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四野第一名將,40歲授上將,任空軍副司令,一門三將軍

2020-12-20 史海逸士

兩萬五千裡長徵,是我國歷史上偉大的戰略大轉移,在這次大轉移過程中磨練了隊伍,團結了群眾,穩定了思想。對比其他三支主力紅軍隊伍,紅25軍出發時,人數最少,僅有2000人左右,但兩萬五千裡過程中有別於其他三支的不斷減員,紅25軍卻是人數不斷增長。

其後,更是率先到達陝北,還創建了穩定根據地——鄂豫陝。甚至,紅25軍統領徐海東還為中央紅軍提供了7000大洋,可謂雪中送炭吶。

就是這支「曾經不起眼、非主力的小隊伍」,隨著革命徵程,走出了一批批功勳卓著的將領,建國授銜,更是走出了三位將軍,其中就包含四野第一名將——劉震。

劉震將軍

劉震將軍的革命之路也很有代表性,他出身貧苦家庭,世代都是農民。面朝黃土背朝天辛辛苦苦一整年,交完租子交完稅就啥也不剩了,經常餓肚子。

1930年,那時剛15歲的劉震將軍看到我黨在湖北組建農民赤衛隊,與地主和鄉紳惡霸作鬥爭,農民翻身做了主人有了自己的土地,心嚮往之,受到感召加入赤衛隊。

1932年,當時已經加入紅軍的劉震將軍表現優秀,主動申請被發展為共產黨員。當時主力部隊要撤離,被遍進入25軍,因槍法出眾且思想進步成為一名副班長(手槍團)。

劉震將軍在陝北

劉震將軍確實少有才幹,而且冷靜果敢。羅田一次勝仗總結會上大膽表達不足,進入徐海東(當時部隊統帥)法眼,而後一步步提升,直到21歲就已經擔任75師的政委了。

皖南事變,新四軍支零破碎,總部立馬重新組建。劉震出任新四軍第10旅旅長,他的直接領導便是鼎鼎大名的彭雪楓。而後因第三師與第四師調換,他便成了吳法憲的部下。

抗戰勝利後,第三師揮師東北,1946年6月,劉震與吳法憲組建東北民主聯軍第二縱隊,劉震任司令,吳法憲當政委。曾經的部署此刻成了平級的夥伴。

二縱隊也是功勳卓著,三大戰役可謂從北打到南,幾乎是殲敵最多的縱隊,也幾乎參與了所有知名的戰役。

後抗美援朝,總攬志願軍空軍,面對舉世最強的美國空軍,三天擊落擊傷總計34架敵方飛機,舉世震動。

劉震將軍父子

1955年,僅40歲,劉震將軍便被授予了上將,任空軍的副司令員。

將門虎子,劉震將軍有三個兒子,都先後入伍,並且在軍隊中都表現優異。大兒子和小兒子都先後授了將銜。

歡迎點讚、留言或私信交流。

更多精彩,請關注@史海逸士

相關焦點

  • 四野猛將擬授開國中將,毛澤東毛主席建議:解放海南大功應授上將
    毛主席建議將原定擬授少將的皮定均授予中將軍銜,以表彰他在戰略轉移時,率部殿後捨身忘死掩護中央機關遷移的特殊貢獻。  其實還有一名開國上將原本擬授中將的,也是毛主席根據他的特殊貢獻提議將他拔擢為上將。  是哪位將軍獲此殊榮?他又立下了什麼卓著功勳,讓毛主席念念不忘?
  • 他是四野12兵團的軍長,建國後授上將,最後卻鋃鐺入獄!
    1949年改編之時,下面有4個兵團編制,是四大野戰軍中實力最強的一支,也是出名將最多的野戰軍。建國後授銜時,四野總共出了519位開國將軍,其中上將就佔據了19位(全部57位)。今天我們聊一下四野旗下一位軍長的故事,建國後他位列上將,後更是官至副國級,不過最後他卻鋃鐺入獄了,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 江西省的這三位吳姓開國將軍,一位曾任副國級!
    江西由於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歷史時期,江西有3位開國上將,38位中將,246位開國少將,江西省的這三位吳姓開國將軍,一位曾任副國級!吳姓有多數開國將軍?答案是有36位,最高的是中將軍銜,江西籍成就大,四川籍長壽,湖北籍數量多!
