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端康成初戀失敗的深層秘密

2020-12-18 騰訊網

[摘要]在他還沒品嘗過愛為何物之時,愛就繞過他,遽然遠去了;在他還沒真正地走人實在生活之前,生活就睥睨著他,把他拋棄了。

作者:張石(騰訊·大家專欄作者,資深媒體人,著有《川端康成與東方古典》等。)

川端康成是日本首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也是亞洲第二位得到這個殊榮的作家,他之所以能摘取世界文學的最高桂冠,是因為他以「卓越的感受性……並用小說的技巧,表現了日本人心靈的神髓」,同時也因為他「在架設東方與西方的橋梁上做出了貢獻」(見1968年諾貝爾文學獎《授獎辭》),而在川端康成的創作生涯中,有一個「事件」,對他的人生和創作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給他帶來了深深的憂愁,這種憂愁像一種永不結痂的傷痛,痛得透徹,痛得悠久,貫穿在他的許多作品之中,而這個事件就是他和少女伊藤初代(1)的初戀的失敗。

川端夫人曾經說過,這個事件被翻來覆去地使用,以這個小小的戀愛事件為題材的作品較多。如小說有《篝火》(1924年)、《非常》(1925年)、《南方的火》(1923-1926年)等十數篇小說,川端自己也說這些的作品是「我以自己的體驗為題材寫的小說」。

一、川端康成的初戀

川端的初戀發生在他高中高年級到上大學這個時期,也就是1919到1921年這個階段,地點是東京本鄉真砂町的咖啡店「露兜樹」。1911年,模仿巴黎的咖啡店(café),日本的第一家咖啡店café·printemps在銀座開業,當時咖啡店是一種很時髦的流行,文人、雅士及藝術家們常聚集在咖啡店裡談古論今,那裡也經常擠滿了崇尚新文化、新時尚的大學生和高中生,而川端康成和其他後來成為文學或美術巨匠的佐藤春夫、谷崎潤一郎、東鄉青兒等都是「露兜樹」的常客。這家咖啡店不講究豪華和時髦,而是富有家庭式的平易近人的氣息,一名被稱為「平出修的弟媳」的30出頭的寡婦在當這裡的店長,服務員中有一名叫「千代」(即伊藤初代)的十三四歲的少女,店長對她像對自己的女兒一樣疼愛。

第一高中時代的川端康成。

當時川端康成與在一起住在第一高中宿舍裡的文科生同學鈴木彥次郎、石浜金作、三明永無等常到這裡來,而與千代熱熱鬧鬧談笑的總是三明永無和石浜,川端話很少,只在一旁靜靜地喝著咖啡聽他們談笑。

千代雖然年齡很小,但是已經嘗盡人間的艱辛。她9歲喪母,被寄養在嬸娘的家裡,小小年紀就要幫助嬸娘家裡幹家務活,還要看孩子,據說當時她是背著孩子上小學的,為此她還受到了學校的表彰。幾經顛沛後,千代到了東京,被咖啡店「露兜樹」的女店主收留。她性格開朗、活潑,但是也時而流露出孤獨和寂寞的表情。川端說她看起來「明朗而有些浮躁」,同時「沒有一丁點體臭」,「病態般地蒼白」,是一個「好像將快活沉沒到低層,一直凝視著自己深層孤獨的姑娘」。從小父母雙亡,將自己稱為「天涯孤兒」的川端康成,深為這位美麗而和自己身世相近的少女吸引,對她的愛戀日益加深。可是,1920年9月,咖啡店的女店主有了新的意中人,這位意中人在東京帝國大學法學專業畢業後,到當時日本殖民地--臺灣銀行工作,女店主也關了「露兜樹」和夫君一起去了臺灣。臨走時,她把初代送到自己姐姐那裡去寄養,而姐姐嫁給了岐阜縣加納的西方寺的住持。就在這一年,川端康成高中畢業,考上了東京帝國大學,當時他無法知道初代去了哪裡。

