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城有深意的小詩,每一句惹人無限幻想,這才是近代真正的詩人!

2020-12-05 啟路文學

說起現代的詩,就不得不說顧城了,顧城是朦朧派詩的代表,他寫的詩給人讀來都是一種很朦朧的感覺,讓人讀完完全陷入詩中,不可自拔,無限幻想。這便是顧城的詩的靈魂所在,詩中,很多事雖沒有表明,卻沒有言其意,卻讓人能聯想到。

下面給大家分享一首顧城的小詩,也是顧城挺有代表的一首詩,詩很短,卻讓很多人聯想到很多事,而這首詩特別是尾句,更人惹人共鳴,發人深省,讓人讀一遍就記得。我們不妨一起來欣賞一下,文字如下:

你默默地轉向一邊,面向夜晚。夜的深處,是密密的燈盞。它們總在一起,我們總要再見。再見,為了再見。——顧城《再見》

人生聚散真的很奇妙,很不想散的莫名其妙突然就散了,越是想散的,卻又總是抬頭不見低頭見。雖然說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但有時候感覺和有些人散的真的漫長。我們都有一段刻骨銘心的感情,或是愛情,或是其他,自然讀到顧城這首詩,就情不自禁無邊幻想了。

我們不妨也借著這首詩,來大膽幻想下很多人都能夠幻想到的,好好反思一下。

你默默地轉向一邊,

面向夜晚。

這句無疑就讓人想起了分手的場面,或是與親人告別的時候,或是和她吵架的時候。面向夜晚,自然是身影越走越遠,遠到看不見,而我們卻依舊目送,目送她消失在這無人的深夜裡。

很多離別都是無聲,是默默地,是很自然,沒有分別告別儀式的,就是一個默默地轉身,轉向一邊,面向夜晚,就是永遠地告別。

夜的深處,

是密密的燈盞。

這就讓人讀出了一種夜的寂寞,無聲的夜,只有密密麻麻的燈盞,滿城都是人,對於我們而言,只是空城而已。因為形形色色的人,都不是她。哪怕我們曾經見過很多人影子像她,看似像,卻不是,我們一次次失落當中明白,然後只是一座空城而已。

它們總在一起,

我們總要再見。

這句連上一句,燈盞密密麻麻總在一起,那是耀眼的。就像你的愛情中突然出現了一大堆情敵一樣,他們就是一盞盞燈,密密麻麻的。

這也是愛一個人,愛的特別深,感覺全天下人都可能成為自己的敵人一樣。敵人那麼多,所以不自信,我們遲早是要再見,遲早是要分離。

再見,為了再見。

這是很矛盾的,也是很糾結的,卻是很看得開的。就是把人的聚散無常,分手,離婚看得很開。再見,只是為了再見到更好的。

也有可能顧城這首詩只是對平常的聚散離合的感嘆,就是說人總是要分別的,這次分別,只是為了下次再見。但我們讀詩往往就能讀出不一樣的味道出來。每個故事不一樣的人,或許就讀出不一樣的味道,這也是朦朧詩最大的魅力所在吧。

那麼我們就要學會顧城這種詩的心態,在這樣的社會生存,才不會被一些情感所困。那樣我們就能做到珍惜該珍惜的,放下該放下的,人生也就過得坦坦蕩蕩。

文章末尾還是想奉勸各位好好珍惜來之不易的一段感情

可我們現實中人往往就很難看開,看淡,人往往就是很難放下一段感情,忘記一段感情,所以活得這麼累。多少現實中人,很多人本來還會有所成就,可惜都為了某一段感情,或是愛情,前途就毀了。

所以說一段感情,真的不容易,若不珍惜,就會失去,會影響到自己的生活,乃至前途。比如愛情失敗、婚姻失敗的人越來越墮落。

如果我們珍惜了,也就問心無愧了。那樣即便最後還是離開,那麼我們就能做到顧城這首詩中的坦蕩了,再見,只為了再見到更好的,你只是我的過客而已。

所以說顧城有深意的小詩,每一句惹人無限幻想,這才是近代真正的詩人!

