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小知識
冬至,俗稱「冬節」、「亞歲」,到了冬至這一天,白晝最短、夜晚最長,然而這一天過後,則白晝漸長,黑夜漸短。
冬至開始,陽氣回升,古人將其視為大吉之象,便把冬至視作傳統習俗,民間一句「人間小團圓,冬至大如年」,便可體現冬至在人們心中的分量。人們往往在冬至這一天,闔家團圓,共享盛宴,分享節日的喜悅。
冬至習俗
關於冬至飲食,基本上北方是吃餃子,而南方是吃湯圓。但是細分到各個省城,又大又不同。像是山東滕州、鄒城和曲阜這些地方,冬至的習俗是喝羊肉湯,寓意驅寒。
蘇州的冬至習俗則是吃各式滷菜,還有喝桂花酒。江南水鄉的冬至習俗是吃赤豆糯米飯。常州的冬至習俗是吃胡蔥篤豆腐。其他地方還有吃餈粑、桂圓煮蛋、老母雞湯、長線面等,不同的飲食,代表著不同的寓意。
冬至的習俗,不僅體現在飲食方面的講究,還有祭天祭祖和搞九九消寒活動。
三大傳說
1、餛飩
相傳在漢朝時期,匈奴部落中,渾氏和屯是兩個首領,兇殘無比,經常帶頭騷擾邊疆百姓。
生活於水深火熱之中的百姓,對他們恨之入骨,於是便將肉餡包起來,用渾與屯這兩姓氏的諧音,取名餛飩。百姓們通過吃餛飩,來祈求戰亂被平息,希望太平日子早日來臨。
由於一開始吃餛飩是在冬至當天,所以往後每年的冬至日,家家戶戶都會吃餛飩,並把它當成一種傳統習俗。
2、餃子
相傳,南陽有位醫者名為張仲景,世人稱他為醫聖。張仲景曾在長沙當官,當他告老還鄉的時候,發現當地的鄉親市場衣不蔽體,甚至有許多人耳朵被凍爛了。
此情此景另張仲景感到難過,於是便讓弟子在南陽關東搭建醫棚,用驅寒藥材和羊肉一起放入鍋中燉煮,隨後撈出剁碎,用麵皮包裹食材,再放入鍋中煮熟。
因外型像極了耳朵,於是這道菜被命名為驅寒嬌耳湯,而後人們稱它為餃子。
3、赤豆糯米飯
相傳,共工氏的孩子不成才,時常作惡多端,在某個冬至死去後化為疫鬼,繼續殘害當地的百姓。
但是疫鬼很害怕赤豆,所以人們常常在冬至當天煮赤豆飯,希望可以藉此驅除疫鬼,防祛疾病。
冬至佳節,別只會說「北方吃餃子,南方吃湯圓」了,快把這些傳說講給孩子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