初代16歲訂婚時攝於岐阜。

而好友三明永無經過多方打探,得知千代在岐阜縣的寺廟裡做了人家養女。在三明的策劃下,在1921年9月,他們去了岐阜。川端康成在相隔一年後與初代再會。川端請朋友陪伴訪問了她養父母的家。1921年9月8,他們把千代約到長良川岸邊的旅店,川端提出要和她結婚,她同意了,兩個人還拍了紀念照。她當時說:「我沒有什麼可說的。如果您能要我,我是幸福的。」從她那裡獲得了結婚承諾的川端,與朋友一行三人一起訪問巖手縣的巖谷堂小學,當時千代的親生父親在江刺郡巖谷町的小學裡當事務員,他們給他看了川端和初代在岐阜所照的相片,並說出了川端想與初代結婚的願望,得到了初代父親的許諾,但是在訂婚之後不到一個月,為迎接新生活忙著準備房間等的川端,從她那裡接到了她不能和川端結婚的絕交信。

就這樣,川端康成從「每天早晨醒來,紛紛的喜淚都要打溼枕頭」的愛的頂峰,又一次跌進了孤寂的深谷。在青春漫長的趑趄中剛剛萌發的一點點人生的自信連同濃縮全部生命創造的童年的夢,遂化作了永恆的蒼白和空寂飄蕩在他的心中。在他還沒品嘗過愛為何物之時,愛就繞過他,遽然遠去了;在他還沒真正地走人實在生活之前,生活就睥睨著他,把他拋棄了。

二、和尚性侵是川端初戀失敗的根本原因?

2014年,川端康成和這位初戀情人往來的11封書信被發現、公開,其中有一封是川端康成未發出的信,其他10封初代給他的信。這封未投寄的信函全文約700字,沒有署名日期,也沒有信封,因此寫信日期不詳,但從內容推斷,應該是寫於1921年10月下旬以後。

從這些信中,可以看到他們在1921年9月上旬一直到11月27日之間的戀愛過程和感情的巨大起伏與變化,這些起伏和變化大致可分如下幾個階段:

<1.川端康成到岐阜以後的熱戀過程。>

最新發現的伊藤初代給川端康成的第一封信,郵戳蓋的是「大正10年(1921)9月19日」。川端康成請朋友陪伴他訪問了初代養父母的家,把她約到長良川岸邊的旅店,川端提出要和她結婚,三個人一起拍了紀念照,這以後川端康成回到了東京,給伊藤初代寫了信,而這封信是初代寫給他的回信。

初代的第二封寫於10月1日,她知道了川端康成10月8日、9日要到名古屋去,因此希望他能順便到岐阜看她。

(從左到右)川端、初代及三明永無在岐阜合影。

<2.初代的養父母幹涉他們的戀愛。>

川端康成在10月上旬真的又到了岐阜,而在10月13日初代寫給川端的信中,透露了養父母對他們戀愛的幹涉,在14日晚上所寫的信,進一步披露了他們的戀愛受到養父母幹涉的事實,信中還提到西方寺的住持、初代的養父青木覺音給川端康成的明信片,其明信片的內容為日文草書,識讀十分困難,大致意思可能是說不要老寫信來,要娶初代需要明媒正娶,通過相對象等正式方式進行。

<3.川端康成在實現他和初代的愛情時行動的延宕。>

在10月18日的信中,初代告訴川端康成,她仍然「每天以淚洗面」。並告訴離開西方寺的日程大大提前,決心11月1日離開西方寺,並說要和附近住著的一位比她年長的不幸的女性一起到東京去,因此希望川端康成借給她20元錢,只要有了這20元,「就可以離開這個討厭的地方」。但是川端康成拒絕了借錢給她,這個情節也寫進了我們前面所提到過的《南方的火》中,這是川端康成在這段愛情中最關鍵的「敗筆」。

<4.愛的頂峰。>

雖然初代的養父母極力反對他們的愛情,但是這種障礙成了一種反激勵,使初代的愛情火焰更加燃燒。她在10月23日給川端康成的信中寫道:

