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亂帶給大唐的三個後遺症,讓大唐失去了翻身的可能

2020-12-21 歷史紀聞

爆發於755年的安史之亂被公認為是唐朝的分水嶺,如果把大唐比喻成一個人的話,那麼安史之亂前的大唐就如一個意氣風發的年輕人,他狂妄、自大、誰不服氣他就用拳頭把對方打趴下,而安史之亂後的大唐就像這個年輕人因他的狂妄被自己人打折脊梁骨,挑斷了手腳筋,儘管意識清醒,但卻只能在床上躺著過完自己的餘生,這其中的轉變在後人看來尤為可惜。

安史之亂最終於八年後被平定,而此時的玄宗、肅宗早已入土,大唐早已進入了唐代宗時期,正所謂前人栽樹,後人乘涼,前人挖坑,後人填。但似乎玄宗挖的這個坑有點深,直到一百十五年後唐亡,也沒有填上。但安史之亂只是禍害了一代人,可是因他們而改變的制度、格局,成為了大唐的吸血蟲,他們無時無刻不抽著大唐這個病號的血,直到滅亡。

而自從代宗以後的唐皇們都想著法去給這個病號輸血,但是鬥不過是治標不治本,大唐需要的不是血,而是需要鳳凰磐涅。可是他們沒有魄力去作這件讓大唐新生的事,而是不斷的留給下一代,一代人只能作一代人的事,他們如此解釋到。

安史之亂留給唐王朝的三個後遺症,是唐難以翻身的原因。他們分別是宦官幹政、黨爭激烈、藩鎮割據。

先說宦官幹政

要說宦官幹政的苗頭這還是要從玄宗時期的高力士說起,高力士在扶持玄宗上位後深得信任,很多事高力士都有權替皇上做主,玄宗也說過:"他辦事,我放心"的話,不過好在高力士個人品行端正,無心於權力鬥爭,才讓唐玄宗時期並沒有出現什麼因宦官而起的政治事件。

而在玄宗之後的肅宗時期,宦官李輔國得勢後,與權貴勾結,把朝堂弄得烏煙瘴氣,從此唐朝宦官亂政的序幕正式開啟,其中比較有名的事件就是李輔國在玄宗搬家之時派出衛兵前去恐嚇,好歹上一任大宦官高力士憑藉著自己的餘威,才保得玄宗安全,不然可能又會引起一場嚴重得政治事件。在唐朝中後期,一些宦官甚至控制著唐朝最精銳的神策軍,由於沒有軍權,唐朝後期的很多皇帝不過都是一個吉祥物,隨意被宦官廢立,做皇帝如此可謂是憋屈至極。

牛李黨爭

黨爭各朝各代都有,但有名的也就那幾個,而唐王朝的牛李黨爭確實值得在史書上大書特書,黨爭大多數都會隨著核心人物的死去而展示消停,但牛李黨爭持續了近半個世紀,黨爭之長久,鬥爭之激烈實屬罕見。

這兩派系的主角分別是牛僧孺與李德裕,他們在爭奪權力的過程中無所不用其極,互相打壓,相互傾軋,有時為了反對而反對,只要他贊同我就反對,使得中央政策朝令而夕改,人民苦不堪言。這兩派的權力鬥爭,在某一定程度上加快了唐王朝的覆滅。

藩鎮割據

加速唐王朝滅亡的除了以上兩個原因外,藩鎮割據也是一個重要原因,如果把宦官幹政、黨爭比如成一個人的內臟除了問題的話,那麼藩鎮割據就是十足的牛皮蘚,屬於慢性易復發的皮膚病。五臟六腑出了問題,可以經過調理慢慢恢復,而得了牛皮蘚,那可是很難根治了。

而藩鎮割據就是這樣,每當中央政府強勢時他們順而聽命,當中央政府勢微時他們甚至直接跟政府唱反調,政府也拿他們沒辦法。再加上這些地方的徵兵、賦稅、徭役基本獨立,儼然一個個土皇帝,中央政府不但得不到這些地方的支持還要拿出精力去防備他們,政令難行,國之不國。