  • 開國上將中,5人曾被擬授大將,還有2人資歷堪比大將,他們都是誰
    紅軍時期,王震擔任過紅六軍團政委;抗戰時期,王震最初只任359旅副旅長,後因旅長陳伯鈞調離,才升任旅長;解放戰士時期,任一野第一兵團司令員兼政委。第三位是張宗遜。張宗遜,陝西渭南人,出生於一個農民家庭,7歲讀私塾,18歲考入黃埔軍校。
  • 四野十大虎將都有誰?原來李雲龍的原型竟然是他!
    後任東北民主聯軍、東北野戰軍、東北軍區參謀長,四野14兵團司令員。四野南下前,毛澤東急調劉亞樓組建中國空軍,是解放軍首任空軍司令員。四野十大虎將:上將韓先楚上將韓先楚, 湖北黃安人,1933年參加二十五軍。到陝北時為營長。抗日時,任115師344旅688團副團長、689團團長、代旅長等,四野12兵團副司令員。
  • 他的手下出了3名元帥,2名大將,將軍上百位,自己卻未被授予軍銜
    湘南暴動成功後,陳光隨朱德、陳毅走上井岡山,被編入中國工農紅軍獨立三師第二十九團一營任連長。紅軍時期他已經是主力師師長,代理軍團長(級別比林彪稍低);抗日戰爭時期又是八路軍主力中的主力115師最強343旅的旅長,115代師長(級別與後來的元帥榮桓一樣);解放戰爭時期級別和許多後來的上將大將一樣;指揮打過很多漂亮仗,為紅軍的壯大,山東抗日根據地的建立與鞏固和東北解放立下不朽的功勞。
  • 一生食素的八路軍副司令,55年授中將,他的警衛員卻授上將銜
    對於上將陳錫聯,大家應該了解不少,當年陳將軍把金磚當成銅塊墊在床鋪下的故事,想必大家也都聽說過,雖不知真偽,但可以看出陳將軍淳樸的本質。陳將軍既然是農民出身,那又是誰將他引導上革命道路,成就後來的成就呢?
  • 東野任期最久的縱隊司令員是誰,他40歲授上將,後當大軍區司令
    在解放戰爭時期的四大野戰軍中,東北野戰軍最是將星雲集,名將輩出,有很多縱隊司令員。那麼,問一個問題?在東北戰場,誰是最堅挺的縱隊司令員?或者說,誰是任期最久的縱隊司令員?有人可能要回答說,第一縱隊司令員李天佑。
  • 1993年晉升上將軍銜的將軍都有誰,當時他們的年紀有多大?
    張萬年1993年時任中央軍委委員、總參謀長的張萬年中將晉升為上將軍銜。張萬年1944年08月入伍,時任膠東北海獨立三營七連戰士,此後張萬年曆任副班長、班長、副排長、排長、副連指導員等。在南京軍事學院畢業後,他被任命為副團長。
  • 安徽的開國將軍有多少?有2上將才能特殊,2中將是王牌戰將
    洪學智上將是金寨人,於1955年和1988年兩度被授予上將軍銜,成為解放軍唯一的「六星上將」(上將是三顆星,兩次授銜加起來就是六星)。洪學智的才能比較特殊,因為他是解放軍現代後勤工作的奠基人和開拓者。但在建國前,洪學智一直是軍事將領。他16歲參加商南起義,紅軍時期,從班排長開始,在槍林彈雨中一級一級升到紅四軍政治部主任。
  • 57位開國上將,他們的籍貫都是哪裡,分別來自於哪個省
    張愛萍上將,1955年時任副總長的張愛萍將軍被授予上將軍銜,張愛萍將軍是三野的名將,也是我軍有名的戰將,張愛萍將軍是達縣人,屬於四川省。楊成武上將,1955年時任副總長兼北京軍區司令、防空軍司令的楊成武將軍被授予了上將軍銜,楊成武將軍是解放軍中有名的「三楊」之一,他是長汀縣人,屬於福建省!
  • 此人是張學良副官,投奔我軍,建國後授上將軍銜,最後官至副國級
    此後,呂正操建立冀中軍區,任司令員。在抗日的過程中,隊伍不斷壯大,從5000多人發展到10萬餘人。冀中軍區司令員呂正操解放戰爭時期,呂正操任東北局委員、東北人民自治軍副司令,東北民主聯軍副司令,東北野戰軍副司令等要職。他帶領部隊組織剿匪反霸,為鞏固根據地作了很大的貢獻。
  • 四野唯一沒授銜的兵團司令,原本擬授大將,晚年官至副國級