你能愛我這樣的人,對我來說是真正的幸福,至今為止我也接到過許多人的信,那上面寫著愛呀戀呀這些停留在口頭上的話,怎樣給這樣的人回信呢?我不知所措,但我把我託付給了你的心,雖然我是這樣的人,但請永遠愛如此的我,這是我有生以來第一次在信中寫「愛」,我終於明白了什麼叫愛。

伊藤初代

<5.音信斷絕>

初代的這封信,把川端康成的感情推上了高峰,為了結婚,川端還去找文學前輩菊池寬,想讓他為自己寫封搞翻譯工作的介紹信,以便養家餬口。菊池寬只打聽了姑娘的年齡和住所,不加任何評價,也不刨根問底,對川端說:「我最近準備出國—年,我妻子說我出國後,她想回老家去,這期間,我將這房子借給你,你可以和那位女子在這裡同居。我已預付了一年的房租,另外每月還給你50元。本來一次給也可以,不過還是由妻子按月寄給你好。從菊池寬那裡回來,川端康成高興得幾乎腳不著地地飛跑起來,他覺得的夢幻已經差不多要全部實現了。為了迎接初代的到來,他還買來五個冬天用的坐墊,準備第二天就搬家。

在接到初代10月23日的信後,他在10月27日給初代寫了回信,但是一直沒有接到回信,因此他又給初代寫了一封信,但是這封信一直沒有寄出,這就是那封到2014年才被公布於世的信。

在新發現的初代的十封信裡,有幾封在川端的小說中被稍做文字的修改出現過,但是這封他自己寫的未發出的信,在他的作品中一直沒有出現過。

<6.「非常」發生>

11月8日,當川端康成回到住宿的地方,他看到了初代由岐阜發來的信,郵局的郵戳是1921年11月7日。

信是這樣寫的:

想念的康成先生:

謝謝您的來信,沒能給您回信實在是對不起,我知道你那裡一切正常。我現在有事通知你!!!我們雖然已經定下了難以改變的婚約,但我這裡發生了非常的事情,我無論如何也不能把這個事情告訴您。現在我這樣說,您一定感到不可思議吧?您一定會說,把這個非常的事件告訴我吧!但是對我來說,就是死掉了,也遠比把這件事告訴您幸福。我請求您就當我這樣的人已不存在於這個世界上了吧!在你給我寫回信的時候,我已不在岐阜了。您就想我正在一個未知的地方生活吧!我一生也不能忘記和您的○!請您原諒我。今天我給您的是最後的信,您就是往這個西方寺裡發信,我也不在這裡了。再見,請我向您道別。

初代告知川端發生了非常事情的書簡。

初代告知川端發生了非常事情的書簡的信封。

川端康成在接到這封信的夜裡就乘夜行列車直奔岐阜,初代當時還在那裡,但是和一個月見到的初代判若兩人,他在《非常》中寫道:

道子(初代)現在這個樣子,絕不是痛苦了一天半天的結果,最近道子給我寫了10封信,她在信上說:這一個月裡,每天都在和父母吵架,每天都在哭泣,對我來說,這都是空想的感傷,但是對於道子來說,卻是現實的痛苦。現在我正以空想面對現實,這就是我的婚約的客觀現實。究竟發生了什麼「非常」我無法知道,可是,在與我的婚約和環境之間,她的心似乎被拉碎了。她是難以忍受這樣的重荷,才給我寫了那絕交的信嗎?(2)

正像《南方的火》中用作品中的人物的名稱所記載的那樣,第二天,水澤(三明永無)也趕到岐阜來聲援川端,他帶著川端寫的表達他對初代的愛的長達20頁的信及初代赴京的路費,來到西方寺做說服動員工作,在他的說服下,初代有所回心轉意,並決定在來年正月的忙亂的時候從廟裡逃出去到川端那裡去。

這樣,在11月12日給川端的信中,她向川端道歉,並感謝川端給她路費,說她已決定去東京。

但是,在11月25日,初代又給川端寫了如下的徹底絕交的信:

康成先生:

