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日本友人援助武漢醫療物資時所贈的古典詩句,比如「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引發人們對日本文學的關注。
正好,日本文壇泰鬥、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川端康成自傳《天授之子》最近在中國出版,讓我們一起在川端康成的自傳中,體味獨特的日式文學審美。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吳波
自傳體小說集國內首發
《天授之子》為川端康成的自傳體小說集,收錄《故園》《東海道》《感傷之塔》《天授之子》四部小說。
這本自傳體小說集,是一部窺探作家靈魂深處的珍貴作品,以獨特的樣式和濃重的感情,描寫日本美的象徵。此次國內引進出版,受到眾多讀者歡迎。
川端康成從兩歲到十四歲期間,父母、姐姐、祖父母相繼去世,這使得他一生中都縈繞著「天涯孤兒」的情結。《故園》中,以迎接養女為契機,作者回顧了自己孤獨的少年時期;《東海道》則緬懷故人的上京之旅,探討藝術與永恆的關係;《天授之子》中,描寫與養女之間的父女之情,記述了戰後日本筆會的活動……
之所以說該書是窺探川端康成靈魂深處的珍貴作品,是因為作者自稱「天涯孤兒」,但其文字卻展示出一卷養女與父母之間飽蘸憐愛之情的白描圖,於平淡中見真情。正如作者所說:「回望故園中、松蔭下孤獨敏感的少年,無比溫馨而又澹泊清澄。」
鮮明的「日式之美」
川端康成是日本著名的新感覺派作家。1899年6月14日生於大阪,一生創作小說百多篇。作品極富抒情性,追求人生升華的美。他擔任過國際筆會副會長、日本筆會會長等職,當選日本文學藝術最高的榮譽機關——藝術院的會員,並獲得日本政府授予的文化勳章。
1968年,他以《雪國》《古都》《千隻鶴》三部代表作獲得諾貝爾文學獎。諾貝爾文學獎授獎辭這樣定位這位日本文壇泰鬥:「他敘事技巧高超,以非凡的敏銳表現了日本人的精神特質。」
川端康成忠實地繼承了日本傳統文學,集中表現日本人精神特質,無論是《雪國》裡雪中不言的山村人家,《山音》中的蔥蘢世界,還是《千隻鶴》裡雪子小姐的千隻鶴包袱皮,志野茶碗和引人浮想聯翩的傳統日式茶道,川端康成的作品有著鮮明的「日式之美」。在他的作品中,描繪了藝妓、歌舞伎、和服、清酒、壽司、茶道、祗園會、五重塔、富士山,這些日本符號都凸顯 「日本美」的格調。
精彩書摘
樹上讀書
從上小學的時候起,我幾乎每天都要爬上院子裡那棵野瑞香讀書。
它是祖父心愛之物,愛的程度僅次於那棵老松。這棵野瑞香也相當老了,從它那樹幹頭部向四方伸展它的粗枝,我的腳就蹬在樹枝上,靠著樹幹,姿勢隨便絕不難受,而且我在樹上的位置總是固定的。回憶起來,那高度也許有所誇張,實際上大概要比屋頂高一些。我坐在樹上就覺得這裡是我的巢一樣。
快到四十歲的時候,初次看到明惠上人樹上坐禪的畫像時,我不由得流了淚。還沒有想起野瑞香上的自己,眼淚就奪眶而出了。這可能是把明惠和幼年的自己得意地相提並論之前純潔的感動吧。粗糙的照片上依舊看得出松樹的生命力生動感人,照片上的小鳥高聲歌唱。我在樹上的時候,成群的小鳥飛到野瑞香上鳴唱也是常有的事。
上樹讀書之類癖好,大概一直保持到結婚之前。
其實,樹上讀書既沒有原因也沒有什麼意義,只是突發奇想,習慣成自然。並非感傷,倒是貪於野趣,也沒有想到這樣做是與眾不同的。
樹上讀書的回憶,我沒有和別人說過,我也沒有因它回憶起往事。我生平不喜歡追憶自己過去的事,不以為這有什麼意義,所以樹上讀書的事即使有時回想起來也不過是帶出淡淡的哀愁色彩而已。看到明惠上人畫像不由得流淚,連我自己也為之吃驚。
我有時候想,在野瑞香上讀書的幼年形象,也許蘊含著我天生的性情和平生的幸福。
爬到樹上讀書的孩子,回想起來也好,從旁觀者的角度說起來也好,那形象可能是孤獨和寂寥的吧。然而孩子卻覺得有趣,急急忙忙地往上爬。被樹枝樹葉包圍著的我這個巢雖然有些暗,但是讀到中途的書讓我戀戀不捨而不顧其他。
傍晚,涼氣和一股木香襲來,剛有此感覺的一剎那,就覺得冷清寂寞,想趕快下來,在樹幹稍高的地方撒手往下一跳,震得兩頰一顫,那聲音從耳朵穿了過去一般,接下來感覺到的是涼而且溼的苔蘚,和方才在樹上的感傷情懷交織在一起。這是剛上中學之後的事。那時耽於古典作品,不明意義只是誦讀,不過讀起來那調子非常美好,令人憧憬不已。這樣的讀法,不免帶有感傷情緒。
但是,盛夏季節的午覺照例睡在院子裡的石頭上。從那棵野瑞香往裡走有一棵大橡樹,南邊還有許多樹,因而這裡形成一片陰涼,我仰臥在石頭上,或者聽橡樹枝上的蟬聲,或者眯起眼睛看樹葉之間的天空。那塊石頭長度足夠我伸直了腿,可是卻像一塊炸豆腐一樣橫著直立在那裡,寬度勉勉強強和我的肩寬相等,仰臥在上面翻不了身。如果把手臂放在肋骨處,就會立刻從兩邊耷拉下來。高度有兩三尺左右。我記得睡在上面還從來沒有掉下來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