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齋志異》不過是本三俗小說?

2020-10-18 知鴉

很難想像,如果沒有現代的影視作品,蒲松齡的《聊齋志異》還會不會這麼為人熟識。

近的有2019年春季檔電影《神探蒲松齡》,遠的有1981年的經典動畫片《嶗山道士》、1987年的電視劇《聊齋》等等。

當然,最經典的片子,還是要屬《倩女幽魂》,1987年出品,張國榮、王祖賢、午馬共同演繹,至今仍是華語電影史上的經典。

電影改編自《聊齋志異》一書中的小故事「聶小倩」,電影遠比書中《聶小倩》故事好看。

01.

清代直男的想像



▲倩女幽魂劇照

電影《倩女幽魂》

上映時間:1987年

電影裡,張國榮扮演的寧採臣赴郭北縣收帳,適逢大雨,躲入傳說紛紜的蘭若寺投宿,夜晚時分,寧採臣被一陣琴音吸引,邂逅了由王祖賢飾演的少女聶小倩。

聶小倩突露殺機,幸虧燕赤霞趕到救下了寧採臣一命。聶小倩後對寧採臣心生愛意,但被燕赤霞阻止。寧採臣卻誤認燕赤霞為殺人犯,欲與聶小倩逃走。寧採臣與聶小倩後來又遭到樹精姥姥驅使的眾魔追殺,燕赤霞再次出現,救下二人。

此時,寧採臣才知聶小倩原是一個遊魂,因屍骨被棄荒野而受姥姥控制,每夜四處尋找壯男為姥姥吸引陽精,增益延壽。為免聶小倩再次受辱,寧採臣答應將其屍骨送回鄉間安葬。不料聶小倩卻被地府石妖搶去為妻。燕赤霞經不住寧採臣相求,再次出手,終於救回小倩。

劇情的跌宕起伏,讓觀眾為聶小倩和寧採臣捏一把汗,兩人之間沒有修成圓滿的愛情,更是讓人不甚感慨。

同樣的故事,在蒲松齡的原著裡,卻十分平淡。

寧採臣去的地方是浙江金華,蘭若寺是金華北郊一個普通破敗的寺廟。廟裡常住的住客是異人燕赤霞。

聶小倩誘惑寧採臣的過程也很一般,寧採臣半夜沒睡著,聽到外面有人說話,窗下微窺之,看到三位婦女,一個是「鮐背龍鍾」的老婦人,一個是年已四十餘的中年婦女,還有一個是十七八歲的小倩。

之後,小倩就來寧採臣寢所,笑曰:

月夜不寐,願修燕好。

寧採臣說,不可不可,我們倆都不能壞了名聲。

小倩說:

夜無知者。

寧採臣叱之:再不走我要叫醒燕赤霞了。

小倩害怕,就退走了。但轉眼又來,拿了一錠黃金往寧採臣床上一扔,啥臺詞都沒有。想不到寧採臣硬氣,直接扔到門外,曰:

非義之物,汙我囊囊。

小倩終於服了,讚嘆道:

此漢當是鐵石。

這樣一個過程,與電影驚心動魄的情節完全沒法比。

故事裡,在寧採臣過了小倩財色二關之後,終於得小倩信任,乃以大事託付,請他帶走自己屍骨以擺脫妖物控制,並讓他躲到燕赤霞處避殺身之禍。

最後,小倩隨寧採臣回家,在寧妻病逝之後,得到寧母的同意,嫁給了寧採臣。原著中的結局是:

「後數年,寧果登進士。女舉一男。納妾後,又各生一男,皆仕進有聲。」

期間,金華妖物因為不滿小倩脫離控制,尋蹤而至,但被燕赤霞贈予的劍袋降服。大患一除,小倩與寧採臣過上了幸福快樂的日子。小倩因為長的好看,身為鬼妻,戚黨竟無人看穿,不疑其鬼,反疑為仙。最後還以鬼身為寧採臣生一男。

寧採臣還考取上了功名,不得不說,這樣的結局,簡直太完美了。在傳統社會,簡直是直男對於幸福的最大想像。

其實,這樣的故事,就是傳統文人的白日夢,除了增加點談資,談不上多深含義。遠比不上轉化為影視作品後的故事,那一份人鬼情未了的孽緣,催人淚下。

02.

