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質的「變態」作家川端康成,對情愛的描述,都是初戀的陰影

2021-01-16 西風原上

"穿過縣界長長的隧道,便是雪國,夜空下一片白茫茫,火車的信號所前停了下來。"這是小說《雪國》的開頭,雪的憂傷和哀泣落滿了載重的火車,被譽為諾貝爾文學獎上最美的小說畫面就此展開。

川端康成的小說總是極美的,但卻常常帶著一股子清冷寂寞的悲傷。他的文學是以悲傷和孤獨作為底色的,他的人生又何嘗不是如此?或許只有經歷刻骨銘心的悲痛,才能寫下刻骨銘心的作品。

熟悉川端康成的人,除了喜歡他的文字之外,對他那充滿悲涼與絕望的童年都充滿同情,而對他神秘而又遺憾的初戀又滿懷好奇,直到2014年,人們才發現了他在93年前寫下的11封信,揭開了這一段愛情的謎底。

童話般的初戀,最後卻無疾而終

1899年,川端康成出生在日本大阪是一個知識分子家庭,這樣的開頭看似美好,然而痛苦卻早已藏在邊邊角角的影子裡。命運無聲地將殘忍的悲劇寫在了他一生之中,他逃不開,脫離不掉,只能落寞而又孤寂的消耗完蒼涼而又漫長的一生。

在川端康城還未來得及感受人世的溫暖時,他的父親和母親就因為肺結核去世,年幼的他只能在祖父母的撫養下長大,姐姐芳子牽著稚嫩的他,用同樣稚嫩的手擦乾了他的眼淚。

然而命運似乎從來沒有打算放過這個可憐的孩子,7歲那年一向疼愛他的祖母去世,10歲的時候,姐姐芳子離開人世,14歲那年連最後一位親人,祖父也離開了他。

一個幸福的家庭變成了一座座擺設整齊的墓碑,年少的川端康成心中充滿了無限的悽涼與悲哀。在他已經習慣了生命之中只剩下悲涼的孤獨時,一個女孩闖進了他的生活之中。女孩有一雙清澈而又溫柔的眼睛,氣質憂鬱而又乾淨。

這樣美好而又帶著哀傷的女性形象,時常出現在川端康城以後的文學作品裡,只是在以後漫長的日子裡,他卻閉口不提他的初戀——伊藤千代。

1919年,川端康成20歲,那是他就讀於第一高等學校,腹有詩書氣自華,流露出藏也藏不住的才華橫溢,那時他已在多個雜誌發表了自己的小說,雖然沒有之後的那些小說出名,文筆也十分青澀,但已初露大師的鋒芒。

他在一家咖啡館裡認識了15歲的伊藤千代,伊藤千代自小命運悽苦,被西方寺的主持收為養女,15歲便在咖啡廳裡做女招待,過早地體會到生活的不幸,因而她的身上總帶有一種憂鬱的氣質。

有人說兩個相似的人總是會相互吸引的,川端康成和伊藤千代就是這樣,他們緊緊相擁,用彼此的溫柔和細膩化去童年的不幸和苦難,用同樣傷痕累累的翅膀為彼此遮風擋雨。

川端康城甚至當時寫了一篇名叫《千代》的小說,發表在他們學校的文學雜誌上。他們手拉著手在咖啡館裡度過陽光璀璨的下午,他們在雪地裡奔跑,跳躍,歌唱,擁抱,他們度過一個又一個美好的早晨,上午與下午。

1922年,川端康成考入東京帝國大學,外出求學,伊藤千代自然是十分的不舍,於是川端康城主動前往伊藤千代養父母的家中與伊藤千代定下了婚約,滿心歡喜地等待著畢業之後迎娶他所心愛的女子。

塵封了93年的11封信,揭開了往事斑駁的傷痕

童年缺失愛與溫暖的人大多數都是這樣,只要看到一點點關於幸福與溫暖的希望,就想毫不猶豫地抓住。川端康城滿懷欣喜和不舍地踏向了遠方求學的道路。

原本他以為這次命運終於對他手下留情,卻不知這樣的信息之後藏著更大的悲哀,不久之後,川端康成等來了伊藤千代的絕交信,美好的初戀化為泡沫。

川端康成著急忙慌地趕往家鄉,然而他只見到了伊藤千代憔悴的神情和決絕的笑顏,他們的婚約徹底的被撕毀了。但是其中的原因卻很少有人知道,直到那些塵封的信件,終於在時光的流逝之後重見天日。

