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端康成: 在《雪國》,寫盡生命的美和哀傷

2020-08-27 長安雨萱

凌晨四點鐘,看到海棠花未眠。」

如果說一朵花很美,那麼我就要活下去。

這樣的話,聽著像是出自一位極盡溫柔的女子。但是不是,它來自日本作家川端康成

對,就是那部極富審美風格、廣受喜愛的小說《雪國》的作者。

小說多以故事取勝,但《雪國》裡幾乎沒有故事,只不過是一個坐食遺產、家庭安穩而又無所事事的中年男子,在偏遠的小鎮雪國與兩位當地女子的情感經歷而已。

但看的人往往不禁會跳出世俗的種種無聊評判而被其中深邃的、冷峻的美和氣息所吸引和打動。

在日本的文化底蘊裡,往往更多的是對生命和美的深刻探究和感知,喜歡在具體的事物上傾注心力和欣賞,疏離與熱愛相得益彰,比如茶道、花藝,比如菊與劍。

雪國裡的愛情也是如此。島村和駒子在雪國萍水相逢,暗生情愫,順其自然走到一起。兩人互相喜歡,但並不熱烈,在一起很多時候是默然和寧靜,偶爾絮叨,微笑,聊天說的最多的一句話,也是說很多事「都是徒勞的」。

在島村眼裡,何止愛情,一切都是徒勞的、虛無的。他本想真切感受生命的真實,但總暗自悲傷於一切種種逃不過虛無的宿命。

他與葉子的遇見或許是另一種暗喻。那個在火車車窗上映出的美麗的側顏,瞬間讓島村心動。這是一個美麗、善良、果敢、勇毅的年輕女子,於他,是久違的明媚和炙熱。

島村想帶葉子去京都。這是整個故事唯一的一次約定和諾言。

然而世事總是無常。某個深夜,葉子所在的蠶房突然燃起了熊熊大火,一個正值芳齡的美好生命,戛然而止。

他抬頭望去,銀河好像譁啦一聲,向他的心臟傾瀉而來。

這是川端康成筆下這個故事的結尾。夜幕下的驚心動魄,沉思和寂寞。

穿過縣界長長的隧道,便是雪國。夜空下一片白茫茫。」 這是悠遠、靜美又有些人間煙火氣的開頭。與結尾那個有銀河的夜空,同樣美,也同樣寂寥。

人們喜歡川端康成的文字,更多的是喜歡他筆下那種細緻入微的美的、沉靜的、沁入靈魂的氣息。

他喜歡駒子,覺得她「 連腳趾彎裡都是潔淨的 」。他欣賞她作為一個女人的美,細緻到 「她連指尖都泛出好看的顏色」……

他寫一場雪,說「 鏡中的雪越發耀眼,活像燃燒的火焰。

寫一隻飛蛾,說「 它透明的翅膀,在夕暉晚照下,披上溫暖的秋色 」。

在川端康成筆下,這些瑣碎的細節有著幽微寧靜而又隆重驚豔的美。但是,伴隨著的,更多的是一種哀傷。

他一邊說:「美,一旦在這個世界上表現出來就不會泯滅。」 轉眼又嘆道:「花開即死亡。

這是日本「物哀」文化的真情流露。「物哀」這個美學意象,在川端康成心中最經典的文學著作《源氏物語》裡有深刻的體現。

那時正值二戰,川端拒絕了當局要他為政府寫文的邀請,一個人跑到偏遠處隱居。除了一遍遍抄寫這本經典之外,他用了十多年寫了一部細膩而哀傷的小說,正是《雪國》。

這樣沉靜的、優美的一篇小說,寫於戰火紛紛的動亂年代。

但都與生、死有關,有生命的存在和消亡有關。

川端康成曾這樣講到這個話題:「 我覺得人對死比生要更了解才能活下去。」也曾不無客觀理性地說:「 一個人無論怎樣厭世,自殺不是開悟的辦法,不管德行多高,自殺的人要達到聖境,也是遙遠的。

