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個人的耐力水平已經達到一個當前極值時,提高速度是下一步必須要做的。
撰文/柳條
編輯/柳條
出品/馬孔多跑步研究室
最近有跑友留言問達子,說自己平時要上班,跑步鍛鍊的時間有限,月跑量最多200公裡,該怎麼練習才能提高馬拉松成績呢?
確實,業餘跑者大部分應該都會有這樣的困擾,畢竟人到中年,工作和家庭瑣事已讓人力不從心,利用閒暇時間堅持著自己的愛好跑跑步,已實屬不易。
那麼對於業餘跑者,如果時間有限的話,如何訓練去提高馬拉松成績呢?達子根據自己給跑友們的建議就是:去提高自己的10公裡成績,因為在他剛跑步的那段時間就是這樣做的。來看看達子的經驗分享:
相信不少業餘跑者,馬拉松成績提高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就會進入瓶頸期,這個時候你會覺得無論怎麼訓練似乎都很難再進步。
這時候,很多專業運動員和經驗豐富的教練,就會提到5000米和10000米的專項能力訓練。也就是說,當個人的耐力水平已經達到一個當前極值時,提高速度是下一步必須要做的。
而10公裡是一個很棒的距離,初跑者把它作為首選目標,因為距離適中,堅持一段時間就會達到,而且日常跑跑對身體健康也非常有好處;對資深跑者來說,10公裡的成績可以檢驗自己的訓練成果,預測馬拉松完賽時間;一些跑步教練也會把10公裡成績,視為評判個人路跑能力的重要標準,用來判斷你的馬拉松潛力。
我們來看一張10公裡和馬拉松成績關係的表格。(換算來自德國10公裡紀錄保持者史迪凡尼)
當然,上面的表格對馬拉松成績的預測也會有誤差,比如基普喬格,他的場地10000米最好成績是26分49秒02,路跑10公裡的最好成績是28分11秒,但全馬成績PB是1小時59分40秒。
所以,上面的表格更針對的是業餘跑友,大家可以對照自己的10公裡水平預測一下全馬成績。
既然10公裡成績對全馬成績影響很大,那麼業餘跑者如何提高10公裡成績?
低心率慢跑,打好有氧基礎
不管是馬拉松還是10公裡,都是一項有氧能力為主的運動,所以平時訓練時心率都應維持在最大有氧運動區間,目的是為了提高有氧能力,增加肌肉中的毛細血管和線粒體密度。比如常見的MAF180跑法。
輕鬆跑,放鬆跑和大部分的長距離跑,可以嘗試採用MAF180,即跑步時心率不超過「180-年齡」這個數值,如果有運動習慣且沒有傷病,那麼心率數值可以增加5。
可以用心率表或心率帶監測心率,如果沒有,把強度控制在邊跑邊能連貫說話的範圍。如果是初跑者,即使每次跑步都是低心率慢跑,你會發現自己總在進步狀態,直到出現平臺期。
當出現平臺期的時候,你需要把周末的長距離跑拉長。15公裡不錯,20公裡不嫌多,30公裡也可以。當你有能力完成一個馬拉松時,再回過頭來,你會發現跑10公裡要輕鬆很多。
速度訓練,提高最大攝氧量
有氧基礎打好了,那麼就要該上速度了。速度訓練能提高最大攝氧能力,鍛鍊肌肉力量,讓跑步姿勢更經濟,用更少的能量跑更多的距離。
開始階段可以在常規的輕鬆跑之後,加入幾組20-40秒的衝刺跑,記住要保持正確的跑姿。其次,就是400米到1600米的間歇跑,通常情況下配速稍快於5公裡比賽配速;距離越短的間歇,速度越快。跑坡也是一個好選擇,既能有效鍛鍊肌肉力量和心肺能力,又避免過大的落地衝擊。
由於速度訓練對身體素質要求高,因此稍有不慎就可能受傷,所以建議一周不超過兩次。同時還需要進行力量訓練,強化核心肌群和腿部力量。
節奏跑,提高速度耐力
光有速度還不夠,持續快速奔跑的能力也很重要,你需要的是節奏跑(乳酸門檻跑)。有一句話說,跨過乳酸門檻跑,菜鳥也能變大神。想提高跑馬速度,節奏跑是必備訓練項目。
這種訓練,跑起來比較吃力,但是身體依然可以長時間內維持這樣的配速。應當維持多長時間呢?
在精力充沛的最佳狀態下,跑者可以以乳酸門檻跑的配速跑上60分鐘左右,也就說精英跑者可以跑上20公裡,甚至一個半馬。所以也有教練說,乳酸門檻的訓練速度大概就是半馬比賽的配速,或者比你5千米比賽配速慢15-20秒左右。
對業餘跑者來說,每次節奏跑的時間建議在30-40分鐘之間,這個時間指的是乳酸門檻速度下的時間,不包括前期的熱身和跑後的冷身時間。
力量訓練,提高爆發力
針對性的進行力量訓練,可以有效避免受傷,維持跑步中的軀幹穩定,提高動力輸出,提高跑步經濟性。交叉訓練可以是瑜伽、單車、遊泳、有氧操,每周穿插進行。
比如放鬆跑之後可以加幾組腹肌練習,平板支撐或者卷腹;高強度跑步的第二天可以遊泳放鬆;每兩周做幾組深蹲和硬拉,可以讓你更舒服更有力的奔跑。
增強式肌力訓練主要指爆發型的練習,包括跳躍和速度訓練。但在做這種訓練之前,需要有一定的力量訓練基礎,否則會增加受傷的風險,因為那些跳躍動作的力量通過身體時,強度會更大。
增強式訓練和爆發性練習(比如跑臺階,跑樓梯),會對你的運動表現產生巨大影響。
總的來說,業餘跑者想提高10公裡成績,就是通過逐步積累跑量,以低心率慢跑為主,加入速度訓練,穿插進行交叉和力量練習。
這樣堅持一個完整的夏天,你的10公裡成績就會大大提升。
對於馬拉松愛好者來說,10公裡只是一個開胃菜,他們的目標瞄準的會是,跑進330,破3,甚至245。要想精準的完成目標,就需要精確的規劃日常訓練強度,平時的訓練都應該有準確的配速計劃。
下面我們再來看一張表格,不同馬拉松目標成績,平時應該以怎樣的配速訓練:
跑進330,需要具備怎樣的訓練基礎?
馬拉松跑進330,一直以來都是很大一部分業餘進階跑者的目標,那麼想達到這個目標需要具備哪些素質呢?不談天賦跑友,普遍來說:
首先,至少要具備10公裡45分鐘以內的水平;每周跑量至少要在50公裡以上,並且周末至少跑一個22公裡左右的馬拉松配速跑。
在比賽前一個月,要把周跑量提高到70公裡左右,同時,周末一定要安排一次長距離30公裡左右的耐力跑。比賽前一周注意減量。
跑進300,需要具備怎樣的訓練基礎?
普通跑友跑進3小時,是要下一番苦功夫的:
每周至少要訓練5次,長跑距離要大於25公裡以上;每周跑量要達到100公裡左右;10公裡至少要有39分內的水平,如果有37分左右的水平,那跑進300是會更加輕鬆的;每周都應該有一次30公裡的強度訓練,最後的目標是輕鬆駕馭這個距離。
這樣長時間的積累,比賽也會相對輕鬆一些。
那麼,你目前的10公裡最快成績是多少?處於哪一個等級?歡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