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科學城:創新驅動自帶光環

2020-12-10 人民網四川頻道

人民網成都5月16日電 (記者 陳曦)「大力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推動在西部形成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2020年成都市政府工作報告中,這是2020年「雙城記」要唱響的第一要事。其中成渝共同推動西部科學城等重大工作落地落實,是備受矚目的大動作,西部科學城,也由此成為熱詞。

同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快提升基礎創新能力。規劃建設中國西部 (成都) 科學城,爭創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籌建天府國家實驗室,加快建設航空航天、腦科學、精準醫學、國盾融合創新中心等重大創新平臺。建成成都超算中心,支持中科院成都科學研究中心啟動運行,推進成都國家現代農業產業科技創新中心建設。

多次被提及的西部科學城到底是什麼?

根據不久前四川省科技廳、重慶市科技局籤署的相關框架協議,雙方將以「一城多園」模式合作共建西部科學城,依託西部科學城共同推進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構建成渝協同創新共同體。

「一城」指西部科學城,「多園」指兩地的國家高新區、國家級和省級新區等創新資源集聚載體。

成渝共建西部科學城如何做強四川一「極」?成都市委、市政府科學決策,提出以西部(成都)科學城建設為引領,統籌推動「一核四區」聯動發展的戰略布局。它的建設將推動成都從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形成動力源。

具體而言,「一核」是位於天府新區的成都科學城,「四區」分別是位於高新南區的新經濟活力區,位於成都東部新區的未來科技城,高新區與雙流區共建的天府國際生物城,以及位於高新西區的新一代信息技術創新基地。

成都科學城——這個創新驅動的「後浪之城」,自帶光環。

以新時代公園城市為引領 爭做藍綠生態「後浪」

起步建設於2015年的成都科學城,規劃面積99.37平方公裡,其中核心區約40平方公裡,規劃布局獨角獸島、天府新經濟產業園、鳳棲溼地產業園、鹿溪智谷科學中心和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基地等5大產業社區。

作為公園城市首提地,成都科學城依託林田河湖等多樣態自然生態資源,按照「1436」總體思路,通過實施生態水環境綜合治理,推進白沙湖、天府綠道等生態先導型項目,已初步構建起公園城市山水林田湖全域生態骨架;以「鹿溪智谷公園城市示範工程」為帶動,正推進由「公園中建城市」向「城市中見公園」進階,全方位營造「處處皆公園、時時見場景」的城市氛圍,最終實現「整個城市就是一座大公園」,為創新創業和高品質生活提供生態支撐。

以國家創新戰略為驅動 爭做科技創新「後浪」

據成都科學城管委會相關負責人介紹:作為全市66個產業功能區之一,成都科學城以建設新時代公園城市為目標,緊扣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國家戰略,準確把握「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核心區、以數字經濟為核心的新經濟示範區(全省數字經濟示範基地)和高新技術服務核心承載區」三大功能定位,著力構建「功能複合、職住平衡、服務完善、宜業宜居」的新型城市社區,為成都建強全國科技創新「第五極」提供堅實支撐。

目前,成都科學城立足爭創天府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核心承載區發展目標,瞄準國家重大戰略,聚焦航空航天、核能與核技術、信息技術、生命科學、空間天文等重點領域,落地成都超算中心、多態耦合軌道交通動模試驗平臺等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和交叉研究平臺7個,引進中科曙光先進微處理器國家工程實驗室、工業大數據應用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等國家級創新平臺16個,清華四川能源網際網路研究院等校院地協同創新項目37個,構建從基礎研究到成果轉化的全鏈條創新生態。

以發展新經濟為核心 爭做產業提能「後浪」

據了解,成都科學城以數字經濟兩圖一表為指引,聚焦人工智慧、集成電路、5G通信、軟體開發、信息安全和網絡視聽等6大重點領域,引進海康威視、商湯科技等重大項目80餘個,有效發揮龍頭引領,匯聚新經濟企業9800餘家,推進以數字經濟為核心的新經濟聚集發展;形成龍頭引領、鏈條完整、產業聚集的數字經濟產業發展體系,初步打造「計算基礎設施—軟體算法及平臺—行業產品及應用」的產業鏈。

