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有些人跟我有同樣的感受,學習的時候有時會不理解題型,抓不住重點,分析能力差。看到一本書認同作者的觀點,會情不自禁的跟隨作者的思路走,會想:「原來是這樣」,在這個過程中對作者的觀點缺少自己的判斷。
發生這樣的情況主要是因為思考力不夠,思考力的積累從平時的閱讀中就可以訓練,改變自己的閱讀習慣,思考力就可以提升。
《高分讀書法》就是一本改變閱讀方法,提升思考力的書籍,該書介紹了五種閱讀方法,告訴我們如何深入閱讀和讀懂一本書。
《高分讀書法》的作者西崗一誠在書中介紹了他的學習經歷,他只是東京大學三年級的學生,他所在的學校從未有考上過東京大學的學生,在他成績不好的時候,他採用《高分讀書法》提高了學習成績,成功考入了東京大學。
看一本書不僅僅閱讀就夠了,西崗一誠告訴我們:看書前做好準備能增強讀解力、看懂書能用一句話概括書中內容、看完書後能記住知識,從看書的不同階段我們能夠了解到如何增強學習力、思考力和讀解力,讓我們學會掌握西崗一誠的學習方法,讀透書,讓你的閱讀效果翻倍。
01︱看書前做好準備能增強讀解力
以往的看書方式是選好一本書,拿起來從頭第一頁開始看,一頁一頁讀,直到把書讀完,看完書後有時記不住書中的內容,看完就忘記,感覺書沒有讀透讀懂。
像這樣的情況發生不禁會問自己:「我的理解力是不是有問題」?
其實每個人讀書都會遇到過這樣的問題,不能理解書中的內容是因為讀書前準備不夠。有的文章或書籍內容本身就很晦澀難懂,提高理解力,閱讀速度才能提升。
西崗一誠告訴我們在讀一本書前,讀標題、封面和腰封的文字能夠讓你快速明白書中的大概內容。東京大學的學生在閱讀一篇長文章時,先粗看一遍文章下面的問題、題目和引文,通過細節找到文章線索,加深印象。東京大學的學生在閱讀前就已經有了文章的線索,所以他們是帶著問題閱讀,這樣能夠加強思考力和讀解力。
一本書的線索來自於裝幀的封面和腰封,上面的文字透露出書的信息。大概了解書的信息後,對書中的內容進行假設,提前想書的內容是什麼?這本書能提升自己哪些方面?設置閱讀目標。
如何從裝幀獲得線索呢?西崗一誠告訴我們三個方法:
·分割法
以《高分讀書法》為例,把書名分割開,高分就是能提高分數,閱讀法就是閱讀的一種方法。從書名就了解了這本書的線索。
·連接法
以《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為例,如果用上面的分割法,會被分割成原生家庭和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如果把這兩部分連接,就可以想到自己的原生家庭與自己的性格缺陷有關,通過連接方式產生新的讀書線索。
·深讀法
以《社會心理學》為例,書名很簡單沒有更多的信息,我們可以上網搜索社會和心理學兩個概念,會出現很多的信息,通過作者名稱也可以搜索到作者簡介,了解更多的背景和線索。
同一本書,每個讀者需要獲取的信息目標不一樣,這樣就需要設置地圖,做出對自己有用的假設。
做假設有四個步驟:
·首先,設置好讀書地圖目的地,也就是我讀這本書希望能得到什麼收穫和知識?
·其次,思考如何通過閱讀這本書實現自己在步驟一設定的讀書目標。寫下實現目標的具體方法。
·在步驟二寫下的具體方法後面,寫下相比閱讀目標自己處在什麼水平?
