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葉教育雖然歷史很長了,但是現代茶文化真正的流行也沒多久。由於經濟發展條件的限制,過去的茶葉也用不到多少茶文化。那時候的茶無非是遮擋水味的飲料而已。
所謂,倉廩實而知禮節。大家日子好了自然就有物質生活向精神生活中升華。然而人精神的進步總是慢一點。要不也不會有什么喝酒文化中心這樣令人髮指的機構了,因此茶文化當時也無非是社會上應用的花樣手段。
凡是總會正本清源回歸正路。尤其是社會發展由巨變到穩定下來,大家隨著一些花樣的窮途末路也就心思沉了下來思考道路到底是怎樣的。
茶文化的應用也是一樣。大家喜愛茶由口腹之慾到探究神秘再到精神訴求,最後就是問道於茶。這每個階段都不同。
那麼茶文化到底有什麼用呢。這還得說說茶文化的一些特徵。
作為一種大眾文化又是高雅與世俗結合的文化他的特徵是很多的。
比如地區性,北方喝茉莉,南方多綠茶,邊疆常黑茶。作為一個有一定水平的茶人你得根據客人的地域把茶選好融合到你和客人之間,打破隔閡拉近距離。地區性決定了客人的飲茶習慣、風俗、當地人文和環境特點等。這是實用又博學的實用價值。
民族性。這個就更有現實意義了。我們有一些學員是少數民族。怎麼在課堂上把茶和他的民族飲茶習性結合引起共鳴。不同民族喝茶方式不同,文化傳承不同。在同質化的茶事活動中加入民族特色,也是一個很好的亮點。
階層性。去年朋友的泉水大碗茶項目讓我幫忙做一下指導。他這個東西其實就是之前大眾階層發展起來的一種市井文化。大碗喝就是為了解渴,粗狂而又貼近生活。這和大部分茶友腦子裡一提喝茶就腦子裡雅境美器的場景比起來可是大不相同。
歸根到底還是階層性造成的。大眾茶飲就有大眾茶飲的特點。我們和這些好友坐在一起就要舉碗共飲,切不可標新立異裝高雅,生活就在體驗,心中常懷詩書何處不會漏才華。
在不同階層中找到合適的喝茶方式。這也是茶文化
傳承性。這個就好理解了。中國茶文化幾千年就有了一代代的傳承下來。雖然中間有過低潮但是終會再度繁榮。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會返回頭尋找那些老祖宗的東西。例如茶聖陸羽的論述,宋代鬥茶的盛況。林林總總就是為了給現代茶文化應用找素材。沒有傳承你去哪裡找呢,找了文化不理解也會畫虎不成反類犬。這就是傳承性。
很多茶友在自己的茶室中曾經添加過不少歷朝歷代的元素。雖說各地所求不同,不過你有了開拓的靈感。而這個靈感終究又會引來志同道合的人。
說不準這個靈感就帶來了貴人。
變革性。古代的茶文化我們會繼承但是不能拿來常用。因為社會不同了。大家傳承他更多的是拿來用,不好用就可能丟棄。
茶友們在五花八門的嘗試中不就迎來了變革嗎。例如現在如雨後春筍般興起的茶樓茶室。各式茶事活動,這最終會引起變革產生一種適合我們現代的茶文化方式。
融合性。曾幾何時茶圈裡流行的茶具就如走馬燈一般變幻。紫砂、建盞、柴燒等等,那個也很難一家獨大最後融合與共。變革的結果就是不斷相互借鑑融合然後成熟。
今年瘟疫橫行的情況下很多人想方設法的開拓新方式。例如線上銷售問題。這不就是傳統在融合時代特點嗎。最後找到平衡點。
或者是古代的茶元素,其他民族的,外國的,時代的,其他行業的等等。
這些茶文化的特點就目前茶行業的發展,有哪一個沒用到呢。
見識過了大量的總結實踐也是常有感悟,最終融合成了新時代的中國茶文化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