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非魚,安知魚之樂」?一條魚惹的禍,細看莊子是「槓精」嗎?

2020-09-05 古風詞韻

「子非魚,安知魚之樂是出自惠子的一句話,被記錄在《莊子.秋水》中。莊子,本名莊周,字子休(亦說子沐),宋國蒙人,先祖是宋國君主宋戴公,戰國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和文學家,先秦七子之一,道家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創立了哲學學派莊學,與老子並稱為「老莊」。

莊子與惠子遊於濠梁之上。莊子曰:「鰷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

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

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雲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

這是一場簡短且有趣的辯論。莊子和惠子一起在濠水的橋上遊玩。莊子說:「鰷魚在河水中遊得多麼悠閒自得,這就是魚的快樂。」(他認為魚可以遊來遊去就是快樂自在的)

惠子說:「你又不是魚,怎麼知道魚是快樂的?」(言之有理,你又不是魚,你怎麼知道魚快不快樂呢?就好像我不了解你,你也不了解我,你不知道我怎麼想的,我也不知道你怎麼想的一樣)

莊子說:「你不是我,怎麼知道我不知道魚兒是快樂的?」(扳回一局,抓住上面惠子的漏洞,我不是魚,我不知道魚的快樂,那你也不是我,你怎麼就知道我不知道魚的快樂呢?)

惠子說:「我不是你,固然就不知道你;你也不是魚,你不知道魚的快樂,這是可以完全確定的。」(說到這裡,莊子就落入下風了)

莊子說:「讓我們回到最初的話題,你開始問我『你怎麼知道魚是快樂的呢』的話,就說明你很清楚我知道,所以才來問我是從哪裡知道的。而我則是在濠水的橋上知道的。」

最后庄子話鋒一轉,回到最初的問題上,惠子問的是「你怎麼知道魚的快樂?」,而不是問「你怎麼會知道魚是快樂還是不快樂的呢?」所以莊子回答是在濠水的橋上知道魚的快樂的。

有人覺得莊子不是一個「槓精」吧?當然不是。莊子提出齊物論,他認為人們的各種觀點和看法看起來是千差萬別的,但是世間萬物又是齊一的,根本就沒有嚴格意義上的是非對錯。

就像這個問題,魚到底快不快樂呢?莊子認為魚可以遊過來遊過去就是快樂自在的,但是又有人認為魚雖然可以遊來遊去,但那不過是魚的生存本能,就像人可以走來走去一樣,至於快樂不快樂不是旁人所能夠體會的,只有魚或者人的自身才能夠有所體會。

萬物為一,宇宙中沒有絕對的善惡,善惡乃是相對的。莊子喜歡從事物的相對面來做比較,莊子說:「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而大山為小:莫壽於殤者,而彭祖為天。」拿泰山與秋毫比較,秋毫自然很小,但拿恆星與泰山比較,泰山不是顯得很渺小嗎?彭祖與殤者相比,殤者自然顯得短命。

「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強調的是一种放下自我,保持自我與萬物平等的心態,使自我與萬物融為一體。順應自然天命,則天地與我同生同死,而萬物與我相同為一,沒有差別。

