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樣性宣傳周」採訪團啟程,10285種野生植物種子保存在昆明

2020-12-09 騰訊網

12月3日,「萬物生長 萬物和諧——雲南生物多樣性保護宣傳周」集中採訪在昆明啟程。

「萬物生長 萬物和諧——雲南生物多樣性保護宣傳周」活動由中共雲南省委宣傳部、COP15雲南省籌備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辦,雲南廣播電視臺承辦。宣傳周期間活動精彩紛呈,中央駐滇新聞媒體、省內主流新聞媒體組成「生物多樣性宣傳周」採訪團,將深入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中科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館等雲南生物多樣性保護地現場採訪。

在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採訪團參觀了中國西南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種子博物館,了解了一粒種子收集後是如何處理、保存的。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黨委書記、副所長李宏偉介紹說,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成立82年來,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生物多樣性保護、生物資源的持續利用和產業發展開展了系列工作、作出了重要貢獻。截至2019年12月,中國西南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共收集保存植物種子、植物離體材料、植物DNA、動物細胞系、微生物菌株等各類種質資源23546種,共248593份/株/條。其中,野生植物種子10285種,共82746份,佔中國種子植物物種總數的35.2%。現已成為亞洲第一、世界第二的野生植物種子庫。

2008年,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率先在全國成功實施極小種群物種保護行動。2013年,雲南省極小種群野生植物保護工作被樹立為典型,經驗被全國借鑑。目前,全省已實施極小種群野生植物物種拯救保護項目120多個,建設了14個保護小區(保護點)、13個近地和遷地基地(園)、5個物種回歸實驗基地,受保護對象物種達44個。華蓋木、漾濞槭、巧家五針松等20種極小種群野生植物繁育人工種群10萬餘株,回歸3000多株,遷地保護的華蓋木、滇桐等已開花,部分種類能正常結實。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所轄昆明植物園和麗江高山植物園收集保存7000餘種,其中,國家一級、二級保護植物300餘種;麗江植物園保存高山、亞高山2000餘種,其中原生種1000餘種。

隨後,採訪團來到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參觀珊瑚礁物種育種實驗室、大型儀器中心,並進行了集中採訪。

