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亂實因:唐玄宗的治國能力,沒能跟上大唐的拓疆實力

2021-02-23 讀史

讀史 每日7點,文化早餐   

博文  | 通識  |  知古  |  鑑今  |  有品有趣

文:我見青山多嫵媚(讀史專欄作者)

唐天寶十二載壬辰。

左武衛大將軍何復光擊南詔,隴右節度使哥舒翰擊吐蕃,悉收九曲部落,安西節度使封常清擊大勃律,前鋒屢捷。

大唐國運昌隆,武功之盛,世所罕見。

如果有人說僅僅一年以後整個大唐將陷入戰亂之中,禍亂繼起,兵革不息,二百餘年,你一定以為他瘋了。

但天寶十四載,「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那個盛世大唐自此只活在詩歌裡了。

01、李林甫的私心

「故事,宰相午後六刻乃出。林甫奏,今太平無事,巳時即還第,軍國機務皆決於私家。」

「上或時不視朝,百司悉集林甫第門,臺省為空。」

玄宗一朝,李林甫為相十九年之久,權勢滔天。

自唐開國以來,邊軍將帥多用名臣,後若有戰功,多入朝為宰相,這也正是無數讀書人的夢想,出將入相。

尤其是玄宗朝,四方開邊,戰事不斷,武將取功易如反掌。

李林甫顯然不願有人因此入朝分權,於是想出了一條對策。

「文臣為將,怯當矢石,不若用寒畯胡人;胡人則勇決習戰,寒族則孤立無黨,陛下誠心恩洽其心,彼必能為朝廷盡死。」

胡人打仗勇猛,背後又沒有宗族勢力,最重要的是胡人不通文墨,絕了入朝為相之路。

自然他李林甫的相位就穩如泰山。

因此邊將多用胡人,安祿山也是由此被重用。

如果說邊將用胡人一定會謀反,未免是「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狹隘之見。

但以往邊將一有軍功,往往召入朝中重用,也是防止他們在外形成勢力,朝廷難以制約。

如今李林甫因為一己之私改掉了成法,直接導致了安祿山做大。

02、楊國忠的無能

楊國忠生在了一個好時代,唐玄宗年老,他已經習慣了內事託宰相,外事託邊將的政治模式。

但楊國忠沒有李林甫那樣的政治才能,他是個單純的奸臣,他只想撈錢。

仲尼云:「寧有盜臣,而無聚斂之臣。」

很不幸,大唐落在了一個聚斂之臣手裡,國事日漸敗壞,也在意料之中了。

不過,一再警告唐玄宗,說安祿山會謀反的,也是楊國忠。但他並不是完全出於公心。

只是因為安祿山恩寵日甚,楊國忠很不開心。

和李林甫不同,李林甫心機深沉,每次和安祿山談話,都能將他心中所想猜個七七八八。

安祿山很怕李林甫,因為這是個能看透人心的傢伙。

楊國忠打壓安祿山的手段就很低劣了,越打壓,安祿山恩寵越甚。

因為唐玄宗這個老狐狸最擅制衡之道,你楊國忠越打壓,他就越支持勢弱的安祿山。

但唐玄宗看走眼了,楊國忠沒有他想得那麼強,安祿山也沒有他想得那麼弱。

但,安史之亂真的只是兩名宰相的過失嗎?

03、大唐的雄心

「開邊」這個詞在唐史上出現最為頻繁。

「天寶元年,天下聲教所被之州三百三十一,羈縻之州八百,置十節度、經略使以備邊。」

大唐疆域之廣,武功之盛,世所罕見。

但這一切是需要付出代價的。

「自唐興以來,邊帥皆用忠厚名臣,不久任,不遙領,不兼統。」

但四方連年徵戰的現實情況,導致了邊將不得不久任,甚至一人兼領數道節度使。

安祿山能一人兼領範陽、平盧、河東三道節度使,既是迫於契丹和奚族的存在,需要能打仗的胡人安祿山來坐鎮,也是因為到了此時,已幾乎成了帝國的慣例,王忠嗣甚至還曾一人兼領過四道節度使。