他們都說這書好

與寧採臣的幸福日子相比,蒲松齡的生活要遜色許多。

他科舉功名不順,早年曾縣、府、道都奪過第一,按理科場有望,偏偏鄉試屢屢不中,奈何只能輾轉多地與人做幕僚。期間接觸了大量民間故事,並以此為底本,收集整理再創作,中年時期起筆,至晚年方成書《聊齋志異》。

「聊齋」是蒲松齡的書齋名,《聊齋志異》書名即為此解。



▲《聊齋志異》

作者:[清] 蒲松齡

輯校:張友鶴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1年

書寫的很苦,然而充滿了蒲松齡的另類寄託,用他序言裡的話描述:

獨是子夜熒熒,燈昏欲蕊;蕭齋瑟瑟,案冷疑冰。集腋為裘,妄續幽冥之錄;浮白載筆,僅成孤憤之書。寄託如此,亦足悲矣!

一生落魄,以此寄託。寄託如此,亦足悲矣。

這本書,寫了500餘篇短篇故事,囊括了妖狐鬼魅、各類奇人異事。書中主角,多是如蒲松齡式讀書人,巧遇各路鬼物。

傳統時代,書生出路在於功名,但讀書真苦,書房內孤單蕭瑟,難免胡思亂想,於讀書謀功名之外,讀到蒲松齡這類「落魄書生遇到絕色鬼魅投懷送抱」的故事,這種想像,非常接地氣,自然大受歡迎。

因此,《聊齋志異》大為走俏。當時文人之間,通過大量手抄本,相互流傳借閱,因此出現了多種版本的《聊齋志異》。

其中流傳較著的版本有乾隆年間的鑄雪齋抄本、道光年間的青柯亭刊本等。

不僅如此,清朝很多有名的文人,對《聊齋志異》做出了很高的評價:

比如蒲松齡的朋友,清初詩人家王士禎曾為《聊齋志異》題詩:

「姑妄言之姑聽之,豆棚瓜架雨如絲。料應厭作人間語,愛聽秋墳鬼唱詩(時)。」

而乾隆時期,《紅椒山房筆記》的作者馮鎮巒在讀《聊齋志異》的時候也曾感慨:

「聊齋非獨文筆之佳,獨有千古,第一議論醇正,準情酌理,毫無可駁。如名儒講學,如老僧談禪,如鄉曲長者讀誦勸世文,觀之實有益於身心,警戒頑愚。至說到忠孝節義,令人雪涕,令人猛醒,更為有關世教之書。」

除在清代文人當中廣受歡迎之外,現代文學大家魯迅、張愛玲、老舍、莫言等人,也對《聊齋志異》讚不絕口。

魯迅曾說:

「《聊齋志異》雖亦如當時同類之書,不外記神仙狐鬼精魅故事,然描寫委曲,敘次井然,用傳奇法,而以志怪。變幻之狀,如在目 前;又或易調該弦,別敘崎人異行,出於幻滅,頓入人間;偶敘瑣聞,亦多簡潔,故讀者耳目,為之一新。……明末志怪群書,大抵簡略,又多荒誕不情;《聊齋志異》獨於詳盡之處,示以平常,使花妖狐魅,多是人情,和易可親,忘為異類,而又偶見鶻突,知復非人。」

張愛玲曾在散文《天才夢》中也說:

「直到現在,我仍然愛著《聊齋志異》與俗氣的巴黎時裝報告,便是為了這種有吸引力的字眼。」

雖說有眾多文學大家的力挺,但對《聊齋志異》的評價,還應當以平常心論之。

03.

不過是本「三俗小說」?

在導讀《聊齋志異》時,學者徐慶全老師犀利地指出,這本書是一本三俗小說。

蒲松齡的內容取材多來自於民間,缺乏技術含量,也無太多文學性可言。而且故事本身缺少張力,所言之意不甚明了。

徐慶全老師認為,聊齋中的故事可分為三類,分別是:

♦口耳相傳的民間故事;

♦史料裡實際記載的故事;

♦已經形成完整作品的故事。

而這三類故事卻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都沒有原創性。

以《魯公女》為例子,徐慶全老師認為,蒲松齡創作的《魯公女》是聽來的,這則故事很奇異,故事中提及的張生逆生長之後與魯公女在人間喜結良緣,也不過爾爾。

《魯公女》不像其他小說一樣,在對人逆生長的描寫中,會有很多關於人性的思考,闡發逆生長中的痛苦,讓人感覺人生短暫,需要珍惜。而《魯公女》中的故事,只是樸素的表達了蒲松齡自己對求取功名與理想愛情的情感而已,文學性不強,思想性也不深刻。

以《人妖》為例子,徐慶全老師指出,這則故事不過是蒲松齡將歷史故事作為例子改編而成,故事曾發生於明朝時期山西境地。

已形成完整作品,而被蒲松齡改編的故事,則有讀者耳熟能詳的《嶗山道士》。

那麼,《聊齋志異》就真的一點批評性也沒有嗎?

