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端康成的愛情觀:男人無性的時候才具有美,一是孩童,二是老人

2020-12-17 東方文史

推薦語:川端康成的大名在日本文學界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川端康成的一生中創作了無數佳作,在日本文化界掀起了波濤駭浪,作為日本文學巨匠,川端康成在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後逐漸走上了人生巔峰,可這名文學頂峰的大師,卻在某一日借同家人散步為由,支開自己的助理,以吞煤氣的方式為自己的生命畫上了句號。看過川端康成的作品的人都知道,他總是能將事情看得透,以優美、簡潔且富有意境的語句將形色人物展現在讀者眼前,在川端康成的愛情觀中有這麼一句話:男人無性的時候才具有美,意識孩童,二是老人。

一.幼年親人相繼離世,在悲傷中磨礪成長

我們都認為,孩童時期是人一生中最美好、單純且富有童真回憶的年紀,可川端康成不同,他的童年是在面對親人的一一離世中度過的。川端康成在剛滿兩歲時,母親就因病去世了,後來在十歲時,自己的姐姐也離他而去。

那時候的川端康成身邊就只剩下年邁的祖父了。可祖父是個雙目雙耳都殘疾的人,就連與川端康成進行溝通都難以做到,從小,川端康成就習慣獨自一人待在屋裡靜靜坐在角落讀書,後來,祖父也離世,川端康成就成了一名徹頭徹尾的孤兒

童年的悲慘回憶給川端康成內心的影響無疑是巨大的,親人的相繼離去讓川端康成在好長一段時間無法釋懷,對生活也喪失了熱情,在川端康成的諾貝爾獎佳作中——《雪國》就說道"這樣的生活是徒勞無益的。"這句話是對他當時對生活最直接的情感體現。

二.追求內心的"美好"

即使經歷再如何痛苦,川端康成內心追求"美"的期望卻無法抹去。從川端康成的文章中就能看出來,他喜歡用華麗優美的語境去描繪事物,還飽含細膩的情感,在他的文章中總是有著安逸、舒適和寧靜美好的氛圍。

川端康成對愛情的描繪,沒有跌宕起伏的橋段,沒有可歌可泣的經歷,在川端康成的愛情故事中,就是恬靜而美好,即使在悲傷的氛圍中,也難掩那肅靜淡雅的情感。是對人世間愛情的真正認知體現。川端康成筆下的愛情,沒有纏綿悱惻和驚天動地,平淡、感傷、朦朧、徒勞是他描寫愛情的底色。

如在《雪國》中,駒子對島村愛的深沉,島村對於駒子的愛,雖然有所體會,甚至感動,卻始終感覺是一種徒勞。《伊豆的舞女》中,男主人公和阿薰雖然都能感受到對方對自己隱隱約約的情愫,但是至始至終都沒有相互傾訴過愛慕之情。《古都》中,千重子面對青梅竹馬的男伴水木真一的愛情告白,並沒有表現出一位正常花樣少女應有的喜悅和甜蜜,內心滿是悽冷和憂傷。

所以在川端康成看來,愛情應該是在平淡中開始,平淡中發展,亦在平淡中無聲息地結束,這樣是最好不過的了。

死亡,是恐懼的代名詞。但是川端康成卻認為:死亡是最高的藝術,是美的一種表現

三.千言萬語不過一個"家"

即使嘗遍世界各地的美味食物,其實最終千言萬語也比不過一個"家"。簡單的家常菜,才是我們無法割捨的味道,始終讓我們沉浸在幸福房中,即使簡單,卻最是平淡且具有溫度,在川端康成的一生中,大多數時間都花在旅遊上,他享受旅途給他帶來的輕鬆和自在,一步一個腳印,看過不同的風景。

不僅如此,川端康成的愛情認知中認為:男人只有在孩童時期和垂死之際才會具有美,在這兩種狀態下,男人是無性的,一旦男人跟性關聯上,醜陋和邪惡便會沾染他。川端康成對愛情的態度是純潔而美好的,他認為在愛情上更注重伴侶間精神和靈魂的契合,男人不能被肉體和欲望驅使產生邪念,這樣的愛情不是真實的。

川端康成的童年經歷讓他養成了愛閱讀的好習慣,由於親人相繼離世,川端康成在沒有親人好友陪伴的環境下早已習慣了"孤獨",他學會了在"孤獨"中享受"孤獨"給他帶來的感覺,養成了對周圍環境敏感的觀察力和認知能力.。

總結:在這個錯綜複雜的世界中,每個人都對"美"的含義有不同的認知,由於童年缺乏關愛和溫暖,川端康成的一生都在追求"美",對美好的事物有著無窮無盡的渴望,這種的追求方式雖然極端,卻是美好、安逸和素雅的。

在川端康成獲得諾貝爾獎的三部作品中,《雪國》就是一部極具代表的作品,他是川端康成三部曲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部,具有唯美主義的風格,如果你想體會川端康成筆下對美好事物的描繪和細膩的情感體現,這本書便不容錯過。

對於"美好"的追求,你有什麼看法嗎?

歡迎在下方評論區留言,歷史的變革與時代的發展我將與你同在!