感謝您的來信,我讀了您的信,不能再相信您的心。您並不愛我,只想用金錢的力量來支配我。看了您的信,使我無法再相信您,而且我恨您。我沒有想要美麗的和服。(略)請您忘掉我吧。您的真實想法是,只要我去了東京,以後我處於什麼樣的境地您都不在乎。我已經沒有什麼可說的了,我要忘記您,您要恨我那就恨吧,請便。(略)我永遠恨您的心。

有關初代和川端絕交的原因,關於初代所說的「非常」究竟是什麼?研究界有種種說法,最多的說法是作者在《南方的火》中所表現的那樣,也就是發生了「處女疑惑」。川端康成的女婿、養子川端香男裡先生在「川端康成與永遠的少女」這篇文章中指出:

關於這個「非常」的實體,在收錄川端康成的後記文的集子《獨影自命》中有所記載,敏銳的研究者們已經指出過。在記有大正十二年「十月二十日」日記這裡,寫著石浜金作聽來的消息---「道子(註:指千代)在岐阜○○遭性侵,自暴自棄,離家出走。」這兩個「○」是川端自己在利用自己的日記時故意用的伏字,而在35卷本《川端康成全集》補卷一中,去掉了伏字,清楚地寫道:「千代在西方寺遭僧人性侵。」這是因為初代自己把這一事實向近親說了,因此就這樣記錄在這裡。(3)

三、川端戀愛失敗的更深層原因

筆者認為,一切事情的發生都不是線型的因果關係,性侵也可能是川端戀愛失敗的一個原因,但是這裡也可能有一個更深層的原因,就是日本的丙午迷信。

川端康成有關這段戀愛經歷的小說《南方的火》,有如下的段落:

《本朝俚諺》中說:「丙為陽火,午為南方之火」,時雄(川端本人)非常喜歡這句話。人們說火和火重疊會過於激烈,而弓子(初代)就是一個「火姑娘」。「丙午二八少女」--這帶著日本古老傳說色彩的話,使他所夢見的弓子像美麗的彩虹一樣。不僅如此,弓子的命運之星是「四綠」,「四綠」是風流之星,一想到「四綠丙午」,他幼稚的情感就會被煽動得非常熾烈。

--美麗、要強、頑固、喜歡打架、聰明、水性楊花、見異思遷、敏感、銳利、活潑、自由、新鮮,這種性格的姑娘和弓子一樣,多生於丙午年,真是不可思議,但時雄確信這是事實。現在時過境遷已經六七年了,時雄還是確信這一點。而且丙午年生的女孩自殺的多,這個問題甚至成了新聞雜誌的一個焦點,由此有許多人和他一樣感到非常不可思議。

可是,以前他並不覺得這件事是迷信或不可思議,而是有切實的根據,丙午的姑娘,是戰爭的姑娘,他們是在明治39年生的,所以是日俄戰爭的姑娘。大多數39年生的姑娘,從38年到39年在母親的胎內,舉國上下的戰爭和勝利的激烈情感,是他們的胎教。同時,凱旋兵的孩子,多在39年出生,兵士們在滿洲和西伯利亞的原野,成了不知明天是死是活的殺人狂,拼死戰鬥。這些凱旋兵和在國內等得不耐煩的女子瘋狂地歡悅結合而懷上的孩子,是丙午姑娘,想到這一點,心裡就會被一種說不出來的悽慘所籠罩,她們去殺男人,是理所當然的事。

而弓子也似乎深信因為自己是丙午年生人,所以一生不會有好命運。9月見到她的時候,她像是很絕望地說:

「即使到了東京,我也只能幹些風俗色情之類的工作,我是丙午生人嘛!」

接著她又說道:

「『午』一直在作祟嘛。」她說這話時,那聲音裡又分明躍動著喜悅,這是和時雄訂了婚,而從一直糾纏她的壞命運中躍起的歡喜之聲,她在回首不幸的過去,也試圖看到自己嶄新的光明。(2)

《本朝俚諺》是一部收集了許多漢典和俚諺的辭書類著作,在日本江戶時代正德5年(1715)出版,全書9卷,分為5冊,作者名為井澤長秀(蟠龍),至今只有錯誤百出的古本,沒有活字本。

