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盱眙發現頂級漢墓,地下兵庫中有件銅矛,至今無法複製

2020-10-03 小院之觀

2009年在江蘇盱眙縣大雲山,發現了一處規模宏大的西漢墓葬群。

該墓葬群佔地面積達到25萬平方米之多,擁有3座大墓,13座陪葬墓。除此之外,還有個特別之處是還發現了2座武器坑,1座車馬坑,各類長短兵器琳琅滿目,如同一個地下兵器庫。

經過考古勘探與發掘,確認了墓主身份,他正是漢景帝之子劉非,在七國之亂中表現亮眼,晉封為江都王,如今的盱眙當年正在他的封地。



大雲山雖然不高,卻是洪澤湖東部地區的唯一山頭,也因此成為風水寶地,自上世紀七十年代以來,已陸續發現過不少漢墓。

不過大雲山漢墓的發現還是有些離奇,是因為幾個盜墓賊在盜墓過程中急於求成,嘗試用炸藥炸出通道,沒料到反而耗盡墓中氧氣,窒息死於墓中。

同夥驚慌失措下,棄車拋屍,警方發現後,順藤摸瓜,在考古學家配合下找到了這座古墓群。

經過考古勘探,大家吃驚地發現古墓群早已被多次大規模盜挖,天長日久,竟在封土頂端形成一個面積1000平方米,最深處有8米的大水塘,歷朝歷代盜墓賊遺棄的工具還沉在水底。



為了保護文物,必須立即搶救性發掘,經過將近一年的考古發掘,古墓群的端倪浮出水面。

規模最大的是1號墓,也無疑是墓主所在地,水塘正在1號墓頂端,它的結構是黃腸題湊。

黃腸題湊是古代墓葬的最高規格,流行於秦漢時期,非帝王諸侯不得僭越使用,在全國也僅發現了14座,這裡是江蘇境內發現的第二座,另一座是揚州天山漢墓。



既然是黃腸題湊結構,就表明了主人的身份應該是位漢朝的諸侯王,1號墓墓室早已被盜墓賊數次光顧,被盜嚴重,內外兩重棺槨都被砍砸,玉棺和金縷玉衣已經損毀。


玉衣殘片


考古人員清理後發現了墓主人身份信息,那是帶有「江都」字樣的封泥和印章。

西漢共有兩任江都王:劉非和劉建,兩人是父子。

劉建繼任江都王后短短7年就捲入淮南王謀反事件自盡身亡,身死國除,既不可能以王爵下葬,更沒有時間為自己營建這麼大規模的墓地,因此墓主只能是他父親,在位27年的初代江都王劉非。

劉非當初營建的不僅僅是地下的墓葬群,在地面上還有大規模的陵園,如今還存在著一些遺蹟。

雖然多次被盜,但由於大雲山漢墓規模實在太大,還是留下了不少文物遺存,這也算是一樁幸事。

僅在劉非墓中,就出土了7092件文物,包括 器、鐵器、金器、銀器、玉器、石器、陶器、漆器等各種品類。



出土的金器


出土的金器


這裡面最多的是銅器和鐵器,分別有4754件和1476件。

出土的銅鐘


出土的銅燈


出土的銅底座


在這些銅鐵器裡,又有相當一部分是兵器。比如鐵劍就有862件,鐵戟有553件,弩機145件,種類從矛、戈、戟、鉞到弩機、承弓器、盾牌,無所不包。

這些兵器足以武裝一支軍隊,同為西漢諸侯王,廣陵王劉胥的天山漢墓裡出土兵器極少,湖南馬王堆漢墓也只出土過38件兵器,江都王劉非墓中為何隨葬如此之多的兵器,這與劉非的特點有關。

這位漢景帝之子,在13歲被立為汝南王。15歲時發生了七國之亂,少年劉非上書自請從軍得到批准,戰場上他奮勇作戰,立下大功,因功而轉封江都王,治理原吳王劉濞的吳國領地。

