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重症救治同濟醫院戰「疫」直擊

2020-12-15 環京津網

「與國家同舟,與人民共濟」——新冠肺炎重症救治同濟醫院戰「疫」直擊

新華社武漢2月20日電題:「與國家同舟,與人民共濟」——新冠肺炎重症救治同濟醫院戰「疫」直擊

新華社記者

努力提高收治率和治癒率,降低感染率和病死率——

這是當前疫情防控工作的突出任務,也是打贏武漢保衛戰、湖北保衛戰的重中之重。

「與國家同舟,與人民共濟。」這不僅是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同濟醫院的院訓,也是全國廣大醫務人員馳援武漢、戰勝疫魔堅定信念的寫照。

主動請纓。同濟醫院主動改造兩個院區,收治2000多名重症、危重症患者,成為武漢集中收治重症患者最多的定點醫院。

聞令而動。全國各地35支醫療隊、4000多名醫務人員投入「同濟戰場」,成建制接管病區,齊心協力、科學救治。

與時間賽跑,與病魔較量。7000多名「白衣戰士」想盡一切辦法,全力救死扶傷,目前已將「同濟戰場」病死率從5.85%降至3.5%左右。

與國家同舟:「必須堅定信心、主動擔當」

「3位病人發熱、肺部感染,胸部CT顯示雙肺呈瀰漫性、浸潤性病變,其中夫妻兩人先後發病。」同濟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主任趙建平,清晰地記得他在去年12月底,第一次接觸新冠肺炎疫情時的場景。

2003年抗擊非典時,擔任湖北省非典專家組副組長的趙建平臨床經驗豐富。他意識到病情不同尋常,迅速做出決定:「馬上報告疾控中心,科室各病區注意排查有無類似病人!」

建院120年的同濟醫院,是國內頂尖醫院之一。同濟三個院區每天可以接治門診病人2.5萬人,收治住院病人7000人。連續20多年來,同濟醫院的門診、急診病人數位居湖北省第一。

突如其來、異常嚴峻的疫情,讓百年同濟也倍感吃力。

去年12月底開始,疫情快速變化:發熱門診病人從日均四五十人,最高峰一下陡增至上千人;急診科醫生出現發燒,肺部感染,發熱門診醫護人員全部二級防護接診;收治病人數量日益增長,醫務人員疲勞作戰、不堪重負……

「與國家同舟,與人民共濟。這句院訓深深烙刻在我們每一個同濟人身上、腦中。」 同濟醫院院長王偉說,作為醫療國家隊,大疫當前必須堅定信心、主動擔當。

去年12月底,同濟醫院就在院本部開始著手改造發熱門診,並專門開闢了病房用於隔離治療。但依舊無法滿足疫情防控需求。隨著病毒擴散疫情暴發,感染人數激增。武漢市各定點醫院一床難求,大量患者從輕症轉為重症。

疫情大敵當前,生命危在旦夕。

按照「集中患者、集中專家、集中資源、集中救治」的原則,將重症病例集中到綜合力量強的定點醫療機構進行救治,是黨中央的明確指示,也是戰勝疫魔的重要舉措。

同濟醫院主動提出,將總共擁有約兩千張病床的中法新城、光谷兩個新院區,普通病房隔斷密封,改造成定點醫院,開闢出收治重症患者的新戰場。

1月25日,大年初一,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動工改造。

時值春節,又逢疫情,工人難尋、材料難購、運輸不暢。連續好幾天,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後勤科科長楊涵林和同事基本沒合過眼,一直盯在改造項目上,「早一刻完工,就能早一點收治病人,多一點治癒希望」。

邊施工、邊收治,僅用48小時,首批8名重症患者就收治入院。

當日,由北京醫院、北京大學附屬人民醫院等醫院精兵強將組成的首批支援湖北國家醫療隊,馳援武漢,進駐中法新城院區。

600、1000、1800……隨著改造床位數的快速增加,來自中日友好醫院、華山醫院等國內頂級醫院的35支支援湖北醫療隊,分批攜帶醫療設備、防護物資,成建制接管病區。同濟醫院成為武漢市收治重症患者、危重症患者最多的醫院。

「義無反顧、開闢戰場、衝鋒陷陣。」北京醫院急診科副主任王旭濤,這樣評價同濟醫院的同行們。

與死神較量:「這是我們必須完成的使命」

新冠肺炎症狀隱蔽,輕重症轉化迅猛,病情發展迅速,特效藥物尚未找到。重症救治成功率遲遲無法提升,成為一線醫務工作者眼前橫亙的難題。

「新戰場開闢出來,支援隊陸續到位。提高治癒率、降低病死率,這個最難攻克的關口,我們要率先衝上去。」王偉說,找準方向、蹚出路子,打出抗擊病魔的組合拳,這是我們必須完成的使命。