事實也證明,唐王朝的覆滅也是因為藩鎮過於強大,如朱溫這個唐帝國的終結者就是在鎮壓黃巢起義中進行政治投機而取得高位得。

唐以武立國,以文而名於世,但是這種情況也之時從唐初到唐中,晚唐確實名不其實,儘管出現國很多中興之主,如有著小太宗之稱的唐宣宗,在位期間勵精圖治,國家一幅欣欣向榮的景象,可是就算是他也無力改變唐之衰退的歷史趨勢。

歷史紀聞:深淺度挖掘歷史故事,民間野史,古史雜談,述古道今。

相關焦點

  • 安史之亂持續八年之久,傷亡達三十多萬,大唐經此一戰由盛轉衰
    對於安史之亂大家應該並不陌生,這場發生在唐朝玄宗時期內戰整整持續了八年之久,大唐盛世經此一役也徹底從盛轉衰。自唐朝建立以來,唐太宗李世民的貞觀之治,之後的唐高宗與武則天在位期間也分別繼承了太宗時期盛世狀態,到了玄宗時期自然也沒有落下,開創了「開元盛世」。
  • 安史之亂使大唐由盛轉衰,但無意間卻促進了茶文化走向繁榮
    安史之亂是大唐的一個節點,在其前夕大唐還處在無比輝煌的開元盛世之中,而安史之亂發生後導致封建集權削弱,節度使們(特別是安史餘黨)擁兵自重,從而形成藩鎮割據,這就使得唐王朝自盛而衰。在當時安史之亂後,大唐經濟每況日下,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軍費支出與日俱增。為了應付軍費開支,也為了儲備糧食,備戰備荒,唐代宗在廣德年間頒布了一個禁酒令。畢竟酒這種東西製作起來不僅成本高,而且對糧食的損耗相當大,唐要想節財節源,慢慢恢復過來,從禁酒下手效果還是很好的。
  • 回紇為何要在安史之亂中支持大唐?
    這一年手握15萬精銳的安祿山自範陽起兵造反,拉開了歷時八年的「安史之亂」。安祿山起兵後迅速揮師南下,捲起千裡煙塵。其下屬的15萬部隊,不僅數量眾多,更是唐軍中的精銳,此時的唐朝承平已久,各地武備鬆弛,對於安祿山的反叛毫無防備。因此,安祿山的叛軍可謂摧枯拉朽,所過之處州郡無不望風而降。短短數月間,安祿山就已經完全控制了河北,並率軍渡過了黃河,兵鋒直指唐朝「兩京」。
  • 正在倒下的駱駝會吸引很多把刀,安史之亂後的大唐就是那匹駱駝
    形象地描述這種情況,阿拉伯世界的這句諺語可能更貼切:一匹正在倒下的駱駝會吸引很多把刀。理論地解釋這種情況,它應該是個系統走向衰敗的問題。安史之亂後的大唐帝國就是如此。我們總是簡單化地認為唐亡於藩鎮。但是,藩鎮只是一個問題,或者只是問題的表象。大唐的滅亡,是一個系統走向衰敗的過程。而正在倒下的大唐,吸引了無數把刀。
  • 安史之亂誰的責任最大,潼關慘敗哥舒翰有多少責任?
    安史之亂因為蕃鎮權力太重,致大唐由盛而衰,是李世民的安邊失策,或是唐玄宗的大意,或是李林甫的專權,或是楊國忠的無能?到底是誰的責任?答:首先一點,關於安史之亂能不能避免的問題,可以這樣概括:它難以避免,但是完全有機會提前平定。
  • 安祿山,從偷羊賊到亂國賊,安史之亂改變大唐國運
    安祿山,一個可以改變大唐國運的胡人,卻是在漢人的積極運作下,一步步竊據高位,最終又成為唐玄宗倚重的邊關大將。安祿山是粟特人,其母是突厥人。因偷羊事發被幽州都督張守珪「慧眼識英雄」,收為義子。安祿山通曉六國語言,放在現代,也是個高級人才。從軍後,倒也驍勇善戰,屢立戰功,平步青雲。逐步爬上平盧兵馬使的高位。