2014年夏天,人們在鎌倉市內的川端康成宅邸,發現了一些未曾公開的信件,人們才恍然大悟,川端康成當年撕毀婚約的真相,那些白紙黑字記錄的斑駁往事,卻遠遠比人們想像中的更加殘酷和荒唐。

"千代在西方寺遭僧人性侵"《川端康成全集》的補卷中記錄了這些不幸的內容。"對我來說就是死掉了,也遠比把這些事情告訴您幸福。我請求你就當我這樣的人也不存在於人世上了吧……"這是伊藤千代寫給川端康成的絕交信。

她不敢把真相告訴自己心愛的男人,她萬萬沒有想到奪走自己清白的,居然是撫養自己長大的男人。痛苦在心中交織,所謂的絕交信看上去更像是絕筆信。從此川端康成對於戀愛的態度,對於感情的態度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他認為一切都是虛無的,空泛的,存在著的一切都必將走向滅亡,他對生活充滿了絕望。

那個生命中清純美麗,溫柔如同女神一樣的初戀,結果卻被她的養父汙辱了,這是一種怎樣大的悲哀。他看著自己心愛的女子蒼白憔悴的臉,卻只能無可奈何地選擇離開,內心的哀傷與憤怒化為絕望,融入他的筆尖。

很多年之後,在他享譽世界的《雪國》之中,他寫下了兩個女子,一個一舉一動都散發著肉慾,風情萬種的句子。一個一顰一笑空靈青春,如同初戀般美好的樣子。對倫理的踐踏,對愛情的追求,對欲望的奢靡,這一切之中似乎都帶有著伊藤千代的影子。

人性與欲望都藏在痛苦與掙扎之中,大師的作品往往建立在大師的苦難之上,很多人都覺得川端康成是一個神經質的"變態"作家,因為在他的作品之中,有太多的詞彙去描寫男性對女性的侵犯,情愛的虛無以及人性的殘酷,就那樣赤裸裸地展露在他那些唯美的荒唐文字之中。

然而這一切都只因為他的絕望的無奈的童年,因為那再也回不去的美好如同泡沫的愛情。人生最大的殘酷在於,你以為自己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救贖的光,沒想到這背後卻隱藏著更大的不幸與絕望。

川端康成在《雪國》之中涉及了極為複雜錯綜的人物關係,用唯美空靈的筆調將那些淫亂的,奢靡的,哀傷的,不幸的,痛苦的。情感糾結全都展現在世人的面前,欲望達到了極致,空虛卻在無邊的蔓延。

有人說讀川端康成的文學作品沒必要談劇情,那只是一種淡淡的虛幻美麗和內心的精神感覺的變化。其實不然,一個人心境的變化往往與之前與自己所經歷的一切有關,透過書籍層層映射的美麗與虛幻哀傷,我們依然可以窺見川端康成的一生。

若有似乎的寂寞,無法言說的虛無,最終都會映照出自己的影子。透過輕盈哀婉的雪花,似乎看到一個絕望的少年,呆呆的站立在雪地之上,那個纖瘦的女子在他的眼中只留下了一個背影,一個遠去的,再也無法回來的背影,情感細膩的人往往就是這樣,享受孤獨,衝進虛無。