文/啟路/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顧城的《小詩六首》賞析
    顧名思義,顧城的《小詩六首》由六首小詩組成,廣為人知的《遠和近》就是其中的一首。在《小詩六首》前,顧城寫了這樣一段話:我愛美,酷愛一種純淨的美,新生的美。我生活,我寫作,我尋找美並表現美,這就是我的目的。因此,《小詩六首》是為純淨的美、新生的美而寫。《小詩六首》寫於1980年,正是顧城和謝燁相認不久、初戀的時候,因此,此組詩也是為初戀中的那種既純淨又朦朧還有點漂浮的情感而寫。
  • 詩人的悲哀:《顧城的詩顧城的畫》
    顧城的死法在讓人哀嘆、悲痛、不解甚至有些氣憤之餘,也更增加了他的傳奇色彩。以至於在他死後這麼多年來,還不斷地有人品味他的作品、研究他的生平、嘆息他的行為。甚至讓人更加關心他的內心世界,愈發想問一句:為什麼?我也想這麼問,但我覺得問這句話之前還得先讀他的詩。    這部《顧城的詩,顧城的畫》是在2009年上市的諸多顧城詩集中的一本,也是我比較喜歡的一個版本。
  • 顧城經典佳句賞析,每一句都美如畫:你看雲時很近,看我時很遠
    顧城是一位詩人。1956年出生於北京的一個詩人之家,也是我國朦朧派詩人的代表之一,被稱為當代的「唯靈浪漫主義」詩人。其《一代人》中的一句「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成為中國新詩的經典名句。
  • 顧城的詩歌《小詩六首》原文及賞析
    文/賞詩品文論世集顧名思義,顧城的《小詩六首》由六首小詩組成,廣為人知的因此,《小詩六首》是為純淨的美、新生的美而寫。《小詩六首》寫於1980年,正是顧城和謝燁相認不久、初戀的時候,因此,此組詩也是為初戀中的那種既純淨又朦朧還有點漂浮的情感而寫。
  • 著名詩人顧城為什麼殺妻?顧城殺妻之謎?
    從某種意義來說,顧城的一句詩其實就概括了他的一生。「我是一個孩,一個被幻想媽媽寵壞的孩子,一個被幻想媽媽寵壞的孩子,我任性。選自《我是一個任性的孩子》顧城所作。我沿著長長的長著白楊樹的道路走,輕輕敲了你的門,開門的是你母親她好像已經知透了我,就那麼注意的看我,你走出來好象還沒睡醒,黑綱筆直的放在你的口袋裡,你不該談我,你不該跟我談哲學,因為衣服上的墨跡惹人發笑,我想提醒你發現別的口袋但同樣有許多墨水的顏色,才知道這是你的習慣,我給你留下地址還挺傻的,告訴你我走的日子,離開那邊你去送我,我們什麼都沒說,我們知道這是開始,而不是告別,你會給我寫信嗎?
  • 「唯靈浪漫主義」詩人 顧城詩詞賞析
    顧城是朦朧詩派的重要詩人,提起顧城,也許很多人會不約而同的想起他那首家喻戶曉的名篇《一代人》中的一句「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寥寥數字,卻道出了他的積極和樂觀。顧城是個感覺至上的詩人。他用靈魂去感受,用心去觀察。
  • 長篙詩話:懷念顧城,「十月的顧城,你並不是朦朧詩人。」
    長篙詩話:懷念顧城,十月的顧城,你並不是朦朧詩人。 說到顧城的詩,我們最熟悉的就是這句:「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他尋找光明。」  顧城一生清貧,骨子裡卻充滿了堅定,我們可以從這首詩中的描繪看到這種特寫的鏡頭。通常眼睛是心靈的鏡子,打動起來不僅僅是注視,最動神、動情的。其實,黑暗與光明容易形成鮮明的對照,並伴有強烈的視覺衝擊。細膩、寫實,瞳孔內我們看到有亮點,這一絲亮點在黑瞳孔中顯得格外的生機,既神秘又渴求。
  • 曾鞏的詠物詩別具一格,這首經典的《詠柳》,每一句都有深意
    曾鞏的散文獨樹一幟,詩歌也是很有特色,以這首《詠柳》來說,表面看是在描寫柳樹,是一首很典型的詠物詩,其實詩人寫得很深刻,每一句都有深意,還充滿了諷刺意味,所以說他的作品別具一格,寫得很有韻味,讀來也是讓人拍案叫絕;詩人正是諷刺了當時社會上一些虛偽的人,所以寫得也是很有趣,這樣的作品也最是值得一讀。
  • 朦朧詩人顧城古體詩十二首
    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在大陸新詩壇上崛起的朦朧詩派 ,以思想上的叛逆和藝術上的反動向中國傳統詩歌提出了雙向挑戰 ,新的審美態勢衝向民族文化積沉的超穩定惰性,這是中國新時期詩壇上深刻的事件。顧城作為朦朧詩派的代表人物 ,以那首著名的《一代人》而一舉成名:「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卻用它尋找光明。」顧城以簡潔的意象 ,表達了一代人的反抗與理想。然而,他不是生來想反抗的,或者說,他並不想用詩歌來反抗,這對每一個詩人來說都沒有任何意義。
  • 唯靈浪漫主義詩人——顧城