《南方的火》中的弓子生於明治39年(1906),也就是丙午年生的女性,從命相來說,午位於南方,丙偏向南方,而且丙午都配屬於火,這就是小說的題目的由來。

由於丙午是火上加火,日本德川時代前半期,一般民眾相信,每逢丙午年,必有大火災。但據歷史記載,在德川幕府執政的264年間,經逢5次丙午,只有弘化3年(1846)的丙午年江戶有過較大火災,因此丙午年有大火災之說在當時被人懷疑,而到享保年間(1716-1735),丙午迷信變成了「丙午年生的女子會吃掉丈夫」這種說法,這種說法是在江戶開府後的第3次丙午,也就是1726年(享保11年)的時候,開始逐漸形成的,而在後來的1786(天明6年)、1846(弘化3年)、1906(明治39年),排斥丙午年所生女子的風潮持續了下來,從最能反映世態炎涼的一種打油詩--川柳中就可以看到這一點,如:

「丙午一生在黑暗中渡過。」

「丙午聽不見種馬的聲音。」(「種馬」,意為「丈夫」,意思是說他們被丙午女吃掉了)

「丙午女的嫁裝從遠方送來。」(意為近鄰都知道。)

「丙午女是遠藤氏的女兒。」(「遠藤」在日語裡和「緣分遠」發音相近)(5)

日野九思在《迷信的解析》一文中指出:

丙午年弘化三年(1846)後的下一個丙午年,是明治39年(1906年)。明治33年(1900),日本全體國民熱望的條約改正得以實現(指與歐美各國籤訂的領事審判權的撤銷和一部分關稅自主權的恢復),而在明治37、38年的戰役中,輕鬆戰勝強大的國家俄國,取得未曾有過的大捷,一躍加入世界一等國的行列,國民教育也漸漸普及,加之國民的自尊心不斷提高,因此即使到了丙午年,將丙午年出生的幼兒弄死等反人道的罪惡也較少。乙巳明治38年(1905年),全體國民都把注意力集中在了日俄戰爭上,幾乎沒有時間去宣傳丙午迷信,墮胎、流產等殘害胎兒的現象也幾乎沒有。可是,到了明治39年出生的丙午女長到了婚齡時期的關東大地震前後,漸漸丙午迷信開始抬頭,丙午女容易遭到疏遠,很多人遭到無法結婚及被解除婚約的厄運,失戀和厭世自殺的慘事在報紙的第三版屢見不鮮,留在了人們的記憶中,就是有些幸運一點,結了婚的人,也都是嫁到比自己家庭地位低很多的人家。(6)

日野九思所述,正是的川端康成初戀失敗的一個歷史背景,從當時的報紙來看,在明治39年(1906),將丙午年出生的幼兒弄死的報導確實較少,但是也不是沒有,如《東京朝日新聞》明治39年11月6日報導:

殺死嬰兒(水戶)

鹿島郡(茨城縣)大谷村國井定吉之妻遙提(音譯,42歲)在上月20日,因丙午迷信將分娩之女嬰壓死。三日被發覺後將其綁縛送官。

而到了丙午年所生女孩長到19歲的大正13年(1924),丙午女自殺的報導驟增,據筆者統計,從大正13年到昭和3年(1928),也就是丙午女到達從19歲(虛歲)至23歲(虛歲)的婚齡時期,僅《東京朝日新聞》所報導的丙午女自殺事件就達14件之多,僅大正13年3月就有4件。

我們從最新發現的伊藤初代的10封信中,最強烈地感覺到的就是她情緒變化的大起大落,這與其說是她性格的原因,不如說整個社會環境在她內心的反映,她會擔心自己作為一個丙午女能否成功地走入婚姻,會擔心結婚後她會「殺夫弒子」,會擔心自己被「始亂終棄」,因此她對戀人的一舉一動和每個言辭都高度敏感,每一個令她猜疑的行動和話語,都會引發她過度的情緒上波瀾,而周圍的人也一定會因為她是丙午女而喋喋不休,摧毀她對幸福的憧憬,斷絕她對婚姻的期盼,更有來自川端的朋友的手相預測等,把她的精神釘在「火與火重疊」「兇惡命相」中,把她的思慮集中在「結婚就是不幸」的桎梏中。