在《漢書》裡,對他的記載是「好氣力,治宮館,招四方豪傑,驕奢甚。」

漢武帝時期,匈奴入寇,劉非又一次激動起來,上書請願願率兵與匈奴作戰,但這次沒有得到批准。

很明顯,這位江都王從小就是個軍事迷,親臨戰陣是他夙願,愛屋及烏,在墓葬中設置兵器坑也就可以理解了。

盜墓賊看中的是金銀玉器,銅鐵兵器在他們眼裡沒什麼價值,得以留存下來不少。



在這上千件兵器裡,有一類比較引人注目——矛。

出土的矛是銅製,共有8件,分三種類型,矛體都裝飾有龍紋,精美華麗,2000多年後重見天日,仍然能感覺到森森殺氣。

8件銅矛裡,最特殊的是被編號為B型的一件銅矛。

它長44.7釐米,寬4.5釐米,矛體中部內收,下部起刺,一側有耳。相比其他兩型,它更顯修長纖巧,更特別的是它的表面,通體裝飾有雲氣紋,做工看上去要更勝一籌。

矛體上的裝飾花紋來自一項失傳已久的技藝——暗花紋技法。



暗花紋技法是從春秋戰國時期流傳下來的兵器裝飾技術,為吳越地區獨有。

劉非墓中出土的兵器不少都裝飾有雲氣紋,不過其他都是用錯金、錯銀或鎏金銀的工藝,暗花紋技法僅在此矛上出現,因此這件矛也被稱為「江都王矛」

暗花紋是內嵌在兵器內的幾何紋飾,外部看來紛繁精美,但從表面撫摸卻沒有凹凸感,就像金屬的天然紋理一樣。

吳越出產優質青銅兵器,吳越名劍上大都裝飾有暗花紋,這是它區別於秦劍、楚劍最明顯的特徵。

暗花紋技法在秦漢之後就已失傳,劉非的封國正在江都,因而能以這項技術為兵器裝飾。



實際上,暗花紋的作用並不僅是裝飾,它能說明這件兵器的千錘百鍊,極具價值。

有句話說「百鍊成鋼」,絕不僅僅是藝術的形容,百鍊鋼是我國古代的一種制鋼工藝,是古人智慧的結晶。

古代沒有現在的測試設備,打造兵器全靠制刃師經驗與感覺。

與想像中不一樣的是,在冶鍛時候,制刃師通常是不必親自揮動大錘的,這個工作由徒弟代勞。師傅的作用是全程觀察火候,隨時指點徒弟應該在哪裡捶打。

雖然不用出力,但這個工作絕對燒腦,所用炭材是否合格、催化劑是否適量、溫度是否達標,這些都倚仗於師傅的經驗。錘打的次數也不是越多越好,錘過了頭,鋼就成了熟鐵,一件兵器就報廢了。

成功的錘打會把鋼材錘打為原重的三分之一左右,鍛造一把花紋刃需要歷時90天以上。一層一層疊加,每層厚度極薄,已接近熔合為一體,需要用高倍放大鏡才能分辨清楚,摺疊7次384層以上的,就能被稱為百鍊鋼。



根據記載,歷史上最著名的鑄劍師幹將所鑄兩把名劍:「幹將」「莫邪」。一把劍身布滿龜裂紋——「作龜文」,一把布滿水波紋——「作漫理」,這並不是鑄成後再刻上去的,正是裡面的暗花紋,是經過百鍊之後形成的天然花紋。

幹將、莫邪早已尋覓無蹤,但在現代出土文物上能找到證明。

如1965年在湖北望山出土的越王勾踐劍,此劍表面就布滿了黑色菱形暗格花紋,它使用的是錫銅冶鑄技術,花紋是硫化銅形成,還有少量的鋁和鎳。

從物理上看,這樣千錘百鍊打造出的兵器成份是剛和生熟鐵的不同組合,也就具有了剛柔相濟的特點,堪稱神器。如此寶劍切金斷玉、削鐵如泥並不是傳說,普通兵器與其接觸,結局多半是被砍斷或受損。