在這裡,協調一致、標準先行——

「今天重症病例臨床病情有什麼新特點?新嘗試的治療方法有哪些新效果?幾起死亡病例有哪些值得總結的地方?」這是各支醫療隊中,呼吸、重症、感染等領域最優秀專家,每天在同濟醫院必須召開的討論會內容。

同濟醫院和各支援湖北醫療隊領隊共同成立大醫務處,不斷總結經驗,形成專家共識,制定臨時醫療手冊確立統一診療標準、統一醫療流程,為挽救危重症患者不斷總結、探索、完善。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副院長馬昕說,各家醫院各有各的診療救治流程和理念,一同來到同濟醫院,每家醫院都積極配合,「只有協調一致,形成標準化、同質化的醫療,才能讓醫療過程更順利,讓病人獲得更好治療結果」。

在這裡,科學救治、膽大心細——

疫情來勢洶洶,同濟醫院的專家告訴記者,新型冠狀病毒侵入後,人體強烈的免疫反應造成肺部等器官的損傷,這是新冠肺炎的致病機理。在治療中,既要使用藥物抑制免疫反應,同時又要保持免疫系統殺死病毒的能力。相關藥物使用時機、用法,治療方式等,目前尚缺成熟的診療方案。

一位70多歲的女性患者,入院時血氧飽和度只有70%多。使用無創呼吸機後,血氧飽和度也只有80%,持續兩天依舊無法提升,這意味著再這麼下去,其他臟器會因氧不足而出現損傷。按以往治療方法,患者早該氣管插管了。

趙建平團隊用繡花的精神仔細調試呼吸機參數,合理使用藥物、激素,血氧飽和度逐步回升。第七天,患者血氧飽和度達到了98%,脫離危險。通過觀察發現,氧和情況不好的病人,用好無創呼吸機,配合調試藥物,能有效避免插管引發的眾多併發症,提高救治成功率。

「連日來的實踐,也證實這一改進的有效性。越來越多的病人撤掉呼吸機,病情平穩下來。」趙建平說,但這也意味著醫務人員必須在悶罐似的防護服裡一待就是幾小時,時刻守護在病人身旁。

在這裡,多方合作、立體診療——

2月16日下午,74歲的胡阿姨在同濟醫院光谷院區治療6天後,從昏迷中逐步清醒,病情明顯好轉。剛入院時,她呼吸每分鐘只有28次,一天的尿量還不足100毫升,腎功能嚴重受損,命懸一線。

負責胡阿姨救治的廣州醫療隊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嶺南院區綜合ICU主任畢筱介紹,新冠肺炎進展為重症、危重症後,不僅會損害肺部,還會對心臟、腎臟、肝臟甚至血液系統都有傷害,最終造成多臟器衰竭。

他們組建由感染科、腎內科、內分泌科、呼吸科等專家組成的救治小組,心電監護、面罩吸氧、降血壓、抗病毒……連續幾個晝夜的精心救治,胡阿姨逐漸好轉。病房首批收治的40位重症患者中,已有3位重症患者症狀緩解後轉入普通病房。類似多學科、多團隊合作,在同濟醫院各大病房中,已成為常態。

在這場看不見硝煙的戰「疫」攻堅戰中,不同學科、不同醫院的專家同舟共濟,他們雖操著不同口音,卻目標一致全力以赴,奮力將一個個生命從死亡的邊緣拉回來。截至2月19日10時,僅中法新城院區已累計收治重症患者1251人,治癒出院97人。

與人民共濟:「沒有一個春天不會來臨」

2月6日深夜,一場特殊的婦產手術在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緊張進行。接受手術的產婦,還有一個特殊的身份——新冠肺炎患者。

汗水溼透了三層防護服下主刀醫生烏劍利的衣背,被霧氣迷住的護目鏡逼得他只能找所剩無幾的縫隙來看清手術操作。

新生兒的啼哭,打破夜的沉寂。產婦小陳順利產下一名男嬰,在場的每一個人都流下了激動的淚水。

「婦產科給大家帶來的是新生命的喜悅,這種特殊的手術經歷刻骨銘心。生命的希望不可阻擋!」烏劍利說。

無數顆心牽掛疫情,無數雙手眾志成城。

醫務人員是戰勝疫情的中堅力量,對他們的呵護和保障關係他們能否始終保持強大戰鬥力。

在同濟醫院全院,不僅最早開始對發熱門診的醫護人員上三級防護,更是定期對全體醫護人員進行心理情況調查,派專人及時為大家做心理輔導,緩解一線醫護人員的心理壓力。

「我們連空調、門把手和電梯按鈕上都做了病毒核酸檢測,為的就是對大家負責,讓大家放心。」王偉說。

當新華社記者跟隨醫護人員進入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重症隔離病房的時候,足足花了30多分鐘、15個步驟才最終完成全套防護措施,剛剛穿完,就已經滿頭大汗。