  • 安史之亂
    安史之亂 七年級下冊第5課介紹了安史之亂,萬國來朝的大唐盛世突然在這個時候發生180°大轉彎,這是歷史大轉折是怎麼發生的
  • 從安史之亂到藩鎮割據,終於耗盡大唐的榮光!
    二、安史之亂對外挫折,宣告國內黃金時代已到尾聲。三、藩鎮割據安史兵變雖然平息,但130年的中國第二個黃金時代,卻一去不返。接著出現的是中央政府威信衰落和藩鎮(戰區)割據的新局面。割據的形成,由於安史手下若干當節度使(戰區司令官)的大將,在投降中央政府時,仍握有強大的武裝部隊和重要據點。大亂之後,皇帝和宰相心驚肉跳,不敢予以調動,命他們繼續擔任原職如故,只求表面順眼,維持統一的外貌。這些節度使當然了解這種政治形勢,遂乘機取得合法的割據。不但軍事、財賦、行政,全部壟斷,甚至節度使(司令官)的職位,也父子相承,成為無名有實的獨立王國。
  • 興衰自古後人評——《安史之亂:大唐盛衰記》
    從天寶十四載(公元755年)十一月安祿山發動叛亂起,到唐代宗寶應二年(公元763年)正月史朝義授首止,這七年零三個月的混亂被後世史學家稱為「安史之亂」,而通常我們會用這樣一句話對安史之亂做註解——「這是唐朝由盛到衰的轉折點」。何為盛?何為衰?盛衰無非是我們後世之人遠離那個時代後,站在上帝視角所做出的一種評判。因為我們知道安史之亂前的歷史,也知道安史之亂後的結局。
  • 安史之亂中,大唐名將高仙芝為何面對安史叛軍不戰而退?
    唐玄宗末年,不理政務,荒疏朝政,藩鎮割據尾大不掉,最終爆發了聲勢浩大的安史之亂。範陽節度使安祿山起兵反唐,攻克洛陽,企圖進犯長安。安史叛軍行軍路線第二,安史叛軍北部沒有特別大的遊牧民族威脅,安祿山的範陽軍久居燕趙之地,民多悍勇,久經戰事,相當精銳。高仙芝接手的唐軍是關中內地剛剛組建的新軍,唐朝國力強盛,驅逐四方,關中內地百姓軍民久不聞戰鼓之聲。既無悍勇之氣,又無實戰磨練,戰力低下。再加上安史叛軍捷報連連,唐軍士氣低迷,難以應戰。
  • 出人意料的郭子儀:平定安史之亂,挽救半個大唐
    連唐玄宗的三兒子唐肅宗都拉著他的手,哭著說,「如果不是愛卿,我們大唐早就沒了!」(「雖吾之家國,實由卿再造」)事實上,曾國藩談到此人時,一臉崇拜地說,「我年輕的時候要當曾國藩,中年的時間要當曾國藩,但老了要當郭汾陽」。郭汾陽?是誰?郭子儀是也。如果不是他力挽狂瀾,大唐289年的生命,可能只剩一半。
  • 大唐盛世的轉折點——安史之亂(五):叛亂雖平,盛唐不再
    而面對這金甌殘缺的亂局,唐肅宗的繼位能否讓大唐這艘遭受重創的巨輪重新揚帆起航,平定叛亂,還天下百姓一個太平盛世?至此,歷時七年零兩個月的安史之亂終於結束。安史之亂的爆發打破了唐朝盛世的輝煌,唐朝過去經濟上的繁榮,政治上的安定以及文化上的進步,都被安史之亂所打破。而且安史之亂平定以後還留了一個禍根,這個禍根導致了藩鎮割據,也給民眾帶來了深重的苦難。就在安史之亂被徹底平定的6個月前,這場戰亂的第一主角唐玄宗李隆基在鬱鬱寡歡中離世。這個將大唐推上盛世巔峰,又親手把他推入深淵的帝王,最終也未能看到李唐天下復歸太平的那一天。
  • 同樣是動亂,安史之亂後唐朝延續144年,為何黃巢之亂後23年就亡了
