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學習者有沒有高下之分,對於這個問題,其實我很早就想和大家聊一聊,卻一直不太敢聊,因為怕有些話說出來,會讓一些人感到我心理有問題,可是今天又想到了這個話題,不吐不快,所以就和大家聊一聊。
《易經》學習者有沒有高下之分,也可以說其實問的是一個精通與不精通的問題,《易經》 屬於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內容,因為它的學習難度係數比較大,所以自然就有一個精通與否的問題存在,而且由於師承與個人天賦悟性的差別,自然水平就不會在同一個水準上,有人可以做到「善易者不卜」,而有人卻還在啟蒙的水平階段。

就像一個森林一樣,有參天大樹,也必然就有那些匍匐的小草,還有那些處在中間的灌木層,易學的世界也同樣如此,有人精通,有人只是略懂,這都是自然現象, 無可厚非。
只要我們每個人自己努力,做到一天比一天更有進步,即使不能做得如古人般善易,用來指導自己的生活,也一定可以讓自己的人生達到一個新的境界與高度。
作為傳統文化中一門專業的內容,《易經》誰都可以學習,但是那些精通易道文化的人,是不是就能夠以為自己有能力、資格去嘲笑那些不如自己的菜鳥呢?

學習易道文化,就如同其他的專業學習一樣,水平自然就有高低不同,這個很正常,比如說寫作文,有的人可以當作家,有的人卻只能略通文墨,寫一寫通告和現實性的文書內容而已,但那些作家就能夠因此而去嘲笑那些文章不如自己寫得好的人嗎?
要知道每個人都是從菜鳥級的水平 ,經過不斷努力而達到現在的水平的,菜鳥們只要努力,不斷學習,遲早也能達到寫作的水平。
如果那些作家們因此而瞧不起那些水平不如自己的人,那只能說明他們的素養和心態還有問題,如果他們覺得因此而高人一等,那他們就是將自己的愚蠢暴露在了世人的面前。
學習《易經》也是同樣如此,你比別人多知道和領悟一些《易經》中的內容,只不過是因為你比別人多走了幾步、早走了幾步而已,有什麼好得意的,有什麼好炫耀的呢?你怎麼就知道,人家將來的成就會不如你呢?

在你舒舒服服、洋洋自得的時候,別人卻在流著汗水想要超過你,況且《易經》中的文化內涵那麼深刻,你在某一點上都有所成就,只不過是代表了你暫時得到了這一點上的領悟而已,可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長,你所知道的,別人有可能不知道,但是別人知道的,你就能夠一定保證自己會知道嗎?
如果你認為自己對於《易經》的文化已經有了深刻而全面的理解,那我只能說你這個人真的是太逗了,連小學生都知道「尺有所長, 寸有所短」的道理,如果你因為覺得自己比別人多 理解了一些《易經》中的內容,就勇敢到真的以為自己有資格去對別人指手畫腳的話,那我也真的是要佩服你了!

這種人雖然少見,卻也不是沒有,雖然同樣是學習《易經》文化,但是這中間的水平素養,還真的是有千差萬別的區別的,對於這些學到了一點點皮毛就到處炫耀的人,對於利用自己的老資格去對別人指手畫腳的人,我們還能說些什麼呢?
易道廣大,內涵深刻,都不能讓這些人提高自己的素質,我們又能怎麼辦呢?對於這些人,我只能送他們《道德經》中的八個字:多言數窮, 不如守中。

道門廣大,無所不容,也無所謂高低。學習《易經》的人,學易有先後,卻不應該有高下之分,存有高下之分心態的人,對於易學文化的領悟水平應該也是有限,同為學易之人,如果你在某些方面有特別的深刻領悟,可以和別人交流探討,指導那些不如你水平的人,卻不應該去倚老賣老,更不應該因此而去嘲笑那些不如自己水平的人。
要知道人都是在不斷進步的,今天你嘲笑別人,難保有一天別人不會反過來嘲笑你,到了那個時候,你又將何以自處呢?
只有互相交流探討,共同學習成長,才是對《易經》文化最好的宣傳與促進,也才能將易道文化發展到一個更加光明的高度,使《易經》有一個更加燦爛的未來,愚意以為這才是學易者應有的態度,不知大家以為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