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沁,也是玉友玉商自造名詞,學名實際上叫糖沁,無論紅沁黃沁都是糖沁。糖沁產生的顏色都是後期次生,非原生天然的顏色。實質是鐵離子不斷侵染,從外向內不斷染色,最終形成滿黃色的籽料。
其實嚴格意義上,很多沁料是無法達到和田玉標準的。常見的是1.透閃石含量不夠,2.硬度不達標。所以市面上常見的沁料原石很少能出正規國家機關的和田玉鑑定證書。透閃石含量不足,其結果就是料子比較乾澀,一段時間不抹油料子就類似巖石了,硬度不達標,很容易被硬物磨損。
沁料之所以被染色,原因很簡單。肉質比較疏鬆,透閃石晶體交織情況並不緊密,讓鐵離子有機可乘。緻密結構的料子往往只有一點點的皮色,比如常見的純白,純青白玉籽料,即使有皮色,也是只有一點點,點綴一下。
這幾年新出了一個新產品,去黑藥水,效果非常強大,沁料中常見的黑氣,也就是大塊的鐵錳離子結晶能在藥水的作用下被溶解,也就看不到肉裡的黑氣了。造成的結果就是肉質疏鬆感很強,油潤感大幅下降,為了彌補,合蠟抹油也是必須的工藝之一了。
下圖的沁料肉裡有比較明顯的黑氣,但是從表面也能判斷一二。特徵:1.表面有分布比較均勻的褐皮,2.籽料表面並不是很光滑,甚至算是比較糙,說明肉質不是很細膩,結構比較大。
肉粗的料子切開之後,內部往往和表面差距比較大,一般情況下是比表面還要更差的,讓人失望是常規操作。沁料一切就賺的話,那大家都沒事去切沁料了。
看料子要多個角度才能判斷料子的肉質情況,傾斜一定角度看,可以判斷料子是白玉底質,透白還是比較明顯的。
尾部這一段比較光亮,顏色顯得更好,說明這塊肉質更好一點
切開圖也說明了這一點,底部確實黑氣少,所以顏色就更漂亮
順便插播一輪藥給玉友看看,這種料在和田巴扎一般都叫水石,其本質是沁色的石英石,石英石學名二氧化矽,俗稱砂子,對沒錯,就是蓋房或水泥用的砂子。砂子大家都了解,但大塊的石英石大家接觸的並不多,這種石英石常見的特徵就是乾澀,粗糙。不噴水,不抹油的情況下,表面有一層白灰,磨砂磨皮效果很強。
下面這圖有人看了會說,這不是瑪瑙嗎?瑪瑙也叫玉髓,其實質一樣的是石英石質礦物,和水石結構略有不同而已,但大體成份是一致的。
這種就和純石英石的水石略有區別,這種根據經驗判斷是石英石中有一定量的蛇紋石,所以形成的蛇紋石中常見的鐵錳離子的黑氣,這種黑料其實就是籽料中的色根,也叫水草紋,蜘蛛腳。
有了蛇紋石,水石變得不那麼水透,有點厚重的感覺了
透閃石和田玉纖維交織程度比較高,所以色根一般也就是一點點,而水石中的結晶體一般都是一大片,如圖。
這種就是石英石中有一定量的透閃石,但是鑑定的話,透閃石含量又差的太多,所以無法鑑定成和田玉。其鐵錳離子結晶的情況就是在表面薄薄一層,很有迷惑性。
這個和上面那塊是一種類型的料子,估計是一個礦坑出的
下面上場的是和田玉黃沁料的切塊,這算是比較乾淨的原生沁料,鑑定也是可以鑑定到和田玉的,價格還是比較高的,雖然是個切塊,做活用的料子,但是價格也是不便宜的。
和田玉的顏色隨光線的角度,和強度變化比較大,這個角度拍就有點橘紅色了。可以看出,肉質還是比較乾淨的,沒有棉點,黑氣,算是不錯的料子了。
表面特徵是這樣的,完全沒有黑氣,沒有色根
大面上看也是沒看到大塊的黑氣,只是隱約有點泛黑,這就有一定賭性了
換一塊料子看看,這個隱約看到有點黑氣在尖端處,12點方向。一般人會想,這樣的黑氣問題不大吧。
實際上切開看是這樣的,只要表面有黑氣,內部一定會滿足你,黑氣滿滿。這樣的料子怎麼設計?把黑氣挖掉?實話說,基本挖不乾淨。
所以沁料一般只做表面的淺浮雕,內部一般很少有師傅去做活,風險不是一般的大。
再來一個黑皮分布更多一些的料子切塊,這樣的料子一樣也是有人去賭的,賭內部有乾淨細膩的黃沁肉。不賭的話誰費那勁把料子切成這樣?
這種類型的料子其實也就是表面有一層黃沁皮,內部什麼樣,大家看下圖。
密密麻麻的的黑釘子,非常像且末的翳糖山料,但是美感比翳糖山料差不少,翳糖起碼是白玉底。
但是這種料玉性比前面幾個都好一些,此類料我見過不少成品,油性幾乎接近籽料,個人覺得是透閃石含量比上面的料子都高一些。
綜上,沁料如何判斷肉質,大家也有了一個比較基本的判斷。那就是,表面沒黑皮的沁料才會有乾淨的肉,表面有黑皮的沁料,就做一些淺浮雕即可,內部情況往往出人意料。
其實類似的素材還有很多,個人只找了些有代表性的料子,但是代表性並不代表全部都是這樣。
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一切事物的結果都是冥冥中註定的,但是並不一定,總有例外。活學活用,仔細分析,再做出判斷才是購買玉石的制勝法寶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