再加上因為土地兼併導致府兵制的崩潰,各折衝府陷入有官無兵的尷尬處境,為了滿足徵戰的需求而採用了募兵制。

與府兵制時有事作戰,無事散歸各折衝府不同,職業軍人出現了。戰鬥力提升的同時,也導致了邊將易於發展自己的私人勢力和武裝。

「祿山養同羅、奚、契丹降者八千餘人,謂之『曳落河』。曳落河者,胡言壯士也。及家僮百餘人,皆驍勇善戰,一可當百。又畜戰馬數萬匹,多聚兵仗。」

更要命的是,大唐盛世的迷夢,又讓承平日久的中原地區以當兵為恥,再無尚武風氣。

「時承平日久,議者多謂中國兵可銷,於是民間挾兵器者有禁;子弟為武官,父兄擯不齒。猛將精兵,皆聚於西北邊,中國無武備矣。」

也就不難解釋安祿山起兵叛唐後,河北望風而降,一路勢如破竹的景象。

安史之亂的發生根源,在於大唐的四處開邊,導致了外重內輕的軍事格局。巨大的疆域,讓傳統的行政格局難以駕馭,而面對這個新問題,唐玄宗亦無能力革新解決,只能被迫採用節度使這種近乎「裂土封王」的方式。

如此這般,一旦所託非人,自然難免兵革之禍。所以,縱沒有安祿山,也會有李祿山,張祿山起兵造反。

拓土萬裡,四夷賓服,聽著是很威風,可哪裡是那麼好做的!做一個盛世的皇帝,也是要講究能力進化的!

End .