春城晚報-開屏新聞記者 楊質高 攝影報導

相關焦點

  • 「雲南生物多樣性保護宣傳周」集中採訪啟程
    本報訊(民族時報全媒體記者 孫貴升)12月3日下午,「萬物生長 萬物和諧——雲南生物多樣性保護宣傳周」集中採訪啟程儀式在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以下簡稱「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舉行。當天,採訪團到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進行實地採訪。
  • 「雲南生物多樣性保護」走進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10285種野生植物種子亞洲第一植物種子庫「種子盛宴」「十餘年來,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依託種質資源庫對國家重要野生生物種質資源進行了搶救性保護」,啟程儀式上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所黨委書記、副所長李宏偉介紹道,截止到2019年12月,中國西南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共收集保存植物種子、植物離體材料、植物DNA、動物細胞系、微生物菌株等各類種質資源兩萬三千五百四十六種
  • 「萬物生長 萬物和諧——雲南生物多樣性保護宣傳周」在昆啟動
    宣傳周的活動精彩紛呈,包括由國際音樂大師譚盾攜手多位國際級音樂家及昆明聶耳交響樂團,在12月3日晚舉辦以「多樣世界美麗中國相約春城」為主題的大型生態交響音樂會;舉行COP 15雲南省籌備工作情況暨雲南生物多樣性保護專題新聞發布會;雲南藝術家生物多樣性主題創作活動開筆禮;以及通過線上與線下結合的方式舉辦保護生物多樣性音樂、攝影和視覺藝術徵集,多媒體影像聯展,多場COP 15大會核心影像宣傳片的雲發布;
  • 薛康先生攜金絲猴主題郵集亮相雲南生物多樣性宣傳周
    精心準備的「雲南生物多樣性保護宣傳周」於2020年11月30日—12月06日舉辦。宣傳周的活動精彩紛呈,包括由國際音樂大師譚盾攜手多位國際級音樂家及昆明聶耳交響樂團,在12月03日晚舉辦以「多樣世界美麗中國相約春城」為主題的大型生態交響音樂會;舉行COP15雲南省籌備工作情況暨雲南生物多樣性保護專題新聞發布會;雲南藝術家生物多樣性主題創作活動開筆禮;以及通過線上與線下結合的方式舉辦保護生物多樣性音樂、攝影和視覺藝術徵集
  • 【聚焦雲南生物多樣性保護宣傳周】生物如此多嬌
    為迎接COP 15大會,展示東道主良好風貌,以積極行動回應習近平總書記的「春城之約」,由中共雲南省委宣傳部、COP 15雲南省籌備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辦的「萬物生長  萬物和諧——雲南生物多樣性保護宣傳周」於2020年11月30日—12月6日舉行,本報記者跟隨採訪團深入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動物研究所、澄江化石地博物館、中科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探訪雲南生物多樣性之美,原來,生物如此多嬌。
  • 23項活動精彩紛呈 「萬物生長 萬物和諧——雲南生物多樣性保護...
    》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簡稱:COP 15)將在雲南昆明舉辦,今年9月30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峰會上通過視頻發表重要講話,歡迎大家明年聚首昆明,共商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大計。11月22日,習近平主席在20國集團領導人利雅得峰會「守護地球」主題邊會致辭中,誠摯歡迎各方出席《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為迎接COP 15大會,以積極行動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展示東道主良好風貌,11月30日,「萬物生長 萬物和諧——雲南生物多樣性保護宣傳周」活動在昆明啟動。
  • 昆明植物所在殼鬥科頑坳性種子的脫水耐受性
    近兩個世紀以來,人口膨脹和人類活動的加劇,致使大量物種絕滅,生物多樣性在全球範圍內遭受了前所未有的破壞。面對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嚴峻形勢,各國紛紛建立種質庫以達到異地保存野生植物的目的。然而,該舉措僅可能保存生產常性種子的植物,大約有7%-25%的種子植物因生產不耐受脫水和低溫的頑坳性種子而無法在常規的種質庫中長期保存。在這些生產頑坳性種子的種類中,許多是森林中的建群種、優勢種或者是重要的經濟植物;還有些種類是需要立即保護的瀕危物種。
  • 亞洲最大生物物種諾亞方舟 種子存放200年還能保持活力
    原標題:亞洲最大生物物種諾亞方舟 種子存放200年還能保持活力     亞洲最大生物物種諾亞方舟。據報導,在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內,中國西南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保存著來自國內外的大量野生植物種子,是目前亞洲最大、世界第二大的野生植物種質庫,被稱為生物物種的「諾亞方舟」。
  • 中國打造世界第二大「末日種子庫」:中國西南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
    (圖片來源東方IC) 中國西南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位於昆明北郊黑龍潭的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裡,這裡保存著來自國內外的大量野生植物種子,三萬多種植物以及豐富的動物種質資源在這裡得以「多世同堂」。這裡是中國第一座國家級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也是目前亞洲最大、世界第二大的野生植物種質庫。
  • 兩種竹類新種落戶中國西南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
    近日,中國西南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的種子大家庭迎來兩位特殊的新成員——來自竹亞科玉山竹屬(Yushania)和懸竹屬(Ampelocalamus)的野外採集種子。在十餘年來種質資源庫收集的數萬份植物種子當中,這批種子有其特殊的意義。
  • 生物多樣性保護之路在何方 | 分享《不二星球-中英共話生物多樣性...
    因為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15次締約國大會(CBD COP15)將在雲南昆明舉辦,同年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26次締約國大會(UNFCCC COP26)將在英國格拉斯哥舉辦,全球正期待著在這兩次最高規格的大會上形成政治及人文的共識,來積極改變全人類和地球的命運。
  • 昆明植物所在PhytoKeys組織發表「中國植物多樣性」專輯
    雖然中國植物志英文和修訂版(Flora of China)在2013年完成,對我國的植物多樣性做了較為全面的總結,但初步統計自2013-2018年的六年間,來自或分布於中國的植物新物種達1038個,其中有760個新種來自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佔我國新發現植物物種的
  • 「生物多樣性百科」種子植物·三七:《本草綱目》中的金不換
    今天要帶大家了解的是種子植物·三七三七。作品來源:曾孝濂  三七:Panax notoginseng種子植物,五加科,主產於雲南文山。原籍雲南威信,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員級高級工程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參與完成多項國家及省部級科研項目,先後為五十餘部科學著作繪製插圖,曾在中國美術館舉辦個人畫展,在國內外出版多部個人畫集。
  • [大國重器-中科院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中國西南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
    綜述及基本情況中國西南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以下簡稱「種質資源庫」)由中國科學院和雲南省共建,依託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建設。項目內容包括種子庫、植物離體庫、DNA庫、微生物庫(依託雲南大學)和動物種質資源庫(依託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以及種子生物學和分子生物學實驗研究平臺。
  • 國家林業局張希武司長訪問昆明植物所
    近日,國家林業局野生動植物保護與自然保護區管理司司長兼中國大熊貓保護管理辦公室主任張希武在雲南省林業廳副廳長郭輝軍等的陪同下訪問了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該所所長李德銖、所長助理王雨華和種質庫副主任高立志等接待了張希武一行。
  • 生物多樣性·小百科(43) | 種子植物·水晶蘭:森林中的「白色幽靈」
    生物多樣性·小百科(43) | 種子植物·水晶蘭:森林中的「白色幽靈」 2020-05-18 16:1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昆明植物所:努力建設國際一流植物學研究基地
    由吳徵鎰院士任主編編寫完成的《雲南植物志》是中國最大的一部地方植物志,共21卷,主要由昆明植物所科研人員編撰。記載雲南維管植物17200種。經過近30年4代植物學家參加,全志現已基本完成並陸續出版。《植物志》的編寫和完成對植物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生物多樣性的保護、生態建設、植物系統演化等方面有非常重要的學術價值,對中國植物區系的起源和演化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
  • 雲南推進極小種群野生植物保護 留住不為人知的美
    孫衛邦指出,極小種群野生植物中許多是具有藥用、食用、保健、材用等經濟利用價值的資源植物,而有些極小種群野生植物在生物演化歷史上處於十分重要的地位,對其開展研究有助於探討生物演化的過程。如國家一級保護植物水杉,是我國特有的珍稀孑遺植物,對研究我國植物區系、古氣候變化、古地理變遷及裸子植物系統發育有重要科學意義。
  • 西雙版納熱作所:遇見蘭花螳螂 遇見生物多樣性之美
    12月5日,「萬物生長萬物和諧——雲南生物多樣性保護宣傳周」集中採訪活動走進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以下簡稱熱作所),探尋生物多樣性的神奇。,2000年5月,熱作所啟動了「熱帶植物種質資源引種保存及資源植物研究」項目(簡稱:萬種植物園項目),歷經四年的努力,版納植物園保存的植物由4600種增加到10000餘種,新建植物專類園區18個,專類園區數量達到34個。
  • 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建設生物多樣性體驗園
    目前,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正有序推進生物多樣性體驗園項目建設。作為《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COP15)的室外展覽展示項目,生物多樣性體驗園按照「一宮一線多園」的規划進行建設,展現雲南省豐富的物種資源和生物多樣性保護成果,傳遞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的理念。市民在昆明植物研究所植物園漫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