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108將,多糙哥猛漢,能夠運籌帷幄、出謀劃策者極少。作為山寨中的少數派和智商高地,這些肚子裡有些墨水的文人也就成為歷屆寨主們眼中的稀缺人才。他們或被排至高位,或被委以重任,成為水滸好漢們中的佼佼者。
在這些文人中間,尤以吳用、公孫勝、朱武三人最為出色,他們也被稱為是梁山上的三大軍師。
這三大軍師各有何本事呢,在他們身上,又有哪些缺點或短板呢?
一、智多星吳用
吳用,字學究,道號加亮,鄉村教書先生出身。自從追隨晁蓋謀劃計取「生辰綱」開始,他就一直是梁山團夥的首席智囊,也幾乎參與謀劃了晁蓋、宋江領導的所有大小戰役,為梁山事業的發展立下了汗馬功勞。
吳用最後在梁山上排名第三,僅列宋江、盧俊義之後,可以說是實至名歸。
後人讀《水滸傳》,曾調侃吳用說:吳用者,無用也。
要說吳用計謀高超,但也總有馬失前蹄的時候。比如,吳用為救宋江,曾經在偽造蔡京書信時考慮不周,差點害死了宋江和戴宗。
吳用為何有時會犯一些低級錯誤?歸根結底,這是他讀書不精、見識短淺所致。吳用雖有才,但其實上限很有限。
吳用此前科舉落第,只能在鄉下一個財主家打工,做教書先生餬口。但他自視甚高,不甘於此蟄伏,於是便劍走偏鋒,跟晁蓋一起鋌而走險,最後走上了梁山落草的道路。
因為缺乏足夠的知識和見識,吳用往往會犯一些低級錯誤。而當梁山受招安後,吳用進入朝廷體制,更是失去了原有的靈性。他最後使出全身解數,也無法幫助宋江阻止梁山走向覆滅的命運。從這一點來看,吳用真的無用。
二、入雲龍公孫勝
公孫勝與吳用一樣,也是梁山泊的創業元老之一。當年,他攜帶著關於「生辰綱」的重要情報,隻身來找晁蓋,於是才有了後來黃泥崗七星劫財之事。
後來,公孫勝成為梁山上的副軍師,地位僅次於正軍師吳用,位居第四位。但是,論本事,公孫勝比吳用有過之而無不及。
公孫勝並不像吳用那樣,經常為晁蓋、宋江出謀劃策。他平時不顯山不露水,但只要一出手,必然技驚四座。
因為相對於謀略,公孫勝更加擅長呼風喚雨、騰雲駕霧的道術。
在梁山攻打高唐州時,被該州知府高廉利用法術打得狼狽不堪。幸虧最後公孫勝出馬,破解了高廉的法術,助梁山最終反敗為勝,一舉攻下高唐州。
在收服芒碭山寨主樊瑞的戰役中,也是公孫勝作法,將他降服。
或許有人問會,公孫勝既然如此神通廣大,梁山好漢們為何還會落得如此悲壯的結局呢?讓公孫勝一通法術搞定不就完了嗎?
其實,這是公孫勝身上的雙重身份所致:他既是梁山上的副軍師、第四號頭領,又是一位出世的道家弟子。
因為這種雙重身份,他時隱時現,不能像吳用那樣「穩定輸出」。
在《水滸傳》中,公孫勝曾經兩次脫離梁山隊伍。
一次是他以探望家中老母和師父羅真人為由,離開了梁山。後因宋江在高唐州被高廉所敗,只能請公孫勝再次上山。
另外一次,則是梁山受招安並徵王慶獲勝以後,公孫勝告別梁山,並從此一去不歸。這次分離,也宣告著他與梁山徹底分道揚鑣。
公孫勝曾經對凡塵俗物抱著極大的熱情,主動找晁蓋慫恿其劫取生辰綱,但宋江上山後,他對梁山的走向愈加不滿,特別是對招安路線極不認同。他對道家的興趣,又反過來超過了俗世。
於是,公孫勝最後離開了梁山,回歸道家。他也是第一個離開梁山的核心成員。
三、神機軍師朱武
朱武的綽號神機軍師,這已經表明了其如假包換的軍師身份。但是,在水滸世界裡,他卻是最容易被忽視掉的一個軍師。
這是因為,雖然貴為梁山上少有的智囊,但朱武卻排不進「天罡星」,而是位列「地煞星」第一位。
朱武在梁山上的主要任務,也是協助宋江、公孫勝處理軍務,相當於二人的,梁山第三號軍師。
然而,這個地位與朱武的能力極不匹配。在接受招安後,朱武發揮了極大的作用,成為不可或缺的「大腦」。
梁山歸順朝廷後,先後進行了徵遼、王慶、田虎、方臘的戰爭。在這些戰爭中,梁山多次採用宋江、盧俊義分兵兩線作戰的模式。
也就是說,宋江擔當一個方面軍首領,手下帶著軍師吳用、公孫勝(公孫勝後期離開);盧俊義擔當另一個方面軍首領,手下帶著軍事朱武。朱武摘了助理軍師的帽子後,成了與吳用平起平坐的首席智囊。
而在這些戰爭中,朱武發揮他「精通陣法,廣有謀略」的特點,多次助盧俊義破敵。
不過,因為上山較晚,且不是宋江嫡系,朱武未能進入「天罡星」序列,否則,他的表現絕不僅限於此。
值得一提的是,朱武最後因為厭惡了北宋朝廷的黑暗,沒有貪戀那個官位,最後也選擇了歸隱江湖,與混世魔王樊瑞一起,到公孫勝那裡學道去了。
這種功成身退、明哲保身的智慧,也正印證了他的「神機軍師」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