也不盡然,除了我們熟悉的書生與女鬼的愛戀以外,蒲松齡也立足於人性的陰暗和對社會現實的批判,尤其是對科舉的批判,比如《考弊司》中,蒲松齡說;「吾輩悉屬考弊司轄,司主名虛肚鬼王」。另外,對於官場舞弊,蒲松齡也做了深刻的嘲諷。在《夢狼》中,蒲松齡批判巨狼當道,其實是對貪官汙吏的諷刺及痛恨。

雖然這些故事有其現實批判的意義,但是徐慶全老師還認為:

「故事張力不足,就沒有思考的餘地,也沒有很深的價值意義,無非聽完就完了。」

由此看來,《聊齋志異》的流傳,並不在於它有多高的文學價值和藝術成就,而是在於它有很多貼近民間、貼近生活的故事,並附帶了科舉制度下文人不得意而生發的想像,擊中人們的痛點,這是它能夠流傳至今的重要原因。

那麼,讀者諸君認為這本小說到底是經典?還是三俗?

不過,無論諸君看法如何,蒲松齡在自序裡已經為自己求情了:

展如之人,得勿向我胡盧耶?

他的意思是,各位君子大人,別笑話俺了成不成?

其實,即使面對這樣一本徐老師視為「三俗之作」的古典名著,諸君未必就真不懂蒲松齡這位山東才子內心深處的孤憤、悽涼甚至熱望?

畢竟,250多年前,在書自序的最後一句話裡,他還迸發了這樣一句求知己的心裡話:

知我者,其在青林黑塞間乎!

「明白」特推出《聊齋志異》名師導讀,

♦如果你是《聊齋志異》這本書的重度愛好者;

♦如果你也認為聊齋志異沒啥文學性,但說不出理由;

♦如果你是一直想看《聊齋志異》,但不知道是否應該花時間讀的人;