此外,已落地精準醫學、亞信安全等3個市級新型產業技術研究院,涵蓋技術研發、國際交流、產業孵化、綜合服務等功能的高水準產業研發服務集群加速形成;布局國際技術轉移中心,以國際技術引進、交流合作為重點,著力構建國際科技創新轉化體系。

以高新技術服務為支撐 爭做區域協同「後浪」

成都科學城大力發展研發設計、智慧財產權、檢驗檢測、技術轉移等高技術服務業,促進區域功能互補、分工協作,積極創建國際技術轉移中心,布局落地各類高技術服務項目52個,初步構建貫通創新鏈、融入產業鏈、對接資本鏈的高新技術服務體系,培育高新技術企業165家,加速創新資源高度集聚和優化配置,為加快產業功能區建設、服務成德眉同城化化發展、推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提供有力支撐。

鯤鵬生態產業園是天府新區為構建鯤鵬生態聚集區、軟硬體適配基地打造的100萬平方米產業園。不久前,成都市工業經濟工作領導小組印發《關於加快培育發展鯤鵬產業工作方案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通知》明確:2025年鯤鵬產業規模超過500億元,成為全國領先的鯤鵬軟體生態基地、鯤鵬硬體製造基地和鯤鵬應用示範基地。同時,在整機、核心部件、基礎軟體、行業應用軟體等4個領域分別培育3~5家骨幹企業,並培育不少於300家配套合作企業。

依託華為鯤鵬、安謀中國等生態型項目,推動高性能計算、大數據等新興技術賦能各行業轉型升級,加速構築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產業生態體系;積極創建國際技術轉移中心,布局落地高新技術服務項目52個,培育高新技術企業165家,研究開發、檢驗檢測等高技術服務支撐能力持續提升。

以人本需求為導向 爭做未來城市「後浪」

成都科學城著力構建高度契合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的高品質生活圈,全面加速推進綜合配套提升三年行動計劃。立足區域高知化、年輕化、高收入產業人群特點及其需求,全面推進綜合配套提升三年行動計劃,規劃建設高品質產業載體540萬平方米、人才住房144萬平方米、學校24所、醫療設施22處,園區商業不斷豐富,環興隆湖產業社區趨於成熟;以天府海創園為核心打造高品質科創空間,精心營造「出門即公園、處處皆場景」的優越環境,構建開放共享、科技時尚的社區生態,探索未來城市形態的發展樣板,為成都科學城持續發展提供強大動能。

同時,深入實施「天府英才計劃」,落實產業扶持、醫療服務、子女就學等配套保障,吸引13.8萬本科及以上「蓉漂」青年人才落戶,為成都科學城持續發展提供強大動能。

(責編:李強強、高紅霞)