由於暗花紋工藝繁瑣,冶鑄時間超長,因此成本極高,它一般用在貴族佩戴的刀劍上,極少用於矛、戟等長兵上,以暗花紋工藝打造的江都王矛是極其罕見的。

可惜的是,自漢以後暗花紋技藝就已失傳。

這種古技法極為複雜艱難,製造者也極為保密,自古以來傳人就很少,一旦失傳,就再也無跡可尋,即使如今科技發達,也難以將其複製。

我國冷兵器歷史悠久,出現過無數神兵利器,但隨著古代兵器鑄造技術日漸失傳,就逐漸失去了領先地位。

鄰居日本歷史上深受中國影響,但到了宋朝,日本的武士刀已經在中國有較大影響,北宋歐陽修曾寫過一首《日本刀歌》:昆夷道遠不復通,世傳竊玉誰能窮。寶刀近出日本國,越賈得之滄海東。

明朝,戚家軍的兵器對上日本武士的倭刀,許多都被削斷,也證明倭刀已青出於藍而勝於藍,這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



大雲山漢墓入選2011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出土的文物,包括這件江都王矛,現收藏於南京博物院。

相關焦點

  • 2009年,一樁盜墓案牽出西漢大墓,出土一件銅矛至今無法複製
    2009年在江蘇盱眙縣大雲山,發現了一處規模宏大的西漢墓葬群。該墓葬群佔地面積達到25萬平方米之多,擁有3座大墓,13座陪葬墓。除此之外,還有個特別之處是還發現了2座武器坑,1座車馬坑,各類長短兵器琳琅滿目,如同一個地下兵器庫。
  • 盱眙大雲山漢墓墓主身份確定為劉非(圖)
    盱眙大雲山漢墓墓主身份之謎終於揭開了。在昨日舉行的媒體見面會上,南京博物院龔良院長透露,經過專家考證,1號墓墓主人身份已經確定,為第一代江都王劉非。此次發現是新中國成立來江蘇考古最重大的發現。而此前,文物專家一直推測,大雲山漢墓墓主是七國之亂「帶頭大哥」、劉邦之侄、吳王劉濞。
  • 大雲山漢墓主人:江都王劉非(組圖)
    2009年初,大雲山發生嚴重盜墓事件。當年2月至3月,南京博物院對現場進行考古調查與勘探,鑽探表明山頂區域存在大型漢墓區。  經國家文物局批准,2009年9月以來,南京博物院對墓區進行全面勘探與搶救性發掘,共發掘主墓三座、陪葬墓六座、車馬坑兩座、兵器坑兩座、建築基址一處、道路一條。
  • 廟山漢墓申請考古勘探 地下結構是廣陵王墓4倍
    這座西漢墓葬又會有哪些震撼的發現?近日,廟山漢墓已經向省文物局申請考古勘探,廟山的神秘面紗有望摘下。  盱眙大雲山漢墓的考古發掘,揭開了墓主人江都王劉非的神秘面紗,而這一考古新發現,也在考古界引起了譁然,因為這從根本上否定了以前對儀徵廟山漢墓墓主人的推斷,同時也將廟山漢墓群的發掘、利用和保護提上了議事日程。廟山漢墓目前已經向省文物局申請考古勘探立項。
  • 江蘇盱眙發現西漢大墓,出土黃腸題湊,有一件比金縷玉衣還珍貴
    今天小編就跟大家聊聊在江蘇盱眙發現的西漢大墓。2009年初,一夥盜墓賊在大雲山頂部挖掘古墓,連喪四條人命,驚動了當地政府和文物部門。當地文物部門聞訊趕到了盜墓現場,在經過國家文物局批准,考古專家對大雲山漢墓進行搶救性發掘。經過考古勘探發掘,專家確定大雲山頂部是漢代的一座規模宏大的陵園,總面積達25萬平方米。
  • 江蘇盱眙大雲山漢墓,墓主人是西漢第一代江都王劉非