不妨來聽聽徐慶全老師的講解吧~■

相關焦點

  • 蒲松齡《聊齋志異》手稿影印本首發面世
    近日,遼寧省圖書館攜手瀋陽出版社首次對館藏國家級文物《聊齋志異》手稿本進行高清原件掃描發行,讓讀者可跨越時空,一睹蒲松齡真跡。  《聊齋志異》始作於清康熙初年,歷時四十餘年成書。此手稿本是蒲松齡親手謄抄的定稿本,現存半部,藏於遼寧省圖書館,是國家級文物。
  • 聊齋志異講座
    上個寒假,我看了山東大學中文系教授袁世碩所做的關於聊齋志異的主題講座,收穫頗豐。 講座最開始,袁老師講了《聊齋志異》的性質,他說中國古代短篇小說有兩大類,或者說是兩個不同的系統,一類是魏晉南北朝時期流行的志怪書,從小說史的角度,稱它是志怪小說,到了唐代發展為傳奇小說,另一類是由唐代寺院俗講和宋代娛樂場裡的說話,也就是現在所說的說書,話是故事的意思,從這裡邊孕育出了話本小說,前一類小說用文言作成的,它敘述的內容大多是「怪異非常之事」,講述神仙鬼怪的故事,比如說晉代的
  • 《聊齋志異》如何寫成?
    我認為,蒲松齡二十五歲時《聊齋志異》的寫作就開始了。這個推論是從他的朋友張篤慶的詩中得出的。         張篤慶說,蒲松齡「自是神仙人不識」,「司空博物本風流」。司空就是東晉時的司空張華,博物就是張華的《博物志》,張篤慶用晉代寫過《博物志》的志怪小說家張華比喻蒲松齡,說明蒲松齡已經開始寫志怪小說了。張篤慶認為這不利於科舉,應該放棄——「聊齋且莫競談空」。
  • 中國古代小說,聊齋志異,才子佳人
    大家好,今天孫培來跟大家了解一下《聊齋志異》在藝術上的繼承性和創造性表現在什麼地方?怎樣評價才子佳人小說?《聊齋志異》作為中國小說史上文言小說的第二個高峰,無疑受到第一個高峰唐傳奇的影響,而且也必然具備自身獨有的特點。
  • 淺析明清《閱微草堂筆記》與《聊齋志異》鬼神志怪小說寫法之差異
    在明清之前的有名氣的志怪小說有很多,就比如說晉朝幹寶的《搜神傳》,或者是成書於唐朝的《酉陽雜俎》。但是有兩本清朝的志怪小說才是真的將這個種類類的小說推上了最頂峰,其中一本是蒲松齡的《聊齋志異》,而另一本則是紀昀的《閱微草堂筆記》。
  • 毛澤東與《聊齋志異》
    原標題:毛澤東與《聊齋志異》   《聊齋志異》是我國著名的古典文學文言短篇小說。   作為社會小說的《聊齋志異》   《聊齋志異》是毛澤東讀透用活的一本書。毛澤東讀《聊齋志異》較其他古典文學名著略晚,但分析研究問題更為深刻。毛澤東較多談到《聊齋志異》是在延安時期。   1937年8月,毛澤東在《矛盾論》中談到矛盾的互相轉化的問題時,說到了《聊齋志異》。
  • 《聊齋志異》是怎麼寫出來的?
    這種種美麗的傳說影響了蒲松齡,蒲松齡從小就喜歡天馬行空的作品,像《莊子》《列子》《李太白集》《遊俠列傳》等都是他的至愛,此外他還酷愛小說。蒲松齡青少年時代是明末清初,在那個天崩地裂、改朝換代的歲月裡,發生了很多新奇事,引發了他寫小說的熱情。我認為,蒲松齡二十五歲時《聊齋志異》的寫作就開始了。
  • 一篇發生在濟南的《聊齋志異》小說
    《聊齋志異》中發生在濟南的小說較多,有三十來篇。不過當時屬於濟南府的還包括淄川、長山、信陽、周村、章丘、歷城、德州等,如淄川、德州等現在並不屬濟南。要注意的是,《聊齋》中還提到過「稷下」,其實也指濟南而不是今天的淄博。發生在濟南省城的小說也有不少,畢竟蒲松齡57歲時還去過濟南參加鄉試。
  • 《聊齋志異》暗藏秘密,《紅樓夢》本是明末清初史
    題:《聊齋志異》暗藏秘密,《紅樓夢》本是明末清初史!  《聊齋志異》的秘密不簡單,「異史氏」三個字便是作者給出的答案,聊齋先生生怕世人不明白自己的苦衷,還特意撰寫了情辭悽婉、意蘊深沉的序文——《聊齋自志》。  《紅樓夢》作者自稱「無才補天」,蒲松齡則自稱「可憐無補費精神」,何也?
  • 《聊齋志異》法文繪圖本在巴黎問世
    法國映像出版社與北京外研社金秋在巴黎推出《聊齋志異》法文繪圖本,將蒲松齡《紅玉》等五十餘篇名作配以清朝畫家的精美插圖,首次在西方面世。法國知名文化產品零售商FNAC宣布:中國文學經典《聊齋志異》法文繪圖本將於11月9日發行。這部名著的核心人物「狐仙」曾給諸多中國藝術家以創作靈感。書中的《俠女》篇搬上銀幕頗得好評,曾在坎城電影節獲獎。
  • 《聊齋志異》手稿全彩影印本出版發行 裡面有《嶗山道士》等多篇...