相關焦點

  • 川端康成的愛情觀:男人無性的時候才具有美,一是孩童,二是老人
    看過川端康成的作品的人都知道,他總是能將事情看得透,以優美、簡潔且富有意境的語句將形色人物展現在讀者眼前,在川端康成的愛情觀中有這麼一句話:男人無性的時候才具有美,意識孩童,二是老人。川端康成在剛滿兩歲時,母親就因病去世了,後來在十歲時,自己的姐姐也離他而去。那時候的川端康成身邊就只剩下年邁的祖父了。可祖父是個雙目雙耳都殘疾的人,就連與川端康成進行溝通都難以做到,從小,川端康成就習慣獨自一人待在屋裡靜靜坐在角落讀書,後來,祖父也離世,川端康成就成了一名徹頭徹尾的孤兒。
  • 川端康成:男人無性的時候才具有美,一是孩童時期,二是垂死之時
    」只有三種人具有真正的美:一是少女,二是孩童,三是垂死之時的男人。「日本最偉大的兩個作家,一個是三島由紀夫,一個是川端康成。川端康成一生創作了一百多篇小說,他用他的作品影響了整個日本文化的審美。1968年,川端康成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給他帶來了無上的榮譽,但是在獲獎四年後,這位日本文壇泰鬥級的人物,突然以吞煤氣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生命,未留下隻字遺書。川端康成生前說過:「自殺而無遺書,是最好不過的了。無言的死,就是無限的活。他用自己的一生詮釋了什麼叫做「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
  • 川端康成-雪國
    川端康成也說:「風雅,就是發現存在的美,感受已經發現的美,創造有所感受的美。」川端康成在《雪國》中不厭其煩地描寫雪夜、夕陽、甚至於葉子的死,作者都展現出「銀河瀉入心理」那種欣賞似的閒寂的虛無。正如川端康成喜嘆引用的清少納言在《枕草子》裡的一句話:「往昔徒然空消逝」。在他眼裡,終極的空虛才是真正的美的所在,而對於美,我們還需要感受。這種感受性格是川端康成對於閒寂的繼承與發展。
  • 近現代東方文學|川端康成《雪國》
    這一時期重要的作品有《舞姬》《千隻鶴》《名人》《睡美人》《古都》等。川端康成部分作品介紹《伊豆的舞女》(1926)川端康成早期的代表作和成名作,也是一篇傑出的短篇小說。1926年1月至2月間由「文藝時代」發表。《伊豆的舞女》曾先後6次被搬上銀幕。
  • 《湖》:川端康成半生找尋的女性純美和世界之美
    川端康成的小說無疑是極美的,如果說前半生他是在描繪美,那麼他的晚年就是在找尋美。相比起《雪國》、《古都》、《千隻鶴》虛無、物哀的美麗。而在川端康成晚年,他一改傳統風格,把筆墨放在了底層的「醜陋」人們身上。《湖》並沒有《雪國》和《千隻鶴》這兩本書著名,相比起幽玄和物哀的美,有極大的反差。
  • 川端康成《湖》:被醜判處死刑,是對美偏執追求的必然結果
    1、對美的追求,源自醜的「創傷」塞萬提斯曾經說過:美有兩種,靈魂的美和肉體的美.聰明、純潔、正直、慷慨、溫文有禮都是靈魂的美,相貌醜的人也可以具備的。如果不以貌取人,往往對相貌醜的也會傾心愛慕。在《湖》中銀平被川端康成塑造成一個具有猿猴一樣腳的一個人。
  • 川端康成的古都之美
    中國江西網訊 川端康成,作為一名獲得過諾貝爾文學獎的日本作家,得到的評價褒貶不一。但無疑,他有著卓越的文學造詣,觀察能力,還有著一種,輕鬆駕馭語言與感情,並可以將其奇妙結合的能力。  川端康成在寫《古都》時說:「想寫一篇小說,藉以探訪日本的故鄉」。
  • 川端康成:面貌◇遺容事件
    川端康成,日本文學界「泰鬥級」人物,新感覺派作家,著名小說家。1968年以《雪國》《古都》《千隻鶴》三部代表作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成為繼泰戈爾和約瑟夫·阿格農之後亞洲第三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人。1899年6月14日生於大阪。畢業於東京大學。
  • 長江新世紀書評:《哀愁:川端康成散文集》
    聽他這麼說,才發現確實如此。出行計劃的無限延期,給了人們懶惰的勇氣,一天天的花開花落卻不知道什麼時候才是真正的終點。也正是因為如此,北京的兩場大雪給了人們不知多少快樂,也給了我再一次走近川端康成的機會。初讀日本文學,是那本《雪國》,溫泉旅店、萍水相逢,閒寂而虛無,透露出一種無盡的哀愁。再次與川端康成相遇,哀愁二字更是直白的躍於紙上,成為了書名。
  • 感受川端康成
