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端康成:當美與活著不可兼得(內含語錄,建議收藏)

2020-12-17 談學

往期我們談了海子和太宰治,今天,我們談一談這位日本鼎鼎有名的文學大家-川端康成。

1899年的日本大阪,一個孩子降臨到人世。他的父親名叫榮吉,是個醫生,雖說是醫生,但愛好漢詩文、文人畫。母親阿源,是黑田家出身。傳說川端家是從北條泰時(第三代執權)那裡傳承下來的。川端是家中長子,康成有一姐姐,名叫芳子。這樣的家庭以及文化薰陶,他本應有幸福的人生。

1901年1月,父親因肺結核病去世。

1902年1月,母親也因感染結核病而辭世。

1909年7月,姐姐芳子患熱病,並發心臟麻痺而死亡。

這一年,他十歲。

由於他體弱多病,故經常缺課,但他的學業成績優秀,作文在全班首屈一指,顯示出過人的才華。1920年9月 ,他進入東京大學英文系,第二年轉入國文系。在大學期間,熱心文學事業,改革和更新文藝,復刊了第六次《新思潮》,在該雜誌創刊號上發表了處女作《招魂節一景》,描寫馬戲團女演員的悲苦生活是比較成功的,受到文壇老前輩的稱讚。川端康成的名字第一次出現在《文藝年鑑》上,標誌著這位文學青年正式登上了文壇。

而後來的他並沒有在文壇中展露鋒芒,他與橫光利一等人發起新感覺派文學運動,並發表了論文《新進作家的新傾向解說》,和創作了《感情的裝飾》、《春天的景色》、《淺草紅團》等少數幾篇具有某些新感覺派特色的作品,並無多大的建樹,他甚至被稱為「新感覺派集團中的異端分子」。

後來他公開表明他不願意成為他們的同路人,決心走自己獨特的文學道路,他的名作《伊豆的舞女》和《雪國》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誕生的,再後來,文學界便開始了可以名為「川端康成」的時代,他開始斬獲國際大獎,開始創立日本文學會。

1936年,因為對於戰爭的反抗而宣布停筆不寫文藝時評類文章,並在接下來的幾年中廣泛參加相關活動。

並沒有產生什麼實際的成效,川端康成再一次被命運玩弄於股掌之間,他開始思考生命,思考美與哲學。童年的不幸,成年的屢屢失意,讓川端康成第一次對活著與美產生了迷茫。

1968年10月17日,憑藉《雪國》、《千隻鶴》及《古都》等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他是歷史上第一個獲得此獎項的日本人,也是繼泰戈爾、薩繆爾·約瑟夫·阿格農二位後第三個獲此獎項的東方人。

1970年川端康成的摯友三島由紀夫切腹自殺,不少作家趕到現場,只有川端康成獲準進入。川端康成很受刺激,對學生表示:「被砍下腦袋的應該是我」。

1972年4月16日,三島自殺之後17個月,川端康成在日本古都鎌倉也選擇含煤氣管自殺,未留下隻字遺書。

為何自殺,後世眾說紛紜,但這樣的離去,也許他自己早給出來解釋

「自殺而無遺書,是最好不過的了。無言的死,就是無限的活。」

願這位文學大家已經尋到了自己所追求的美。

==================================================

美,一旦在這個世界上表現持來就不會泯滅。--《不滅的美》風雅,就是發現存在的美,感覺已經發現的美。--《美的存在於發現》一切藝術都無非是人們走向成熟的道路。--《純真的聲音》駒子撞擊牆壁的空虛回聲,島村聽起來有如雪花飄落在自己心田裡。——《雪國》美在於發現,在於邂逅,是機緣。一朵花比一百朵花更美麗。穿過縣界長長的隧道,便是雪國.

