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祿山,從偷羊賊到亂國賊,安史之亂改變大唐國運

2020-12-21 知行讀史

安祿山,一個可以改變大唐國運的胡人,卻是在漢人的積極運作下,一步步竊據高位,最終又成為唐玄宗倚重的邊關大將。

安祿山是粟特人,其母是突厥人。因偷羊事發被幽州都督張守珪「慧眼識英雄」,收為義子。安祿山通曉六國語言,放在現代,也是個高級人才。從軍後,倒也驍勇善戰,屢立戰功,平步青雲。逐步爬上平盧兵馬使的高位。

01祿山之爪

作為世代經商的粟特人之子,安祿山從骨子裡就冒著善於經營的青煙。積極結交朝廷官員,搭上口蜜腹劍的創始人、奸相李林甫。最終得以聖眷恩寵,入宮述職。

唐玄宗對這個外表憨厚滑稽的胡兒寵信有加。安祿山也能時時把悶在皇宮的玄宗逗得樂不可支。因其大腹便便,行動不便,玄宗取笑道:「此胡腹中何所有,其大乃爾?」安祿山狡黠的對曰:「更無餘物,正有赤心爾!」玄宗聽著毛孔都舒展開了。

安祿山有著與粗曠外表不符的細膩心思。曾請為貴妃養兒,每次進宮都先拜楊玉環。玄宗很奇怪,就問他:「為何不先來拜見朕?」安祿山對曰:「臣是蕃人,蕃人先母而後父。」玄宗聽了反而極為開心,愈加喜歡這個憨厚可愛的胖胖胡兒了。

安祿山長袖善舞

楊玉環也順著皇上的意思胡鬧了起來,貴妃收了安祿山做乾兒子,按照唐朝風俗,生完孩子第三天需要舉行一個儀式:洗三。於是時年32歲的楊玉環便將安祿山召入宮中,放入澡盆內為其沐浴。之後如同嬰兒般包裹在襁褓中,在後宮裡鬧將起來。安祿山之爪的傳說正來源於此,所謂:「祿山宮裡養做兒,虢國門前鬧如市。」虢國夫人便是楊玉環的三姐,在妹妹和皇帝妹夫的關心下,也得以入宮居住。可見後宮此時鬧得也忒狠了。此後安祿山每次來朝,諸夫人必宴餞結歡,直親如一家。

楊玉環回眸百媚

02雞犬升天

在楊玉環收子並按習俗給安祿山「洗三」胡鬧之時,楊國忠尚未掌握大權。時任宰相為口蜜腹劍的李林甫,也就是《長安十二時辰》裡的林三郎。

唐朝尚武,邊將,特別是十大節度使,因戰功卓著的,往往會回朝擔任宰相,也就是所謂的出將入相。開元年間就有張嘉貞、王晙、張說等先例,實際上李林甫此時也兼任安西大都護府及朔方節度使。為了阻止其他邊將入相威脅到他的相位,便先行辭掉自己遙領的節度使一職。同時在其看來,蕃人無法入朝為相,同時又可杜絕朝中漢人官員的黨援,於是便極力說服玄宗大量使用善戰蕃人為節度使。安祿山、高仙芝、哥舒翰等風雲人物便是在這種背景下站在了歷史舞臺的中央。

李林甫口蜜腹劍

玄宗時節度使權力極大,募兵制替代了府兵制,士兵們由節度使培養,成為節度使的死忠。而且節度使長期任職,屯田、鹽鐵、稅收的權利外放,使得軍、民、財、政均歸於一人。士兵們「唯知其將之恩威,而不知有天子。」藩鎮節度使們就有了只忠於自己的部隊。

安祿山入宮後,平步青雲,兼任了平盧、範陽和河東三鎮節度使,受封東平郡王,鎮撫河北地區。安祿山知兵善戰,軍隊也逐漸雄冠天下。

身兼三鎮節度使的安祿山憨厚滑稽的表現迎合了李隆基和楊玉環的惡趣味,每日狎遊嬉戲。晚唐宰相李德裕有一句犀利點評:「夷狄之譎詐者也。」但安祿山也有一個懼怕的人,那就是當朝宰相李林甫。