但轉身又喃喃自語:「 自殺而無遺書,是最好不過的了。無言的死,就是無限的活。」 果然,十年後,他以口含煤氣管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生命,沒有一字遺言。

或許,在他眼裡,自始至終,還是覺得「 生存本身就是一種徒勞」,即便功成名就也抵不過在生命虛無裡的無力和無耐。

川端康成深受佛教禪宗的影響,曾這樣解釋自己:「我在根底上是東方人。」 但是,似乎,同為東方人,我們國人的血脈文化裡,更能對生命的無常、苦難泰然處之,更會本能地去安頓好自己的生命。

也可能,關於生與死、存在與虛無、美,種種,只是人類仰望星空時的一點沉思而已。

相關焦點

  • 川端康成-雪國
    《雪國》是川端康成最高代表作,其間描繪的虛無之美、潔淨之美與悲哀之美達到極致,令人怦然心動,又惆悵不已。作品中唯美的意象描寫融入至人物情感的表達之中,往往帶著淡淡的哀思,表現了川端康成的物哀思想。《雪國》也是作者在被授予諾貝爾文學獎時被評獎委員會提到的三部小說之一。在川端的所有作品中,《雪國》被海外翻譯最多,先後被譯介到很多國家和地區,中國也出版了不同的譯本。
  • 從《雪國》看川端康成筆下的物哀之美
    葉子:如果說駒子的形象和島村的形象都可以在作者的生活中找到原型的話,那葉子就屬於是川端康成虛構出來的一個人物形象,本身就是一個虛無的形象。在《雪國》裡,葉子像是夢幻一般的存在,美的像一個幻影。在島村從車窗看到的暮景中葉子形象的描寫中,川端康成用了及其純粹、細膩而又朦朧的筆觸去描畫葉子的美,那種美像是令人震撼的暮色黃昏,美麗得近乎虛無,亦真亦幻。
  • 川端康成《雪國》文學之美
    川端康成,日本新感覺派作家,著名小說家,1899年生於日本大阪,代表作有《伊豆的舞女》《雪國》《千隻鶴》《古都》等。1968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也是日本首位獲得該獎項的作家。川端康成的小說創作分為三個時期:1.
  • 川端康成《雪國》
    川端康成自幼失怙,漂泊無著,孤獨憂鬱伴其一生,自身受佛教思想以及個人身世和經歷的影響,使他的作品都有一股哀愁、虛無但很唯美的基調。 這部川端的美學代表作在1957年曾被改編為電影                              川端康成(1899年-1972年),1899年6月14日生於大阪
  • 川端康成的物哀美學:海棠花未眠,含有一種哀傷之美
    」川端康成說大自然的美是無限的,而人的感受力是有限的。花的生命極其短暫,這是大自然的規律,人亦是,春夏秋冬、四季輪迴,不知不覺從人生的盛年漸漸力不從心,由物及人,自然令人感傷。花很美,但花的生命很短暫,「如果說,一朵花很美,那麼我有時就會不由地自語道:要活下去!
  • 讀大家 川端康成《雪國》賞析
    《雪國》是川端康成的第一部中篇小說,也是川端康成代表作,其間描繪的虛無之美、潔淨之美與悲哀之美達到極致,令人怦然心動,又惆悵不已。作品中唯美的意象描寫融入人物情感表達之中,帶著淡淡的哀思,表現了川端康成的物哀思想。《雪國》通過對駒子、葉子、島村間「三角戀愛」故事的描寫,反映出在當時的日本社會中無論是窮人還是富人生活的不幸。駒子和葉子身處社會最底層,過著十分痛苦的生活,她們在人生道路上雖然為了生存不懈奮鬥,但結局都很悲慘。
  • 近現代東方文學|川端康成《雪國》
    生於大阪,畢業於東京大學,幼年父母雙亡,其後姐姐和祖父母又陸續病故,一生多旅行,心情苦悶憂鬱,逐漸形成了感傷與孤獨的性格,這種內心的痛苦與悲哀成為後來川端康成的文學底色。一生創作小說100多篇,中短篇多於長篇。作品富抒情性,追求人生升華的美,並深受佛教思想和虛無主義影響。川端康成善於用意識流寫法展示人物內心世界。因寫《伊豆的舞女》而成名。