而川端本人雖然無限嚮往和初代結婚,但在心裡的深層對丙午女殺夫的俗信又深信不疑,這使他自覺不自覺地在促成和初代結婚這件事上產生行動上的延宕,這也表現在他沒及時給初代寄去來東京所必需的路費這件事上。

中國是易學的發源國,但是在中國的易學思想中,並沒有日本的這種丙午迷信,日本的丙午迷信,是日本文化的「特產」。

有關川端康成與易學的關係,筆者在2016年5月由廣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川端康成與中國易學》中有更全面的論述,可以說,從宏觀著眼,易學的「易」與「不易」的思想,貫穿川端文學的始終;從微觀著眼,《十六歲的日記》、《山音》、《參加葬禮的名人》、《抒情歌》、《南方的火》等作品,都和易學有著直接和密切的聯繫。筆者甚至驚嘆∶他的某些作品竟然利用《易經》的某一卦相構成思想與藝術的深層框架,形成一個神秘的人間生活、深層心理與天道神啟之冥和的微型宇宙。

--------------------

(1)川端一直稱伊藤初代為「千代」,因為伊藤初代是東北人,在東北發音中「初代」被稱為「千代」,而「伊藤初代」這個名字,是在戰後才考證出來的。

(2)川端康成《非常》,《川端康成全集》(日文版),第2卷,新潮社,1980年,151頁。

(3)川端香男裡「川端康成與永遠的少女」,《文藝春秋》2014年8月號,123頁。

(4)川端康成《南方的火》,《川端康成全集》,(日文版),第2卷,新潮社,1980年,521—522頁。

(5)粕谷宏紀,《新編川柳大辭典》(日文版)1995年,東京堂,665頁。

(6)日野九思《迷信的解剖》,東洋文化研究會。1934年,286—287頁。

(照片由川端康成的女婿、養子川端香男裡先生提供)

…………………………

本文系騰訊《大家》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關注《大家》微信ipress,每日閱讀精選文章。

