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建成 1993年生,江蘇宜興人.
畢業於南京藝術學院 進修於中央美術學院綜合材料繪畫語言創作研修班。
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江蘇省油畫學會會員,無錫青年美術家協會副秘書長,宜興市美術家協會理事,吳冠中藝術館專職畫家,無錫書畫院特聘畫家。
重要展覽:
2018年
第十三屆江蘇省「五星工程獎」美術書法獲獎、入選作品展/南京圖書館
藝術的精神——第十屆江蘇省油畫展/江蘇省美術館
江南銳氣 無錫地理寫生(園林篇)暨2018青美協會員年度作品展/無錫市文化館
「海·象」青年藝術家作品展第一回/南京海棠藝術館
回音——程及美術館開館10周年特展/無錫程及美術館
恐懼摺疊/中央美術學院
2018年全國油畫作品展/上海市青浦青渚美術館
「逐夢·威海衛」2018全國風景、靜物油畫作品展/威海佳潤美術館
「眾向力」第二回當代青年小幅繪畫沙龍展/無錫百草園
少年遊·新生代五人作品展/上海安簃藝術空間
「眾向力」當代青年繪畫實踐展/無錫美術館
中國夢·燕趙雄風全國中國畫、油畫作品展/石家莊市美術館
業讚賞季·南京藝術學院畢業生作品精品展/南京天空美術館
新青年·當代藝術國際推廣計劃/上海新美術館
無錫市青年美術家協會理事作品展/無錫市文化館
2018約翰·莫爾繪畫獎(中國)/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
多樣與純粹——海上青年藝術家作品邀請展/上海市普陀區文化館
「歡樂春節·藝術中國匯」新青年·中美青年藝術展 /美國紐約大都會展覽館
2017年
第四屆《左西右東》中、美優秀藝術作品交流大展/上海中心
金陵新韻——江蘇省中青年書畫藝術家邀請展/金陵美術館
意象之外——學院油畫、雕塑、水彩四人展/上海月星168藝術中心
第三屆《朝聖敦煌》全國美術作品展/敦煌市國際會展中心
未來真象——中國當代藝術邀請展/上海佘山當代藝術中心
江南如畫——中國油畫作品展/蘇州美術館
2016年
藝術的表現——第九屆江蘇省油畫展/江蘇省美術館
彩筆丹青——江蘇省優秀青年美術家作品展/江蘇現代美術館
當代青年藝術展/南京圖書館
江蘇首屆青年油畫展/江蘇現代美術館
可見之詩——第二屆中國油畫風景作品展/山東濰坊十笏園
2015年
2015大學生(廣州)藝術博覽會/廣州琶洲南豐國際會展中心
「絲綢之路 絢麗甘肅」第九屆中國西部大地情中國畫、油畫作品展覽/定西市美術館(作品被組委會收藏)
2014年
2014大學生(廣州)藝術博覽會/廣州琶洲南豐國際會展中心
南京第四屆購得藝術節/南京圖書館
「同繪中國夢」江蘇首屆全省各市優秀中青年美術作品展/江蘇省美術館
慶祝建國65周年江蘇省美術作品展覽/江蘇現代美術館
江蘇省第四屆江南如畫油畫展/江蘇省美術館
2013年
南京第三屆購得藝術節/南京圖書館
獲獎:
美麗無錫——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美術書法作品展 優秀獎(最高獎)/無錫美術館
第四屆無錫市「群芳獎」 「群芳」美術獎(最高獎)/無錫市文化館
第二屆「江蘇美術獎」美術作品展 美術獎(最高獎)/江蘇現代美術館
壯美內蒙古 亮麗風景線——第十屆中國西部大地情中國畫、油畫作品展覽(入會資格作品)/包頭美術館(作品被組委會收藏)
2016吳冠中藝術館全國油畫作品展 (入會資格作品)/吳冠中藝術館(作品被組委會收藏)
「同心築夢」第二屆中國民族美術雙年展(入會資格作品)/貴陽市花果園宏立城國際藝術中心(作品被組委會收藏)
2015吳冠中藝術館全國油畫作品展 優秀獎(最高獎)/吳冠中藝術館(作品被組委會收藏)
蘇省美術家協會第5次新人美術作品展 佳作獎/宿遷博物館
江蘇省首屆水粉畫展 優秀獎(最高獎)/鹽城工學院
個展:
2018年
憶·計劃——宗建成2018作品展/南京藝術學院藝術市場實驗中心
2017年
造境——宗建成作品展/南京藝術學院
新視角——宗建成油畫作品展/宜興嘉荷堂
廢墟圖像的歷史經驗和現實反思
——宗建成繪畫中的焦慮和抵抗
文/房衛
視覺藝術中的廢墟圖像在中國古已有之,李成的《讀碑圖》,石濤的《秦淮舊憶》、《清涼臺圖》,都攜帶著「黍離」式的遺民烙印,以斷壁頹垣的「空無」、『荒頹』意象喚醒悲劇的審美認同。「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因繁華落敗而產生的歷史蒼涼的心理背後,隱藏著「今不如古」的弔詭命題,這是中國士夫的特有情結,和西方廢墟藝術中對英雄時代的緬懷是相異的。
《大建設》 200x150cm 2016年