自殺而無遺書,是最好不過的了。無言的死,就是無限的活。 人們在庭院的草坪上放焰火。少女們在沿海岸的松林裡尋覓秋蟲。焰火的響聲夾雜著蟲鳴,連焰火的音響也讓人產生一種留戀夏天般的寂寞情緒。我覺得秋天就像蟲鳴,是從地底迸發出來的。凌晨四點鐘,看到海棠花未眠

生並非死的對立面,死潛伏於生之中。美麗與悲哀中,慶子說的——女人的恨,不就是愛嗎?死亡等於拒絕一切理解女人在未墜入情網前,是不知道男人下流的.人是不斷消失在過去的日子裡的當我擁有你,無論是在百貨公司買領帶,還是在廚房收拾一尾魚,我都覺得幸福。愛像一股暖流滋潤著我。當我失去你,即便面對鳥語花香我也興味索然。一切顯得落寞,虛空。善於感知的心變得遲鈍,甚至無法捕捉自己的靈魂。失去了戀人是悲傷的,更讓人難過的是迷失了一顆心。黃昏的景物在鏡後移動著。也就是說,鏡面映現出的虛像與鏡後的實物在晃動,好像電影裡的疊影一樣。出場人物和背景沒有任何聯繫。而且人物是一種透明的幻像,景物則是在夜靄中的朦朧暗流,兩者消融在一起,描繪出一個超脫人世的象徵世界。特別是當山野裡的燈火映照在姑娘的臉上時,那種無法形容的美,使島村的心都幾乎為之顫動。

這是一幅嚴寒的夜景,仿佛可以聽到整個冰封雪凍的地殼深處響起冰裂聲。沒有月亮。抬頭仰望,滿天星鬥,多得令人難以置信。星辰閃閃競耀,好像以虛幻的速度慢慢墜落下來似的。繁星移近眼前,把夜空越推越遠,夜色也越來越深沉了。縣界的山巒已經層次不清,顯得更加黑蒼蒼的,沉重地垂在星空的邊際。這是一片清寒、靜謐的和諧氣氛。女子發現島村走近,就把胸脯伏在窗欄上。這種姿態,不是怯懦,相反地,在這種夜色映襯下,顯得無比堅強。秋天也是從腳心的顏色、指甲的色澤中出來的。入夏之前,讓我赤著腳吧。秋天到來之前,把赤腳藏起來吧。夏天把指甲修剪乾淨吧。初秋讓指甲留點骯髒是否更暖和些呢。秋天曲肱為枕,胳膊肘都曬黑了。假使入秋食慾不旺盛,就有點空得慌了。耳垢太厚的人是不懂得秋天的。自殺並不可怕,比自殺更可怕的是失望和厭世。菊治正像一個被咒語鎮住和墜入麻痺的深淵的人,到了極限,反而感到自己擺脫了那種咒語的束縛和麻痺。猶如已經中毒的人,最後服極量的毒藥,反而成了解毒劑而出現奇蹟。由於天氣不同,要是沒有劇場的牆壁,沒有聽眾,也沒有都市的塵埃,琴聲就會透過冬日澄澈的晨空,暢通無阻地響徹遠方積雪的群山。