相關焦點

  • 性侵毀掉了川端康成的初戀?這並不是深層原因
    》),而在川端康成的創作生涯中,有一個「事件」,對他的人生和創作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給他帶來了深深的憂愁,這種憂愁像一種永不結痂的傷痛,痛得透徹,痛得悠久,貫穿在他的許多作品之中,而這個事件就是他和少女伊藤初代(1)的初戀的失敗。
  • 川端康成:被初戀摧毀的日本少女
    最後,川端康成聽到了她們的談話:「是個好人。」「是啊,是個好人的樣子。」「真是個好人啊,好人就是好嘛。」這直率坦誠的肯定,終於讓他眼中有了淚潮。身為孤兒的川端康成,從同命相憐的底層舞女身上,尋找到了一句發自靈魂的回應。
  • 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初戀情書曝光
    原標題: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初戀情書曝光 日本媒體13日報導,日本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川端康成與初戀情人伊藤初代之間往來的信件被發現。這些信件飽含戀人之間的思念,成為考證川端作品寫作背景的珍貴資料。
  • 神經質的「變態」作家川端康成,對情愛的描述,都是初戀的陰影
    川端康成的小說總是極美的,但卻常常帶著一股子清冷寂寞的悲傷。他的文學是以悲傷和孤獨作為底色的,他的人生又何嘗不是如此?或許只有經歷刻骨銘心的悲痛,才能寫下刻骨銘心的作品。熟悉川端康成的人,除了喜歡他的文字之外,對他那充滿悲涼與絕望的童年都充滿同情,而對他神秘而又遺憾的初戀又滿懷好奇,直到2014年,人們才發現了他在93年前寫下的11封信,揭開了這一段愛情的謎底。
  • 自稱「五十歲前最純情的愛」,川端康成的初戀,為何是個男孩子?
    1948年,年近天命的川端康成決定將一段隱藏了33年的秘密「付之文字」,在《獨影自命》中,他寫道:「這是我在人生中第一次遇到的愛情,也許就可以把這稱作是我的初戀吧。 我在這次愛情中獲得了溫暖、純淨和拯救。清野甚至讓我想到他不是這個塵世間的少年。從那以後到我五十歲為止,我不曾再碰上這樣純情的愛。」
  • 川端康成:與初戀男友分開後,又因未婚妻被僧人性侵而再次失戀
    川端康成:與初戀男友分開後,又因未婚妻被僧人性侵而再次失戀川端康成是整個亞洲第三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如果不了解他的人可能會覺得,川端康成一定是生活在童話故事中的那種人。事實上,卻是恰恰相反。川端康成有部作品叫《參加葬禮的名人》,這也是對他自身的真實寫照。從他出生之日起,他就不斷參加自己親人的葬禮。
  • 川端康成筆下的危情少女和風情熟女
    川端康成少年時代讀《竹取物語》,這是個耳熟能詳的故事:輝夜姬從竹子裡出生,被眾人求親,最終奔月。文學家從小既喜歡做閱讀理解,他認定這是一部崇拜聖處女、讚美永遠的女性的小說,從而頂禮膜拜。川端年少成名作《伊豆的舞女》便貫徹這一理想。
  • 川端康成「光臨」魯迅故鄉
    川端康成「來了」,一大批專家學者紛紛如約而至,掀起新一輪文學大師跨時空交流。10月26日,川端康成國際學術研討會在浙江越秀外國語學院舉行,中日兩地30餘名學者專家在熱烈的交流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這樣一場高規格的學者對話,也讓「文學之城」紹興蓬蓽生輝。
  • 推薦:川端康成必讀的幾本書
    一生多旅行,心情苦悶憂鬱,逐漸形成了感傷與孤獨的性格,這種內心的痛苦與悲哀成為後來川端康成的文學底色。他一生創作小說100多篇,中短篇多於長篇。作品富抒情性,追求人生升華的美,並深受佛教思想和虛無主義影響。川端康成善於用意識流寫法展示人物內心世界。因寫《伊豆舞女》而成名。1972年4月16日,川端康成突然採取口含煤氣管的自殺方式離開了人世,未留下隻字遺書。
  • 川端康成的物哀美學:海棠花未眠,含有一種哀傷之美
    剩下的唯一親人祖父也在他十六歲時去世,親人的相繼離世給川端康成帶來極大的痛苦和打擊。我沉默不語,一種無依無靠的寂寞感猛然侵襲我的心頭,直滲透我的心靈深處,我感到自己孤苦伶仃。在親人相繼死亡的陰影裡,川端康成並沒有頹廢和消沉,而是將這種巨大的悲痛訴諸筆端,寫出了《參加葬禮的名人》、《孤兒的感情》、《致父母的信》等作品。直到他開始戀愛,作品風格才發生轉變。
  • 川端康成與三島由紀夫