    眾所周知,從四野走出的開國將軍是最多的,在57位開國上將之中,出自四野的有18位,幾乎佔了三分之一,四野不愧是名將如雲,卻很少有人知道,四野還有一位兵團司令沒有授銜。這位沒有授銜的兵團司令叫程子華,在四野他似乎沒什麼名氣,就連四野授少將銜的鐘偉都似乎比他名氣大,不過他的戰功是遠超鍾偉的,因為程子華原本是擬授大將銜的。程子華是山西運城人,出生於一個貧苦家庭,雖然家裡窮,但是他有遠大的志向,在太原讀師範期間就多次參加學生運動,受進步思想影響,1926年,21歲的程子華加入了我黨。
  • 志願軍兵團司令與副司令,不是上將就是中將,為何這兩位沒有軍銜
    這些兵團司令與副司令都是解放戰爭時期的名將擔任。 如第13兵團司令員是鄧華,後來還擔任過志願軍司令員,副司令員洪學智同時兼任志願軍後勤司令,韓先楚解放戰爭時期的虎將。由這三人擔任13兵團正副司令員,使得該兵團在朝鮮戰場上屢立戰功。而三位司令員在後來的1955年都被授予了上將軍銜。
  • 55年授銜時,四野18位軍長7位授上將,為何三野軍長大多是中將?
    我們都知道當時在授銜儀式上出現,開國十大元帥,開國十大大將等,總共授勳人數達到千人,在4大野戰部隊中,第4野戰部隊18位軍長中,獲得上將軍銜的就有7人,而第3野戰部隊中16個軍長中有10位中將,3位少將,還有3位將領沒有授軍銜。為什麼同樣戰功赫赫的野戰部隊,差距竟然這麼大呢?本期暴走大歷史為您獨家揭秘。讓我們先看看4野授勳的將領都是誰?
  • 「雷公上將」劉亞樓:他為何能成為四野的第三號人物?
    到任之時,一向不出門迎人的林竟打破常規出門相迎,握著他的手笑著說:「你一個劉亞樓,可頂我三個參謀長。」此後不久,東北聯軍開始以「林羅劉」之名下達命令,並獲得了一系列經典戰役的勝利。林家家務事根據蘇靜將軍的回憶,某日林在作戰室內研究地圖,突然把他叫來,把手放在他的耳朵上囑咐道:「別讓劉亞樓進來。」蘇靜將軍說林生性喜靜,而劉雖聰明,但有時咋咋呼呼,所以林有時候也煩他。
  • 上將李新良,對越自衛反擊戰打出來的名將,三任軍區司令員
    縱觀戰爭結束後七大軍區的司令員,大都是對越作戰打出來的名將,上將李新良就是其中之一,不止如此,他曾三任軍區司令員。李新良出生於1936年,山東萊陽人。他在年幼時便進入了當地的兒童團,經受了戰爭年代的磨練。1953年,年僅17歲的李新良正式投身軍旅,進入中國人民解放軍工程兵學校學習,他也是新中國較早培養起來的高級將領。
  • 此少將曾殲滅印軍大部,繼許世友上將任南京軍區司令員,他是誰?
    他參加了保衛四平、遼瀋戰役、平津戰役、渡江戰役、衡寶戰役等戰役。屢建奇功,1973年繼任許世友上將擔任南京軍區司令員,那麼南京軍區司令員許世友上將的繼任者?答案是一位少將,他曾在1962年指揮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中的瓦弄地區殲滅印軍大部,印軍餘部潰逃到峽谷、深山密林。
  • 許世友帶出的王牌軍,三位軍長都是名將,其中一位後來晉升為上將
    在我軍歷史上曾誕生過許多王牌部隊,比如韓先楚率領的「旋風部隊」40軍,比如梁興初帶領的「萬歲軍」都在我軍歷史上留下了一段段傳奇,而今天我們要說的這支部隊同樣實力不容小覷,而這支王牌部隊的締造者便是我們熟悉的開國上將許世友將軍。
  • 他力辭上將軍銜,毛主席說:誰都可以不授上將,但你必須授
    前天介紹了吳化文,按級別可以授中將,但這個人欠下的債太多,民憤極大,不殺他就是法外開恩了,當然不可能再給他軍銜。不過,同為國民黨起義將領,另一個人卻跟他天壤之別,他本人力辭上將軍銜,但毛主席說:誰都可以不授上將軍銜,但你必須授!這位備受尊敬的國軍名將、開國上將,就是董其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