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祿山,一個可以改變大唐國運的胡人,卻是在漢人的積極運作下,一步步竊據高位,最終又成為唐玄宗倚重的邊關大將。
安祿山是粟特人,其母是突厥人。因偷羊事發被幽州都督張守珪「慧眼識英雄」,收為義子。安祿山通曉六國語言,放在現代,也是個高級人才。從軍後,倒也驍勇善戰,屢立戰功,平步青雲。逐步爬上平盧兵馬使的高位。
01祿山之爪
作為世代經商的粟特人之子,安祿山從骨子裡就冒著善於經營的青煙。積極結交朝廷官員,搭上口蜜腹劍的創始人、奸相李林甫。最終得以聖眷恩寵,入宮述職。
唐玄宗對這個外表憨厚滑稽的胡兒寵信有加。安祿山也能時時把悶在皇宮的玄宗逗得樂不可支。因其大腹便便,行動不便,玄宗取笑道:「此胡腹中何所有,其大乃爾?」安祿山狡黠的對曰:「更無餘物,正有赤心爾!」玄宗聽著毛孔都舒展開了。
安祿山有著與粗曠外表不符的細膩心思。曾請為貴妃養兒,每次進宮都先拜楊玉環。玄宗很奇怪,就問他:「為何不先來拜見朕?」安祿山對曰:「臣是蕃人,蕃人先母而後父。」玄宗聽了反而極為開心,愈加喜歡這個憨厚可愛的胖胖胡兒了。
楊玉環也順著皇上的意思胡鬧了起來,貴妃收了安祿山做乾兒子,按照唐朝風俗,生完孩子第三天需要舉行一個儀式:洗三。於是時年32歲的楊玉環便將安祿山召入宮中,放入澡盆內為其沐浴。之後如同嬰兒般包裹在襁褓中,在後宮裡鬧將起來。安祿山之爪的傳說正來源於此,所謂:「祿山宮裡養做兒,虢國門前鬧如市。」虢國夫人便是楊玉環的三姐,在妹妹和皇帝妹夫的關心下,也得以入宮居住。可見後宮此時鬧得也忒狠了。此後安祿山每次來朝,諸夫人必宴餞結歡,直親如一家。
02雞犬升天
在楊玉環收子並按習俗給安祿山「洗三」胡鬧之時,楊國忠尚未掌握大權。時任宰相為口蜜腹劍的李林甫,也就是《長安十二時辰》裡的林三郎。
唐朝尚武,邊將,特別是十大節度使,因戰功卓著的,往往會回朝擔任宰相,也就是所謂的出將入相。開元年間就有張嘉貞、王晙、張說等先例,實際上李林甫此時也兼任安西大都護府及朔方節度使。為了阻止其他邊將入相威脅到他的相位,便先行辭掉自己遙領的節度使一職。同時在其看來,蕃人無法入朝為相,同時又可杜絕朝中漢人官員的黨援,於是便極力說服玄宗大量使用善戰蕃人為節度使。安祿山、高仙芝、哥舒翰等風雲人物便是在這種背景下站在了歷史舞臺的中央。
玄宗時節度使權力極大,募兵制替代了府兵制,士兵們由節度使培養,成為節度使的死忠。而且節度使長期任職,屯田、鹽鐵、稅收的權利外放,使得軍、民、財、政均歸於一人。士兵們「唯知其將之恩威,而不知有天子。」藩鎮節度使們就有了只忠於自己的部隊。
安祿山入宮後,平步青雲,兼任了平盧、範陽和河東三鎮節度使,受封東平郡王,鎮撫河北地區。安祿山知兵善戰,軍隊也逐漸雄冠天下。
身兼三鎮節度使的安祿山憨厚滑稽的表現迎合了李隆基和楊玉環的惡趣味,每日狎遊嬉戲。晚唐宰相李德裕有一句犀利點評:「夷狄之譎詐者也。」但安祿山也有一個懼怕的人,那就是當朝宰相李林甫。
李林甫口蜜腹劍,外表暖男,內心暗黑。安祿山初受寵時,待人輕慢無物。甫遇上李林甫,雲淡風輕之際,便能讀出安祿山的內心,狂妄的胡兒當場冷汗直冒,寒冬臘月卻溼透了衣衫。此後每次見到李林甫,均是畢恭畢敬。李言語稍重,安退回後也只能六神無主,唯有一言翻來覆去:「哎呀,我死定了!」