像這樣的防護,雖然煩瑣,但為了保證安全,每天都必須進行。一般人早已感覺精疲力竭,對醫護人員卻是「家常便飯」。

「最棒、加油、戰士、超美……」一句句鼓勵的話語,是他們寫在彼此防護服上最真的祝福。

從內科轉來的護士汪穎,雖然看不清楚她的臉,卻知道她肯定有一雙「愛笑的眼睛」。她告訴記者:「不管遇到什麼困難,人總是要有自信,這讓我很快就成了新冠肺炎患者的護理能手。」

「從未想過退縮,因為病人需要我,戰友需要我。」在這個看不見硝煙的戰場,一批批從全國匯聚到同濟來的醫者拼盡全力與病毒賽跑。

中日友好醫院作為國家呼吸臨床研究中心,發揮呼吸與危重症學科優勢,派出整建制的醫療團隊以及完備的危重症救治儀器設備,承擔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C6東病區重症患者救治任務。

對剛剛收治的重症病人,要詳細收集患者信息,醫生開出醫囑第一時間交給護士迅速執行……在C6東病區,時間真實可感,每天都上演著「生命的接力」。

「為了保障患者安全和醫療質量,所有護理人員都盡職盡責,沒有一句怨言,因為我們覺得這是我們的職責。」中日友好醫院支援武漢抗疫醫療隊護理組組長趙培玉說。

「我的感覺一天比一天好!」在趙建平和團隊的悉心照料下,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一位重症患者的病情日漸好轉。

剛剛住院的初期,這位患者發燒、呼吸困難、精神狀態差。經過醫護團隊六天不懈的搶救,這位患者終於退燒,還想吃東西、想喝水。複查結果表明,病情開始好轉!大家懸著的心終於放了下來。

醫者仁心。「敬佑生命、救死扶傷、甘於奉獻、大愛無疆」的同濟精神,也正是今天抗疫一線所有醫護工作者精神狀態的一個縮影。

當前,疫情防控的形勢依然嚴峻。截至目前,湖北全省仍有在院治療的新冠肺炎患者4萬多例,其中重症9000多人、危重症2000多人。提高治癒率、降低病死率,仍然是當前防控工作的突出任務。

戰鬥依然在繼續,廣大醫務工作者依然在最前沿奮進,各地醫療隊依然在馳援……

同舟共濟,共克時艱。

人們堅信,在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在全國人民的共同努力下,眾志成城,攜手並肩,廣大醫護人員一定能為人民生命健康築牢銅牆鐵壁,一定能奪取疫情防控阻擊戰的最終勝利!(記者唐衛彬、黎昌政、李勁峰、胡喆、王毓國、許楊) 【編輯:黃鈺涵】

