盱眙大雲山漢墓墓主身份之謎終於揭開了。在昨日舉行的媒體見面會上,南京博物院龔良院長透露,經過專家考證,1號墓墓主人身份已經確定,為第一代江都王劉非。此次發現是新中國成立來江蘇考古最重大的發現。
而此前,文物專家一直推測,大雲山漢墓墓主是七國之亂「帶頭大哥」、劉邦之侄、吳王劉濞。但最終,確切、有指向的證據推翻了這一推測,墓主身份「易位」漢景帝劉啟之子、江都王劉非。有趣的是,劉非不僅不是七國之亂的帶頭人,還是主動「挑頭」平定七國之亂之人。
宏偉王陵
為何劉非有財力營建奢華陵寢?
為什麼劉非有如此大的財力營造自己的奢華陵寢?李隊長認為,平定「七國之亂」後,西漢中央政府權力進一步加強,諸侯國除享有衣食租稅外,政治、軍事、財政權利均被剝奪,因此,諸侯王陵營建的規模也日漸衰落。而劉非不同,他因軍功受賜天子旌旗,在諸侯王之中卻備受優待,大雲山江都王陵的氣勢與同時期的其他諸侯王陵相比顯得更為磅礴大氣,也就不難解釋了。
歌舞宴樂
墓中有一套完整西漢編鐘
大雲山1號墓出土編鐘一套19件,其中甬鍾5件,鈕鍾14件,分上下兩層懸掛,上層鈕鍾14件,下層甬鍾5件,均自小到大依次排列(如上圖)。其鈕鍾和甬鐘的組合與南越王墓和洛莊漢墓樂器坑所出編鐘組合相同,為迄今國內所出第三套完整的西漢編鐘,但鎏金龍紋銅虡(jù)業與鎏金銅虡獸座為首次發現,意義重大。
精緻飲食
專門用大鼎來放零食
劉非墓出土的銅器無數,其中一件大器顯得很怪,看上去是個鼎,但掀開蓋子,裡面卻分成了格子,原來這是用來擺放零食的。這件「分格鼎」出土於一號墓東迴廊下層中部,為國內首次出土(如上圖)。
在分格鼎旁還出土了2套「染器」。西漢常以醬、鹽等作料為肉食品調料,調料均放入杯中。而食用肉製品時,則要將肉放入杯內醬中烹煎。
銅祖陪葬
墓室中還有「銅祖」
在1號墓墓室的迴廊中,有一件器物銅祖(如上圖)。「銅祖」也稱男根,是一種性器。為何會在1號墓出土兩個銅祖呢?考古人員解釋,一種可能是生殖崇拜。銅祖陪葬,是希望自己子孫昌盛,生生不息。劉非果然崇拜有果,王妃們為他生了6個兒子,而且不是王就是侯。考古人員認為,也不排除這件銅祖為劉非王妃們的藏品。
改寫歷史
62年來考古最重大發現
大雲山江都王陵的發現,具有什麼樣的重要意義?龔良院長認為,首先,這一重大發現表明作為西漢諸侯大國的江都王陵園位於盱眙大雲山,而不是此前推測的儀徵廟山,為後續保護和研究奠定了正確基礎。其次,江都王陵的發現,新獲了許多歷史信息,必將為西漢歷史研究開啟新的篇章。第三,發掘成果為漢代考古樹立了準確的年代標尺,歷史、考古、文物保護等相關領域的研究必將獲得新的突破。這是我省62年來最重大考古發現。同時,上萬件出土文物,對進一步分析江都國的地域範圍也有極大的幫助。
原址將建遺址博物館
問到下一步考古和規劃,龔院長說將把大雲山江都王陵的考古發掘,作為一個重要的科研課題來持續開展。另外,運用現代科技手段,開展出土文物,包括車馬坑、鎧甲、玉衣玉棺等文物的修復和保護,比如鑲玉漆棺將整體搬遷至徐州博物館,進行研究修復。
除此以外,長遠保護規劃已經受盱眙縣政府委託,由南京博物院和東南大學合作開展。盱眙縣朱證榮縣長說,「遺址博物館今年內有望開工建設,爭取明年底,或者後年初,一個既有遺址可看,又有文物可賞的大遺址公園,初步建成。」
廟山劉非墓成「山寨」版
國內首次發現的鎏金銅犀牛與訓犀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