·在讀書時發現假設目標很容易實現,就修改假設地圖。比如:《社會心理學》看完第一章就實現自己的讀書目標,就需要修改自己的假設地圖,一邊修改一邊讀書,就會有一副完美的假設地圖。
不論是從裝幀獲得線索還是從假設地圖中修改閱讀目標,目的不僅是為了讀懂一本書,而是讓我們能夠增強思考力,讓我們有所收穫。當你一邊閱讀一邊修改閱讀目標時,你會發現你對這本書的理解會越來越深刻,你能明白作者想表達的思想,自己的理解力也提升了。
02︱看懂書能用一句話概括書中內容
回憶你最近讀的一本書,你能用一句話概括其中的內容嗎?也許很多人都告訴我們「不能」。
西崗一誠在《高分讀書法》中提示,讀書最應該警惕的就是「感覺自己已經讀懂了」,當我們不能用一句話概括書中的內容,就說明我們沒有讀懂這本書。
比如:寫一篇讀後感文章,當我們能夠理解作者表達的內容,並用自己的話寫出來,才算是讀懂一本書。
不管我們對一本書不同章節理解的多麼深刻,如果不能從宏觀視角把握住這本書的脈絡,對這本書還是沒有完全看懂。就像給一本書命題一樣,標題代表書內容簡練的概括,只有真正讀懂這本書,才能用簡短的幾個字提煉出這本書的主旨和精華。
想能夠概括一本書的內容,就要能夠整合閱讀,整合閱讀就像吃一條魚,先把魚肉吃了剩下魚骨,就像閱讀過程中把案例、論據等魚肉消化吸收,剩下就是作者表達的中心思想「魚骨」。明白作者想表達的中心思想,我們才能開始獨立思考。
整合閱讀有兩種方法,摘要閱讀法和推測閱讀法。
·摘要閱讀法
·從每一章或每一節的句子中找出概括性的句子。
·找到句子後,概括出30個字的章或節的核心觀點。
·在這些核心觀點中用140個字概括本書的核心觀點。
·推測閱讀法
·在閱讀新章節前,把看過的章節再閱讀一遍,就像看電視劇一樣,看完一集我們就能推測出下一集劇情的發展。
·根據新章節的題目寫下自己推測。
·閱讀新章節看自己猜對了多少。
在平時的閱讀中,我們都會不自覺的運用到摘要閱讀法或推測閱讀法,不論你習慣用哪種方法,前者是總結,後者是推測,都能幫助你找到閱讀中的「魚骨」,找到書中的中心思想,提升概括能力和推測能力,找到作者想表達的觀點,讓你深入讀懂一本書。
03︱看完書後能記住知識
看完一本書後如果想加深印象,就要把書中的內容變成自己的,通過自己的理解再加工才能轉換成自己的知識儲備,就像東京大學的學生,他們看完書後擅長輸出,讓知識轉化成自己的。
輸入輸出的轉化過程就像背英語單詞一樣,剛開始時把單詞記住,然後大聲的讀出來,這樣才能加深印象,最終把單詞轉化成能夠口語對話。
讀一本書不僅接受作者的思想,在了解作者的觀點後,通過思考轉化輸出成文章,通過輸出讓自己掌握知識。
西崗一誠告訴我們通過議論閱讀法可以掌握知識。議論閱讀法就是在看完一本書後有自己的感想,比如讀後感,有自己的感想說明我們能夠更深刻的理解這本書。
寫讀後感、書評、聽書稿都是一種讀書後的感想,用自己的話,把作者的觀點和自己的觀點表達出來,不是照搬原文,而是進行二次創作,通過自己的理解把書的內容提煉和糅合,轉換成為自己的知識。
議論閱讀法有三個技巧:
首先,是「檢查答案」。
就是檢查我們設定的假設地圖和閱讀目標是否實現,假設的是否準確。
其次,是「輸出總結」
輸出總結就是能夠寫出一本書的精華,就跟腰封的推薦語差不多。
最後,是「用自己的話進行結論」
在輸出自己的感想時就是和作者在進行討論。
議論閱讀法能夠加深讀書的印象,不論你在閱讀時用了什麼方法,最後這一步是不可缺少的,就是把知識記住,變成自己的。
《高分讀書法》打破了我們以往被動閱讀的習慣,變成主動閱讀,在閱讀的過程中提出問題,並解決問題,通過思考把知識轉化成自己的思想,提高閱讀理解能力,與作者進行討論。
就像池田大作說:「讀書不光能補充知識,還可以通過書籍,使作者與讀者在對話中,產生生命的共鳴,共同塑造人生」。有正確的讀書方法,才能更好的與作者產生共鳴,才能輸出有靈魂的作品,書寫人生。
作者:不惑青蓮,自由撰稿人,專注自媒體。不定期發表讀書相關文章,分享閱讀的收穫。喜歡我的文章歡迎關注、點讚,後續我會創造出更多的作品分享給大家,希望大家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