好書推薦

相關焦點

  • 安史之亂
    安史之亂 七年級下冊第5課介紹了安史之亂,萬國來朝的大唐盛世突然在這個時候發生180°大轉彎,這是歷史大轉折是怎麼發生的
  • 唐朝藩鎮割據的形成:安史之亂雖然被平定了,但是其餘孽毀了大唐
    1、要說清藩鎮割據,就必須提到安史之亂 安史之亂對唐朝的影響是非常巨大的,甚至對此後中國歷史的走向也是意義深遠的。在安史之亂之前,唐朝是開放、自信的,而在安史之亂後唐朝邊疆收縮,再也不復昔日盛世大唐的風貌了。 唐朝詩人白居易的詩就曾描寫道:「平時安西萬裡疆,今日邊防在鳳翔」,這首詩就很好地描述了安史之亂後唐朝的窘境。
  • 薛仁貴坑殺13萬精兵的一部族,安史之亂藉口幫唐玄宗,卻趁機越過...
    大唐能平定草原各部建立都護府,也有回紇出大力幫忙的原因。但婆閏死後,繼位的比粟卻因不滿回紇頻繁被大唐調動,因此鼓動兵將叛亂,向唐朝施壓。 叛亂的並不是整個鐵勒九姓,而是以回紇聯盟為首的四部。平定不久的草原再次動亂,令唐朝高層大為惱怒,隨後便有鄭仁泰、薛仁貴出兵討伐。平叛是為了震懾住蠢蠢欲動的草原各部,薛仁貴的做法的確狠了一些,但效果很理想。
  • 唐玄宗執政時發生安史之亂,為何唐朝仍存活了150年
    在唐朝時期,還出現了貞觀之治以及開元盛世,這樣的局面使得唐朝達到了一個頂峰。然而到了唐玄宗晚期,卻發生了安史之亂。安史之亂,是一場爭奪唐朝統治權的戰爭,由安祿山和史思明共同發動。當初的安史之亂爆發後,使得唐朝政權開始逐漸分裂。慢慢地,唐朝也就從此進入了由盛轉衰的局面。即便在這樣的狀況下,為何唐朝仍能夠存活了150年?
  • 安祿山前期為何能擊潰大唐?主要還是因為唐玄宗晚年過於昏庸
    提到安史之亂相信大家一定都不陌生,正是這場戰爭讓強盛的大堂由盛轉衰,一蹶不振,而且也是因為這場安史之路讓我國四大美女之一的楊貴妃 香消玉殞,魂斷馬嵬驛,那麼強盛無二的大唐為什麼 會因為一場小戰亂就消耗了 這麼多國力呢?
  • 為何唐朝會爆發安史之亂?沒錢養軍隊?這個原因比較重要
    任何一個強大的帝國,最可怕的敵人均來自內部—佚名公元755年,強盛許久的大唐帝國在內部爆發了一場長達8年的叛亂,這場叛亂直接導致大唐帝國的經濟、軍事不堪重負,國力銳減,國野權威能力也不斷下降,這便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安史之亂!
  • 回紇為何要在安史之亂中支持大唐?
    這一年手握15萬精銳的安祿山自範陽起兵造反,拉開了歷時八年的「安史之亂」。安祿山起兵後迅速揮師南下,捲起千裡煙塵。其下屬的15萬部隊,不僅數量眾多,更是唐軍中的精銳,此時的唐朝承平已久,各地武備鬆弛,對於安祿山的反叛毫無防備。因此,安祿山的叛軍可謂摧枯拉朽,所過之處州郡無不望風而降。短短數月間,安祿山就已經完全控制了河北,並率軍渡過了黃河,兵鋒直指唐朝「兩京」。
  • 唐玄宗,開創了開元盛世,但因奢靡造成了安史之亂?
    唐玄宗,開創了開元盛世,但因奢靡造成了安史之亂?大家好,今天小編要給大家講的是唐玄宗李隆基。李隆基能坐上皇位是真的不容易,他剛生下時的侯正趕上唐朝事多的時候。這個時期是由武則天一手把控著,在一年之前的他的伯父李顯被她的祖母也就是武則天給廢掉了皇位,而且還被趕到了別出去。
  • 安史之亂帶給大唐的三個後遺症,讓大唐失去了翻身的可能
    爆發於755年的安史之亂被公認為是唐朝的分水嶺,如果把大唐比喻成一個人的話,那麼安史之亂前的大唐就如一個意氣風發的年輕人,他狂妄、自大、誰不服氣他就用拳頭把對方打趴下,而安史之亂後的大唐就像這個年輕人因他的狂妄被自己人打折脊梁骨,挑斷了手腳筋,儘管意識清醒,但卻只能在床上躺著過完自己的餘生
  • 安史之亂時被唐玄宗錯殺的名將
    封常清憤怒回答;「我仰慕大人的威名,希望能在大人手下效力,所以不用別人介紹,自己前來。如果大人以才能取人,這是賢明的。如果大人以貌取人,恐怕會錯過人才。」高仙芝聽了,仍然沒有答應。封常清於是每天在高仙芝的門前等候,一連數十天。高仙芝見了,不得已將封常清招入麾下。
  • 安史之亂中一任縣令,何以成為抵抗叛軍的英雄?背後真相令人心寒
    雖然安史之亂的爆發,狠狠地戳破了盛世大唐的虛假浮華,但戰亂中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卻也久久的迴響在華夏神州的大地之上——就比如南宋時期,被文天祥謳歌稱讚的忠臣義士張巡與許遠。張巡與許遠,在睢陽這一彈丸之地,前後交戰四百餘次,死死拖住安史叛軍十三萬人近兩年時間,為戰亂中的大唐守護住江南地區這一財賦來源地,並對安史之亂的平定做出難以磨滅的貢獻。為此,張、許二人,及睢陽全城百姓盡皆付出寶貴的生命代價。
