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川端康成

2020-12-21 大洋網

  最近,日本友人援助武漢醫療物資時所贈的古典詩句,比如「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引發人們對日本文學的關注。

  正好,日本文壇泰鬥、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川端康成自傳《天授之子》最近在中國出版,讓我們一起在川端康成的自傳中,體味獨特的日式文學審美。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吳波

  自傳體小說集國內首發

  《天授之子》為川端康成的自傳體小說集,收錄《故園》《東海道》《感傷之塔》《天授之子》四部小說。

  這本自傳體小說集,是一部窺探作家靈魂深處的珍貴作品,以獨特的樣式和濃重的感情,描寫日本美的象徵。此次國內引進出版,受到眾多讀者歡迎。

  川端康成從兩歲到十四歲期間,父母、姐姐、祖父母相繼去世,這使得他一生中都縈繞著「天涯孤兒」的情結。《故園》中,以迎接養女為契機,作者回顧了自己孤獨的少年時期;《東海道》則緬懷故人的上京之旅,探討藝術與永恆的關係;《天授之子》中,描寫與養女之間的父女之情,記述了戰後日本筆會的活動……

  之所以說該書是窺探川端康成靈魂深處的珍貴作品,是因為作者自稱「天涯孤兒」,但其文字卻展示出一卷養女與父母之間飽蘸憐愛之情的白描圖,於平淡中見真情。正如作者所說:「回望故園中、松蔭下孤獨敏感的少年,無比溫馨而又澹泊清澄。」

  鮮明的「日式之美」

  川端康成是日本著名的新感覺派作家。1899年6月14日生於大阪,一生創作小說百多篇。作品極富抒情性,追求人生升華的美。他擔任過國際筆會副會長、日本筆會會長等職,當選日本文學藝術最高的榮譽機關——藝術院的會員,並獲得日本政府授予的文化勳章。

  1968年,他以《雪國》《古都》《千隻鶴》三部代表作獲得諾貝爾文學獎。諾貝爾文學獎授獎辭這樣定位這位日本文壇泰鬥:「他敘事技巧高超,以非凡的敏銳表現了日本人的精神特質。」

  川端康成忠實地繼承了日本傳統文學,集中表現日本人精神特質,無論是《雪國》裡雪中不言的山村人家,《山音》中的蔥蘢世界,還是《千隻鶴》裡雪子小姐的千隻鶴包袱皮,志野茶碗和引人浮想聯翩的傳統日式茶道,川端康成的作品有著鮮明的「日式之美」。在他的作品中,描繪了藝妓、歌舞伎、和服、清酒、壽司、茶道、祗園會、五重塔、富士山,這些日本符號都凸顯 「日本美」的格調。  

  精彩書摘 

  樹上讀書

  從上小學的時候起,我幾乎每天都要爬上院子裡那棵野瑞香讀書。

  它是祖父心愛之物,愛的程度僅次於那棵老松。這棵野瑞香也相當老了,從它那樹幹頭部向四方伸展它的粗枝,我的腳就蹬在樹枝上,靠著樹幹,姿勢隨便絕不難受,而且我在樹上的位置總是固定的。回憶起來,那高度也許有所誇張,實際上大概要比屋頂高一些。我坐在樹上就覺得這裡是我的巢一樣。

  快到四十歲的時候,初次看到明惠上人樹上坐禪的畫像時,我不由得流了淚。還沒有想起野瑞香上的自己,眼淚就奪眶而出了。這可能是把明惠和幼年的自己得意地相提並論之前純潔的感動吧。粗糙的照片上依舊看得出松樹的生命力生動感人,照片上的小鳥高聲歌唱。我在樹上的時候,成群的小鳥飛到野瑞香上鳴唱也是常有的事。

  上樹讀書之類癖好,大概一直保持到結婚之前。

  其實,樹上讀書既沒有原因也沒有什麼意義,只是突發奇想,習慣成自然。並非感傷,倒是貪於野趣,也沒有想到這樣做是與眾不同的。

  樹上讀書的回憶,我沒有和別人說過,我也沒有因它回憶起往事。我生平不喜歡追憶自己過去的事,不以為這有什麼意義,所以樹上讀書的事即使有時回想起來也不過是帶出淡淡的哀愁色彩而已。看到明惠上人畫像不由得流淚,連我自己也為之吃驚。

  我有時候想,在野瑞香上讀書的幼年形象,也許蘊含著我天生的性情和平生的幸福。

  爬到樹上讀書的孩子,回想起來也好,從旁觀者的角度說起來也好,那形象可能是孤獨和寂寥的吧。然而孩子卻覺得有趣,急急忙忙地往上爬。被樹枝樹葉包圍著的我這個巢雖然有些暗,但是讀到中途的書讓我戀戀不捨而不顧其他。

  傍晚,涼氣和一股木香襲來,剛有此感覺的一剎那,就覺得冷清寂寞,想趕快下來,在樹幹稍高的地方撒手往下一跳,震得兩頰一顫,那聲音從耳朵穿了過去一般,接下來感覺到的是涼而且溼的苔蘚,和方才在樹上的感傷情懷交織在一起。這是剛上中學之後的事。那時耽於古典作品,不明意義只是誦讀,不過讀起來那調子非常美好,令人憧憬不已。這樣的讀法,不免帶有感傷情緒。