相關焦點

  • 莊子: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槓精」是怎樣反敗為勝的?
    先看一下事情的經過據《莊子·秋水》記載:莊子與惠子遊於濠梁之上。莊子曰:「鯈(tiao即鰷)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
  • 「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是在詭辯嗎?
    「子非魚」是《莊子》中一個非常有名的辯論,展示了莊子與惠施兩種截然不同的世界觀,出自《秋水》篇。原文如下:「莊子與惠子遊於濠梁之上。莊子曰:『鯈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 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
  • 名動天下的濠梁之辯:「子非魚,安知魚之樂?」,到底誰是贏家?
    「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與惠子的對話誰贏了?這個故事就是著名的「濠梁之辯」,出自《莊子·秋水》。我們知道《莊子》內七篇是莊子的作品,其他文章很有可能就是出自他的門下或者後人作品,所以稱之為「外篇」。但是無論內篇、外篇,莊子的思想是一以貫之的,否則的話就算強塞進去,也會被後來的學者剔除掉。那麼,在《論語》裡面會記錄孔子灰頭土臉的事跡嗎?
  • 名動天下的濠梁之辯:「子非魚,安知魚之樂?」,到底誰是贏家?
    「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與惠子的對話誰贏了?這個故事就是著名的「濠梁之辯」,出自《莊子·秋水》。我們來細看他是如何贏的:莊子與惠子遊於濠梁之上。莊子曰:「鯈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吾,安知吾不知魚之樂?」惠子曰:「吾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莊子曰:「請循其本。
  • 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與惠施的千古友情,如老酒歷久彌新
    一關於兩人的故事,最著名的就是關於「子非魚,安知魚之樂」的辯論。一天,莊子和惠施兩人出遊,來到現在安徽鳳陽的濠水邊,他們站在橋上看見有種名叫鰷魚的魚兒在水裡優哉遊哉。莊子就發了句感慨,說魚兒「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惠施可是老辯手了,是先秦名家的代表人物,擱現在那些辯手完全不是個。
  • 「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說的僅僅是「魚之樂」?
    我們時常也和朋友遊玩,也會聊天,我們聊的是工作和生活近況,而在《莊子秋水》一文中,莊子和惠子兩位先賢談論的可以難分伯仲。下面我們就一起去看看到底說的是「魚之樂」還是?莊子與惠子遊於濠梁之上。莊子曰:「鯈(tiáo)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吾,安知吾不知魚之樂?」惠子曰:「吾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之樂』雲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吾,吾知之濠上也。」
  • 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莊子與惠子遊於濠梁之上。莊子曰:「儵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
  • 子非魚,安知魚之樂?在著名的「濠梁之辯」中,獲勝方竟不是莊子
    相信大家都聽說過一句話「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而這句話的出處,大家應該也在小學的時候都學習過,那就是大名鼎鼎的「濠梁之辯」,出自《莊子·秋水》。普遍的史學家和文學家都認為這場辯論是莊子獲得了勝利,畢竟《莊子》是莊子及其弟子所著,裡面怎麼會記錄關於莊子失敗的案例呢?
  • 百妖譜:子非魚,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這林間客棧的生意可以說是非常的好,過往之人無不在這休息片刻,也可以看出店老闆十分地有商業頭腦,將客棧開在這林間小道上,天氣越惡劣客棧的生意就會越發的好。對了,客棧名為「風雪客棧」,不同於其他「悅來」「長安」「有間」等等,亦是非常地應景,與屋外的大雪相互呼應,彷佛這鵝毛大雪就是為了這間客棧而落。
  • 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子非魚安知魚之樂"是出自惠子的一句話,被記錄在《莊子.秋水》中。說明了不要總是以自己的眼光去看待他人,也有"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意味在其中。我辯道,你看他們也很快樂呀,我女兒就說了,子非魚安知魚之樂?你怎麼不知道他們更喜歡成群結隊,想去哪就到哪,不堪良心的譴責,和迫於世界動物保護協會的壓力,世界著名的百年馬戲團即將解散,一定讓動物真正回歸自然。我有些汗顏。
  • 子非魚,安知魚之樂!子非蝦,安知蝦之痛?
    然而正如莊周在《莊子﹒秋水》所說的:子非魚,安知魚之樂?將莊周的這句話翻過說:子非魚,安知魚之痛?或許莊周沒有體驗過魚之痛,但是卻不妨礙我們對魚之痛進行理解。很多喜歡吃龍蝦和螃蟹的人都有過這樣的經歷,當你將龍蝦或者螃蟹放進鍋裡的時候,隨著溫度的上升,鍋裡會傳出掙扎的聲音。
  • 有多少人像王蒙老師一樣認為「子非魚」裡莊子是在詭辯?
    故事源於《莊子秋水》,原文大致意思為:莊子和惠施出遊,看到濠水裡有魚在遊。莊子說:「鯈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惠施馬上反駁道:「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說:「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莊子又說:「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雲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
  • 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辯證思想精華全在這句話上!
    莊子是農民小生產者的代表,他把其特點概括為「民之常性」,並以之與封建制度的仁義禮智相對立。他說很久以前有一個「至德之世」,人們按照自己的本性生活,根本不知道有什麼聖人之言,仁義禮樂之說。「彼民有常性,織而衣,耕而食,是謂同德;一而不黨,命日天放。」在這樣社會裡,「民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鄰國相望,雞狗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 從「莊子知魚之樂」聊聊槓精是怎麼產生的
    莊子曰:「儵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 (儵shū,同倏,形容極快地 ) 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
  • 每天讀一點哲學:莊子的「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子非魚,安知魚之樂?」來自於《莊子·秋水》。原文如下:兩位名士同遊河畔,本應是遠離世俗煩囂樂悠悠。莊子可能也是這樣想。當他見到河中魚出遊從容,頓感牠們與自己同樣快樂,禁不住喜悅說:「小魚自由暢遊,這便是魚的快樂啊。」
  • 「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這則小寓言到底要表達什麼意思?
    莊子曰:「儵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 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 之樂,全矣!」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雲者,既 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在這段話中,莊子與惠子辯論的焦點起源於莊子說的那句「儵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
  • 安知魚之樂|莊子教我們如何深度聆聽
    這句話一下子讓我豁然發現莊子和惠子竟然是在討論什麼是深度聆聽、如何深度聆聽。原文莊子與惠子遊於濠梁之上。 莊子曰:「鯈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 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
  • 槓精之祖著名一戰,莊子遇到他也只能「以槓止槓」
    政治家、辯論家他與另一名人,莊子的「槓之戰」被收錄教科書,其中產生的名句「子非魚,安知魚之樂?」更是千古佳句。莊子兩人趴在橋欄杆上看到了水裡來回來去遊的鰷魚,莊子就說:「鰷魚在水裡這麼悠然自得,是魚在快樂的玩耍呀!」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重點來啦,槓祖出招啦!惠子問莊子:「你又不是魚,你咋知道魚是快樂的呢?」
  • 世間本無感同身受,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趣談莊子惠子的辯證哲學
    或許很多人乍一聽《莊子·秋水》這個古文會有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的感覺,但是你一定會對這句話耳熟能詳:子非魚,安知魚之樂?這句話就出自《莊子·秋水》中的《莊子與惠子》篇。這篇古文主要講述的是這樣的一個故事:一天,莊子和惠子一起外出遊覽大自然的青山秀水,莊子看到水裡的魚在這澄澈的水裡嬉鬧玩耍,於是對惠子說:你看,這水裡的魚遊得多麼自在悠閒,這一定就是魚兒們最簡單而又質樸的快樂。而惠子反問道說,你又不是魚,你怎麼知道魚的喜怒哀樂?
  • 「子非魚,安知魚之樂?」魚與道教的不解之緣
    本期為大家介紹魚與道教的不解之緣。「一陰一陽之謂道」,太極圖是道教的一種標誌。太極圖由黑白二色構成,代表著陰陽兩極,正所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也正是道教的根本思想: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陰陽化合而生萬物。在最初的時候太極圖是由一黑一白兩條魚構成,白魚表示為陽,黑魚表示為陰。白魚中間一黑眼睛,黑魚之中一白眼睛,表示陽中有陰,陰中有陽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