  • 川端康成《雪國》為何如此令人著迷?你需要了解日本美學中的物哀
    雪在日本文化中,視作純潔唯美,而這亦是川端康成的書寫主題。他在《雪國》一書中描寫不同人物的生死哀樂,當中與雪的關聯無處不在。另外,女性也是他的書中主要描寫對象,這源於他自己所言的孤兒根性──帶有感傷、孤獨的書寫底色。川端康成筆下的女性儘是社會中痛苦掙扎的底層人物,像《雪國》中的藝妓、《睡美人》中的妓女,與《伊豆的舞娘》中流浪的藝人。 關於雪的篇幅,在《雪國》一書中俯拾皆是;在書中不同時空,雪都呈現出不同意蘊。
  • 最美諾獎作品川端康成《雪國》:生命本是徒勞,我偏要怒放的生命
    在這裡,我並不想以世俗的眼光,用道德的標準來對《雪國》中的愛情進行批判。我想,就讓我們暫且拋下這層道德的外衣,從故事本身入手,來感受一下這段唯美故事的背後,所潛藏的關於生命本質的意義。這本書的作者川端康成,是日本文學史上的泰鬥級人物。1968年,川端康成憑藉《雪國》、《古都》、《千紙鶴》三部代表作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 雪國,川端康成的唯美夢境
    穿過縣界長長的隧道,便是雪國。夜空下一片白茫茫。」搭乘復古的蒸汽列車,隨著川端康成走進雪國的夢幻世界吧。●小說簡介:《雪國》(ゆきぐに)是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創作的第一部中篇小說,也是他唯美主義代表之作。這個唯美的物語發生在夢一般的雪國,講述的是東京一位名叫島村的紈絝子弟——也是一名舞蹈藝術研究家,他在冬季前往雪國的溫泉旅館,與偶遇的一位名叫駒子的藝妓、一位萍水相逢的少女葉子之間發生的感情故事。普遍認為,《雪國》是川端康成最高代表作。
  • 川端康成的《伊豆的舞女》《雪國的》藝術特色等。
    川端康成,日本文學屆泰鬥級人物、新感覺派作家、著名小說家,世界文學巨匠,1968年以《雪國》《古都》《千隻鶴》三部代表作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成為繼泰戈爾之後亞洲第二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人。《伊豆的舞女》是其成名作,《雪國》是其代表作。
  • 川端康成:新感覺派時代,雪國
    大家好,今天來給大家介紹下川端康成。新感覺派,從其誕生之日起,便打出「反傳統」的旗號,力圖從形式和技巧上,另創新路。在藝術上,川端康成尤其是一位不倦的探索者。在(新近作家的新傾向解釋》(1925)等一系列文奄裡,川端闡明了新感覺派兼及他自己的文藝主張和創作方法。所強調的重心,便是新感覺。他申明:「表現即內容,藝術即表現」,但是,如果沒有新的感覺,便不可能有新的表現,從而也就沒有新的內容和新的文藝。他們在表現手法上有別於以往。
  • 2018年讀書筆記·第26本川端康成《雪國》
    《雪國》寫的是人生的疲憊、虛無和徒勞,這部書像一條緩緩流動的河,又像一片波平如鏡的湖。故事由駛往雪國的列車開始,窗外不停掠過的暮景,映著玻璃上照出的少女的雙眸,撲朔迷離。他來到雪國的溫泉旅館,邂逅了藝伎駒子,並被她的清麗和單純所吸引,甚至覺得她的「每個腳趾彎處都是很乾淨的」,後來又兩度到雪國和駒子相會。故事是從島村第二次來雪國開始的。駒子的三弦琴師傅的兒子行男患了肺結核,葉子陪同他從東京乘火車返回湯澤,正好坐在第二次去會駒子的島村對面。
