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塵說禪》系列第53篇
今天咱們繼續聊禪宗。
之前幾天從達摩祖師到六祖惠能,這中國禪宗的六位祖師爺的主要經歷都聊過了,也解釋了為何沒有七祖的原因,這一篇繼續聊一下禪宗後期出現的一些高僧,畢竟從六祖開始,禪宗就進入了最鼎盛的局面,人才輩出。
而這裡面最出名的,自然莫過於曾被六祖預言為「馬駒踏殺天下人」的馬祖道一,後世日本禪宗把他稱為唐代最高明的禪師,大文豪胡適更說他是「中國最偉大的禪師」。
那麼這位馬祖道一究竟是什麼來歷呢?且聽紅塵君詳細介紹。
師從南嶽懷讓,和石頭希遷遙相呼應
馬祖的俗姓是馬,法號道一,所以才有了馬祖道一的說法。
我們之前介紹過,禪宗從六祖惠能這裡開始極為興旺,並且開花散葉,弟子們紛紛開宗立派,所以反而沒有統一的祖師了。
而在六祖眾多弟子之中,有兩位無論修行還是名聲都是極大,一個是青原行思,一個是南嶽懷讓,禪宗的諸如臨濟,溈仰,雲門,法眼,曹洞等五宗七派其實就是從他們這裡開始「散葉」出去的。
而馬祖道一就是這裡面南嶽懷讓禪師的一脈,當時馬祖還未開悟,天天打坐念經修行,熱情極高,精進之心龍威虎猛,但卻效果不明顯。
懷讓禪師看到就說:「和尚天天枯坐在這裡,如果不能止觀的話,又如何成佛呢?」
看到馬祖不理睬,懷讓就拿起一塊磚頭在他面前的磨了起來,聲音很嘈雜,幾天過去後馬祖實在受不了了,就問懷讓到底在做什麼。
懷讓回答道:「我在磨鏡子啊。」
馬祖奇怪道:「只有銅鏡可以磨,你用磚頭又怎麼可能磨成鏡子呢?」
懷讓放下磚頭笑道:「既然磚頭無法磨成鏡子,那你光是打坐又豈能成佛呢?」
馬祖也是又悟性的人,一聽頓時恍然大悟,不再一味的打坐苦修,開始在懷讓禪師門下聽他說法,修為也是一日千裡,很快就成為了知名的禪師。
而和南嶽懷讓禪師齊名的青原行思當時門下也有一個著名的弟子,叫做石頭希遷——他們都算六祖的徒孫輩,當時馬祖道一這門被稱為「洪州禪」,石頭希遷則被稱為是「石頭宗」,兩者遙相呼應,禪宗更加興旺。
三段論,門下八十八善知識
馬祖的理論主要也是「頓悟」理論,主張道不用修,並且還開創了著名的三段論——即心是佛,非心非佛,平常心是道這三步,而不再是最早的一味打坐念經的方式,這也等於是六祖的理論的實踐化。
而且馬祖還有一個極大的優點,那就是他不僅善於自修,同時也非常擅長普法,所以門下弟子多達一百三十九人,其中還有「八十八位善知識」,堪比孔門七十二賢的盛況。
所以當年六祖就曾經對南嶽懷讓法師說道,「向後佛法從汝去,馬駒踏殺天下人」,這個「馬駒」指的就是馬祖道一,因為他這裡門下高僧太多,每個人又都能繼續弘法。
而在這麼多弟子之中,馬祖最得意的又有三位,分別是百丈懷海,南泉普願和西堂智藏。
有一天傍晚師徒四人一起觀月,馬祖就隨口問道:「你們看這月亮怎麼樣?」
西堂智藏就回答道:「正好供養。」
百丈懷海則答道:「正好修行。」
而南泉普願一言不發,轉身離去。
馬祖就評價道:「智藏適合參讀經文,懷海是位禪家,而普願則是超然世外。」
這也正是三位禪師的特點,後期智藏法師自鍾陵至龔公山結茅而居,普願法師把洪州禪發揚光大。
而百丈禪師就更了不起了,他創立了後世被稱為「百丈法則」的叢林清規,一改過去從古印度傳來的原始佛教的許多不適宜中國國情的規矩——比如僧眾不再靠乞食,而是開始自耕自食,還為寺廟定下了許多規則,多了許多執事僧出來,也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樣子。
而這無疑是大大的緩解了佛教和世俗皇權的矛盾,畢竟古代物質文明還很落後,一男不耕則有人飢,全國多達幾十萬甚至上百萬的僧眾不僅自己不生產,還要別人供養,這自然讓統治者們無法接受,也是幾次滅佛運動的根本原因。
而通過馬祖和百丈禪師的這次改革,大大的保護了佛法,所以後世哪怕戰亂年間,禪宗都能很好的傳承和保存,這師徒兩人功勞極大,所以當時也有臨濟兒孫滿天下的說法。
紅塵說
以上就是馬祖道一以及他門下幾位最出名的弟子的介紹,關於禪宗的故事差不多也要告一段落了,再往下就要到近代的虛雲老和尚了,然後咱們繼續介紹其餘仍然盛行的兩大宗派,淨土宗和密宗。