    正好,日本文壇泰鬥、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川端康成自傳《天授之子》最近在中國出版,讓我們一起在川端康成的自傳中,體味獨特的日式文學審美。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吳波  自傳體小說集國內首發  《天授之子》為川端康成的自傳體小說集,收錄《故園》《東海道》《感傷之塔》《天授之子》四部小說。
  • 川端康成與茶道
    川端康成在《千隻鶴》及其續集《波千鳥》中對日本茶道有獨特的詮釋。在江戶幕府之前,才由千利休奠定日本的茶道。與其說日本茶道依賴借景,不如說它以小見大。借著一期一會,表現出人生無常。演變到末流,卻流於形式。能夠將茶道傳承下去,不過是工匠精神。將歷代使用過的痕跡,傳遞給下一個人,讓下一個人來體會這種工匠的精神。
  • 川端康成《雪國》文學之美
    川端康成,日本新感覺派作家,著名小說家,1899年生於日本大阪,代表作有《伊豆的舞女》《雪國》《千隻鶴》《古都》等。1968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也是日本首位獲得該獎項的作家。川端康成的小說創作分為三個時期:1.
  • 川端康成:海棠花未眠 要活下去 還要美美的
    川端康成幼年時父母雙亡,其後姐姐和祖父母又陸續病故,因此他被稱為「參加葬禮的名人」。川端康成吸收了物哀文化中的哀,又受到佛教中的「空」、「無」的影響,在其作品之中流露出憂鬱、悲哀的色彩。川端康成一生中多在旅行,心情苦悶憂鬱,逐漸形成了感傷與孤獨的性格,並成為其文學作品的底色。這種「哀」,既是對人,也是對物。
  • 川端康成與《伊豆的舞女》
    ——五美吟川端先生的一生,東山魁夷說,「先生,您是美,愛美。美是先生的氣息,是喜悅,是凝視,是恢復,是生命的體現。」在這一串詞中,我想記住的是凝視。其實這個詞在我們的生活中用得很少。我們往往很急,很少真正地凝視一朵花。比如說我在等待跟大家說話的時候,在滿天淺淡的餘霞中,我看到一痕新月。
  • 走過川端康成的古都(下)
    在川端康成的筆下,千重子和真一在清水寺一起看著日落。而午後的寺院綠樹環繞,陽光順著枝葉的縫隙灑下來,穿著顏色鮮豔的和服的少女三兩成群,嬌俏而絢爛。據說清水寺的茶藝名列京都之首,坐在山間喝著寺院裡的抹茶,感覺無比的清寂愜意。 京都另外一個有名的寺廟是金閣寺,進園的時候,門票是一個寫有祝福話語的字符,非常別致。三島由紀夫曾經以金閣寺的縱火事件為背景寫過同名小說《金閣寺》。
  • 川端康成筆下的危情少女和風情熟女
    川端康成少年時代讀《竹取物語》,這是個耳熟能詳的故事:輝夜姬從竹子裡出生,被眾人求親,最終奔月。文學家從小既喜歡做閱讀理解,他認定這是一部崇拜聖處女、讚美永遠的女性的小說,從而頂禮膜拜。川端年少成名作《伊豆的舞女》便貫徹這一理想。
  • 川端康成:當美與活著不可兼得(內含語錄,建議收藏)
    往期我們談了海子和太宰治,今天,我們談一談這位日本鼎鼎有名的文學大家-川端康成。1899年的日本大阪,一個孩子降臨到人世。他的父親名叫榮吉,是個醫生,雖說是醫生,但愛好漢詩文、文人畫。母親阿源,是黑田家出身。傳說川端家是從北條泰時(第三代執權)那裡傳承下來的。
  • 川端康成:「靈」是我一生的追求,雖然它虛無飄渺,卻是我的命
    川端康成在小高菊心裡,始終是一道抹不去的傷。以至於《雪國》劇組在1957年拍攝影片的時候,邀請小高菊故地重遊,前去提提意見時,都被她一口回絕了。後來還是在丈夫的勸說下,她才了了劇組的心願。據說,愛看書、又跟川端康成有過感情糾葛的她,書房裡居然連一本川端康成的書都沒有。但在83歲高齡患癌症去世時,在她的衣服口袋裡,人們卻發現了一張《雪國》的剪報。儘管她和丈夫一生恩愛,從未紅過臉、吵過架。但是在她的心靈深處,或許川端康成才是她一生中唯一真正愛過的男人,也是她心裡過不去的一道坎。
  • 川端康成:被初戀摧毀的日本少女
    毋庸諱言,作為大學預科生的川端康成在身處社會下層的舞者面前是具有身份優越性的,正是這種優越性彌補了他身為孤兒的心理自卑。同時他對這些舞者心懷同情與體諒,甚至對美麗清純的少女舞者燻子產生了愛慕之情。但這愛慕之中仍然存在著身份的迥異,在即將踏入上層社會的川端心裡還是有著天然的抗拒感。
  • 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中那些容易被忽略的細節
    ,可是追上他們一行人時,他卻故作高冷並且沒有和他們打招呼,直到超過了他們20多米,藝人隊伍中一個叫榮吉的男人和他打招呼後,川端康成這才放心,然後他和榮吉並排走路,慢慢聊得熟絡起來後,川端康成決定和藝人們結伴去湯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