李林甫口蜜腹劍,外表暖男,內心暗黑。安祿山初受寵時,待人輕慢無物。甫遇上李林甫,雲淡風輕之際,便能讀出安祿山的內心,狂妄的胡兒當場冷汗直冒,寒冬臘月卻溼透了衣衫。此後每次見到李林甫,均是畢恭畢敬。李言語稍重,安退回後也只能六神無主,唯有一言翻來覆去:「哎呀,我死定了!」

安祿山六神無主

所以,在那個風雲詭譎的時代,能壓制住安祿山的只有這個時稱弄獐宰相的李林甫,即使是安的大權也是來自於李林甫的重用番將的政策。只要李林甫在,安祿山即使回到範陽,手握重兵,依然害怕得要死,遑論舉兵。

但隨著楊玉環日漸受寵,其家人也雞犬升天。楊國忠即將浮出海面,時刻準備替代李林甫,安祿山的春天也馬上要來了。

03馬嵬兵變

唯一能夠壓制安祿山的李林甫雖然被譏為口蜜腹劍和弄獐宰相,在朝中大肆排除異己,但實為能臣,且恪守法度,在任時國家尚能維持安定,但也埋下了一個威力巨大的炸藥包。楊國忠走了貴妃的後門上臺,初為李林甫黨羽,構陷舊太子。時間長了,漸有上位的謀劃。

雖然楊國忠眼高手低,主持的兩次徵南詔的軍事活動均以失敗告終,但李隆基晚年欲用楊制衡專權的李林甫,倒也樂得信任楊國忠。由於楊長袖善舞,李林甫便開始失寵。

楊國忠幾致亡國

李林甫臨終前知道已阻攔不了楊國忠入相,不得不在病榻前向楊求和並以後事相託。哪知屍骨未寒,楊國忠便汙以謀逆之罪,李林甫被開棺,重新以平民身份下葬,子孫被罷免流放嶺南和黔中。

楊國忠只知獻媚,與貴妃等姐妹日夜笙歌,奢靡無度,做了宰相後亦不理朝政,放任天災人禍的瀰漫,引得天怒人怨。楊的那兩把刷子並不能壓制安祿山,便極力阻止唐玄宗想讓安祿山入相的打算,屢次進言安祿山必反之事,終於激得安史之亂爆發。潼關失守,長安淪陷,高仙芝、封常清帝國雙璧死於亂命,哥舒翰抱病出戰兵敗被俘,玄宗西走入蜀。逃至馬嵬坡之時,太子及大將軍陳玄禮引導憤怒的士兵譁變,兵諫玄宗誅殺楊國忠,賜死楊貴妃。

楊玉環香消玉殞

安史之亂並不是一朝一夕發生的,能說是在天寶十五年間由楊氏兄妹激發。安祿山起兵一事早已策劃良久,加上開元年間,土地兼併達到了高潮,流民漸多,統治集團日益腐化,社會矛盾不斷加劇,造反具備了應民怨而起的基礎。

04肅宗平叛

楊氏兄妹死後,玄宗入蜀,肅宗繼位,在靈武策劃了反攻計劃,徵召安西大都護府碩果僅存的大將李嗣業,率領安西和北庭軍入一萬兩千餘人挺近中原,香積寺一戰,陌刀隊力敵叛軍騎兵衝擊,穩定戰陣後,反殺敵軍六萬餘人。杜甫有詩云:「臨危經久戰,用急始如神。奇兵不在眾,萬馬救中原。」此後郭子儀收復長安、洛陽。

而淮南的睢陽保衛戰在張巡的帶領下,在城陷之前,牽制住了叛軍十月之久。運河流道的暢通,保證了朝廷一方能持續獲得來自江南的財富輸入,支撐起平叛的財力物力需求。

加上李光弼的河北戰場,三條戰線保證了長安洛陽的收復和全面反攻叛軍的可能性。而叛軍一方經歷了安慶緒弒父,史思明篡位,史朝義再弒父的混亂後,在安史之亂的第七年,以史朝義自殺,河北諸城投降而告終。

期間玄宗、肅宗去世,代宗繼位,至安史之亂結束,共歷時七載,唐朝三帝,偽朝四帝。

唐末藩鎮割據

安史之亂帶來的影響巨大,河北這一賦稅重地受到極大的破壞,黃河中下遊生靈塗炭,豺狼所號,「北自覃、懷經於相土,為人煙斷絕,千裡蕭條」。中國的經濟中心遂轉移到江南一帶,並帶來了大量的北方人口和生產技術。