相關焦點

  • 大多數女人美中不足的是什麼?被川端康成的語錄道出,真知灼見!
    說到這裡,如果大家對以上回答不是很滿意,我們不妨一起來讀一下川端康成的語錄,他就道出了大多數女人美中不足的是什麼,真知灼見,文字如下:不過,一個女人不會讓別的女人妒忌,男人是不是覺得她有點美中不足呢?——川端康成
  • 川端康成發人深省的語錄,起句便是,我想成為一個人!尾句更刺耳
    我想成為一個人,很多人首次聽到,可能會反問,難道川端康成他不算是一個人嗎?其實問這話的人,是很沒有禮貌的,也是沒有經過思考的。但凡思考的人,都知道,雖然大家都是人,但是如何做好一個人,成為一個人,真的有些難。為何這麼說呢?因為很多人都是用儘自己一生在努力成為一個人,做好一個人。
  • 川端康成的古都之美
    中國江西網訊 川端康成,作為一名獲得過諾貝爾文學獎的日本作家,得到的評價褒貶不一。但無疑,他有著卓越的文學造詣,觀察能力,還有著一種,輕鬆駕馭語言與感情,並可以將其奇妙結合的能力。  川端康成在寫《古都》時說:「想寫一篇小說,藉以探訪日本的故鄉」。
  • 川端康成《雪國》文學之美
    川端康成,日本新感覺派作家,著名小說家,1899年生於日本大阪,代表作有《伊豆的舞女》《雪國》《千隻鶴》《古都》等。1968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也是日本首位獲得該獎項的作家。川端康成的小說創作分為三個時期:1.
  • 川端康成:海棠花未眠 要活下去 還要美美的
    川端康成幼年時父母雙亡,其後姐姐和祖父母又陸續病故,因此他被稱為「參加葬禮的名人」。川端康成吸收了物哀文化中的哀,又受到佛教中的「空」、「無」的影響,在其作品之中流露出憂鬱、悲哀的色彩。川端康成一生中多在旅行,心情苦悶憂鬱,逐漸形成了感傷與孤獨的性格,並成為其文學作品的底色。這種「哀」,既是對人,也是對物。
  • 川端康成-雪國
    《雪國》是川端康成最高代表作,其間描繪的虛無之美、潔淨之美與悲哀之美達到極致,令人怦然心動,又惆悵不已。作品中唯美的意象描寫融入至人物情感的表達之中,往往帶著淡淡的哀思,表現了川端康成的物哀思想。《雪國》也是作者在被授予諾貝爾文學獎時被評獎委員會提到的三部小說之一。在川端的所有作品中,《雪國》被海外翻譯最多,先後被譯介到很多國家和地區,中國也出版了不同的譯本。
  • 川端康成的物哀美學:海棠花未眠,含有一種哀傷之美
    剩下的唯一親人祖父也在他十六歲時去世,親人的相繼離世給川端康成帶來極大的痛苦和打擊。我沉默不語,一種無依無靠的寂寞感猛然侵襲我的心頭,直滲透我的心靈深處,我感到自己孤苦伶仃。在親人相繼死亡的陰影裡,川端康成並沒有頹廢和消沉,而是將這種巨大的悲痛訴諸筆端,寫出了《參加葬禮的名人》、《孤兒的感情》、《致父母的信》等作品。直到他開始戀愛,作品風格才發生轉變。
  • 川端康成與茶道
    川端康成在《千隻鶴》及其續集《波千鳥》中對日本茶道有獨特的詮釋。 川端康成在1968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後,來年元月赴瑞典發表獲獎感言《我在美麗的日本》一文說:「我的小說《千隻鶴》,如果有人們以為是描寫日本茶道的『精神』與『形式』的美,那就錯了,毋寧說這部作品是對當今社會低級趣味的茶道發出懷疑和警惕,並予以否定的。」因為川端康成崇尚自然事物的美,將自然美與人情的美融洽在一起,是日本自古以來的傳統精神。
  • 感受川端康成
    正好,日本文壇泰鬥、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川端康成自傳《天授之子》最近在中國出版,讓我們一起在川端康成的自傳中,體味獨特的日式文學審美。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吳波  自傳體小說集國內首發  《天授之子》為川端康成的自傳體小說集,收錄《故園》《東海道》《感傷之塔》《天授之子》四部小說。
  • 川端康成的一段語錄描寫,直擊人心!
    說到這裡,如果大家對以上的回答不是很滿意,我們不妨一起來讀一下川端康成的一段語錄描寫,他就把人為什麼會覺得空虛?描寫的很好,直擊人心!文字如下:就像一個人剛剛還在,走後還有他的影子,這反而使人更覺得空虛了。
  • 從《雪國》看川端康成筆下的物哀之美