相關焦點

  • 成都籤約北航 114億背後的「校院地協同創新範本」
    相距1700公裡的成都與北航,在校地協同創新之路上,實現了城際間的「零距離」。8月30日,成都市政府與北航籤署全面戰略合作協議。斥資114億元,成都與北航將建成「一體兩翼」的北航西部國際創新港。北航派出了最為強大的陣容,6位院士落戶成都科學城,每人負責一個領域的項目實施。  大學的品質,決定城市的品位。人才的高度,很大程度決定了城市的高度。
  • 成都科學城和中國科學院成都分院簡介
    一、成都科學城  成都科學城,位於成都市主城區正南方,距成都市中心城區約25km,距雙流國際機場、天府國際機場分別約20km、30km,是推動成都「雙核共興」
  • 構建成渝協同創新共同體!成都未來科技城面向全球徵集起步區城市...
    4月,川渝科技主管部門籤署協議,明確提出以「一城多園」模式合作共建西部科學城。西部科學城怎麼建?作為建設「一極」的成都日前傳出新消息,將以西部(成都)科學城建設為引領,統籌推動「一核四區」聯動發展的戰略布局。其中,作為「四區」之一、位於成渝發展主軸東部新區的成都未來科技城,將建成國際一流應用性科學中心、中國西部智造示範區、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國際創新性大學聚集區。
  • 成都「南拓」打造創新產業 建設現代化都市圈
    根據規劃要求,「南拓」就是要高標準、高質量建設天府新區和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優化空間結構,完善管理體制,建成行政政務服務中心、科技創新中心、國際會展中心、區域性總部基地、高新技術產業服務基地。成為成都在產業結構上實現創新驅動的發展引擎,也是成都參與國際國內大循環的重要抓手。
  • 6個支撐項目,布局成都科學城!|國家科學中心|成都科學城|西南交通...
    5月20日上午,四川省創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第一批支撐項目在天府新區成都科學城正式啟動,這標誌著我省創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取得積極進展。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是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的核心載體,是實施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重要支撐。
  • 成都將創建「科創中國」試點城市 為建設科技創新中心提供人才智力...
    、美學表達的理念,推動成都科學館等科學場景建設及價值轉化等方面,推動建立精準配置科技資源要素、共促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工作機制、創新載體和創新生態,引導各類創新資源要素向成都聚集。同時,支持「科創中國」試點平臺落地中國西部(成都)科學城、成都東部新區等區域,建設「科創中國」成都中心,培育多維科創中心,構建科創體系,打造「科創中國」成都樣板;支持成都科創資源嵌入「科創中國」平臺和「巴蜀科技雲」平臺,推動新技術新產品新應用成型成勢。
  • 科技與文化雙輪驅動,激活北京創新新動能
    處於城市更新、高質量發展關鍵階段的北京,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託,立足「四個中心」功能定位,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掀起了科技與文化雙輪驅動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浪潮。從減量中找增量著名的小商品集散地動物園批發市場,如今12座市場大樓華麗「轉身」。
  • 「主角光環」加諸在身 成都憑什麼?
    新華網成都4月27日電(吳曉)近日,兩條報告的發布為成都再添亮眼的光環。  4月24日,世界知名的商業地產服務和投資公司世邦魏理仕發布的《2017中資企業寫字樓租戶調查報告》顯示,成都兼具成本與人才優勢,連續兩年超越北上廣深,成為中資企業異地擴張的首選地。
  • 深圳市光明區舉行光明科學城雲端研討會
    當天,光明區舉行「打造世界一流科學城之光明擔當——光明科學城雲端研討會」,邀請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共商科學城發展大計,共同推進光明實現更高質量的發展。   研討會上,光明區委書記王宏彬致辭說,建設光明科學城是深圳市委市政府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打造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重大戰略決策,也是光明發展的重大戰略機遇。
  • 院士走讀松山湖 點讚東莞創新驅動發展
    作為2020粵港澳院士峰會最後一天,中國科學院院士曾慶存、蘇國輝,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國傑,何鏡堂,以及俄羅斯工程院外籍院士劉煥彬、謝先德等「大咖」,於今日共同走讀松山湖科學城,親身領略其科技創新、人文生態等獨特魅力。正如茶之甘醇需要細品慢飲才能體會,而松山湖之美則需「零距離」體驗方能更好感知。
  • 創新樞紐——新時代城市創新發展的引擎