    大雲山漢墓,位於江蘇省淮安市盱眙[xū yí]縣馬壩鎮雲山村的大雲山頂,大雲山漢墓正南方2公裡處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東陽城遺址」,它與小雲山、青墩山三山相連,山頂海拔73.6米,是洪澤湖東部地區的唯一山地。自上世紀七十年代以來,在此發現很多漢墓並出土大量珍貴文物。2009年初,一夥盜墓賊在大雲山頂部挖掘古墓,連喪四條人命,驚動了當地政府和文物部門。
  • 至今無法複製的文物,博物館這兩件文物無法造假
    在我國古代青銅冶鑄工藝有兩個高峰期,分別是商代後期和春秋晚期到戰國早期;他們的青銅器精美絕倫,分別為安陽殷墟出土的青銅器、代表的器物有司母戊大方鼎和曾侯乙墓出土的戰國早期青銅器,曾侯乙建鼓底座就是領軍者之一,這件藝術品乃是戰國時期的文物,並且被稱為是青銅冶煉界的巔峰。
  • 江蘇千年漢墓墓主為西漢江都王劉非
    近日,江蘇千年盱眙大雲山漢墓神秘墓主身份揭開面紗,西漢江都王劉非是該墓的真正墓主。此前,文物專家曾推測,墓主可能是吳楚七國之亂「帶頭大哥」吳王劉濞。  據史料記載,江都王劉非是漢景帝劉啟之子、漢武帝劉徹的哥哥。吳楚七國之亂時,劉非15歲,主動上書天子,要求領兵攻吳,漢景帝賜其軍印。
  • 2499件唐代稀世珍寶法門寺地宮中,圖8至今無法複製
    1981年8月4日,陝西法門寺連日暴雨後,塔身突然從縱向劈成兩半,其中一半坍塌。1987年,國家決定重修法門寺。在清理廢墟的過程中,人們意外地發現了地宮。地宮出土了2499件唐代稀世珍寶,還發現了迄今為止唯一的釋迦牟尼佛指舍利。
  • 這座漢王墓出土一件絕世兵器,工藝比勾踐劍還複雜,至今無法仿製
    2009年初,江蘇省盱眙縣公安局接到報案,大雲山上傳來陣陣爆炸聲。民警接到報案後趕到現場經調查發現,這裡竟然是一座古墓,一夥盜墓賊盜墓不成還連傷四條人命。縣文物局部門的考古專家趕赴現場,經過細緻的勘察、鑽探、發掘,確認這是一座規模宏大的漢代王墓陵園,佔地極廣,有很高的考古價值。
  • 江蘇千年大雲山漢墓主人身份為西漢江都王劉非
    「大雲山漢墓考古發掘成果,是新中國成立後,江蘇62年來最重大的考古發現:墓葬出土文物最多、發掘規模最大、反映社會生活最完整」,江蘇省文物局局長龔良說。  2000年古墓飽經盜掘 盜賊離奇死亡  2009年1月12日,警方在安徽天長銅城的一輛轎車內發現了兩具死屍,隨後又發現2名死者,真相逐步露出水面:這4人在大雲山漢墓盜墓時,墓室坍塌,炸藥毒氣洩露,4人致死。  歷史上,這座千年古墓的盜墓現象一直沒斷過。
  • 江蘇政協委員:加快盱眙西漢王陵遺址公園建設
    用玻璃製作的編磬   黃腸題湊、金縷玉衣、玉棺、編鐘編磬……「沉睡」兩千多年的盱眙大雲山劉非帝陵自2009年考古發掘以來,就備受關注。   2009年初,江蘇省盱眙縣警方破獲了一起震驚全國的盜墓大案,一座在地下沉睡了兩千多年的巨大墓葬也因此重現世間。考古專家們進駐後發現,古墓有很多盜洞,其中一個盜洞,連考古專家們都感到震驚。盜洞已經歷史悠久,由於開口特別大,特別深,還變成了一個大水塘,被當地人稱為「龍塘」的水塘其實就是一個很大的盜洞,盜洞開口面積差不多有400平方米。   這個大盜洞是誰留下的?
  • 湖北嚴倉戰國古墓出土銅矛銅箭鏃(圖)
    ▲古墓西室出土的銅矛、銅箭鏃、削刀等。連日來,考古工作人員在側墓室的淤泥中先後發現銅矛、銅箭鏃、削刀和竹簡,以及漆器、竹器等生活器物殘片。從16日開始,嚴倉古墓的槨蓋板被逐步揭開,由5個部分組成的墓室出現在大家面前。整個墓室由東南西北4個側室合圍著棺室,其中側墓室的蓋板部分已經坍塌,但棺室的蓋板大部分完好。在完成了對墓室結構的測量和繪圖後,考古人員對墓室進行了排水和清淤工作。