假如說古人的廢墟圖像偏向於一種觸景傷懷式的比喻型心理,更多地是主觀投射,那麼近現代意義上的廢墟圖像則追溯到顏文樑、潘玉良等民國時期的留洋畫家,他們雖然宣布了中國藝術中廢墟圖像的誕生,但具有法國印象派風格的圖像沒有真正紮根這片命運多舛的土地,他們所傳遞的憂鬱的、含情脈脈的浪漫詩意,毋寧說是歐洲繪畫傳統視域下的中國古蹟。而其後以戰亂、苦難所承載的廢墟圖像才更具有代表性的力量。
《大建設之二》 200x150cm 2017年
從第二次鴉片戰爭到庚子之亂的西方攝影家對中國廢墟的關注是一種「戰勝者」、「消費者」的姿態,而相比之下,中國藝術家則把創作對象從「他者」的身份轉化到我們自身,把對事件的指涉轉移為對自我的指涉,關注點從事件本身轉換到了主體的自我再現。例如王小亭在抗戰期間的紀實攝影、蔣兆和、高劍父的繪畫,藝術家以寫實的手法,用恐怖的、激勵民族情緒的廢墟圖景帶給觀眾更深刻的傷痛感和恐懼感。這種視覺傳達進而延續、上升為對現代中國社會變革中的「暴力」、「軟暴力」的寫照,90年代,前衛藝術家和先鋒派詩人不僅對往日的廢墟產生興趣,更對後工業時代城市廢墟的強烈關注,他們以實驗影像、裝置、行為記錄拆毀的民居和廢棄的工廠區。
《大建設之三》 200x150cm 2017年
青年藝術家宗建成,以學院派的寫實手法,創作了一系列與城市有關的繪畫作品,這並非美學化的詩意廢墟圖像,而是老舊的工業廠房、坍圮的通道、電梯井、遮住天空的老式居民樓,畫面充斥著生鏽的鋼筋、水泥、塵埃、工業垃圾,讓觀者身處一個冷厲、破碎,壓抑的環境中,而人在畫面中是「缺席」的,所有的建築內部呈現死寂的狀態,扭曲的藤蔓植物瘋狂生長,但空間的雜亂分明又是人類活動的遺存,如同核洩漏之後的破敗城市。在那些「凌亂」產生之前的時間,是否又是另一種城市高度秩序化的壓抑呢?
《城市的天空》 200x150cm 2016年
畫家通過對陰影的處理體驗引導觀者進入畫面,去尋找某種感覺,這種感覺是埋藏於人類內心深處而又不常觸發,營造一種非真實的厚度。畫家以偏仰視的焦點透視法,設定了一個「渺小」的畫外觀看者,其視角更像身處水泥森林中孤立無援的兒童,水泥和鋼筋構築成的巨獸正慢慢向人壓來。
《城南路28號》 2015年 150x180cm
我們是否思考過,為什麼《寂靜嶺》、《魔鬼屍餐》、《移動迷宮》等帶有恐怖氣息的電影拍攝場景都選在廢舊的工廠內?或許水泥、鋼筋所營造的冷硬感和乾澀的線條會給心理造成不適,當人的生長性、精神性與物的固態、僵硬之間產生矛盾與斷裂,人會對「身體破碎」產生恐懼。當下,城市病日益嚴重,並成為愈演愈惡的社會病灶,物質豐盈帶來安全感的同時,物質的欲壑也在吞噬人類正常的情感需求,物質的肆意消費產生了難以消除的垃圾,放任此趨勢蔓延,人類將被自己構築的超大泥沼淹沒,畫面中的廢墟將離我們不遠,正如後現代主義建築大師磯崎新所言:「未來的城市是一堆廢墟。」
《大聚居》 100x200cm 2015年
宗建成是一個90後的畫家,一個生長於中國激烈變革時代的青年,敏銳捕捉到了這一生存危機,他用具象的語言進行社會介入,還原了現場感,直接戳痛讀者的神經,其建築廢墟的形象不僅超越了中國當下社會問題的指涉對象,更是對人類命運的焦慮和抗議。人類走得太快將丟失靈魂,無論是在過去、現在、抑或未來。由此看來,宗建成的創作不僅是對廢墟圖像歷史經驗的延伸,更是具有普世價值的多重時間和語義場的連接。
《巷口》 80x100cm 2017年
《片刻的寧靜》 80x100cm 2016年
造境系列作品欣賞
《造境印象之一》 20x30cm 2018
《造境印象之二十五》 20x30cm 2018
《造境印象之二十八》 20x30cm 2018
《造境印象之三十·天梯》 20x30cm 2018
《造境印象之三十九》20x30cm 2018
《造境印象之四十》20x30cm 2018
《造境印象之四十二》20x30cm 2018
《造境之九》 40x50cm 2016
《造境之十二》 40x50cm 2017
《造境之二十三》 40x50cm 2016
《造境之二十七》 60x80cm 2017年
《造境之二十九》 60x80cm 2017年
《造境之三十一》 40x50cm 2017
《造境之三十九》 60x80cm 2018
《造境之四十》 50x60cm 2018
《造境之四十二》 50x60cm 2018
《造境之四十三》 40x50cm 2018
《造境之四十四》 40x50cm 2018
《造境之四十九·真理的書房》 50x60cm 2018
《造境之六十》 50x70cm 2018
《造境之五十二》 60x80cm 2018
《造境之五十七》 50x40cm 2018
《藝展中國》展出全國一線藝術大家最新力作,是一線大咖與全國藝術同仁、藏家、藝術愛好者最直接最美的窗口,帶最美的藝術展遍全國、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