  但是,盛夏季節的午覺照例睡在院子裡的石頭上。從那棵野瑞香往裡走有一棵大橡樹,南邊還有許多樹,因而這裡形成一片陰涼,我仰臥在石頭上,或者聽橡樹枝上的蟬聲,或者眯起眼睛看樹葉之間的天空。那塊石頭長度足夠我伸直了腿,可是卻像一塊炸豆腐一樣橫著直立在那裡,寬度勉勉強強和我的肩寬相等,仰臥在上面翻不了身。如果把手臂放在肋骨處,就會立刻從兩邊耷拉下來。高度有兩三尺左右。我記得睡在上面還從來沒有掉下來過。

相關焦點

  • 感受川端康成筆下的京都
    他們或許也和我一樣,想在川端康成筆下古都的街道上走走,感受一下日本的傳統文化。川端康成出生於京都附近的茨木市大字宿久莊。從794年桓武天皇建都京都,一直到明治維新,京都都是日本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所以川端康成一直認為「京都是日本的故鄉,也是我的故鄉」。1968年,川端康成憑《雪國》、《古都》和《千隻鶴》三部小說獲諾貝爾文學獎。
  • 川端康成-雪國
    川端康成在《雪國》中表現出的虛無與《源氏物語》中的物哀思想是一脈相承的。物哀的第一層是對人的感動。尤其是男女戀情的哀感。這在《雪國》的創作動機中表現了出來,川端康成曾說過:「《伊豆的舞女》也罷,《雪國》也罷,我都是抱著對愛情表示感謝的心情寫就,這種表現,在《伊豆的舞女》中純樸地表現了出來,在《雪國》中則稍微深入,作了痛苦的表現。」
  • 日本文壇泰鬥自傳在中國出版 感受川端康成
    原標題:感受川端康成   最近,日本友人援助武漢醫療物資時所贈的古典詩句,比如「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引發人們對日本文學的關注。   正好,日本文壇泰鬥、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川端康成自傳《天授之子》最近在中國出版,讓我們一起在川端康成的自傳中,體味獨特的日式文學審美。
  • 川端康成:睡美人
    在川端康成的所有作品中(無論長篇還是短篇),我最喜歡的是《睡美人》,其勾勒的綺麗意境和觀感上的撼動
  • 川端康成「光臨」魯迅故鄉
    川端康成「來了」,一大批專家學者紛紛如約而至,掀起新一輪文學大師跨時空交流。10月26日,川端康成國際學術研討會在浙江越秀外國語學院舉行,中日兩地30餘名學者專家在熱烈的交流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這樣一場高規格的學者對話,也讓「文學之城」紹興蓬蓽生輝。
  • 川端康成與茶道
    川端康成在《千隻鶴》及其續集《波千鳥》中對日本茶道有獨特的詮釋。 川端康成在1968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後,來年元月赴瑞典發表獲獎感言《我在美麗的日本》一文說:「我的小說《千隻鶴》,如果有人們以為是描寫日本茶道的『精神』與『形式』的美,那就錯了,毋寧說這部作品是對當今社會低級趣味的茶道發出懷疑和警惕,並予以否定的。」因為川端康成崇尚自然事物的美,將自然美與人情的美融洽在一起,是日本自古以來的傳統精神。
  • 川端康成《雪國》
    川端康成自幼失怙,漂泊無著,孤獨憂鬱伴其一生,自身受佛教思想以及個人身世和經歷的影響,使他的作品都有一股哀愁、虛無但很唯美的基調。  這部川端的美學代表作在1957年曾被改編為電影
  • 吳清源與川端康成的《名人》
    這使我想到川端康成的名作《名人》。   川端康成是1968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中國讀者很喜歡他,尤其喜歡他的名作《古都》、《雪國》。我看日本有評論家說,他最好的小說是《名人》。我不知道可否比出高下,但我讀過《名人》,覺得真是好。所謂「名人」不是我們所說的「有名的人物」,而是日本圍棋界的稱號,以前是世襲的,享有圍棋界的最高權威,有點像圍棋界的「教皇」。日本最後一位名人是秀哉。
  • 近現代東方文學|川端康成《雪國》
    日本近代作家川端康成川端康成(1899-1972),日本文學界「泰鬥級」人物,新感覺派作家,著名小說家。1968年以《雪國》《古都》《千隻鶴》三部代表作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是亞洲第三位獲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
  • 推薦:川端康成必讀的幾本書
    川端康成(かわばた やすなり,1899-1972),日本文學界「泰鬥級」人物,新感覺派作家,著名小說家。1968年以《雪國》、《古都》、《千隻鶴》三部代表作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成為繼泰戈爾之後第二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亞洲人。
