先秦七子之一,道家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創立了哲學學派莊學,與老子並稱為「老莊」。
莊子與惠子遊於濠梁之上。莊子曰:「鰷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
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
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雲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
這是一場簡短且有趣的辯論。莊子和惠子一起在濠水的橋上遊玩。莊子說:「鰷魚在河水中遊得多麼悠閒自得,這就是魚的快樂。」(他認為魚可以遊來遊去就是快樂自在的)
惠子說:「你又不是魚,怎麼知道魚是快樂的?」(言之有理,你又不是魚,你怎麼知道魚快不快樂呢?就好像我不了解你,你也不了解我,你不知道我怎麼想的,我也不知道你怎麼想的一樣)
莊子說:「你不是我,怎麼知道我不知道魚兒是快樂的?」(扳回一局,抓住上面惠子的漏洞,我不是魚,我不知道魚的快樂,那你也不是我,你怎麼就知道我不知道魚的快樂呢?)
惠子說:「我不是你,固然就不知道你;你也不是魚,你不知道魚的快樂,這是可以完全確定的。」(說到這裡,莊子就落入下風了)
莊子說:「讓我們回到最初的話題,你開始問我『你怎麼知道魚是快樂的呢』的話,就說明你很清楚我知道,所以才來問我是從哪裡知道的。而我則是在濠水的橋上知道的。」
最后庄子話鋒一轉,回到最初的問題上,惠子問的是「你怎麼知道魚的快樂?」,而不是問「你怎麼會知道魚是快樂還是不快樂的呢?」所以莊子回答是在濠水的橋上知道魚的快樂的。
有人覺得莊子不是一個「槓精」吧?當然不是。莊子提出「齊物論」,他認為人們的各種觀點和看法看起來是千差萬別的,但是世間萬物又是齊一的,根本就沒有嚴格意義上的是非對錯。
就像這個問題,魚到底快不快樂呢?莊子認為魚可以遊過來遊過去就是快樂自在的,但是又有人認為魚雖然可以遊來遊去,但那不過是魚的生存本能,就像人可以走來走去一樣,至於快樂不快樂不是旁人所能夠體會的,只有魚或者人的自身才能夠有所體會。
萬物為一,宇宙中沒有絕對的善惡,善惡乃是相對的。莊子喜歡從事物的相對面來做比較,莊子說:「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而大山為小:莫壽於殤者,而彭祖為天。」拿泰山與秋毫比較,秋毫自然很小,但拿恆星與泰山比較,泰山不是顯得很渺小嗎?彭祖與殤者相比,殤者自然顯得短命。
「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強調的是一种放下自我,保持自我與萬物平等的心態,使自我與萬物融為一體。順應自然天命,則天地與我同生同死,而萬物與我相同為一,沒有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