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冠中油畫《在天涯》望盡天涯路

2020-10-25 今造極

吳冠中油畫《在天涯》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馬致遠的這首《天淨沙·秋思》,以景託情,寓情於景,在景情的交融中構成一種悽涼悲苦的意境。

中國古典詩歌十分講究意境的創造,中國的繪畫亦是如此,古代畫論就強調「以形寫神」,藝術更重「神韻」,但形也不能沒有,就是抽象也有其形態。到了近代,西方寫實主義,素描引入中國,時代潮流要求中國的藝術面向生活,面向寫實,國畫也迎來了新的變化。

從上世紀70年代起,吳冠中就致力於探求中國畫的革新,他的水墨畫構思新穎,章法別致,善於將詩情畫意通過點、線、面的交織而表現出來。

《天淨沙·秋思》這首詞中所具有的意象便是吳冠中所追求的美感。在1998年吳冠中便以此詞中的意象創作了油畫《在天涯》。

對於這首詩的創作背景,吳冠中表示道:「馬致遠愛我之所愛,我畫過不計其數的枯藤老樹。這幅《在天涯》中的枯藤老樹源出於70年代在貴州寫生的小幅油畫,只是並無小橋流水,倒有幾間石板蓋頂的小屋。後來我將之移植成墨彩:彩霞滿天,暮鴉亂飛,完全醉心於馬家詞曲。油畫和墨彩作品均贈了友人,今日重讀《天淨沙》,頗為感懷,又偶見舊作印刷品,便重做此幅,比原先之作大得多,也更概括。」


《在天涯》局部

這幅《在天涯》可謂是別具一格,從構圖上看,這幅畫很容易讓人聯想到中國傳統山水畫。而其中的墨彩也是中國傳統國畫所偏愛的色彩。畫面中高聳的樹木,纖細的黑色枝幹和畫面頂端厚實、細密的樹葉說明這應該是一棵蒼勁有力的松樹。


《在天涯》局部


從畫面中段開始,樹葉逐漸稀疏,樹枝呈現向下垂掉之勢,樹幹纏繞著枯藤,盡顯老態。相比較於右下角的枯枝,老樹底部上寥寥的樹葉顯示出其仍在煥發著生命的活力和無盡的孤獨感。


在天涯局部

左下角的幾隻喜鵲則具有畫龍點睛之意,讓一整幅畫空間感更加的平衡,不致於顯得頭重腳輕。


在天涯局部

整幅畫結合了形象美和意境美,融合東西方藝術的美開闢出了一條新的道路。

畫中的老樹在吳冠中看來符合他對於意象和審美的追求,吳冠中說道:「我愛老樹,不是為了珍視它的年輪,說穿了是愛其形象蒼勁之美。虯曲的軀幹,層層垂掛的氣根,可以讓寫實的畫家無窮無盡的探索,可以予抽象派繪畫以不盡的啟發。」

對於自己所創的這幅油畫《在天涯》,吳冠中也評論道:「重點抒寫了幽暗老樹枝葉的婆娑,垂垂將老,又被枯藤攀附纏繞,對照中,淡淡的昏紅天色顯得分外單純,雖點綴了三兩隻喜鵲,掩不住蒼涼寂寞。大樹,孤立的大樹,冷落的大樹,直挺挺地獨立在黃昏天際,它自己就是天涯斷腸人。」

古往今來,文人畫家都喜歡以景抒情,寓情於景,將自己的情感寄托在語言文字,書法繪畫藝術中。「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這幅《在天涯》也從側面反映出了吳冠中這一生的追求。正如畫中的大樹一樣,孤冷清絕的傲立在西風中,一眼望盡天涯路。