所以,在那個風雲詭譎的時代,能壓制住安祿山的只有這個時稱弄獐宰相的李林甫,即使是安的大權也是來自於李林甫的重用番將的政策。只要李林甫在,安祿山即使回到範陽,手握重兵,依然害怕得要死,遑論舉兵。
但隨著楊玉環日漸受寵,其家人也雞犬升天。楊國忠即將浮出海面,時刻準備替代李林甫,安祿山的春天也馬上要來了。
03馬嵬兵變
唯一能夠壓制安祿山的李林甫雖然被譏為口蜜腹劍和弄獐宰相,在朝中大肆排除異己,但實為能臣,且恪守法度,在任時國家尚能維持安定,但也埋下了一個威力巨大的炸藥包。楊國忠走了貴妃的後門上臺,初為李林甫黨羽,構陷舊太子。時間長了,漸有上位的謀劃。
雖然楊國忠眼高手低,主持的兩次徵南詔的軍事活動均以失敗告終,但李隆基晚年欲用楊制衡專權的李林甫,倒也樂得信任楊國忠。由於楊長袖善舞,李林甫便開始失寵。
李林甫臨終前知道已阻攔不了楊國忠入相,不得不在病榻前向楊求和並以後事相託。哪知屍骨未寒,楊國忠便汙以謀逆之罪,李林甫被開棺,重新以平民身份下葬,子孫被罷免流放嶺南和黔中。
楊國忠只知獻媚,與貴妃等姐妹日夜笙歌,奢靡無度,做了宰相後亦不理朝政,放任天災人禍的瀰漫,引得天怒人怨。楊的那兩把刷子並不能壓制安祿山,便極力阻止唐玄宗想讓安祿山入相的打算,屢次進言安祿山必反之事,終於激得安史之亂爆發。潼關失守,長安淪陷,高仙芝、封常清帝國雙璧死於亂命,哥舒翰抱病出戰兵敗被俘,玄宗西走入蜀。逃至馬嵬坡之時,太子及大將軍陳玄禮引導憤怒的士兵譁變,兵諫玄宗誅殺楊國忠,賜死楊貴妃。
安史之亂並不是一朝一夕發生的,能說是在天寶十五年間由楊氏兄妹激發。安祿山起兵一事早已策劃良久,加上開元年間,土地兼併達到了高潮,流民漸多,統治集團日益腐化,社會矛盾不斷加劇,造反具備了應民怨而起的基礎。
04肅宗平叛
楊氏兄妹死後,玄宗入蜀,肅宗繼位,在靈武策劃了反攻計劃,徵召安西大都護府碩果僅存的大將李嗣業,率領安西和北庭軍入一萬兩千餘人挺近中原,香積寺一戰,陌刀隊力敵叛軍騎兵衝擊,穩定戰陣後,反殺敵軍六萬餘人。杜甫有詩云:「臨危經久戰,用急始如神。奇兵不在眾,萬馬救中原。」此後郭子儀收復長安、洛陽。
而淮南的睢陽保衛戰在張巡的帶領下,在城陷之前,牽制住了叛軍十月之久。運河流道的暢通,保證了朝廷一方能持續獲得來自江南的財富輸入,支撐起平叛的財力物力需求。
加上李光弼的河北戰場,三條戰線保證了長安洛陽的收復和全面反攻叛軍的可能性。而叛軍一方經歷了安慶緒弒父,史思明篡位,史朝義再弒父的混亂後,在安史之亂的第七年,以史朝義自殺,河北諸城投降而告終。
期間玄宗、肅宗去世,代宗繼位,至安史之亂結束,共歷時七載,唐朝三帝,偽朝四帝。
安史之亂帶來的影響巨大,河北這一賦稅重地受到極大的破壞,黃河中下遊生靈塗炭,豺狼所號,「北自覃、懷經於相土,為人煙斷絕,千裡蕭條」。中國的經濟中心遂轉移到江南一帶,並帶來了大量的北方人口和生產技術。
河北雖降於唐,叛軍舊部仍在,形成了範陽、成德、魏博河北三鎮勢力,繼而又進化出了父子相傳、鎮兵擁立節度使的局面,開啟了唐朝藩鎮割據此起彼伏的濫觴。而因安西北庭主力部隊入朝,造成西域唐軍勢力空虛。雖有鐵血將軍郭昕孤守安西四十載,但最終在吐蕃的蠶食下,唐朝退出了西域,吐蕃勢力進入安西北庭故地。中原王朝與西域隔絕千年,絲綢之路落入他人之手。
此後大唐進入了衰落期,再也不是貞觀、開元年間那個通賦貢於四方,朝宗於萬國的大唐了,中國歷史上絕無僅有的大唐盛世已轉身離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