  • 從沈從文與川端康成的命運看:《邊城》與《雪國》的死亡意識區別
    《雪國》則也是川端康成最高代表作,其間描繪的虛無之美、潔淨之美與悲哀之美達到極致,令人心生嚮往,又有強烈的惆悵感。故事中,東京一位名叫島村的舞蹈藝術研究家,三次前往雪國的溫泉旅館。島村是一個有著妻室兒女的中年男子,坐食遺產,無所事事,偶爾通過照片和文字資料研究、評論西洋舞蹈。
  • 讀川端康成的《雪國》:美到心痛
    只想知道,川端康成怎麼能把《雪國》寫的那麼美?(一)《雪國》不過一件小事而已,但話音優美而又近乎悲戚初讀,不以為然,似乎也有一點難以理解。島村清楚地知道駒子迷戀上了他,但他認為駒子的愛情追求甚至她的生存本身是一種徒勞和可悲,這種社會身份下的距離感讓島村反而傾心於美麗而又動人的少女葉子,但葉子對他來說卻又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對於文學評論家來說,作者的寫作背景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小說家的真實思想。川端康成的《雪國》看似與當時日本瘋狂侵略的年代無關,但作者的那種對眼前事物的無力感和激情生活下的徒勞感卻是無處不在。
  • 諾獎得主川端康成的佛系抗爭
    從《十六歲的日記》開始,他把自己畢生的精力都奉獻給了自己熱愛的文學創作,直到生命終止,他才停止。 1972年4月16日,川端康成含煤氣管自殺,未留下隻字遺書就悄然離去。他曾說過「自殺而無遺書,是最好的了。無言的死,就是無限的生」。他的作品中的人物大都可以透過生死,來找到生死背後的永恆,川端康成以他的生命,見證了他的美學。
  • 川端康成《雪國》:鉛華落盡,心中還能留下什麼
    在川端康成創作的眾多文學作品之中,《雪國》具備較強的代表性,該部作品不僅僅是在日本受到大眾歡迎,在全世界範圍內更是擁有大批的文學愛好者,在1960年英國學者賽丹斯蒂更是將《雪國》進行了翻譯,由此英文版《雪國》開始在美國發行,從而使《雪國》成為了世界名著之一。
  • 神經質的「變態」作家川端康成,對情愛的描述,都是初戀的陰影
    "穿過縣界長長的隧道,便是雪國,夜空下一片白茫茫,火車的信號所前停了下來。"這是小說《雪國》的開頭,雪的憂傷和哀泣落滿了載重的火車,被譽為諾貝爾文學獎上最美的小說畫面就此展開。川端康成的小說總是極美的,但卻常常帶著一股子清冷寂寞的悲傷。他的文學是以悲傷和孤獨作為底色的,他的人生又何嘗不是如此?或許只有經歷刻骨銘心的悲痛,才能寫下刻骨銘心的作品。
  • 今日書單推薦:川端康成的《雪國》,道盡這「徒勞」的人生
    今天,給大家帶來日本著名作家川端康成的小說《雪國》。這是川端康成的第一部中篇小說,同時,也是他在被授予諾貝爾文學獎時被評獎委員會提到的三部小說之一。關於川端康成川端康成,日本著名小說家。生於1899年,兩歲喪父,三歲喪母,8歲時祖母去世,12歲時姐姐去世,十六歲時,遭遇祖父亡故,失去最後一位親人。
  • 「2019讀書筆記」4.川端康成的美麗日本——《雪國古都千隻鶴》
    1968年,川端康成以《雪國》《古都》《千隻鶴》三部代表作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川端康成在頒獎禮上身著日本傳統服裝,發表了這篇著名的《我在美麗的日本》演講詞。演講詞裡提到了《雪國》和《千隻鶴》——但是沒有提到古都——但是你會感覺到這篇演講詞通篇和《古都》是氣質相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