  • 江蘇地區出土漢代銅燈試析
    江蘇是漢高祖劉邦的故鄉,兩漢時期地位顯赫、經濟發達,本地區出土的漢代銅燈數量眾多,不乏精品。筆者搜集了江蘇地區考古發掘出土的部分銅燈,在此做一介紹,以饗讀者。 一、豆形燈 這類銅燈出土數量較多,在諸侯王墓及少量貴族墓中多有發現。其基本結構為燈盤、燈柱及燈座,燈盤內有的設火主一枚,有的不設。在燈盤外壁或底座上多有表示重量的銘文。
  • 頂級漢代玉器:6個西漢諸侯王的10件頂級漢代玉帶鉤
    歷史上玉帶鉤出現的時間很早,良渚文化玉器中就已經有了玉帶鉤。從考古發現的實物看,春秋、戰國時期的玉帶鉤出土數量明顯增多,其中,陝西鳳翔秦公一號墓和寶雞益門村出土的3件春秋玉帶鉤造型奇特,令人嘆為觀止。戰國玉帶鉤尤以玉質精良、雕刻精美見長,各諸侯國幾乎都有發現。
  • 長沙馬王堆漢墓有何重要發現?有何歷史價值?
    馬王堆漢墓,坐落在湖南省長沙市東郊,由一號、二號、三號三座漢墓組成。從1972年開始發現,到1974年間,先後幾次發掘,發現了一具漢代女屍和大批的珍貴文物。據《史記》和《漢書》的記載,利倉被封侯,是漢惠帝二年(公元前193年)的事,傳襲四代以後被廢。在墓中出土的漆器上,都寫有「軑侯家」的字樣。緘封竹笥(竹箱)、陶罐等物上面的封泥,也印有「侯家丞」等字。二號漢墓還發現了三顆印章。這都確切無疑的證明,墓主人就是文獻上所記載的侯利倉及其家屬。墓主身份及其時代,能夠用出土文物結合文獻記載,得到確切的證實,這在考古工作中還是很少見的。
  • 大雲山漢墓墓主身份確定系漢武帝兄弟劉非(圖)
    歌舞宴樂  墓中有一套完整西漢編鐘  大雲山1號墓出土編鐘一套19件,其中甬鍾5件,鈕鍾14件,分上下兩層懸掛,上層鈕鍾14件,下層甬鍾5件,均自小到大依次排列(如上圖)。其鈕鍾和甬鐘的組合與南越王墓和洛莊漢墓樂器坑所出編鐘組合相同,為迄今國內所出第三套完整的西漢編鐘,但鎏金龍紋銅虡(jù)業與鎏金銅虡獸座為首次發現,意義重大。
  • 中國史上4件逆天文物,其中2件來歷不明,一件至今都無法複製
    據研究專家表明:這件文物出土於7000年以前的中國河南省汝州閻村,它的外觀彰顯了中國國畫的基本畫法,被中國專家們稱之為國畫的「啟蒙」,目前陳列在中國的國家博物館之內。正因為它的珍貴之處,所以在中國不準出境展示文物名單中它位居榜首。很多人將其稱之為中國的鎮國寶物。
  • 有可能被曹操盜掘過的王陵--大雲山古漢墓群
    人們只憑山的外形,不可能想像山頂上的漢墓有如此之多。2009年,當地警方接到報案,發現一輛車上有屍體。結果一查,死者竟然是盜墓賊,是到大雲山盜墓時身亡的。原來是由當地人與河南盜墓者16人組成的盜墓團夥,購置炸藥和盜墓工具,趁著夜色來到大雲山上,在龍塘邊的一角打了一個L型的盜洞。為了加快速度,盜墓者使用了炸藥,造成墓道垮塌,堵住了通往墓穴的路,盜墓賊無法開啟主墓室,只能選擇放棄。
  • 中國工藝最複雜的五大文物,至今無法複製
    古人給我們留下了許多精美的文物,其中一些令人嘆為觀止,構思之巧妙,用料之講究,造型之奇特,至今無法複製。今天盤點下工藝最複雜的五大文物,見識古人的智慧。到現在為止,還沒有一個人能數清上面到底有多少條小龍。據博物館介紹,對外展出的國寶大多都有複製品,而這一件至今沒有替代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