河北雖降於唐,叛軍舊部仍在,形成了範陽、成德、魏博河北三鎮勢力,繼而又進化出了父子相傳、鎮兵擁立節度使的局面,開啟了唐朝藩鎮割據此起彼伏的濫觴。而因安西北庭主力部隊入朝,造成西域唐軍勢力空虛。雖有鐵血將軍郭昕孤守安西四十載,但最終在吐蕃的蠶食下,唐朝退出了西域,吐蕃勢力進入安西北庭故地。中原王朝與西域隔絕千年,絲綢之路落入他人之手。

此後大唐進入了衰落期,再也不是貞觀、開元年間那個通賦貢於四方,朝宗於萬國的大唐了,中國歷史上絕無僅有的大唐盛世已轉身離去!

相關焦點

  • 從偷羊賊到封疆大吏,安祿山的成功絕非偶然,楊貴妃:我冤枉
    這是詩聖杜甫《憶昔其二》中的詩句,人口眾多,倉廩豐實,社會安定,商業發達,一派繁榮富足,道盡了開元盛世之景。但是就是這樣一個盛世景象因為安史之亂急轉直下,而罪魁禍首就是今天要說的安祿山。而身無所長的安祿山做起了牙郎,可惜的是他運氣不好。雖然會說多種外語,但是作為中介這份職業,他做的還真不怎麼樣,沒有掙到錢的安祿山就動了歪心思。夜黑風高的晚上,他決定去偷羊,但是羊作為遊牧民族的重要資產,看管嚴格,果然安祿山被抓了。但是就是這次被抓,改變了他的一生,是他從偷羊賊走向封疆大吏的重要轉折。俗話說,一個好漢三個幫,同樣安祿山做到節度使的位置上也離不開三個人。
  • 安史之亂並非安祿山的錯,根源在於楊貴妃的「三大神助攻」
    自李世民協助李淵開創大唐王朝後,貌似唐王朝就一直沒怎麼消停過,先是「玄武門之變」手足相殘。緊接著又差點被武則天給改了姓,好不容易狄仁傑連忽悠帶拉扯的,把大唐又重新拽回了李家,結果「安史之亂」還是令這個強大的古王朝,一度走向了滅亡。安史之亂的發動者,叫做安祿山。
  • 回紇為何要在安史之亂中支持大唐?
    這一年手握15萬精銳的安祿山自範陽起兵造反,拉開了歷時八年的「安史之亂」。安祿山起兵後迅速揮師南下,捲起千裡煙塵。其下屬的15萬部隊,不僅數量眾多,更是唐軍中的精銳,此時的唐朝承平已久,各地武備鬆弛,對於安祿山的反叛毫無防備。因此,安祿山的叛軍可謂摧枯拉朽,所過之處州郡無不望風而降。短短數月間,安祿山就已經完全控制了河北,並率軍渡過了黃河,兵鋒直指唐朝「兩京」。
  • 安史之亂持續八年之久,傷亡達三十多萬,大唐經此一戰由盛轉衰
    對於安史之亂大家應該並不陌生,這場發生在唐朝玄宗時期內戰整整持續了八年之久,大唐盛世經此一役也徹底從盛轉衰。自唐朝建立以來,唐太宗李世民的貞觀之治,之後的唐高宗與武則天在位期間也分別繼承了太宗時期盛世狀態,到了玄宗時期自然也沒有落下,開創了「開元盛世」。
  • 興衰自古後人評——《安史之亂:大唐盛衰記》
    從天寶十四載(公元755年)十一月安祿山發動叛亂起,到唐代宗寶應二年(公元763年)正月史朝義授首止,這七年零三個月的混亂被後世史學家稱為「安史之亂」,而通常我們會用這樣一句話對安史之亂做註解——「這是唐朝由盛到衰的轉折點」。何為盛?何為衰?盛衰無非是我們後世之人遠離那個時代後,站在上帝視角所做出的一種評判。因為我們知道安史之亂前的歷史,也知道安史之亂後的結局。
  • 安史之亂研究的過去與未來:讀蒲立本《安祿山叛亂的背景》
    安史之亂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重要的歷史事件,從短時段來看,這一事件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轉折點;如果從長時段觀察,安史之亂則被有些學者視為整個中國古代社會發生轉向的節點。可見,安史之亂的地位毋庸置疑,並且唐朝作為「世界性帝國」,安史之亂也便有了世界性的表徵。但是有關這一重要歷史事件的專著卻寥寥無幾。