吳冠中的這幅《在天涯》在2017年香港的保利拍賣會上以1298萬港元成交價被拍賣出去。

相關焦點

  • 朗誦 獨上西樓 望盡天涯路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                                                ————蝶戀花  晏殊倚窗遠眺,小樓涼風撲面,穿透薄涼的夜色,往事歷歷,曾獨上西樓,忘穿秋水,風起殘花飛舞,人瘦花黃。
  •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這是是《人間詞話》三境界中的第一境界。昨天夜裡凌冽的寒風將碧樹凋零,在這樣萬物蕭條的秋季,詩人獨自一人,登上西樓。在那樣惡劣的環境中,只有詩人獨自一人登高望遠!不自覺便在自己的腦海裡出現一個凌然大氣,不畏不懼的形象。那形象是那麼悽涼,但也那麼偉岸。「望盡天涯路。」
  • 李罡院《國風·2020》之《蝶戀花 · 望盡天涯路》發布
    蝶戀花·望盡天涯路李罡;趙姣豔 - 國風·2020我獨自登上高樓,望盡那消失在天涯的道路。想給我的心上人寄一封信。但是高山連綿,碧水無盡,又不知道我的心上人在何處。晏同叔之「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裡尋他千百度,回頭驀見,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此等語皆非大詞人不能道。
  • 李罡院長:《國風·2020》之《蝶戀花 · 望盡天涯路》發布
    李罡院長:《國風·2020》專輯作品《蝶戀花 · 望盡天涯路》發布! 檻菊愁煙蘭泣露,羅幕輕寒,燕子雙飛去。明月不諳離恨苦,斜光到曉穿朱戶。蝶戀花·望盡天涯路李罡;趙姣豔 - 國風·2020《蝶戀花·望盡天涯路》作詞:晏殊(宋)作曲:李罡
  • 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晏同叔之「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裡尋他千百度,回頭驀見,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此等語皆非大詞人不能道。王國維為何言第一境界為「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jiàn jú chóu yān lán qì lù 。 luó mù qīng hán , yàn zi shuāng fēi qù 。 míng yuè bù ān lí hèn kǔ 。 xié guāng dào xiǎo chuān zhū hù 。 zuó yè xī fēng diāo bì shù 。
  • 李罡院長:《國風·2020》專輯作品《蝶戀花 · 望盡天涯路》發布!
    李罡院長:《國風·2020》專輯作品《蝶戀花 · 望盡天涯路》發布! 檻菊愁煙蘭泣露,羅幕輕寒,燕子雙飛去。明月不諳離恨苦,斜光到曉穿朱戶。蝶戀花·望盡天涯路李罡;趙姣豔 - 國風·2020《蝶戀花·望盡天涯路》作詞:晏殊(宋)作曲:李罡演唱:李罡、趙姣豔編曲:方琿
  •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西樓,望盡天涯路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西樓,望盡天涯路」是北宋詩人晏殊《蝶戀花.檻菊愁煙蘭泣露》中的一句詞,也是王國維在《人生詞話》中古之成大事者必經的三大境界之一的「立」境,所謂的「立」指的是樹立遠大的目標,成大事者必先有目標。
  • 學習強國|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DAILY NEWS 學習強國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 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其實,這三種境界說的是人的立志、奮鬥和收穫三個階段。
  • 人生三境第一重「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第一重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
  • 清秋明月,望盡天涯路,相思人斷腸
    一彎秋月,懸雲幽靜,閱盡清秋,濃濃秋意,零落漂流,蕭疏鬆影,天涯望盡伊人相思醉。秋高氣爽,清風徐徐,拂過寒意,散落紅塵,細語蒼涼,一抹秋思,浪跡天涯殘念醉伊人。石徑斜道,歷經滄桑,匆匆足跡,泥土芬芳,繚繞霧霜,明月秋思,望盡天涯相思人斷腸。清風微雨,一幕星湖,湖面水花,輕輕泛起,秋霜降露,蒼茫一片,冷落了伊人一懷思念。朗朗月光,暈色水星,湖水東流,夜幕寥寥,風雨瀟瀟,二三村落,凝望遠方伊人淚飄落。
  •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學詩計劃
    下片繼續回溯昨夜,「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昨夜西風肅殺,盡凋碧樹,「我」獨自登上高樓,望斷天涯。過片因王國維的引用而成為千古名句。王國維所謂:「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晏同叔之「」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 詩詞: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按當前較為流行的說法,王國維先生用「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詞的下闕,「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可想思念之深、思念之切,讓我想起了「望穿秋水」(望穿秋水出自
  • 用典 |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用 典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出自晏殊的《鵲踏枝•檻菊愁煙蘭泣露》。登高遠眺,所見儘是肅殺的秋景,西風黃葉,山高水長,案書何達?王國維將此句解讀為:做學問成大事業者,首先要有執著的追求,登高望遠,瞰察路徑,明確目標與方向。第二境界「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出自柳永的《鳳棲梧•佇倚危樓風細細》,概括了一種鍥而不捨的堅毅性格和執著態度。
  • 《蝶戀花》——晏殊(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日本文化裡面有一點讓人觸動很深,就是萬物有靈,由此誕生的各種妖怪文化,惜物觀,乃至斷舍離,都非常的豐富有趣。然而更早時候的中國文化裡面,更多的是萬物有情,尤其是在文士詩詞之中。
  • 讀晏殊《蝶戀花》,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蝶戀花·檻菊愁煙蘭泣露》下闋「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昨夜通宵不寐臥,聽見西風勁厲肅殺吹落樹葉的聲響。秋風勁吹,碧樹因一夜西風而盡凋,既蕭索,又孤獨。我獨自登上高樓,望盡那消失在天涯的道路。
  • 晏殊《蝶戀花》,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王國維《人間詞話》中把此詞「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三句和柳永、辛棄疾的詞句一起比作治學的三種境界,足見此詞之負盛名。蝶戀花·檻菊愁煙蘭泣露檻菊愁煙蘭泣露,羅幕輕寒,燕子雙飛去。明月不諳離別苦,斜光到曉穿朱戶。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
  • 感於《蝶戀花》——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最近讀到這一首詞時,我十分喜歡,特別是那一句「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讀後,久久停留在記憶裡,揮之不去。「檻菊愁煙蘭泣露,羅幕輕寒,燕子雙飛去。明月不諳離別苦,斜光到曉穿朱戶。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