    長三角「1+2+N」世界級科技創新大走廊3、從「要素驅動」到「創新驅動」,科技創新成為城市發展最強勁的內生動力縱觀全球城市發展脈絡,城市經濟發展正從「要素驅動時代」進入「創新驅動時代」。城市經濟發展先後歷經從泰勒科學管理的效率驅動時代,轉向以豐田JIT時期的質量驅動時代,到20世紀末由於國際企業市場拓展需要而興起的跨國投資時期的要素驅動轉變,我國改革開放後先期發展起來的一批代表城市或區域,基本都是依靠政府的政策扶持、土地、勞動力和消費市場等要素,承接國際產業轉移、吸引國際投資而發展起來的,包括上海、深圳、蘇州等;而隨著全球經濟的深入發展,在科創大時代,城市經濟的發展逐漸向以科創主導為核心的創新驅動時代邁進
  • 成都:聚四海之智 謀創新之勢 築科技之城_重點項目推進情況_四川省...
    《中國西部(成都)科學城人力資源協同創新行動計劃》助力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創新是第一動力,人才是第一資源。今年6月,成都在全市科技創新大會上面向全社會徵求《全面加強科技創新能力建設的若干政策措施》《中國西部(成都)科學城人力資源協同創新行動計劃》(以下簡稱《行動計劃》)意見,其後正式印發。從由資源要素吸引人才向全要素協同開發人才的轉變,《行動計劃》是繼《全面加強科技創新能力建設的若干政策措施》之後的又一政策創新,也是成都人才工作的全面進階。
  • 成都將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區域雙創中心
    其中,加快建設重要區域創新平臺是一個重要方面,我省將充分發揮天府新區、綿陽科技城、成都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攀西戰略資源創新開發試驗區等重要區域創新資源集聚度較高、科技實力較強、產業基礎好的優勢,率先完善創新體制機制,充分發揮對全省創新驅動發展的引領帶動作用。
  • 創新建築師卡拉特拉瓦 瓦倫西亞科學城
    創新建築師代表: Santiago Calatrava (卡拉特拉瓦)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創新建築師Santiago Calatrava(卡拉特拉瓦)  世界十大最著名建築師Santiago Calatrava(卡拉特拉瓦),創新建築師代表者。
  • 西部(重慶)科學城:科學家的家,創業者的城
    西部(重慶)科學城,是面向未來科技、未來產業、未來生活的未來之城,是鼓勵創新、開放包容、追逐夢想的夢想之城,是科學家的家、創業者的城。請隨我們一起,揭開西部(重慶)科學城第一層面紗。「一核」,即重慶高新區直管園,是集聚基礎科學研究和科技創新功能的核心引擎,集中力量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四片」,即北碚、沙坪垻、西彭—雙福、璧山四大創新產業片區,主要承擔教育科研、高端製造、國際物流、軍民融合等功能;「多點」,即以創新創業園、高新技術產業園等為支撐,構建產學研深度融合的創新空間體系
  • 打造最具活力的創新生態系統!範銳平在成都市科技創新大會發表主旨...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上作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重大戰略部署,明確支持成渝地區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6月3日,成都市科技創新大會舉行,推出中國西部(成都)科學城戰略規劃,發布加強科技創新能力建設「18條」和人才新政「2.0版」。
  • 頒發16個獎項 達成14個合作協議 西部(重慶)科學城首屆雙高賽頒獎...
    頒獎活動現場 1月6日,西部(重慶)科學城首屆雙高賽(以下簡稱「雙高賽」)頒獎活動在我區舉行,現場頒發了16個獎項,籤訂了14個合作協議。本屆雙高賽是西部(重慶)科學城開發建設中的重要活動,有利於強化智慧財產權,支撐科技創新,從而推動西部(重慶)科學城高質量發展。市政府辦公廳副主任凌凡、區委書記藍慶華、區長秦文敏、市知識產權局局長李雷霆、市科技局副局長牟小雲出席活動。本屆雙高賽由區人民政府和重慶市智慧財產權研究會主辦,是全市首個以「高價值專利培育、高質量成果轉化」為主題的創新大賽。
  • 「兩區一城」協同發展 成都加速建設高質量發展增長極動力源
    聚焦科技創新 高能級產業助推城市加速發展城市的高質量發展離不開高能級平臺的支撐。今年6月,西部(成都)科學城首度亮相,由「一核四區」構成(「一核」即成都科學城;「四區」即新經濟活力區、天府國際生物城、東部新區未來科技城和新一代信息技術創新基地),形成「核心驅動、協同承載、全域聯動」的發展格局。
  • 點擊成都「兩會」熱詞——科技創新
    「第一步是將全市高校的碩博人才納入,未來希望吸入全國高校的資源,共同壯大成都的科技創新能力。」解慧琪表示,共享池的最終目標,是由市場自發配置人才資源,讓成都的科技創新形成強有力的動力源。
  • 松山湖科學城:灣區創新之城加速崛起
    一個多月來,松山湖科學城先後迎來華為開發者大會、2020粵港澳院士峰會、C9高校聯盟調研專項推介會、中國創新挑戰賽(廣東)、松山湖創新創業大賽等一系列重磅活動;與此同時,南方光源研究測試平臺項目主體建築封頂,國家高能物理科學數據中心大灣區分中心揭牌……頂級創新資源不斷加碼,松山湖科學城頻現「高光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