  • 安史之亂中,大唐名將高仙芝為何面對安史叛軍不戰而退?
    唐玄宗末年,不理政務,荒疏朝政,藩鎮割據尾大不掉,最終爆發了聲勢浩大的安史之亂。範陽節度使安祿山起兵反唐,攻克洛陽,企圖進犯長安。安史叛軍行軍路線第二,安史叛軍北部沒有特別大的遊牧民族威脅,安祿山的範陽軍久居燕趙之地,民多悍勇,久經戰事,相當精銳。高仙芝接手的唐軍是關中內地剛剛組建的新軍,唐朝國力強盛,驅逐四方,關中內地百姓軍民久不聞戰鼓之聲。既無悍勇之氣,又無實戰磨練,戰力低下。再加上安史叛軍捷報連連,唐軍士氣低迷,難以應戰。
  • 安史之亂使大唐由盛轉衰,但無意間卻促進了茶文化走向繁榮
    安史之亂是大唐的一個節點,在其前夕大唐還處在無比輝煌的開元盛世之中,而安史之亂發生後導致封建集權削弱,節度使們(特別是安史餘黨)擁兵自重,從而形成藩鎮割據,這就使得唐王朝自盛而衰。在當時安史之亂後,大唐經濟每況日下,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軍費支出與日俱增。為了應付軍費開支,也為了儲備糧食,備戰備荒,唐代宗在廣德年間頒布了一個禁酒令。畢竟酒這種東西製作起來不僅成本高,而且對糧食的損耗相當大,唐要想節財節源,慢慢恢復過來,從禁酒下手效果還是很好的。
  • 安史之亂時,哥舒翰為什麼打不過安祿山的叛軍?
    南北朝隋朝唐朝五代北宋作者|我方團隊張嶔《我們愛歷史》為頭條號籤約群媒體在八年安史之亂裡慘遭重擊的大唐,一百多年都沒恢復過來。但號稱大唐名將的哥舒翰,帶領的傳說中隴右河西的精銳,為什麼會敗到這般崩潰?首先一個原因,好比戰爭片裡常說的一句臺詞:新兵蛋子打不過老兵油子。哥舒翰麾下這二十萬大軍,就是戰鬥素質有限的「新兵蛋子」。
  • 正在倒下的駱駝會吸引很多把刀,安史之亂後的大唐就是那匹駱駝
    大唐為什麼衰敗?因為安史之亂。大唐為什麼滅亡?因為藩鎮問題。雖然安史之亂和藩鎮問題只是事件,但也是壞人思維定義下的「壞人」。解釋歸結到壞人,就相當於思考遭遇到上帝,一切都有了歸宿,一切也都有了確定性。02.安史之亂讓大唐屈膝,藩鎮問題讓大唐倒下系統總要遭遇意外,或者說遭遇問題。
  • 大唐盛世的轉折點——安史之亂(五):叛亂雖平,盛唐不再
    而面對這金甌殘缺的亂局,唐肅宗的繼位能否讓大唐這艘遭受重創的巨輪重新揚帆起航,平定叛亂,還天下百姓一個太平盛世?至此,歷時七年零兩個月的安史之亂終於結束。安史之亂的爆發打破了唐朝盛世的輝煌,唐朝過去經濟上的繁榮,政治上的安定以及文化上的進步,都被安史之亂所打破。而且安史之亂平定以後還留了一個禍根,這個禍根導致了藩鎮割據,也給民眾帶來了深重的苦難。就在安史之亂被徹底平定的6個月前,這場戰亂的第一主角唐玄宗李隆基在鬱鬱寡歡中離世。這個將大唐推上盛世巔峰,又親手把他推入深淵的帝王,最終也未能看到李唐天下復歸太平的那一天。
  • 安祿山,從偷羊賊到亂國賊,安史之亂改變大唐國運
    安祿山,一個可以改變大唐國運的胡人,卻是在漢人的積極運作下,一步步竊據高位,最終又成為唐玄宗倚重的邊關大將。安祿山是粟特人,其母是突厥人。因偷羊事發被幽州都督張守珪「慧眼識英雄」,收為義子。安祿山通曉六國語言,放在現代,也是個高級人才。從軍後,倒也驍勇善戰,屢立戰功,平步青雲。逐步爬上平盧兵馬使的高位。
  • 安史之亂並非安祿山的錯,根源在於楊貴妃的「三大神助攻」
    自李世民協助李淵開創大唐王朝後,貌似唐王朝就一直沒怎麼消停過,先是「玄武門之變」手足相殘。緊接著又差點被武則天給改了姓,好不容易狄仁傑連忽悠帶拉扯的,把大唐又重新拽回了李家,結果「安史之亂」還是令這個強大的古王朝,一度走向了滅亡。安史之亂的發動者,叫做安祿山。
  • 每天一個小故事「安史之亂」
    唐玄宗李隆基在位初期,勵精圖治、銳意進取,使臣民奮發圖強,最終使大唐達到了「開元盛世」的盛況。此時此刻的唐玄宗,外有能幹將軍守邊,內有賢能大臣打理朝政,他全面開啟了肆意享樂模式。此時,一位肥胖的「中年油膩男」看到了可乘之機。天寶年間的一天晚上,富麗堂皇的華清宮裡,一個胖子正隨著歡快的鼓聲在大殿中央旋轉著踢腿。
  • 安史之亂中,陳玄禮逼殺楊貴妃,唐玄宗為何沒有殺他?
    唐玄宗李隆基和乾隆一樣,都是個幸運兒,充分繼承前代帝王的基業,沒有花費太多的力氣就開創了盛世的局面。天寶十五年,安史之亂爆發,,大唐陷入了開國以來最嚴重的動亂時期。唐玄宗帶著楊貴妃一路逃亡,當他們逃到了馬嵬坡的時候,唐玄宗一生的最痛苦的時期來了,他的心腹大將陳玄禮背叛了他,逼殺了楊貴妃,他為什麼要這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