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說教材
《色彩與生活》是初中美術七年級上冊第7課的內容。本課屬於設計·應用學習領域的內容。本課引導學生從了解生活與色彩之間的關係入手,認識學習色彩搭配知識對於改善和提高生活質量的重要性,並通過分析生活中的色彩,使學生對色彩現象及色彩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有進一步的了解。
二、說學情
初中生具有強烈的求知慾和探索精神,他們興趣廣泛、思想活躍。思維方式也已從直觀形象思維向高級形象思維發展,並已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維能力。本課的授課對象是初一年級的學生,這個年級的學生對色彩知識具有初步的了解,但對色彩搭配的認識有限,缺少運用色彩基本知識和規律去感知色彩現象的能力。
三、說教學目標
根據對本節課的教材分析以及學情的理解,我設定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通過列舉大量生活實例,幫助學生認識色彩的基本知識和規律,引導學生學會分析色彩現象中體現的各種色彩關係。
過程與方法:引導學生參與探究,分組合作學習,練習色彩搭配,啟發引導學生觀察生活中的色彩現象,感知色彩在生活中發揮的重要作用。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學生明白恰當的色彩搭配體現著人們對色彩規律的認識與對美的追求,好的色彩搭配是我們改善和提高生活質量、滿足日益增長的審美需求的主要手段。
四、說教學重難點
明確了教學目標,本課的重、難點就顯而易見了:
本節課的重點是:使學生認識到,生活中到處存在著色彩現象,它的形成受色彩規律制約;好的色彩搭配是我們改善和提高生活質量、滿足日益增長的審美需求的重要手段。
難點則是:使學生學會用色彩基本知識和規律去感知色彩現象。學生能運用色彩知識去進行色彩搭配的練習並進一步應用於生活。使學生了解不同色彩搭配所體現的多種文化藝術內涵。
五、說教法學法
為了更好的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側重學生的體驗過程,針對初中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規律,我遵循教為主導,學為主體的教學思想,教學設計中我以色彩為主線貫穿,依託視覺形象引導,在教學中採用活動探究法、直觀教學法、討論法、多媒體輔助等方法,引導學生在觀察比較中進行自主探究。
六、說教學準備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好的教學準備能夠提高課堂的教學效果,為此我做了如下準備:多媒體課件、學生課前搜集的資料、繪畫工具如圖畫紙、水彩筆、油畫棒等。
七、說教學過程
從新課程標準的教學建議出發,我將充分發揮現代教育技術的作用,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變靜為動,融聲、形、色為一體,為學生提供生動形象直觀的觀察材料,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具體環節如下:
環節一:設置情境,導入新課
教學是科學,更是藝術,羅丹說過「藝術就是感情」,所以創設情境有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為此我將出示圖片並提問:請學生說說你看到了什麼?引起學生興趣。接下來我會對圖片進行去色處理,繼續追問:假如讓你選擇,你想生活在哪個環境中,黑白的還是彩色的?為什麼?揭示課題《色彩與生活》。
環節二:探究色彩,新課講授
(一)色彩三要素
《課程標準》中強調美術課程需要凸顯視覺性,所以我將採用講授法與展示法相結合的形式,利用多媒體課件出示各種蔬菜、天空及衣櫃的圖片,引導學生認識色彩的基本知識——色彩三要素,教師講解色彩三要素的概念。
(二)色彩的搭配方法
當學生對色彩的基本知識與規律有一個初步的感知時,出示兩組家居裝飾圖,鼓勵學生觀察分析:兩組在色彩搭配上有什麼不同?你比較喜歡哪一組的色彩?為什麼?色彩的搭配方法有哪些?引導學生思考並回答。教師小結不同的色彩搭配方法。
環節三:實踐練習,展示評價
懷特曾說:教育不是為了青年人謀生,而是教會他們創造生活,美術課程更是如此。為此,結合學生的實際水平、課堂練習時間,和教學重難點,我設計了這樣的練習:運用本課學習色彩知識及色彩搭配方法,為校服進行色彩搭配。學生創作完成後自主展示並描述作品,同學之間也可以相互評價,教師做最後總結。學生在展示成果時體驗成功的樂趣,同時積極參與評價。
環節四:小結作業,拓展延伸
科學精練的結束語能起到「課雖盡,但趣無窮」的效果,因此我最後設計了「課堂總結——拓展延伸」環節,在課程即將結束時,引導學生色彩三要素及色彩搭配方法的相關知識。
為了使學生能有更高層次的提高,我會鼓勵學生在課後舉例說說色彩在我們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八、板書設計
讓色彩動起來
一、色彩三要素:
色相、明度、純度
二、色彩的搭配方法:
色相對比、冷色調搭配、暖色調搭配、對比色搭配
以上是初中美術《色彩與生活》說課稿,更多教師招聘面試備考資料,請查看教師招聘面試備考頻道。
中公講師解析
中公教師題庫上線啦!點此進入題庫,海量題,隨心刷!
掃描二維碼關注「qgjsks」微信·回復「教育理論」下載兩學各章節練習題
回復「時政熱點」查看時事政治熱點匯總
回復「我要過面試」獲取試講教案(含音頻)+答辯+結構化解題思路
註:本文章用於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版權為「中公教師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或摘編。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中公教師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文來自中公教師網未經允許 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