    《聊齋志異》是中國古典短篇文言小說最傑出的代表,也是中國古典文學名著中作者手稿保存至今的唯一的一部作品。《聊齋志異》手稿本,是蒲松齡親手謄抄的定稿本,現存半部,藏於遼寧省圖書館,是遼寧省圖書館鎮館之寶、國家級文物。《聊齋志異》始作於清康熙初年,歷時四十餘年成書,是中國古典短篇文言小說傑出的代表,也是中國古典文學名著中作者手稿保存至今的唯一的一部作品。《聊齋志異》手稿本,是蒲松齡親手謄抄的定稿本,現存半部,藏於遼寧省圖書館,是遼寧省圖書館鎮館之寶、國家級文物。
  • 聊齋志異介紹
    評價   蒲松齡同鄉好友王士禎則為《聊齋志異》題詩:「姑妄言之姑聽之,豆棚瓜架雨如絲。料應厭作人間語,愛聽秋墳鬼唱詩。」士禎對《聊齋志異》甚為喜愛,給予極高評價,所謂「數奇其才,謂非尋常流輩所及也。」,並為其作評點,甚至欲以五百兩黃金購《聊齋志異》之手稿而不可得。
  • 一句話讀懂名著丨《聊齋志異》
    《聊齋志異》[清]蒲松齡——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骨三分。—————————【作品簡介】《聊齋志異》(簡稱《聊齋》,俗名《鬼狐傳》)是中國清朝小說家蒲松齡創作的文言短篇小說集,最早的抄本在清代康熙年間已有流傳。
  • 《聊齋志異》中的小說《畫皮》,給我們講述了一個寓意深刻的故事
    中國古典文學名著《聊齋志異》簡稱《聊齋》,俗名《鬼狐傳》是中國清朝著名小說家蒲松齡創作的文言短篇小說集,最早的手抄本在清代康熙年間就已經在民間流傳很廣了。最諷刺的小說《畫皮》又稱《鬼畫皮》、《畫皮鬼》,是《聊齋志異》中的經典篇目之一。這篇小說講的是一個面目恐怖的惡鬼,披掛上用彩筆繪畫成的人皮,裝扮成一個楚楚動人的美女,耍弄各種欺騙招數,愚一好色書生,以達到撕裂人腹、掏取人心的目的。
  • 諾貝爾文學獎和《聊齋志異》
    莫言的諾獎致詞直接受聊齋故事影響,《聊齋志異》構思模式對莫言小說的影響更是隨處可見,以《生死疲勞》為例略做分析。     莫言小說創作頗有哲學意味,很講究藝術辯證法。英國小說家兼小說理論家佛斯特《小說面面觀》總結小說第一要素是故事,第二要素是人物,第三要素是情節。我在給青年作家講課時說過:你們很樂意學習外國作家的魔幻現實主義、意識流、潛意識等,其實,所謂魔幻現實主義、意識流、潛意識,中國17世紀《聊齋志異》都採用過,後來又由曹雪芹的《紅樓夢》發揚光大。
  • 《聊齋志異》是擁有外文翻譯語種最多的一部中國古典小說
    新華網濟南4月21日電 在蒲松齡故裡山東省淄博市參加第二屆國際聊齋學術討論會的學者今天說,《聊齋志異》是中國古典文學名著中擁有外文翻譯語種最多的一部小說。  山東大學教授馬瑞芳說,《聊齋志異》開始外傳東方國家的時間是十八世紀下半葉,開始外傳西方國家的時間為十九世紀中期,而以傳入日本的時間為最早。
  • 《聊齋志異》推出漫畫版!不過這娘化蒲松齡是什麼情況?
    《聊齋志異》是我國非常著名的古典小說,講述了非常多膾炙人口且悽美的神話故事。近幾十年也曾多次被改編成電視劇。與現在許多網絡小說動不動就動畫化比起來, 《聊齋志異》就沒這麼好運了,只有少數幾個比較火的章節改編過動畫,不過近日一部漫畫版聊齋《聊齋女子圖鑑》卻吸引了我的注意,雖然只有劇情簡介和人設,但已經可以看出這部漫畫的不簡單,不過最讓我感到驚訝的是這部漫畫居然將蒲松齡進行了娘化!
  • 為什麼毛澤東花甲之年還常把《聊齋志異》放在身邊?
    如果說,我國古典文學神魔小說中毛澤東最愛讀的是《西遊記》,那麼,要說鬼狐傳奇小說,毛澤東最愛讀的就要算是《聊齋志異》了。有線裝大字本的,也有平裝小字本的。1974年2月出版的《鑄雪齋抄本聊齋志異》有兩部,一部是放在會客廳裡,另一部是放在辦公桌的書架上。這四種《聊齋志異》,毛澤東晚年都翻看過,有的看過多遍,有的還作了圈畫,有的還寫有批註。
  • 志怪中的真實——《聊齋志異》的另一面
    郭沫若評《聊齋志異》蒲松齡的《聊齋志異》向來以志怪小說上駟之選的身份而聞名於世,全書以超凡脫俗的想像力編織出一件件狐鬼妖異之事來抨擊當時的社會現實,被視為古典志怪小說的巔峰之作。也因此,人們常常只被其志怪情節所吸引,卻忽視了其中所蘊藏的有關當時社會生活史料方面的展現。
  • 他是清朝官場著名的風流才子,所著的小說與《聊齋志異》齊名
    而且《微閱草堂筆記》曾經在歷史上享有與《紅樓夢》跟《聊齋志異》並行海內的盛譽。我個人覺得紀曉嵐的這本《微閱草堂筆記》比蒲松齡的《聊齋志異》寫的好看,因為《聊齋志異》是屬於那種素材加創作型故事,就是聽到的哪哪哪的什麼故事再加上自己的一頓添油加醋的臆想,一篇故事便出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