川端康成的一生一直瀰漫在這樣的孤獨絕望之中,他在這樣的一生之中領悟的生命的真諦,最後衝進虛無,悄無聲息卻又決絕異常。

相關焦點

  • 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初戀情書曝光
    原標題: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初戀情書曝光 日本媒體13日報導,日本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川端康成與初戀情人伊藤初代之間往來的信件被發現。這些信件飽含戀人之間的思念,成為考證川端作品寫作背景的珍貴資料。
  • 川端康成:被初戀摧毀的日本少女
    是一個青春少女發自內心的天性愛慕,是最純潔美好的初戀。就好像川端描述的:一株小梧桐的初戀。川端雖然也是內心狂熱地喜歡著,但這喜歡裡多多少少地帶著倨傲。《伊豆的舞女》與其說是川端康成的初戀,不如說是川端康成關於一段青春愛戀的幻影。在這段戀情中,他雖然內心翻江倒海,表現在表情和行動上,卻一直是遲緩的,克制的。甚至是冷漠的。相反的是燻子,大膽、熱烈、直白。然而她得到的回應卻少之又少。
  • 川端康成筆下的危情少女和風情熟女
    但是,川端並不是故意傷害女性的作家,因幼年失去了母愛,從少年時期就非常嚮往女性。作品中女性有各自的不幸,但她們的心和愛情卻一直很純粹,可以看出在川端康成的心中,女性是美和藝術的化身,是傾注心血的最高理想。03川端康成的女性觀是怎樣形成的?
  • 川端康成婚約為何被毀?未婚妻一封絕交信,多年後才知她被人玷汙
    最後一個千代,是川端康成真正的初戀,也是最使他刻骨銘心的一個。川端與她甚至差點步入婚姻殿堂,最後卻還是有疾無終的結果,而背後的原因,也讓川端的餘生痛苦不已。這到底是為什麼呢?和千代訂婚後的那段日子,是川端康成二十年來最幸福的時光,他曾描述過當時的心情:「每天清晨起來,紛紛的喜淚都要打溼枕頭。」川端帶著欣喜的心情忙不迭地準備婚禮,但訂婚半個月後,他卻突然收到未婚妻寄來的一封絕交信,信中說因為「非常」的原因,她不能與他結婚,請他忘了她。
  • 川端康成婚約為何被毀?未婚妻一封絕交信,多年後才知她被人玷汙
    最後一個千代,是川端康成真正的初戀,也是最使他刻骨銘心的一個。川端與她甚至差點步入婚姻殿堂,最後卻還是有疾無終的結果,而背後的原因,也讓川端的餘生痛苦不已。這到底是為什麼呢?和千代訂婚後的那段日子,是川端康成二十年來最幸福的時光,他曾描述過當時的心情:「每天清晨起來,紛紛的喜淚都要打溼枕頭。」
  • 川端康成初戀失敗的深層秘密
    川端康成是日本首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也是亞洲第二位得到這個殊榮的作家,他之所以能摘取世界文學的最高桂冠,是因為他以「卓越的感受性……並用小說的技巧,表現了日本人心靈的神髓」,同時也因為他「在架設東方與西方的橋梁上做出了貢獻」(見1968年諾貝爾文學獎《授獎辭》),而在川端康成的創作生涯中,有一個「事件」,對他的人生和創作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給他帶來了深深的憂愁,
  • 他在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後吞煤氣自殺,著名作家川端康成的悲劇人生
    除了我國的莫言之外,另一個大名鼎鼎的亞洲諾貝爾文學獎的獲得者,就是日本作家川端康成。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川端康成川端康成在年輕的時候非常陽光,性格也十分開朗。在高中的時候,他就經常會用假期打工賺來的錢到處旅行,並且他還非常享受這個窮遊的過程。他成績不算太優異,但為人誠懇,所有人都很樂意和他做朋友。可以說,青少年時期的川端康成,在外人眼中是一個非常積極向上的年輕人。
  • 川端康成:與初戀男友分開後,又因未婚妻被僧人性侵而再次失戀
    川端康成:與初戀男友分開後,又因未婚妻被僧人性侵而再次失戀川端康成是整個亞洲第三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看過他的作品的朋友一定知道,他的文筆中中總是透露著自然,空靈之美,他的每部作品幾乎都在追求著美的極致。如果不了解他的人可能會覺得,川端康成一定是生活在童話故事中的那種人。事實上,卻是恰恰相反。
  • 歷史上的今天:1972年4月16日,日本作家川端康成自殺
    川端康成是著名小說家,是日本文學界的泰山北鬥級人物,1968年以《雪國》、《古都》、《千隻鶴》三部代表作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成為亞洲第三位獲諾貝爾文學獎的人(第一位是泰戈爾)。1899年6月14日,他生於大阪。
  • 性侵毀掉了川端康成的初戀?這並不是深層原因