  • 史記|王龍:川端康成的隱秘戰爭
    但戰後川端康成為何也顧及輿論,對受人非議的村松梢風避之不及?這其間的緣由似乎不言而喻:川端康成不想和這樣一位與侵略戰爭密切相關的人物牽涉過多,以恐引起有些人不愉快的聯想。而川端康成有意識地淡化「滿洲之行」的經歷,還隱含著對於自己在戰爭期間某些行為複雜不安的隱秘心情。正如他本人所述,兩次「滿洲」的考察體驗給他帶來的衝擊是巨大的。
  • 川端康成與三島由紀夫
    川端康成的提攜  初識三島由紀夫那年,川端康成46歲。在太平洋戰爭階段,日本文壇不少文人都受軍國主義影響,像川端康成這樣未受其染指、且名譽絲毫不受損害的著名作家屈指可數。  1946年的新年假期裡,身為法律系大學生的無名作家三島由紀夫帶著手稿前去拜會川端先生,川端康成認為創作之佳,足以推薦給文學雜誌。就這樣,這篇名為《香菸》的短篇小說發表於當年夏天的《人間》雜誌上。三島由紀夫憑藉此文正式登上戰後文壇的舞臺。  1947年秋,三島通過了文官考試,正式在大藏省任公務員。儘管如此,三島對仕途並無野心。他潛心致力於下班後的短篇小說寫作。
  • 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中那些容易被忽略的細節
    梅雨季節很合適讀川端康成的作品:《伊豆的舞女》,全篇多次描寫下雨的場景,將青年學生「我」和舞女小薰那不可能有結果的感情渲染的格外悽美。今年是川端康成誕辰120周年,讓我們重新去細細感受,他這樣一位憂鬱固執、有著幼苦的作家是如何書寫這篇純美愛情小說的?一起去重溫那些第一次閱讀時往往被忽略的細節。
  • 走過川端康成的古都(下)
    在川端康成的筆下,千重子和真一在清水寺一起看著日落。而午後的寺院綠樹環繞,陽光順著枝葉的縫隙灑下來,穿著顏色鮮豔的和服的少女三兩成群,嬌俏而絢爛。據說清水寺的茶藝名列京都之首,坐在山間喝著寺院裡的抹茶,感覺無比的清寂愜意。 京都另外一個有名的寺廟是金閣寺,進園的時候,門票是一個寫有祝福話語的字符,非常別致。三島由紀夫曾經以金閣寺的縱火事件為背景寫過同名小說《金閣寺》。
  • 川端康成的古都之美
    中國江西網訊 川端康成,作為一名獲得過諾貝爾文學獎的日本作家,得到的評價褒貶不一。但無疑,他有著卓越的文學造詣,觀察能力,還有著一種,輕鬆駕馭語言與感情,並可以將其奇妙結合的能力。  川端康成在寫《古都》時說:「想寫一篇小說,藉以探訪日本的故鄉」。
  • 川端康成筆下的伊豆與舞女
    —川端康成 《伊豆的舞女》 不知你是否看過?這是日本首位諾貝爾文學獎作家川端康成於1926年發表的短篇小說《伊豆的舞女》裡的一段話。小說描寫了20歲的「我」,一個日本舊式高中的學生,在去伊豆天城山旅行時,與一位14歲的舞女發生的初戀故事。初戀的感情朦朦朧朧,而且發生在伊豆這樣美好的地方,就形成了川端康成最為唯美的文字。
  • 唯美版川端康成作品驚豔登場
    一場由旅日文化學者李長聲和毛丹青帶來的圍繞川端康成、莫言、大江健三郎以及村上春樹的精彩對談日前在京舉行。  說到川端康成,一定會說到他對中國當代的作家和作品的影響,從餘華、莫言、格非、蘇童、安妮寶貝、郭敬明、落落,可以說沒有哪一位不曾受過川端康成經典作品的影響,尤其是莫言,他甚至說「《雪國》是我寫作道路上的燈塔」。
  • 川端康成初戀失敗的深層秘密
    作者:張石(騰訊·大家專欄作者,資深媒體人,著有《川端康成與東方古典》等。)二、和尚性侵是川端初戀失敗的根本原因?2014年,川端康成和這位初戀情人往來的11封書信被發現、公開,其中有一封是川端康成未發出的信,其他10封初代給他的信。這封未投寄的信函全文約700字,沒有署名日期,也沒有信封,因此寫信日期不詳,但從內容推斷,應該是寫於1921年10月下旬以後。
  • 長江新世紀書評:《哀愁:川端康成散文集》
    再次與川端康成相遇,哀愁二字更是直白的躍於紙上,成為了書名。川端康成的時代。《哀愁》涉及了川端康成對自然萬物的感慨、對人際的理解等諸多層面。那些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的零星瑣事,都或多或少的沾染了作者本人的點點思緒,把他帶到了讀者面前,使我們能夠聆聽到作者的心靈獨白。能夠管中窺豹,走近作者本人的內心世界。
  • 川端康成的《伊豆的舞女》《雪國的》藝術特色等。
    川端康成,日本文學屆泰鬥級人物、新感覺派作家、著名小說家,世界文學巨匠,1968年以《雪國》《古都》《千隻鶴》三部代表作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成為繼泰戈爾之後亞洲第二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人。《伊豆的舞女》是其成名作,《雪國》是其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