相關焦點

  • 同濟醫院黨員的戰「疫」答卷:勇做抗「疫」排頭兵
    新華社武漢3月23日電 題:勇做抗「疫」排頭兵——同濟醫院黨員的戰「疫」答卷新華社記者黎昌政、樂文婉「最危險的,我們上。」「作為黨員,我責無旁貸。」……新冠肺炎疫情來襲,在武漢戰「疫」最前線,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院三個院區的2025張重症病床旁,這樣堅定的聲音,不斷給人以信心和力量。挺身而出帶頭「逆行」在同濟醫院主院區發熱門診,一封臨時黨支部成立的請戰書上,密密麻麻籤著前來支援的共產黨員的名字。
  •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在院新冠肺炎患者90人,重症...
    4月14日16時,湖北省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新冠肺炎醫療救治工作進展情況。華中科技大學常務副校長、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黨委副書記、院長王偉表示,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自覺擔負起大型公立醫院的職責和使命,全院共有5100餘人投身抗疫一線,為武漢保衛戰貢獻力量。
  • 與重症患者一起闖關——北京醫院院長王建業委員的戰「疫」時刻
    新華社北京5月23日電題:與重症患者一起闖關——北京醫院院長王建業委員的戰「疫」時刻新華社記者陳聰「這是幾小時之內發生的事情。一位47歲患有晚期糖尿病的新冠肺炎患者,在進行氣管插管操作時心跳突然停了。在全國政協委員、北京醫院院長王建業講述這個故事的時候,他已經從戰「疫」前線歸來一個多月。2月7日,62歲的王建業帶領北京醫院第二批援鄂醫療隊奔赴武漢。在抵達武漢的第二天,醫療隊就整建制接管了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B座11層(東區)重症病房,這裡的50張病床,在24小時內就收滿了病人。
  • ...新冠肺炎|武漢|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
    馳援武漢協和西院在此次戰「疫」中,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西院(下稱「武漢協和西院」)是武漢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的主要定點收治醫院之一,也是馳援武漢的廣東醫療隊「打硬仗」的一大「主戰場」。在武漢協和西院六七十天的艱苦奮戰中,廣東支援武漢協和西院ICU醫療隊和中山一院重症救治醫療隊的醫護人員用專業和堅守拯救患者的生命,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奇蹟,打出了廣州實力,打出了廣東品牌,雙雙獲得全國衛生健康系統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進集體稱號。
  • 武漢同濟醫院黨員職工奮戰在抗疫一線——「疫情當前,我們必須站...
    在武漢市,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近2000名黨員、4000多名職工奮戰在抗疫一線,他們用行動踐行初心使命,體現責任擔當。抗疫戰鬥中,一名黨員就是一面戰旗。同濟醫院黨委領導班子帶頭,黨員幹部臨危不懼,奮勇向前。
  • 勇往直前 守護生命:記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尖刀...
    抗疫期間,同濟醫院主動改造兩個院區,收治了3300多名新冠肺炎重症、危重症患者,成為武漢集中收治重症患者最多的定點醫院。在救治患者過程中,同濟醫院與40支援鄂醫療隊、5000餘名醫務人員一起,組建了插管、護心、中醫藥、康復等8支小分隊,被形象地稱為重症患者救治的「尖刀連」——以「關口前移、多學科合作、精準管理」的科學救治理念,為提高重症患者救治率作出了突出貢獻。
  •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尖刀連」被授予「時代...
    湖北日報訊(記者龍華、通訊員童萱)9月23日,中共中央宣傳部發布抗疫一線醫務人員英雄群體的先進事跡,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尖刀連」作為武漢抗疫主陣地的「生命特戰隊」,被授予「時代楷模」稱號。插管小分隊為患者插管。
  • 21支重症新冠肺炎患者救治醫療隊抵鄂
    為進一步加強對武漢重症新冠肺炎患者的醫療救治工作, 2月13日,由國家衛健委組建的21支重症患者救治醫療隊共計3170名醫護人員赴鄂開展援助工作。2月13日下午5點50分,在武漢天河國際機場到達大廳,記者看到從通道走出來的是由南京鼓樓醫院160名醫護人員組成的醫療隊。之後,他們將和另外9家外省醫院的醫療團隊一起,成建制地援助市一醫院的重症病區和重症監護室。
  • 精彩紛呈:中囯重症醫學專家武漢戰「疫」記
    用邱海波的話說:ICU裡幾乎所有的重症病人都是我們用眼用心「盯」出來的,呼吸機和各種器械、用藥劑量一點一點調,不然人就沒了。剛到武漢時,邱海波負責巡查定點收治新冠肺炎的3家醫院,重症病房一床難求。向孫春蘭副總理匯報時,他建議重症醫學科、呼吸科專家下沉到重症病房擔任醫療組長。這條建議很快落實,大批專家迅速下沉,更多重症患者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
  • 濟世救民 泰平安康——武漢泰康同濟醫院救治新冠肺炎患者記事
