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地支是怎麼來的?為什麼用天幹地支的組合紀年?「亥」年為什麼是「豬」生肖?
對於這些,很多人都聽說過,但又不了解其由來,在此,六甲番人簡單介紹,希望能為大家答疑解惑。
一、幹支紀元:
地支與天幹組合在一起,稱為幹支,源自中國遠古時代對天象的觀測,用於曆法、術數、計算、命名等各方面,天幹有十個,分別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有十二個,分別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天幹和十二地支按固定的順序依次相配,由「甲子」開始,至「癸亥」結束,一共有六十種組合,幹支紀元法以此紀年,每六十個為一個循環,俗稱為「一甲子」。
二、幹支曆法起源傳說:
《山海經》有記載「十日」、「十二月」的傳說:「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有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
傳說中,帝俊有兩位妻子,羲和生下「十日」,常羲生下「十二月」,這個傳說與「后羿射日」的故事關聯,羲和和常羲分別為日月之母。
而先秦史官修撰的《世本》也提到,「黃帝使羲和佔日,常儀佔月。」結合兩書一起理解,大意是:
羲和佔日,祭祀日,觀測日,制訂十個天幹(日)。常羲佔月,祭祀月,觀測月,制訂十二個地支(月)。
三、天幹與地支組合:
《周禮·馮相氏》提到:「馮相氏掌十有二歲、十有二月、十有二辰、十日、二十有八星之位,辨其敘事,以會天位。」《左傳·昭公七年》則提到:「日月之會是謂辰。」
在遠古時期,人類一開始從自身「十個手指」發明了「十位」計數循環,這個方法也用於計日,分別就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是一個循環,後來又根據月相變化,以三十天為一個月,這就是太陰曆的由來,又根據太陽位置變化(日地關係),一年分十二個月,為了區別於原本的紀日法,便以新的符號來表示,這就是十二地支。
後來幹支聯用,日與月都由天幹地支組合來表示,進而又以此表示年和時辰,從此年、月、日、時都有了幹支,這就是「四柱」和「八字」。
三、太歲:
「歲星」實際上是由木星而來,木星約十二年運行一周天,歲星紀年法就是根據木星在天體中運行的規律來紀年,這十二年的名稱依次是:「困敦、赤奮若、攝提格、單閼、執徐、大荒落、敦牂、協洽、涒灘、作噩、閹茂、大淵獻」,簡化後就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根據中國遠古傳說,每個歲星都有歲神,也就是太歲,十二地支年就有十二位太歲當值,也就是子年由子太歲當值,丑年由醜太歲當值,以此類推,十二年輪迴一次,太歲也被視為兇神,不同年科太歲所在的位置即為兇方,忌動土、建築、遷移等。
在天幹地支組合紀年後,六十年為一個運轉周期,也就是六十甲子,因此又對應有了六十太歲星君。
四、太歲與生肖屬相:
十二生肖有各種傳說,其中最有說服力的是「星宿說」、「圖騰說」和「歲星說」,其中「歲星說」和「圖騰說」有所關聯。
「歲星說」的主要依據是植物興衰和動物生活環境的周期,比如古人觀察到某一年的鼠繁殖力很強,出現數量特別多,第二年則是牛易養易壯,第三年老虎出沒等等,如此重複出現,形成自然規律,於是聰明的古人也將這一規律與十二地支年關聯起來,該年以生命力旺盛的動物的形象作為符號。
而由於地支創建時採用二十八星宿部分星象符號,而二十八星宿又分為四組,稱為四象,每組各有七個星宿,十二地支便分別歸入東南西北四象,比如「子」就位居正北方,而「午」則位居正南方,因此,相應的當值太歲也就有了方向位置。
古人又觀察到十二地支年所在位置與某種動物的活動有關聯,比如子年位置在北方,而北方的鼠更多,寅居東北,而東北多虎,辰居東南,而東南沿海為龍之故鄉,從而形成了十二屬相圖和十二方位空間圖。
以上是天幹地支紀年、太歲傳說和十二生肖傳說的介紹,己亥豬年馬上到了,「亥」五行屬陰水,位居西北方,屬豬的朋友,請注意了。
我是六甲番人,致力於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播,更多精彩,敬請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