  • 安祿山犯下死罪,殺了他就不會有安史之亂發生,皇帝卻把他赦免了
    安祿山犯下死罪,殺了他就不會有安史之亂發生,皇帝卻把他赦免了如果說起安祿山很多人都會想起安史之亂,正是那次叛亂才讓原本強盛的大唐走向覆滅,最後衰敗而亡。但是卻很少有人知道在這之前安祿山就曾經犯下死罪差點被殺死,而唐玄宗因為對他憐憫最終放過了他才為大唐江山留下了這個炸彈。安祿山他原本是北方遊牧民族的人,在他長大之後離開了自己的部落來到大唐境內討生活。因為北方遊牧民族比中原人要身強體壯並且生性好勇鬥狠,所以他來到大唐之後很快就遇到了他生命中的一個貴人,當時的幽州節度使張守珪。
  • 安史之亂中,大唐名將高仙芝為何面對安史叛軍不戰而退?
    唐玄宗末年,不理政務,荒疏朝政,藩鎮割據尾大不掉,最終爆發了聲勢浩大的安史之亂。範陽節度使安祿山起兵反唐,攻克洛陽,企圖進犯長安。幾乎傾巢出動,並且一路從範陽打到洛陽,士氣正盛,聚眾甚多。安祿山的範陽軍久居燕趙之地,民多悍勇,久經戰事,相當精銳。高仙芝接手的唐軍是關中內地剛剛組建的新軍,唐朝國力強盛,驅逐四方,關中內地百姓軍民久不聞戰鼓之聲。既無悍勇之氣,又無實戰磨練,戰力低下。再加上安史叛軍捷報連連,唐軍士氣低迷,難以應戰。
  • 安祿山曾豪言消滅「蕃族」,為何最後卻反了大唐?
    大唐末年,一場改變盛唐歷史格局的戰役出現了。或許唐玄宗至死也不會想到,那麼看似忠心耿耿的兩員大將,會發動一場幾乎毀了大唐的戰爭,也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亂」。從而在實力重創之下,老李家的大唐基業搖搖欲墜,人口喪失、國力銳減的困局更是接踵而來。唐朝到底經歷了什麼?
  • 安史之亂歷時多久,安史之亂是誰平定的,安史之亂簡介
    唐朝曾經開創了"開元盛世","貞觀之治"一片盛唐景象,唐朝是歷史上最強盛的朝代之一,一場安史之亂,使得唐朝由盛轉衰,漸漸沒落。安史之亂是如何爆發的?最後安史之亂又是誰平定的?安史之亂簡介會為你一一揭曉。安史之亂簡介唐朝後期,由於承平日久,國家無事唐玄宗喪失了向上求治的精神,政治癒加腐敗。唐玄宗更耽於享樂,寵幸楊貴妃。
  • 每天一個小故事「安史之亂」
    三百多斤重的安祿山,肚子都快垂到膝蓋了,平時走路都要靠肩膀抬起身子才能移開腳步,他這一跳可真是拿自己的生命來取悅熱愛文娛活動的唐玄宗啊!安祿山在殿前哄得唐玄宗龍顏大悅,隔天,安祿山再次出現在後宮。它肥碩的身軀被一個大襁褓包裹著,像一隻巨大的粽子。見一群宮女嬉笑著將安祿山擁上一輛彩轎,旁邊有一個錦衣玉帶,體態豐腴的女子笑得枝葉亂顫。
  • 安祿山起兵造反一年多就死了,那為何安史之亂後唐朝一蹶不振?
    安祿山起兵一年多就死了,為何安史之亂後唐朝一蹶不振?有人以為安祿山造反了很長時間,其實不是的,安祿山起兵造反一年多後就死了,但是唐朝卻在平叛多年後無法恢復到盛唐的水準,到底是什麼原因呢?我們今天就來探討一下這件事,到底唐朝因為什麼原因衰敗,表面原因是安史之亂,其實真正的原因是……黨爭與制度疆化才是唐朝滅亡的關鍵,但安史之亂比較突出,代表了唐由盛轉衰。當兼併把府兵制也給廢了的時候,唐朝就已經走下坡了。安史之亂本身的破壞遠比理論制度上的衰退要嚴重,是多重偶然性的要素引發的巨大災難。
  • 正在倒下的駱駝會吸引很多把刀,安史之亂後的大唐就是那匹駱駝