    作者:張石(騰訊·大家專欄作者,資深媒體人) 川端康成是日本首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也是亞洲第二位得到這個殊榮的作家,他之所以能摘取世界文學的最高桂冠,是因為他以「卓越的感受性……並用小說的技巧,表現了日本人心靈的神髓」,同時也因為他「在架設東方與西方的橋梁上做出了貢獻」(見1968年諾貝爾文學獎《授獎辭
  • 推薦:川端康成必讀的幾本書
    川端康成(かわばた やすなり,1899-1972),日本文學界「泰鬥級」人物,新感覺派作家,著名小說家。1968年以《雪國》、《古都》、《千隻鶴》三部代表作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成為繼泰戈爾之後第二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亞洲人。
  • 川端康成與三島由紀夫
    川端康成的提攜  初識三島由紀夫那年,川端康成46歲。在太平洋戰爭階段,日本文壇不少文人都受軍國主義影響,像川端康成這樣未受其染指、且名譽絲毫不受損害的著名作家屈指可數。  1946年的新年假期裡,身為法律系大學生的無名作家三島由紀夫帶著手稿前去拜會川端先生,川端康成認為創作之佳,足以推薦給文學雜誌。就這樣,這篇名為《香菸》的短篇小說發表於當年夏天的《人間》雜誌上。三島由紀夫憑藉此文正式登上戰後文壇的舞臺。  1947年秋,三島通過了文官考試,正式在大藏省任公務員。儘管如此,三島對仕途並無野心。他潛心致力於下班後的短篇小說寫作。
  • 史記|王龍:川端康成的隱秘戰爭
    那麼在整個戰爭期間,川端康成是否真的如他所言,逍遙世外,「不曾有過對日本像神一樣的狂熱和盲目的愛」?  1947年10月,川端康成在隨筆《哀愁》一文中,這樣描述戰爭時期他的生活狀態:戰爭中我在往返於東京的電車中和受燈火管制的被窩裡閱讀《湖月抄源氏物語》。
  • 近現代東方文學|川端康成《雪國》
    日本近代作家川端康成川端康成(1899-1972),日本文學界「泰鬥級」人物,新感覺派作家,著名小說家。1968年以《雪國》《古都》《千隻鶴》三部代表作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是亞洲第三位獲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
  • 川端康成的古都之美
    中國江西網訊 川端康成,作為一名獲得過諾貝爾文學獎的日本作家,得到的評價褒貶不一。但無疑,他有著卓越的文學造詣,觀察能力,還有著一種,輕鬆駕馭語言與感情,並可以將其奇妙結合的能力。  川端康成在寫《古都》時說:「想寫一篇小說,藉以探訪日本的故鄉」。
  • 日本現代著名作家川端康成的代表作是( )。
    日本現代著名作家川端康成的代表作是( )。 A. 《舞姬》 B. 《名人》 C. 《雪國》 D.《山音》 查看答案解析【答案解析】 《雪國》是川端康成的第一部中篇小說,也是他最著名的代表作。參見教材P388。
  • 川端康成:新感覺派時代,雪國
    大家好,今天來給大家介紹下川端康成。新感覺派,從其誕生之日起,便打出「反傳統」的旗號,力圖從形式和技巧上,另創新路。在藝術上,川端康成尤其是一位不倦的探索者。這一創作方法,依賴於作家認識世界的方法,取決於作家的思維方式。川端康成提出:「表現主義的認識論和達達主義的思維方式,便是新感覺表現的理論根據」,「可以說,表現派是我們之父,達達派是我們之母。」總之,對客觀世界的認識,意在主觀,重在感覺;在表現上,採用自由聯想,突破語言樊籠,是川端康成以及新感覺派作家的藝術方法。
  • 川端康成-雪國
    《雪國》整部作品都是在偏僻鄉村發生的,似乎與現實聯繫不大。但聯繫這部作品的創作背景發現,在川端康成創作《雪國》時,日本軍國主義正進行瘋狂的侵略戰爭,川端康成沒有正面反映這場戰爭,而是通過虛實相生的藝術形象巧妙地表達了自己的看法。正如日本評論家島崎秀樹說:「川端康成對軍國主義是消極抵抗,《雪國》便是例子。」 川端康成把現實抽象化,把虛無世界把對世相的感動貫穿在人情世相中,暗示人生徒勞。
  • 川端康成不僅在日本國內,在海外也是獲得認可的作家
    川端康成是個什麼樣的人?易懂地解說年表和代表作品!文化史昭和時代代表日本的作家.川端康成不僅在日本國內,在海外也獲得認可的作家,諾貝爾文學獎獲獎作家。但是即使聽說過那個名字,可能很少有人知道他自己是什麼樣的人。
  • 川端康成《雪國》
    川端康成自幼失怙,漂泊無著,孤獨憂鬱伴其一生,自身受佛教思想以及個人身世和經歷的影響,使他的作品都有一股哀愁、虛無但很唯美的基調。 這部川端的美學代表作在1957年曾被改編為電影                              川端康成(1899年-1972年),1899年6月14日生於大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