    顧城(1956-1993),中國當代詩人,作家顧工之子,出生於北京。朦朧詩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文革前即開始詩歌創作,早期的詩歌有孩子般的純稚風格、夢幻情緒,用直覺和印象式的語句來詠唱童話般的少年生活。其詩《一代人》「黑夜給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成為中國新詩的經典名句。
  • 「殺妻詩人」顧城明麗又黑暗的詩
    有人說,顧城殺妻悲劇的深層原因是他的極端個人主義。「作為一個人來說,顧城的人生態度像他的詩歌一樣極具特徵,簡單歸納就是:極端自私的自我中心,極端愚昧的大男子主義,極端空想的自由主義,極端幼稚的幻想世界。顧城就是一個各種極端事物共生的矛盾體,有時候像個天真的孩子,有時候像個瘋狂的暴君。」
  • 楊萬裡很冷門的一首詩,但是寫得同樣很有意思,每一句都另有深意
    楊萬裡是屬於那咱典型的鳳凰男,公元1127年(靖康二年),出生於江西吉水,一個偏僻的小山村,字廷秀,號誠齋,南宋著名的詩人;他也是完全是憑藉自己的努力,以及過人的才華,最終在南宋文壇佔據了一席之地。一個普通的鄉村少年,經過十年的寒窗苦讀,終於實現了人生理想,這本身就很勵志,也是我們應該學習的榜樣。
  • 三個角度分析顧城為何被譽為「童話詩人」
    前言幼時讀顧城的詩,只是覺得親切,童稚,像是在描述自己兒時的趣事,像孩子臉上洋溢的真摯笑容。今天再次讀顧城的詩,我漸漸開始明白,這被譽為「童話詩人」的顧城,是那樣的樸實、天真、夢幻。顧城之詩,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奈何最終還是要回歸現實,經歷殘酷的現實打擊,最終幻想世界破滅,萬念俱灰,選擇死亡。 顧城便是這樣一位用童心看世界的詩人,最終幻想破滅走向死亡。
  • 從大詩人到殺人犯,顧城為何向妻子舉起屠刀?這場悲劇誰來負責?
    當時的詩壇大家雲集,顧城就是這樣一位閃耀的星星。不同於北島冷峻激昂的風格,顧城的詩中有如孩提般的稚嫩柔美。與其說是詩,更像是一篇篇童話。這些與顧城的幼年經歷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顧城1956年生於北京,而他的父親顧工也是一個小有名氣的詩人,北師大小學教材中還有著顧工的詩。在如此書香家庭和父親的薰染中,顧城也是表現出了他在詩歌方面獨特的才華。
  • 顧城的早期詩歌《楊樹》《星月的來由》《我的幻想》《美》賞析
    詩人將失掉的斜枝想像為臂膀,將留下的截面想像為睜開的眼睛。形象生動,想像獨特。這樣的短詩似乎有詩歌《一代人》的影子了。同樣形象生動,想像獨特的還有下面的這首《星月的來由》《星月的來由》樹枝想去撕裂天空,但卻只戳了幾個微小的窟窿
  • 王陽明的詩充滿了哲理,這首經典的七絕,每一句都有深意!
    其實王陽明的心學,用一句通俗的話來說,那就是行動,你想做好事如果僅僅只是想,這不算有良知,而是要真正行動了之後,才能夠體現出來,這就是知行合一。王陽明的哲學思想自成一派,雖然與朱熹的理學分庭抗禮,但是他所提出的核心理念,其實最值得人們去思考。
  • 大詩人顧城,為何殘忍殺妻?21年後,情人臨終留下一句奇怪遺言
    自古以來,就有好些恨恨而死的名人,並不值得絲毫同情。在我看來,「當代詩壇大師」顧城,首先是一個殘虐的殺人兇手,其次才是所謂的名詩人。這人,連最後的死法,都是古今中西詩人中最沒齷齪的。他的詩可以不因人廢言,但其行徑怎麼譴責都不過分,儘管更重要的工作確是反思。
  • "巨嬰"天才詩人顧城——複雜的人性,多面的人生
    一見鍾情的戲碼上演了,自詡為孩子的顧城不顧一切的衝向姑娘,做了自我介紹,又把寫著自己住址的小紙條硬塞給了她。這個姑娘就是謝燁。當時的顧城年紀輕輕已經是聲名鵲起的朦朧派詩人,頭上還有&34;的桂冠,是無數青年學生追捧的對象。
  • 大詩人顧城殘忍殺妻,21年後,當事人留下一句遺囑到底說啥
    ,這是現代朦朧派詩人顧城的作品。作為詩人的他,其實是一個喜怒無常,還出軌的男人,並且因為情人的背叛而殺害妻子,最後因為絕望而自殺的男人。今天,小編就帶大家去了解下,一代詩人顧城,到底是因為什麼原因而殺害妻子,他的動機是什麼呢?詩人家庭,文化薰陶有的人表面上看著風光,其實背地裡是一個空殼。
  • 為什麼不能以「孩子氣」或「詩人脾性」為顧城殺妻開脫?| 顧城謝燁...
    也即是說,朦朧詩的誕生與知青一代的特殊歷史經驗有關,例如白洋澱詩群,當時到白洋澱插隊的有不少北京高幹子弟,他們有機會在封閉的年代接觸到「黃皮書」,聚在一起討論古今中外、談論藝術文學,寫詩作畫、臧否時事。顧城在朦朧詩人中較為年幼,「文革」開始時方才十歲。如果說多多、芒克等人是在插隊時期與同輩的交流中激起了寫詩的衝動,顧城的詩則由自然啟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