    安史之亂後的大唐帝國就是如此。我們總是簡單化地認為唐亡於藩鎮。但是,藩鎮只是一個問題,或者只是問題的表象。大唐的滅亡,是一個系統走向衰敗的過程。而正在倒下的大唐,吸引了無數把刀。01.我們總要找一個壞人,因為要獲得成本最低的確定性宗教是在解決信仰問題,迷信是在解決確定性的問題。
  • 安史之亂動蕩不堪,矛盾加劇社會不安,是一場可怕的戰爭
    然而在貞觀之治年間即唐玄宗末年間,唐玄宗驕奢淫逸,每天縱情歡樂,他在晚年和楊貴妃一起每天玩樂,而楊貴妃連帶著他的家人和親戚,全部都享受著皇族的待遇,極大的剝削了百姓的勞動力,賦稅更加嚴重,百姓苦不堪言。在這種社會背景下,唐朝的兩名將領安祿山和史思明聯合發動了政變,反抗唐朝統治,謀朝篡位。在安史之亂中,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戰爭,因為是唐朝由繁盛轉為衰敗的重要點。
  • 王維的一段「黑歷史」,安史之亂中投降安祿山
    說到王維,人們往往會想到「行到水窮處,坐看風雲起」。一位瀟灑文人遊蕩在天地之間,仰頭看白雲蒼狗、變化無常,低頭聽流水清音、悅耳動聽。就是這樣一位受人尊敬的大詩人,竟然也有「黑歷史」,並且按照封建社會的禮教思想來看,他投降叛軍,在人品上有大大的瑕疵。也許,人們希望王維的形象是完美的,後人很少提及這段往事。公元755年隆冬,安祿山聯合史思明發動叛亂,指揮20萬軍馬攻打長安。
  • 安史之亂時,為何高仙芝、封常清、哥舒翰三人都打不過安祿山?
    安史之亂前,哥舒翰、安祿山、高仙芝、封常清堪稱大唐四大名將。然而安史亂起,封常清、高仙芝因敗於安祿山而先後被斬,哥舒翰潼關一戰戰敗被俘,之後被安祿山的兒子安慶緒所殺。為何高仙芝、封常清、哥舒翰三人均不是安祿山的對手,真的只是因為唐玄宗李隆基亂指揮嗎?
  • 安史之亂帶給大唐的三個後遺症,讓大唐失去了翻身的可能
    爆發於755年的安史之亂被公認為是唐朝的分水嶺,如果把大唐比喻成一個人的話,那麼安史之亂前的大唐就如一個意氣風發的年輕人,他狂妄、自大、誰不服氣他就用拳頭把對方打趴下,而安史之亂後的大唐就像這個年輕人因他的狂妄被自己人打折脊梁骨,挑斷了手腳筋,儘管意識清醒,但卻只能在床上躺著過完自己的餘生
  • 唐朝藩鎮割據的形成:安史之亂雖然被平定了,但是其餘孽毀了大唐
    1、要說清藩鎮割據,就必須提到安史之亂 安史之亂對唐朝的影響是非常巨大的,甚至對此後中國歷史的走向也是意義深遠的。在安史之亂之前,唐朝是開放、自信的,而在安史之亂後唐朝邊疆收縮,再也不復昔日盛世大唐的風貌了。 唐朝詩人白居易的詩就曾描寫道:「平時安西萬裡疆,今日邊防在鳳翔」,這首詩就很好地描述了安史之亂後唐朝的窘境。
  • 大唐盛世的轉折點——安史之亂(五):叛亂雖平,盛唐不再
    而面對這金甌殘缺的亂局,唐肅宗的繼位能否讓大唐這艘遭受重創的巨輪重新揚帆起航,平定叛亂,還天下百姓一個太平盛世?至此,歷時七年零兩個月的安史之亂終於結束。安史之亂的爆發打破了唐朝盛世的輝煌,唐朝過去經濟上的繁榮,政治上的安定以及文化上的進步,都被安史之亂所打破。而且安史之亂平定以後還留了一個禍根,這個禍根導致了藩鎮割據,也給民眾帶來了深重的苦難。就在安史之亂被徹底平定的6個月前,這場戰亂的第一主角唐玄宗李隆基在鬱鬱寡歡中離世。這個將大唐推上盛世巔峰,又親手把他推入深淵的帝王,最終也未能看到李唐天下復歸太平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