    安史之亂後唐朝延續144年,為何黃巢之亂後23年就亡了公元755年12月16日,安史之亂爆發,唐朝將領安祿山、史思明叛亂,進而引發大唐盛衰轉折點。這場內戰消耗大量人口,也讓唐朝國力銳減,曾經的盛唐成過去式。
  • 唐朝藩鎮割據的形成:安史之亂雖然被平定了,但是其餘孽毀了大唐
    1、要說清藩鎮割據,就必須提到安史之亂 安史之亂對唐朝的影響是非常巨大的,甚至對此後中國歷史的走向也是意義深遠的。在安史之亂之前,唐朝是開放、自信的,而在安史之亂後唐朝邊疆收縮,再也不復昔日盛世大唐的風貌了。 唐朝詩人白居易的詩就曾描寫道:「平時安西萬裡疆,今日邊防在鳳翔」,這首詩就很好地描述了安史之亂後唐朝的窘境。
  • 大唐版「雙城記」:一個士人眼中安史之亂前後的長安城
    小生名喚杜昌明,長安人氏人,進士及第後逢安史之亂,便以說書為生,今天給各位說說咱這帝王都——長安城。話說這三皇五帝雲煙去,英雄五霸鬧春秋,千古江山英雄夢,頃刻興亡過手!安祿山和史思明叛亂前,咱這長安城可以說是八方來賀,可自從遭了兵禍後,這地方就殘敗不堪,大不如前啊。
  • 唐代宗李俶,經歷安史之亂後,如何使大唐恢復盛世?
    唐代宗李俶,經歷安史之亂後,如何使大唐恢復盛世?唐代宗李俶,後改名李豫,他便是唐明皇李隆基最寵愛的皇長孫,無能昏庸膽小怕事的皇太子李亨的長子,那個文治武功都不輸於李家祖輩的唐朝中興之帝王,天下女子都想嫁的廣平王,也是後來的楚王太子。
  • 中興之主卻死於非命,唐憲宗如何失去了恢復大唐榮光的最後機會
    唐朝歷史以安史之亂為分水嶺,前期讓人熱血沸騰、豪氣沖天,各類英明帝王、文臣名將閃亮登場,共同締造了中國古代最為輝煌的一頁,但隨著安史之亂的爆發,大唐帝國迅速走向了長達150年的衰亡,最終在分崩離析中碎成了五代十國。
  • 十大名將復興安史之亂後的大唐王朝
    大唐自安史之亂後,內有藩鎮割據自立,不服朝廷管轄,外有吐蕃、回鶻等外敵不斷入侵圍攻,然而大唐在這內憂外患的煎熬下仍舊堅挺了將近一百五十年,這一切都離不開幫助大唐克敵伐叛的十大中興名將,正是他們穩住了大廈將傾的大唐,重塑了大唐的根基,延續了大唐的國祚。
  • 「劍三NPC劇情」安史之亂,以我血肉死守大唐,楊寧之死
    在2013年的6月,劍三全新版本開放,安史之亂正式席捲大唐。而在江湖中,各大門派對待此事的態度也各不相同。在以安祿山為首的狼牙軍攻破洛陽後,更是派遣了以安慶緒,逐日長老令狐傷,摘星長老蘇曼莎為首的部隊前往天策府,企圖將大唐在江湖中的事務所摧毀。然而天策將士每一個都能夠以一當百,除了統領李承恩奉召保衛皇族外,天策府大部分將領都留守於天策府。其中更有天策府第一高手,天槍楊寧。
  • 安史之亂實因:唐玄宗的治國能力,沒能跟上大唐的拓疆實力
    大唐國運昌隆,武功之盛,世所罕見。如果有人說僅僅一年以後整個大唐將陷入戰亂之中,禍亂繼起,兵革不息,二百餘年,你一定以為他瘋了。但天寶十四載,「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那個盛世大唐自此只活在詩歌裡了。01、李林甫的私心「故事,宰相午後六刻乃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