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食俱豐實。
九州道路無豺虎,遠行不勞吉日出。齊紈魯縞車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宮中聖人奏雲門,天下朋友皆膠漆。百餘年間未災變,叔孫禮樂蕭何律。
這是詩聖杜甫《憶昔其二》中的詩句,人口眾多,倉廩豐實,社會安定,商業發達,一派繁榮富足,道盡了開元盛世之景。但是就是這樣一個盛世景象因為安史之亂急轉直下,而罪魁禍首就是今天要說的安祿山。
安祿山本是一胡人,父親早死,母親改嫁突厥。而身無所長的安祿山做起了牙郎,可惜的是他運氣不好。雖然會說多種外語,但是作為中介這份職業,他做的還真不怎麼樣,沒有掙到錢的安祿山就動了歪心思。夜黑風高的晚上,他決定去偷羊,但是羊作為遊牧民族的重要資產,看管嚴格,果然安祿山被抓了。但是就是這次被抓,改變了他的一生,是他從偷羊賊走向封疆大吏的重要轉折。
俗話說,一個好漢三個幫,同樣安祿山做到節度使的位置上也離不開三個人。也就是被偷羊之後他遇到了人生的第一個貴人——張守珪。本該亂棍打死的安祿山,不但僥倖逃過一死,不久之後張守珪還收他做了義子。張守珪任幽州節度使,有了這層關係,安祿山的從軍之旅可謂一帆風順。開元二十八年,安祿山任平盧兵馬使。天寶元年,安祿山為代理御史中丞、平盧節度使。天寶三載,安祿山任範陽節度,河北採訪、平盧節度使。
短短數年時間,從一個底層士兵做到節度使的高位,安祿山的升遷之路可謂平步青雲。除了張守珪,還有李林甫的功勞。安祿山得寵,又一心想往上爬,很懂得搞好同事關係,李林甫就是他拉攏的對象。倆人都是皇帝身邊的紅人,一拍即合,決定強強聯合。遠離朝堂的安祿山有了李林甫這個靠山,而李林甫為了爭權又慫恿唐玄宗重用胡人將領,安祿山的軍權越來越大。以至於最後安祿山又兼任河東節度使,成了手握三鎮的節度使,擁兵十八萬之眾,超過了唐朝三分之一的軍隊。
而致使安祿山有此高位,最該感謝的唐玄宗李隆基。一個親手創下盛世,又親手毀掉盛世的皇帝。張,李二人為安祿山當了引路人,鋪了路,唐玄宗拍板。精明了半輩子,在安祿山身上栽了跟頭。沒有唐玄宗的寵信,安祿山的升遷之路不會如此順暢。
對於安祿山升遷有助益的人,有人可能說,還有楊貴妃,她可是認了安祿山為義子。其實對楊貴妃來說,這不過是一場鬧劇而已。一個不懂政治的得寵後宮婦人,有趣好玩是首要的,要不楊貴妃也不會不懂避嫌,以致跟安祿山的緋聞鬧得滿天飛。難道她就能確信唐玄宗不在意,不信任嗎?後宮女人,帝王的恩寵才是生存之道,她怎會不知。所以,說楊貴妃跟安祿山的升遷有關係,真是冤枉了她。
說安祿山從一介兵卒做到封疆大吏絕非偶然,是因為除了跟他們三個人脫不了關係,還跟唐朝的兵制改革有關。府兵制道募兵制的改革,允許地方擁有重兵,又設節度使管理,朝廷失去了對地方兵的節制。大軍在外,一旦戰爭爆發,朝廷根本沒有足夠抵擋一場戰爭的兵力。兵制的改革,既讓節度使擁兵自重,戰亂一起又讓朝廷陷入被動的局面。這也是安祿山成功的重要因素。
從偷羊賊到封疆大吏,安祿山的野心也一路高漲。安史之亂爆發,盛世之景就此終結,杜甫的《憶昔》前半部分寫盡了繁榮盛世,後半部分寫盡戰亂的滿目蒼夷,開元盛世成了大唐人的回憶。
杜甫《憶昔其二》後半部分
豈聞一絹直萬錢,有田種穀今流血。洛陽宮殿燒焚盡,宗廟新除狐兔穴。傷心不忍問耆舊,
復恐初從亂離說。小臣魯鈍無所能,朝廷記識蒙祿秩。周宣中興望我皇,灑淚江漢身衰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