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在江蘇盱眙縣大雲山,發現了一處規模宏大的西漢墓葬群。
該墓葬群佔地面積達到25萬平方米之多,擁有3座大墓,13座陪葬墓。除此之外,還有個特別之處是還發現了2座武器坑,1座車馬坑,各類長短兵器琳琅滿目,如同一個地下兵器庫。
經過考古勘探與發掘,確認了墓主身份,他正是漢景帝之子劉非,在七國之亂中表現亮眼,晉封為江都王,如今的盱眙當年正在他的封地。
大雲山雖然不高,卻是洪澤湖東部地區的唯一山頭,也因此成為風水寶地,自上世紀七十年代以來,已陸續發現過不少漢墓。
不過大雲山漢墓的發現還是有些離奇,是因為幾個盜墓賊在盜墓過程中急於求成,嘗試用炸藥炸出通道,沒料到反而耗盡墓中氧氣,窒息死於墓中。
同夥驚慌失措下,棄車拋屍,警方發現後,順藤摸瓜,在考古學家配合下找到了這座古墓群。
經過考古勘探,大家吃驚地發現古墓群早已被多次大規模盜挖,天長日久,竟在封土頂端形成一個面積1000平方米,最深處有8米的大水塘,歷朝歷代盜墓賊遺棄的工具還沉在水底。
為了保護文物,必須立即搶救性發掘,經過將近一年的考古發掘,古墓群的端倪浮出水面。
規模最大的是1號墓,也無疑是墓主所在地,水塘正在1號墓頂端,它的結構是黃腸題湊。
黃腸題湊是古代墓葬的最高規格,流行於秦漢時期,非帝王諸侯不得僭越使用,在全國也僅發現了14座,這裡是江蘇境內發現的第二座,另一座是揚州天山漢墓。
既然是黃腸題湊結構,就表明了主人的身份應該是位漢朝的諸侯王,1號墓墓室早已被盜墓賊數次光顧,被盜嚴重,內外兩重棺槨都被砍砸,玉棺和金縷玉衣已經損毀。
玉衣殘片
考古人員清理後發現了墓主人身份信息,那是帶有「江都」字樣的封泥和印章。
西漢共有兩任江都王:劉非和劉建,兩人是父子。
劉建繼任江都王后短短7年就捲入淮南王謀反事件自盡身亡,身死國除,既不可能以王爵下葬,更沒有時間為自己營建這麼大規模的墓地,因此墓主只能是他父親,在位27年的初代江都王劉非。
劉非當初營建的不僅僅是地下的墓葬群,在地面上還有大規模的陵園,如今還存在著一些遺蹟。
雖然多次被盜,但由於大雲山漢墓規模實在太大,還是留下了不少文物遺存,這也算是一樁幸事。
僅在劉非墓中,就出土了7092件文物,包括 器、鐵器、金器、銀器、玉器、石器、陶器、漆器等各種品類。
出土的金器
出土的金器
這裡面最多的是銅器和鐵器,分別有4754件和1476件。
出土的銅鐘
出土的銅燈
出土的銅底座
在這些銅鐵器裡,又有相當一部分是兵器。比如鐵劍就有862件,鐵戟有553件,弩機145件,種類從矛、戈、戟、鉞到弩機、承弓器、盾牌,無所不包。
這些兵器足以武裝一支軍隊,同為西漢諸侯王,廣陵王劉胥的天山漢墓裡出土兵器極少,湖南馬王堆漢墓也只出土過38件兵器,江都王劉非墓中為何隨葬如此之多的兵器,這與劉非的特點有關。
這位漢景帝之子,在13歲被立為汝南王。15歲時發生了七國之亂,少年劉非上書自請從軍得到批准,戰場上他奮勇作戰,立下大功,因功而轉封江都王,治理原吳王劉濞的吳國領地。
在《漢書》裡,對他的記載是「好氣力,治宮館,招四方豪傑,驕奢甚。」
漢武帝時期,匈奴入寇,劉非又一次激動起來,上書請願願率兵與匈奴作戰,但這次沒有得到批准。
很明顯,這位江都王從小就是個軍事迷,親臨戰陣是他夙願,愛屋及烏,在墓葬中設置兵器坑也就可以理解了。
盜墓賊看中的是金銀玉器,銅鐵兵器在他們眼裡沒什麼價值,得以留存下來不少。
在這上千件兵器裡,有一類比較引人注目——矛。
出土的矛是銅製,共有8件,分三種類型,矛體都裝飾有龍紋,精美華麗,2000多年後重見天日,仍然能感覺到森森殺氣。