    雖然在駒子自己看來,為了追求自己理想中的生活,為了有尊嚴的活著,這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但這種沒有結果的努力和抗爭,最終變成了一種虛無的存在,成了駒子生命中的徒勞無功的虛無的悲哀。葉子:如果說駒子的形象和島村的形象都可以在作者的生活中找到原型的話,那葉子就屬於是川端康成虛構出來的一個人物形象,本身就是一個虛無的形象。在《雪國》裡,葉子像是夢幻一般的存在,美的像一個幻影。
  • 川端康成《雪國》
    川端康成自幼失怙,漂泊無著,孤獨憂鬱伴其一生,自身受佛教思想以及個人身世和經歷的影響,使他的作品都有一股哀愁、虛無但很唯美的基調。  這部川端的美學代表作在1957年曾被改編為電影
  • 史記|王龍:川端康成的隱秘戰爭
    戰爭結束後,川端康成對在鹿屋海軍基地一個月的採訪情形記述特別簡略,他似乎有意迴避談論這段歷史。在這難忘的一個月中,川端康成不但沒有看到一點兒預期中的勝利跡象,反而深切地感受到日本處於戰敗邊緣的慘烈悲涼。在日本帝國行將滅亡的瘋狂時刻,日本海軍組織「神風特攻隊」駕駛滿載炸藥的飛機,採取同歸於盡的方式直接衝撞美艦,以挽救帝國日薄西山的命運。
  • 推薦:川端康成必讀的幾本書
    川端康成(かわばた やすなり,1899-1972),日本文學界「泰鬥級」人物,新感覺派作家,著名小說家。1968年以《雪國》、《古都》、《千隻鶴》三部代表作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成為繼泰戈爾之後第二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亞洲人。
  • 近現代東方文學|川端康成《雪國》
    生於大阪,畢業於東京大學,幼年父母雙亡,其後姐姐和祖父母又陸續病故,一生多旅行,心情苦悶憂鬱,逐漸形成了感傷與孤獨的性格,這種內心的痛苦與悲哀成為後來川端康成的文學底色。一生創作小說100多篇,中短篇多於長篇。作品富抒情性,追求人生升華的美,並深受佛教思想和虛無主義影響。川端康成善於用意識流寫法展示人物內心世界。因寫《伊豆的舞女》而成名。
  • 日本文學巨匠,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川端康成,這十句語錄充滿情感
    說起來日本作家,肯定要提到的一個人是川端康成。我大學時很喜歡川端康成,讀過他的很多書,比如《雪國》、《伊豆得舞女》、《古都》。過了那多愁善感的年紀,再也沒拿起川端康成,一直想著,有時間再找出他的書,重溫一遍,試圖產生一些新的閱讀體驗和火花,我還蠻期待的。因為隨著年齡的不同階段和閱歷的增長變化,同一本書,肯定是會有不同的閱讀感受的,我期待在重讀川端康成時,在時空中與他再次邂逅,感受那些人物和故事,他們就好像是我久違的朋友,又好像剛剛結交的新友。
  • 川端康成:凌晨四點,發現海棠花未眠
    一直對餘華的《活著》耿耿於懷,許多的閱讀經驗中,它壓得我喘不過來氣。類似餘華的感謝,川端康成的《伊豆舞女》,一樣是他的第一篇。實際上,很年輕的時候,冬夜寒冷坐在床上才不至於凍腳,讀川端康成文字裡絕望,其實源於孤獨。
  • 川端康成: 在《雪國》,寫盡生命的美和哀傷
    但看的人往往不禁會跳出世俗的種種無聊評判而被其中深邃的、冷峻的美和氣息所吸引和打動。在日本的文化底蘊裡,往往更多的是對生命和美的深刻探究和感知,喜歡在具體的事物上傾注心力和欣賞,疏離與熱愛相得益彰,比如茶道、花藝,比如菊與劍。雪國裡的愛情也是如此。島村和駒子在雪國萍水相逢,暗生情愫,順其自然走到一起。
  • 由川端康成《花未眠》看日本文化中的物哀之美
    川端康成,日本新感覺派作家,著名小說家,日本文學界「泰鬥級」人物,首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日本作家,1972年4月16日自殺身亡。川端康成 生活照01 川端康成作品的物哀之感川端康成的作品,感覺裡面總是有種淡淡的憂傷和遺憾,是那種很平靜的憂傷。經歷過童年親人的相繼離世和感情上的悲劇,川端康成對這種物哀之感有著更為深刻的體會,發出「花開即死亡」的悲感之言。
  • 讀大家 川端康成《雪國》賞析
    川端康成像《雪國》是川端康成的第一部中篇小說,也是川端康成代表作,其間描繪的虛無之美、潔淨之美與悲哀之美達到極致,令人怦然心動,又惆悵不已。作品中唯美的意象描寫融入人物情感表達之中,帶著淡淡的哀思,表現了川端康成的物哀思想。《雪國》通過對駒子、葉子、島村間「三角戀愛」故事的描寫,反映出在當時的日本社會中無論是窮人還是富人生活的不幸。駒子和葉子身處社會最底層,過著十分痛苦的生活,她們在人生道路上雖然為了生存不懈奮鬥,但結局都很悲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