    新華社武漢3月21日電題:濟世救民 泰平安康——武漢泰康同濟醫院救治新冠肺炎患者記事新華社記者賈啟龍、黎雲武漢泰康同濟醫院是一所民營大型綜合醫院,原計劃今年3月底開業。
  • 白衣披甲戰江城——北京大學第一醫院援鄂抗疫國家醫療隊戰「疫...
    疫」行動中,北大第一醫院醫護人員們在組建援鄂抗疫國家醫療隊馳援武漢和北京嚴防嚴控兩條戰線上不畏艱險、挺身而出,以出色的成績榮獲「全國衛生健康系統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進集體」榮譽稱號。次日正值大年初二,也是北大第一醫院105周歲的生日,由醫院20名醫護人員組成的首批援鄂醫療隊在馬靖的帶領下從北京出發,逆行馳援武漢。出發前夕,醫院黨委批准成立北大第一醫院援鄂抗疫醫療隊臨時黨支部,組成臨時黨支部委員會。馬靖任醫療隊臨時黨支部書記,她組織隊員們細化完善診療流程,與「國家隊」戰友們密切協作,在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院開闢了第一個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病房,並進入隔離病房開展危重病人救治。
  • 精銳出擊 援孝戰「疫」——重慶市赴孝感市新冠肺炎防治工作對口...
    在此之前的1月27日凌晨2時,重慶支援孝感的第一批144人、其中醫護人員135人已經先期到達,並立即投入到對當地新冠肺炎患者的救治工作中。如今,奮戰在孝感戰「疫」一線的重慶醫護人員已達到277人。這277名醫護人員,聚集了重慶20多所醫院的精英醫護人員,他們將「以更堅定的信心、更頑強的意志、更果斷的措施」,與孝感人民一起,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
  • 省新冠肺炎重症救治中心正式清艙|哈醫大腫瘤醫院支援黑龍江省新冠...
    3月26日,在黑龍江省新冠肺炎重症救治中心接受醫學隔離觀察的最後4名治癒患者回家,這標誌著黑龍江省新冠肺炎重症救治中心正式清艙。26日8時50分,黑龍江省新冠肺炎重症救治中心的趙鳴雁、康凱、楊威三位醫生和李靜護士長,共同為4名患者送上鮮花,祝賀他們結束醫學隔離觀察,並叮囑他們回家後繼續對症治療基礎疾病。這4名患者1名來自雙鴨山、3名來自哈爾濱。
  • 附屬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B12ICU救治團隊當選「荊楚楷模」
    11月27日,省委宣傳部發布2020年2至10月「荊楚楷模」,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B12ICU救治團隊當選。 今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被指定為武漢市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救治定點醫院,該團隊臨危受命
  • 溫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新冠肺炎救治團隊戰鬥在浙南抗疫最前沿
    2月18日,溫醫大附一院重症患者王先生迎著陽光走出病房。這位體重108公斤的壯漢在表達感謝時數次哽咽。得知他康復離開,救治過他的醫生戴震宇頗感欣慰:「再辛苦也值得了。」日前,溫醫大附一院新冠肺炎救治團隊受到省委、省政府通報表彰。
  • 訪武漢同濟醫院紀委書記胡俊波
    走進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一眼就能看見大廳裡擺放的籤名牆——「醫者擔當 護佑健康」,陳文堅、祁軍、彭亞琴、趙立波、張勇、劉陽……在上面籤名的全部是堅守抗疫一線的黨員醫務人員。「不計報酬,無論生死,我是黨員,我先上!」
  • 武漢同濟醫院五名抗疫一線女護士火線入黨
    每經記者:滑昂 通訊員 童萱 每經編輯:魏官紅「火線入黨」宣誓儀式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張建 攝「我志願加入中國共產黨,擁護黨的綱領……」3月2日上午,一場「火線入黨」宣誓儀式在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以下簡稱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一樓大廳舉行。
  • 武漢戰「疫」記:雷神山醫院ICU裡的生死爭奪戰
    (抗擊新冠肺炎)武漢戰「疫」記:雷神山醫院ICU裡的生死爭奪戰中新社武漢2月20日電 題:武漢戰「疫」記:雷神山醫院ICU裡的生死爭奪戰中新社記者 馬芙蓉武漢雷神山醫院是武漢興建的第二座專門救治新冠肺炎患者的醫院,主要用於接收重症患者。該院由武漢大學中南醫院接管,已開設兩個重症醫學病區,其中一病區已收治患者14人。
  • 北京醫院心內科主任醫師李靖:戰「疫」60天的必勝信念
    本報記者 晏國文 曹學平 北京報導(北京醫院心內科主任醫師李靖)9月15日,由中國經營報社主辦的「全球視野 責任共享」 2020中國企業社會責任高峰論壇在北京召開。作為一名北京援鄂醫療隊成員,北京醫院心內科主任醫師李靖在論壇上分享了他的戰「疫」60天經歷。
  • 溫醫大一院新冠肺炎救治團隊:戰鬥在浙南抗疫最前沿
    2月18日,溫醫大附一院重症患者王先生迎著陽光走出病房。這位體重108公斤的壯漢在表達感謝時數次哽咽。得知他康復離開,救治過他的醫生戴震宇頗感欣慰:「再辛苦也值得了。」日前,溫醫大附一院新冠肺炎救治團隊受到省委、省政府通報表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