8件銅矛裡,最特殊的是被編號為B型的一件銅矛。
它長44.7釐米,寬4.5釐米,矛體中部內收,下部起刺,一側有耳。相比其他兩型,它更顯修長纖巧,更特別的是它的表面,通體裝飾有雲氣紋,做工看上去要更勝一籌。
矛體上的裝飾花紋來自一項失傳已久的技藝——暗花紋技法。
暗花紋技法是從春秋戰國時期流傳下來的兵器裝飾技術,為吳越地區獨有。
劉非墓中出土的兵器不少都裝飾有雲氣紋,不過其他都是用錯金、錯銀或鎏金銀的工藝,暗花紋技法僅在此矛上出現,因此這件矛也被稱為「江都王矛」。
暗花紋是內嵌在兵器內的幾何紋飾,外部看來紛繁精美,但從表面撫摸卻沒有凹凸感,就像金屬的天然紋理一樣。
吳越出產優質青銅兵器,吳越名劍上大都裝飾有暗花紋,這是它區別於秦劍、楚劍最明顯的特徵。
暗花紋技法在秦漢之後就已失傳,劉非的封國正在江都,因而能以這項技術為兵器裝飾。
實際上,暗花紋的作用並不僅是裝飾,它能說明這件兵器的千錘百鍊,極具價值。
有句話說「百鍊成鋼」,絕不僅僅是藝術的形容,百鍊鋼是我國古代的一種制鋼工藝,是古人智慧的結晶。
古代沒有現在的測試設備,打造兵器全靠制刃師經驗與感覺。
與想像中不一樣的是,在冶鍛時候,制刃師通常是不必親自揮動大錘的,這個工作由徒弟代勞。師傅的作用是全程觀察火候,隨時指點徒弟應該在哪裡捶打。
雖然不用出力,但這個工作絕對燒腦,所用炭材是否合格、催化劑是否適量、溫度是否達標,這些都倚仗於師傅的經驗。錘打的次數也不是越多越好,錘過了頭,鋼就成了熟鐵,一件兵器就報廢了。
成功的錘打會把鋼材錘打為原重的三分之一左右,鍛造一把花紋刃需要歷時90天以上。一層一層疊加,每層厚度極薄,已接近熔合為一體,需要用高倍放大鏡才能分辨清楚,摺疊7次384層以上的,就能被稱為百鍊鋼。
根據記載,歷史上最著名的鑄劍師幹將所鑄兩把名劍:「幹將」「莫邪」。一把劍身布滿龜裂紋——「作龜文」,一把布滿水波紋——「作漫理」,這並不是鑄成後再刻上去的,正是裡面的暗花紋,是經過百鍊之後形成的天然花紋。
幹將、莫邪早已尋覓無蹤,但在現代出土文物上能找到證明。
如1965年在湖北望山出土的越王勾踐劍,此劍表面就布滿了黑色菱形暗格花紋,它使用的是錫銅冶鑄技術,花紋是硫化銅形成,還有少量的鋁和鎳。
從物理上看,這樣千錘百鍊打造出的兵器成份是剛和生熟鐵的不同組合,也就具有了剛柔相濟的特點,堪稱神器。如此寶劍切金斷玉、削鐵如泥並不是傳說,普通兵器與其接觸,結局多半是被砍斷或受損。
由於暗花紋工藝繁瑣,冶鑄時間超長,因此成本極高,它一般用在貴族佩戴的刀劍上,極少用於矛、戟等長兵上,以暗花紋工藝打造的江都王矛是極其罕見的。
可惜的是,自漢以後暗花紋技藝就已失傳。
這種古技法極為複雜艱難,製造者也極為保密,自古以來傳人就很少,一旦失傳,就再也無跡可尋,即使如今科技發達,也難以將其複製。
我國冷兵器歷史悠久,出現過無數神兵利器,但隨著古代兵器鑄造技術日漸失傳,就逐漸失去了領先地位。
鄰居日本歷史上深受中國影響,但到了宋朝,日本的武士刀已經在中國有較大影響,北宋歐陽修曾寫過一首《日本刀歌》:昆夷道遠不復通,世傳竊玉誰能窮。寶刀近出日本國,越賈得之滄海東。
明朝,戚家軍的兵器對上日本武士的倭刀,許多都被削斷,也證明倭刀已青出於藍而勝於藍,這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
大雲山漢墓入選2011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出土的文物,包括這件江都王矛,現收藏於南京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