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冠中油畫《在天涯》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馬致遠的這首《天淨沙·秋思》,以景託情,寓情於景,在景情的交融中構成一種悽涼悲苦的意境。
中國古典詩歌十分講究意境的創造,中國的繪畫亦是如此,古代畫論就強調「以形寫神」,藝術更重「神韻」,但形也不能沒有,就是抽象也有其形態。到了近代,西方寫實主義,素描引入中國,時代潮流要求中國的藝術面向生活,面向寫實,國畫也迎來了新的變化。
從上世紀70年代起,吳冠中就致力於探求中國畫的革新,他的水墨畫構思新穎,章法別致,善於將詩情畫意通過點、線、面的交織而表現出來。
《天淨沙·秋思》這首詞中所具有的意象便是吳冠中所追求的美感。在1998年吳冠中便以此詞中的意象創作了油畫《在天涯》。
對於這首詩的創作背景,吳冠中表示道:「馬致遠愛我之所愛,我畫過不計其數的枯藤老樹。這幅《在天涯》中的枯藤老樹源出於70年代在貴州寫生的小幅油畫,只是並無小橋流水,倒有幾間石板蓋頂的小屋。後來我將之移植成墨彩:彩霞滿天,暮鴉亂飛,完全醉心於馬家詞曲。油畫和墨彩作品均贈了友人,今日重讀《天淨沙》,頗為感懷,又偶見舊作印刷品,便重做此幅,比原先之作大得多,也更概括。」
《在天涯》局部
這幅《在天涯》可謂是別具一格,從構圖上看,這幅畫很容易讓人聯想到中國傳統山水畫。而其中的墨彩也是中國傳統國畫所偏愛的色彩。畫面中高聳的樹木,纖細的黑色枝幹和畫面頂端厚實、細密的樹葉說明這應該是一棵蒼勁有力的松樹。
《在天涯》局部
從畫面中段開始,樹葉逐漸稀疏,樹枝呈現向下垂掉之勢,樹幹纏繞著枯藤,盡顯老態。相比較於右下角的枯枝,老樹底部上寥寥的樹葉顯示出其仍在煥發著生命的活力和無盡的孤獨感。
在天涯局部
左下角的幾隻喜鵲則具有畫龍點睛之意,讓一整幅畫空間感更加的平衡,不致於顯得頭重腳輕。
在天涯局部
整幅畫結合了形象美和意境美,融合東西方藝術的美開闢出了一條新的道路。
畫中的老樹在吳冠中看來符合他對於意象和審美的追求,吳冠中說道:「我愛老樹,不是為了珍視它的年輪,說穿了是愛其形象蒼勁之美。虯曲的軀幹,層層垂掛的氣根,可以讓寫實的畫家無窮無盡的探索,可以予抽象派繪畫以不盡的啟發。」
對於自己所創的這幅油畫《在天涯》,吳冠中也評論道:「重點抒寫了幽暗老樹枝葉的婆娑,垂垂將老,又被枯藤攀附纏繞,對照中,淡淡的昏紅天色顯得分外單純,雖點綴了三兩隻喜鵲,掩不住蒼涼寂寞。大樹,孤立的大樹,冷落的大樹,直挺挺地獨立在黃昏天際,它自己就是天涯斷腸人。」
古往今來,文人畫家都喜歡以景抒情,寓情於景,將自己的情感寄托在語言文字,書法繪畫藝術中。「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這幅《在天涯》也從側面反映出了吳冠中這一生的追求。正如畫中的大樹一樣,孤冷清絕的傲立在西風中,一眼望盡天涯路。
吳冠中的這幅《在天涯》在2017年香港的保利拍賣會上以1298萬港元成交價被拍賣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