    川端康成的提攜  初識三島由紀夫那年,川端康成46歲。在太平洋戰爭階段,日本文壇不少文人都受軍國主義影響,像川端康成這樣未受其染指、且名譽絲毫不受損害的著名作家屈指可數。  1946年的新年假期裡,身為法律系大學生的無名作家三島由紀夫帶著手稿前去拜會川端先生,川端康成認為創作之佳,足以推薦給文學雜誌。就這樣,這篇名為《香菸》的短篇小說發表於當年夏天的《人間》雜誌上。三島由紀夫憑藉此文正式登上戰後文壇的舞臺。  1947年秋,三島通過了文官考試,正式在大藏省任公務員。儘管如此,三島對仕途並無野心。他潛心致力於下班後的短篇小說寫作。
  • 近現代東方文學|川端康成《雪國》
    日本近代作家川端康成川端康成(1899-1972),日本文學界「泰鬥級」人物,新感覺派作家,著名小說家。1968年以《雪國》《古都》《千隻鶴》三部代表作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是亞洲第三位獲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
  • 從沈從文與川端康成的命運看:《邊城》與《雪國》的死亡意識區別
    葉子是川端康成心中美的象徵,她關心弟弟、照顧行男,善良美麗的她沒有怨恨,只是默默地接受著命運的安排。對這兩個女孩,作家都寄予了飽滿而深厚的同情,兩個人物相互映襯,更突出了悲劇命運的強烈。最後,葉子的死亡把悲劇推向了高潮。
  • 走過川端康成的古都(下)
    在川端康成的筆下,千重子和真一在清水寺一起看著日落。而午後的寺院綠樹環繞,陽光順著枝葉的縫隙灑下來,穿著顏色鮮豔的和服的少女三兩成群,嬌俏而絢爛。據說清水寺的茶藝名列京都之首,坐在山間喝著寺院裡的抹茶,感覺無比的清寂愜意。 京都另外一個有名的寺廟是金閣寺,進園的時候,門票是一個寫有祝福話語的字符,非常別致。三島由紀夫曾經以金閣寺的縱火事件為背景寫過同名小說《金閣寺》。
  • 川端康成-雪國
    川端康成在《雪國》中表現出的虛無與《源氏物語》中的物哀思想是一脈相承的。物哀的第一層是對人的感動。尤其是男女戀情的哀感。這在《雪國》的創作動機中表現了出來,川端康成曾說過:「《伊豆的舞女》也罷,《雪國》也罷,我都是抱著對愛情表示感謝的心情寫就,這種表現,在《伊豆的舞女》中純樸地表現了出來,在《雪國》中則稍微深入,作了痛苦的表現。」
  • 川端康成:新感覺派時代,雪國
    大家好,今天來給大家介紹下川端康成。新感覺派,從其誕生之日起,便打出「反傳統」的旗號,力圖從形式和技巧上,另創新路。在藝術上,川端康成尤其是一位不倦的探索者。在(新近作家的新傾向解釋》(1925)等一系列文奄裡,川端闡明了新感覺派兼及他自己的文藝主張和創作方法。所強調的重心,便是新感覺。他申明:「表現即內容,藝術即表現」,但是,如果沒有新的感覺,便不可能有新的表現,從而也就沒有新的內容和新的文藝。他們在表現手法上有別於以往。
  • 長江新世紀書評:《哀愁:川端康成散文集》
    再次與川端康成相遇,哀愁二字更是直白的躍於紙上,成為了書名。川端康成的時代。《哀愁》涉及了川端康成對自然萬物的感慨、對人際的理解等諸多層面。那些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的零星瑣事,都或多或少的沾染了作者本人的點點思緒,把他帶到了讀者面前,使我們能夠聆聽到作者的心靈獨白。能夠管中窺豹,走近作者本人的內心世界。
  • 神秘417房間,川端康成的死因之謎
    ——川端康成川端康成是亞洲第二位榮獲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其文壇影響力不言而喻了。對於這麼一位文壇泰鬥,於1972年4月16日死在了馬麗娜公寓417房間,死因竟然是自殺?一位巨星如此隕落,難免讓人唏噓。其實在川端康成前,日本已有十多位作家選擇用自殺的方式了解自己的生命。
  • 日本的伊豆半島,在川端康成筆下比初戀還美!
    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伊豆川端康成用一篇小說描繪了一段青澀而美好的初戀,同時也當了回導遊,帶著讀者遊歷了日本的伊豆半島。那麼,川端康成筆下的伊豆,真實中到底是什麼樣子?從地圖上看,伊豆半島在東京和大阪之間,屬於日本本州的靜岡縣,島的南部伸向太平洋。
  • 川端康成《睡美人》生命兩極的矛盾與碰撞
    可憐的老人們未竟的夢中的憧憬、對無法挽回的流逝歲月的追悔,難道不都包含在這秘密之家的罪惡中嗎?《睡美人》(1961)是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晚期作品,這部小說主要敘述了一位年近七旬的江口老人先後五次到一家秘密妓院過夜的經歷與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